第20章 汕头确立未来发展目标
江泽民挥毫写下:“坚持改革开放,办好经济特区。”
李鹏说:“农民要认真做好规划,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抓好老企业改造,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方针。”
一位汕头籍的澳门商人说:“汕头10多年的变化非常大,这简直堪称一个奇迹。”
1990年6月,南国汕头,酷热难当。就在此时,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冒着酷暑来到汕头经济特区。
在广东省及汕头特区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江泽民认真听取了汕头特区有关部门的汇报,并亲自下厂房,进企业,仔细视察汕头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看到汕头的巨大变化,江泽民高度肯定汕头经济特区的路子走得对,效果好。
接着,江泽民还高兴地为特区题词:
坚持改革开放,办好经济特区。
1991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也到汕头经济特区,开展视察工作。
看到汕头取得的巨大成绩,李鹏充分肯定了汕头经济特区取得显著成绩,并要求特区认真做好规划,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抓好老企业改造,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方针。
中央领导人的到来,给汕头特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继1984年底,国务院将汕头特区范围由原来的1.6平方公里扩大至52.6平方公里后,1991年4月6日,国务院又批准汕头经济特区区域从1991年11月1日起,扩大到汕头市区,总面积达234平方公里。
扩大后的特区界线为东部以韩江支流新津河为界,南部以海岸线为界,西北部以桑浦山分水岭为界,西南部以濠江为界,北部以龙坑山分水岭为界。
至此,汕头人民盼望已久的将整个市区划入经济特区发展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为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再创新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几个月后,也就是1992年初,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创办经济特区的倡导者邓小平开始了著名的南方之行。
在此次南方之行中,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
在此次谈话中,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对经济特区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在邓小平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
邓小平同志视察我国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这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汕头市委抓住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的有利时机,积极加快了确立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步伐。
1993年6月19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汕头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汕头市区隆重召开。
此次大会是在汕头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会议。
大会客观地总结了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汕头市改革开放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困难,概括了7年来创办特区实践的经验。
会议突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这个主题,提出了汕头今后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个发展战略的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社会系统工程来概括:
一个战略目标,就是经过约20年的努力,即到2010年,把汕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个经济发展层次,即特区和潮阳、澄海东西两翼的共同发展。
三个重点开放区域,即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
四项战略方针,即“海洋活市”、“工贸富市”、“科教兴市”、“法制治市”。
五大优势,即沿海优势、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对台优势、商贸优势。
汕头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战略,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
这个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汕头以后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创新的辉煌,早日建成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21章 建成汕头特区保税区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精神鼓舞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
在此情况下,围绕如何使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在国家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继续保持最高层次的开放地位问题,林兴胜带领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保税区,以促进汕头外向型经济上新的台阶。
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显著成果后,又诞生的一个特殊经济区,是海关监管下的“境内关外区”,货物从境外进区不算进口,货物从国内进区视作出口,保税区按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市场接轨,具有政策上的优惠。
1990年,国务院第一个批准上海外高桥建立保税区后,各地纷纷开始积极申办。
1991年2月13日,李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圈阅同意了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关于在大连、广州、深圳、天津试办保税区的报告》。
得知这一消息后,汕头立即行动了起来。
1992年5月,汕头市政府、特区管委会借鉴国内各地创办保税区的经验,结合实际,制定出了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设计方案。
7月,汕头把保税区的拟订出方案,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并请转呈国务院审批。
与此同时,汕头也在积极着手开展保税区筹建前期的准备工作。
1992年10月19日,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筹建领导小组经过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
自此以后,汕头保税区的各项工作开始正式启动。
1993年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正式设立,成为当时国家批准设立的13个保税区之一。
同年12月22日,汕头保税区监管设施经国家海关总署验收合格,正式开关运作。
汕头保税区是由海关监管的封闭式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位于汕头市南区达场半岛东南部,面积2.34平方公里,东濒南海后江湾,西依溪头村虎空山,南连广澳深水港,北靠广澳溪头村。
保税区依山傍海,具有优良的港湾条件和地缘条件,便于实施封闭管理。
对于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的开发建设,汕头市委、市政府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运转、高效能管理”的方针,拟用3至4年时间,力争把保税区建设成为一个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的对外开放新区。
汕头保税区设立后,各项建设顺利进行。截至1993年底,保税区已投入建设资金人民币近1亿元,主要用于道路、码头、隔离设施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保税区发行了首期建设投资基金券人民币1亿元,用于首期700亩土地的开发建设。
1994年9月28日,连接保税区与广澳的主干道,长4.7公里,宽60米的广达大道,也是汕头市第一条8车道的高等级道路,建成通车。
同时,保税区的发展,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批复的精神,充分利用汕头特区的港口优势,综合发展转口贸易、仓储运输和为出口服务的加工业,以及金融、信息、保险业。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汕头已经把保税区建设成了一个以际贸易为龙头,以仓储运输、出口加工和金融信息第三产业为基础的综合型保税区,并第三产业作为保税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汕头保税区建成后,与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遥相呼应,有效地推动了汕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加快了汕头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就受到海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成为客商投资新热点。
至1995年10月底止,汕头保税区已累计批准企业685家,投资总额为40亿人民币。
其中“三资”企业165家,投资总额2.5亿美元;内资企业520家,投资总额20亿元人民币。
当时,汕头保税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仓储物流产业经营发展势头良好,获利颇丰。
汕头保税区还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和人工合成氟金云母新材料为突破口的产、学、研一体化高科技产业,正逐步深化发展。
同时,保税区以外资、民资为主体的食用油脂、覆铜板、化纤纺织、高级包装材料等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态势良好,正不断追加投资扩大规模。
第22章 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
1991年6月15日,汕头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在此次会上,中共汕头市委就提了出创办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构想。
在当时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汕头市能否发展起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是汕头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尽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此次汕头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开办创办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汕头对开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初步构想。
1992年4月,汕头市政府正式决定设立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经营的综合性基地。
决定作出后,汕头有关部门就开始积极组建领导机构,开始了开发区的筹建工作。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位于龙湖区与金园区交界处,是汕头特区城市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
在筹建过程中,有关部门一方面组织力量草拟有关政策措施和优惠办法,报市政府审批,并率先进行东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另一方面,开发区还积极开展招商工作,确定进区项目,筹措建设资金,创办一系列开发实体机构。
1992年12月30日,这对于汕头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经过紧张的筹措,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隆重举行奠基典礼。
1993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
10月,开发区东片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并很快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为了使开发区的建设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开发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规划设计部,制订了开发区(东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这个规划,东片开发区被分为综合管理区、工业厂房区和生活配套区等3个功能小区。
而综合管理区位于开发区南部,是全区信息中心、管理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工业厂房区分为通用厂房区和自建厂房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以在自建厂房区内建设符合特殊要求的建筑物,而中小企业可以在通用厂房区办公。
生活配套区位于开发区西北部,靠近广厦新城住宅区,可以依托广厦新城住宅区的公共设施,为生活区的人们提供方便。
东片开发区建设全面铺开后,区内“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就全面完成。于是,东片开发区便最早进入启动运转。
至1993年底,经筛选、审查同意进区的企业有117家。其中有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一批外国公司,以及国家电力工业部、邮电部、航空航天部和中科院等国家部委投资的国内公司。
经审查同意进区的项目有136项,协议投资总额60.2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31亿元人民币,约占总投资50%。
在入区项目中,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近30亿元,占总投资的一半,机电一体化的投资12亿元,约占总投资的24%。其余是生物工程、新能源、节能技术、新材料等。
入区的这些项目,技术档次高,市场前景好,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的有3项,省级火炬计划6项,市级火炬计划14项。
至1995年上半年,开发区已有33家企业正式投产。
同时,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还将实行一区多园的模式。
在开发区,除东西两片开发区外,潮阳市、澄海市、南澳县以及汕头市辖区龙湖、金园、升平、达濠、河浦等5个区,各规划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的科技园,作为区县(市)一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区域。
“一区多园,点面结合”的发展模式,将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科技园,成为汕头市科技进步的龙头。
建成后,开发区更快更广泛地促进了汕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并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优化产业结构。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外,汕头市政府还先后颁布了《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优惠办法》、《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核定实施办法》和《关于赋予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若干管理权限的批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规定。
1994年7月颁布实施的科技“攀登计划”,更为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汕头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辐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和示范区。
伴随着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成,汕头的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正如一位汕头籍的澳门商人所说:“汕头10多年的变化非常大,这简直堪称一个奇迹。”
1995年12月28日至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再次来到汕头。
在汕头期间,江泽民考察了汕头大学、经纬集团、迅达电缆厂、汕头大围,还深入到广澳港区起步工程工地、桃园住宅小区工人家,看望当地群众。
最后,江泽民对特区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高兴地为汕头特区题词:发挥侨乡优势,办好经济特区。
多年来,汕头特区按照江泽民和党中央的指示,认真依托侨乡优势,借助特区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使汕头这个百年商埠,再一次迸发出无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