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卷竣工验收

第14章作家到小浪底工地采风

“验收报告”认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洪水标准及地震设防烈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宣布:“竣工验收委员会同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记者评价说:“细微之处显精神,一点一滴见文化,小浪底把水文化的精神之魂融进了企业的现代化创造之中。”

2001年6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宁夏文联主席张贤亮结束为期4天的小浪底采风,返回银川,进行报告文学创作。

这次创造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水利文学协会共同组织,中国作家协会特选派张贤亮前来完成这一创作任务。

作家深入小浪底工地创作还是第一次,得到了小浪底建设管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局领导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局办公室和党委宣传处的负责人陪同参观、采访,积极主动地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提供热情细致的服务。

6月11日,张贤亮从银川乘飞机抵达郑州,随后就马上赶赴小浪底工地。

张贤亮刚刚来到郑州,还没来得及拍去身上的风尘,就急着去观赏小浪底建筑的奇伟瑰丽,去领略洞群飞瀑的雄浑壮美。

张贤亮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截断千古巨川的拦河大坝、世界第一的进水塔群、窗明几净的地面中控室,还有堪称地下迷宫的地下厂房。

张贤亮在高高的大坝之上,眺望一望无边的浩渺湖水,在水库环抱的小山头仰望那巍巍的“黄河之门”,在90多米的地层深处凝听发电机飞旋的欢歌。

工程的宏伟气势,给作家的艺术创作倾注了满腔激情,使其胸襟鼓荡,袍袖生风。

短短的4天,是紧张又繁忙的4天。

张贤亮走访了工人、机长、外商聘用的中方员工和营地行政经理,他走进CIPM的办公室拜访过加拿大咨询专家,他采访了建管局领导,请教过老一辈的总监和新一代的监理工程师……

张贤亮一边问,一边记,一边录音,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生活的花丛中采撷甘露,像一位追随改革的探索者捕捉时代的强音。

张贤亮从众多采访对象的谈吐中,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与国际接轨的障碍,从而对中国即将加入WTO充满信心。

张贤亮沿着他那奔放的超前思维,揣摩出他一直放不下的一个疑虑:小浪底工程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将怎样保持?“小浪底经验”将如何才能推广到社会上去?中国的企业将以什么样的准备迎接WTO的到来?

这,恐怕也是张贤亮此行采访的着力点。

张贤亮以他独特的视点、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牧马人》、《情感的历程》、《灵与肉》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张贤亮创作了这些优秀作品,使张贤亮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家。

张贤亮对水利并不陌生。1998年,他曾深入长江、洞庭湖抗洪第一线创作,发表了题为《挽狂澜》的报告文学,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表扬。

张贤亮透露说:“经过4天的紧张采访,有关文章的谋篇在心,布局已定。”

2002年1月18日、1月25日、2月1日和2月8日,《中国水利报》上分别刊登了张贤亮写的《国际接轨第一功——小浪底随想(一)(二)(三)(四)》,他在文中写道:

当我坐在河南一个名叫济源的地方,端起意大利瓷具啜着纯正的意大利咖啡的时候,骤然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

豫西峡谷夹着黄河,山峦起伏,两岸陡峭,极目远望是常见的中原村落,鸡鸣狗吠,炊烟袅袅,一派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景象。

然而我的周围却仿佛是路过罗马近郊见过的建筑群。红砖平房错落有致,小径曲回,细砂铺地,杂花生树,干净整洁,别有一番洞天。

接待我的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普通农村青年,只读过高中,照料住在这座营地的意方人员生活。他说他在小浪底工地上已积累了四年为外商服务的经验,基本上学会了用英语跟外国人交谈,他回家乡后,将到一所四星级酒店应聘大堂经理的职位。他自信而乐观,预测他将会每月有四千元人民币的收入。

……

我闻到从营地厨房里飘来阵阵洋葱、胡椒和新鲜的法式面包的香味时,我微笑了,我完全相信这个四川农村青年能实现他的理想,还有更多的中国人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

经过一次次碰撞,小浪底人终于明白了:与国际接轨不是说说而已,接轨的唯一准则就是按合同办事。被索赔的小浪底人这次真正学到了学问。他们逐渐熟悉了国际的施工方法,也学会了规范化生产,学会了投资约束机制。

在小浪底工地,再也看不到随意码放的钢筋水泥等材料了,即使是混凝土搅拌车收工后也洗刷得干干净净,排放得整整齐齐。

……

中国人是非常精明的,观念一旦转变,学会了国际通行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不但完全按合同办事,规避索赔,并且也学会了反索赔,即向外商进行索赔。更重要的是,中国工程人员在国际通行规则的运行中还发挥了中国特色,创造了“成建制引入施工队伍”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并不与菲迪克条款的某一具体条目吻合,但却是大见成效。权威国际咨询专家说,菲迪克条款在1957年问世,至今已修改到第四版,也许在第五版、六版中,会出现一条小浪底工程引发出的新条目。与国际接轨,在小浪底开始出现双向相接的苗头。

……

第15章工程部分通过初步验收

2002年12月5日,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圆满完成各项主要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水利部主持的工程竣工初步验收。

张基尧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高安泽总工程师宣读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部分)竣工初步验收工作报告》。

初步验收工作组由水利部与河南省、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工程项目业主、设计、监理和特邀专家50余人组成。

在第一阶段技术预验收的基础上,验收工作组经过几天的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和分组讨论,形成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部分)竣工初步验收工作报告》。

“验收报告”认为: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洪水标准及地震设防烈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枢纽泄洪建筑物能满足水库泄洪、排沙要求。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在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同意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部分通过竣工初步验收,并建议该工程施工质量等级为优良。

张基尧在讲话中,首先代表水利部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部分通过竣工初步验收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参加这次验收的各位专家和代表几天来的辛勤劳动表示真诚地感谢。

张基尧说:

在小浪底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学者起到了技术支撑和工程建设的骨干作用。小浪底建管局组建了技术委员会,由国内众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参加,并且聘请了资深专家作为技术委员会的顾问。

多年来,技术委员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在小浪底工程的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解决了诸多的技术难题,使小浪底工程建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这一好的组织形式在小浪底以及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给予借鉴和不断的完善。

张基尧接着说:

这次初步验收,对小浪底建管局和黄河治理委员会设计院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在验收工作中,各位专家给予小浪底工程较高的评价,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都是良好的。

尤其是在工程质量上,初步验收组建议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定为优良,这一结论体现了验收组的各位专家和代表对小浪底工程建设、工程设计的充分肯定。

同时,专家组又提出了15项建议,这些建议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认真落实,提出具体实施措施。

要重点抓住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渗水问题;二是运行调度问题;三是监测和成果分析问题;四是移民问题;五是工程财务决算问题。

张基尧强调指出:

要充分发挥小浪底的资源,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浪底工程是黄河治理的一个关键性工程,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既包括有形的工程实体,也包括在工程建设中积累下来的建设经验和培育出的一大批人才。

对工程实体来说,小浪底水利枢纽将为今后的黄河治理、下游的防洪、减淤、调水调沙,提供重要的工程保证。

张基尧最后指出:

小浪底工程初步验收已经通过,这为小浪底建管局和黄河治理委员会设计院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小浪底建成以后,还有西霞院工程,还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希望小浪底建管局和黄河治理委员会设计院把通过初步验收作为一个契机,认真总结在小浪底建设和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赢得更大的水电建设市场份额,为水利水电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6章撰文评价小浪底工程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殷保合撰文《继承黄河文化再创小浪底文化的辉煌》,纪念自己和广大建设者一起在小浪底的日子,并对小浪底作出自己的评价。

殷保合写道:

小浪底主体工程一开始,就打破了以往“各占一方”、“自成一统”、“封闭式”的管理文化体制,引进国际竞争性招标,招揽国际和国内一流的承包商联合承建,在工程建设中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文化并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模式。

……

来自全国的22支施工队伍上万人马云集小浪底,没有住处,就支帐篷、搭工棚,夜宿荒山野岭;没有吃的,一日三餐方便面;没有水,就借老乡牛车到山下黄河里取水;没有电,就用墨水瓶自制煤油灯……小浪底人大干苦干两年,以“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优秀业绩,通过了世行专家团15次严格检查和正式评估。40多年来几代治黄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主体工程开工伊始,人们普遍认为,外商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权威的“菲迪克”条款,小浪底工程建设准会一帆风顺,万事大吉,何况业主与国际承包商只是合同往来,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小浪底建管局党委的工作已失去了对象。针对人们的迷惑,局党委理直气壮地提出:党的领导不能在小浪底形成空白。

……

小浪底水利枢纽承担防凌任务后,通过科学运用,黄河下游连续9年没有发生凌汛。“凌汛决堤,河官无罪”,数千年来宣称不治的下游凌汛威胁基本解除。

小浪底作为调水调沙控制系统的龙头,积极配合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进行了7次调水调沙,约6亿吨泥沙被冲入大海,减淤效益明显;黄河下游主河槽全线冲刷,过洪能力明显提高,为解决“二级悬河”日益恶化的趋势开辟一条有效途径。水利专家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

小浪底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再创辉煌。

2007年1月30日,《学习时报》上刊登了殷保合撰写的《人水和谐,润泽千秋——水利部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建设和谐企业的实践》,他在文中写道:

60年来,人民治黄的脚步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坚实。在规划完成9座坝的修建后,1991年,随着河南济源王屋山下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工程破土动工,积蓄几十年的宏伟设想开始付诸实施。无数的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斗中。

……

遥想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从长年战争留下的废墟中走来,望着浑浊的黄河水,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从那时起的40多年里,成千上万的治黄专家为了小浪底工程做了精心勘探设计。1991年工程开始动工,历时11年,在广大建设者的司努力下,工程建设取得工期提前、质量优良、投资节约的优异成绩。

……

第17章记者参观小浪底工程

2008年9月9日,记者乘车进行了小浪底之行。

小浪底大坝位于郑州市以西12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

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沿途的指路牌依次闪过一个个心仪已久、耳熟能详的名字:大禹治水的邙山、早期商代的遗址偃师二里头、武王伐纣的誓师地孟津、出现过“河图”、“洛书”的伊洛河等等。

而小浪底所在地济源,则相传是黄帝的诞生地,是大禹为黄河开辟的最后一个峡谷,也是“愚公”的故乡。位于库区的渑池,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源头仰韶文化的发祥地。

这些都似乎告诉人们:当代的水文化传承与今天小浪底文化有着某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记者当时想到:“小浪底企业文化建设的兴盛,应该是浸润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

大家走进位于郑州市紫金山路的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大家看到,由三条蓝色曲线和一个圆球组成的企业标志随处可见,三条曲线代表黄河及其翻起的浪花,中间的球形突出了小浪底在黄河上的枢纽控制地位,简洁抽象的图像和清晰明确的解释,能在第一时间给每一个来访者十分明晰的印象。

人们当时就想到,统一设计的企业形象标志,蕴藏于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之中,从工作证到文件夹、从茶杯到座位牌、从邀请函到手提袋,都渗透出浓浓的水文化气息,也给人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文化氛围。

当时,只要打通任何一部小浪底职工的办公电话或移动电话,在耳边会统一响起“欢迎致电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的彩铃,让人真正感受到现代文化的亲切、和谐、诚挚。

记者翻开办公室里的的报纸,打开小浪底的网站,充满本土气息的水文化风格,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看到局旗、局徽的闪耀,让人听到局歌的豪迈。

从2004年起,管理局根据一些企业成功经验和职工提案,举全局之力,聘请全国知名策划公司,对企业形象进行全方位包装,制订了企业文化五年发展纲要,并编制成精美文化手册交到每位职工的手中,他们的企业文化活动也由此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范畴。

记者评价说:

细微之处显精神,一点一滴见文化,小浪底把水文化的精神之魂融进了企业的现代化创造之中。

小浪底的文化建设,从1991年的施工准备开始,经历了开工兴建和运行管理几个阶段,其间,迎接了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的挑战,接受了世界银行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面临过严重误工和巨额索赔的阵痛,最终交出了一流质量工程、一流环境工程和一流民生工程的圆满答卷。

而由此诞生的文化和理念在高质、一流的工程建设中,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小浪底人的心里,并发扬光大,与大坝的雄伟一同见证建设者的人文魅力和精神感召。

大家走在坝区每一条路、每一个区,都感觉到是那么干净整洁,规划井井有条,看不到一般电站坝区的嘈杂,也没有一般景区常见的废弃物。

记者在临睡前,随手翻了翻建管局在2006年编写的思想政治工作文集《化雨春风》。

不知是不是巧合,窗外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使原本安静的坝区显得更加静谧。

长时间身处闹市的喧嚣早已远离的那份“冷雨敲窗夜读书”的悠闲宁静,似乎又蓦然回归到人文的本性之中。

第二天一早,雨仍然下着,小浪底建管局党办的刘红宝副处长专门从有关部门开来了通行证,既当司机,又当导游,带着大家开始了半天的“文化之旅”。

大家此行的第一站,是爱国主义教育大厅,沿途必须经过拦河大坝。

大家在长江上跑多了,总认为大坝应该是碾压混凝土制造,要布置泄洪、发电和通航的设备。

因此,他们陡然见到这个高100多米、全长1667米的粘土斜心堆石坝的时候,多少有些吃惊。

刘红宝笑着说:

如果说使用粘土堆石坝可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节省投资,体现了人类智慧的话,那没有通航建筑物就是实实在在的尴尬。

祖国的第二大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为水太少,建坝前已经连续多年断流,基本灌溉用水都难以保证,何谈舟楫之利。

大家由此也顿然感悟到:

要像善待母亲一样善待黄河,珍惜她并不丰盛的水资源,维系她的健康生命。

爱国主义教育展厅位于大坝南端,这座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展厅分鼓舞篇、黄河流域概述篇、战略篇、战役篇、科技篇、旗帜篇、移民篇、荣誉篇、使命篇等部分,是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于1996年修建,在1997年截流前建成并对外开放。

此前,记者曾通过报纸、网络以及宣传材料知道小浪底工程的一鳞半爪,但距形成系统认识尚有差距。

大家进入展厅,仿佛跨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一块块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铜牌、一幅幅发黄的历史图片、一段段激情的文字,记录下小浪底工程从构想到决策、从施工到管理的漫长历程。

他们看到:中央首长的关怀,水利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建设者的拼搏奉献以及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构成了那个激情岁月的主旋律,也成为激励人们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的良好教材。

展厅建设的1996至1997年,正是小浪底施工极为关键、极为困难的时期,导流洞标段因为塌方不断,严重误工,以外商为主体的承包商提出巨额索赔,并要求截流推迟一年进行,小浪底面临着40亿元的经济损失,更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国际影响。

当时,水利部作出了“砸锅卖铁”也要保证按期截流的郑重承诺,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企业放弃新春佳节。

在除夕之夜齐聚工地拉响了为期一年的赶工高潮,最终力挽狂澜,硬是从“塌方的死神”中抢回损失的11个月工期,保证了截流的按期进行。

在赶工高潮一浪胜过一浪的情况下,小浪底建管局仍不放松文化建设。

他们在兴建展厅的同时,还建了工程模型、拍摄电视专题片《大河起宏图》、出版书籍《沸腾的小浪底》,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全景式演示系统。

最终,这些都赶到截流前夕按期完成,其间体现出的强烈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确实令人尊重。看到这些,记者们耳边仿佛响起了豪迈呼声:

在世界面前,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是小浪底人。

离开展厅后,大家来到了坝下的生态保护区,这是工程完建后利用废弃河道修建的生态公园。

在工程兴建初期,小浪底建管局做出了“建成一流环境工程”的承诺,并在国内首次引进施工环境监理这一全新概念,不惜代价地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工程完建后,他们又因地制宜,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综合整治,在废弃的旧河道上植树种草,修了飞瀑、喷泉、花架走廊以及拥有数十亩水面的湖泊和数百米长的索桥,使往日荒凉的河道成为绿草荫荫、舒适宜人的园林。

这里既是游人参观的景点,也是坝区职工放松身心、调养性情的场所。

而区内兴建的工程文化广场和雕塑广场,又成为小浪底人文化建设的绝好平台。

工程文化广场就在大坝正下方,除摆放了一个大坝断面模型外,还特别摆放了一台钢模抬车和一台意大利产的“佩尔蒂尼”自卸载重汽车。

截流大坝在左岸山体的洞群施工中代替传统的木模浇筑工艺,不仅提高工效,还确保了浇筑质量,为导流洞加快施工,保证截流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载重量达65吨的“佩尔蒂尼”自卸汽车作为拦河大坝土石填筑的主力,在7年的工期内上下往返,运土运石,是一台先进的现代化机械,更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小浪底工程由于大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此从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建管局将钢模台车和“佩尔蒂尼”放入工程文化广场让人观赏,体现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视,更表达了他们对于无数默默无闻奉献者的感激与敬仰。

“建设者之歌”雕塑广场是为参建各方修建的,在坝下保护区的最下游,亚洲最大的消力塘边上,从这里可清晰看到泄洪洞、排沙洞和电站的尾水洞的出口、是观摩排水排沙的好地方。

大家看到,广场中央是“三足鼎立”主体雕塑,3根高约21米的支柱分别代表业主、设计、施工三方,雕塑从不同角度看都像英文字母“H”,代表着黄河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在雕塑周围,还竖立有6座高约6米的雕塑,分别代表设计、监理和一、二、三、四标的承包商,各雕塑都根据自己对象的性质采用不同的造型。

而且,他们还为移民专门树了一座碑,体现了对支援工程建设而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的敬意。

最后,大家参观了地下厂房及中控室,这里位于两个广场之间,但由于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地域,一道铁门将其与外面的旅游区分隔开来,值班的武警在核实接待通知单后才允许他们进入。

中控室内宽敞明亮,但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人盯着眼前的电脑,另一人翻看着手中的记录本,远没有想象中的热闹非凡。

记者作为外行,对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的中央控制如此“轻描淡写”多少有点担心。

刘红宝解释说:

小浪底电站的软硬件设备都是在国际招标中优中选优的,发生故障的几率很小,一般情况下只需少数工作人员面对屏幕、轻点鼠标便可掌握电站的实时情况。

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建管局在第一时间就能集中精干力量出现在现场。随时解决各种问题。

而且,由于电站实行的是地上监视与控制,中控室与地下厂房的垂直高差达百米左右,因此完全摆脱了机组运行时环境潮湿、噪声大、粉尘重的困扰,职工在此如身处花园,身心愉悦,工作效率自然大大加强。

他们随后乘高速电梯进入地下厂房,仍然不见潮湿、粉尘和噪声污染,机房内一尘不染,整洁明亮得如同大型宾馆的礼堂,除了一名值班的武警,空无一人。

规模庞大的地下小浪底厂房日常管理如此“举重若轻”,让人不得不惊叹科技的力量,也为建管局注重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折服。

大约12时,大家此行的参观基本结束,午餐过后,他们驱车赶回郑州。

临别时,建管局给记者们赠送了一套宣传材料,里面除《春风化雨》外,还有一本画册、一本文化手册、一套五张宣传光碟,建管局在一个月前刚刚开了科学表彰会,他们也整理出了相关材料,充分体现出他们工作的细致、全面与及时。

记者在小浪底坝区的时间不到一天,真正参观只有4个小时,但却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小浪底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小浪底是在黄河下游最后一个峡谷上兴建的具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在全国水利系统中仅次于三峡工程,其构想、决策、施工准备、正式开工乃至截流时间都与三峡工程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记者们想:作为全国水利系统第一个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它经历了先进科技、先进管理和先进理念的洗礼,也曾一度隐于困境,但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做到了质量优良、工期提前和资金节省,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的任务。

此后,他们及时将核心价值观由“建设一流国际工程”转变为“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此后又提出了“两个上帝”的概念,将维护黄河的健康生命视为整个小浪底的根本利益。

小浪底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黄河中下游的防洪、防凌局势,缓解泥沙淤积过程,保证耕地的灌溉率。为了实现这些效益,小浪底人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在枯水的时候,要慷慨地向下游供水,保证黄河不断流。

在丰水的时候,要服从上级调水调沙的指示,以数亿元的代价为黄河治疗“肠梗阻”。在小浪底这里,社会责任远大于企业盈利,黄河健康远重于枢纽运行,长远的社会效益优先于短期的企业行为是无可争议的“定理”。

在建成一流质量工程、一流环境工程的同时,更要把小浪底工程建设成让人民放心的社会责任工程,不仅是他们的豪迈承诺,更是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

中国有句古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记者了解到,小浪底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企业发展理念,因此赢得了全局内外的广泛共识,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水利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广大职工凝心聚力、勤奋学习、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的行为蔚然成风,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呈现出关系融洽,相处和谐,企业的各项事业和文化建设自然是持续进步,节节高升。

刘红宝曾经感慨地说:

小浪底人情系大河,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己任,将“确保枢纽安全”视为生命,同时在他们的文化理念中流淌着大河的品性!

由此,记者开始明白了国家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巨资,甚至不惜举债兴建这座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枢纽的良苦用心。

记者也衷心祝愿:

愿小浪底工程建管局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汲取深厚的中州文化与国际先进经验融为一体,继续发挥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黄河的健康生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第18章验收前专家考察小浪底

2008年12月16日,81岁的两院院士潘家铮利用小浪底工程竣工技术预验收会议的间隙,决定再次考察现场。

潘老轻车简行,随同人员除了小浪底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利新,只有几名技术和医护人员。

16日上午9时30分出发看现场,潘老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就提前5分钟打开房门,在客厅静候一同前往的人。

此时正值隆冬时节,黄河故道寒风刺骨,潘老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步入南岸山底下2号灌浆洞,边走边听介绍,看着洞内清澈的渗水在排水沟流淌,潘老停下脚步,问坝肩渗水量是否在正常范围,水质情况怎样,是否对混凝土建筑物造成侵蚀等等。

技术人员一一做了回答。潘老不放心,蹲下身子,掬一捧冰凉的水仔细观察后,方才点点头离开。潘老严谨朴实的作风,令陪同人员动容。

巨变后壮美的小浪底,让老人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潘老的秘书却显得神色紧张,他悄悄告诉随同的记者,潘老刚刚手术后出院,千万别着凉。

潘老秘书介绍说,潘老住院期间,接到小浪底工程验收会议的邀请,就愉快答应了,这是他出院后的第一次出差。由此可见潘老与小浪底非同一般的情怀。

作为我国著名的水利权威人士,潘老自始至终关注着小浪底工程。

那是1996年7月,小浪底工程建设处于截流前最关键的时刻,潘家铮和张光斗、李鹗鼎、陈赓义、罗西北等5位著名专家应邀成为小浪底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为工程建设出谋划策,他们为此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记者采访潘老,潘老话语不多,对采访所提问题并未当面详谈,而是事后亲笔写出答案,托秘书转交给记者,这充分体现了老一代专家认真负责的态度。潘老写到: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流,小浪底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真正能干好,将是一个奇迹。

……

虽说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题很多,但我认为工程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潘老的客观评判,即体现了我国水利专家的自信,也给了工程建设者极大的鼓舞。小浪底工程如期实现了截流目标。

走出灌浆洞,接连察看了量水堰等监测点,潘老精神抖擞,毫无倦意。冬日的阳光照在位于黄河故道的坝后保护区,湖水清澈,树林茂密,潘老顺带参观了工程设备展区和纪念广场。

一辆载重65吨的佩尔利尼自卸车停放在展台,潘老走上前去拍拍巨大的车轮,自言自语:这个是立了功的。跨越木拱桥,绕过湖心岛,穿过九曲桥,潘老一行来到湖畔草坪前,只见湖面蓬勃而出的水柱,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一道美丽的七彩虹,与背后巍峨的小浪底大坝相映成辉,令人流连忘返。建一座工程,留一处景点,几代水利人追求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潘老在验收会开幕式说:

小浪底枢纽已基本实现了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全面的综合效益,保证了下游河道年年安全,刷深了河道的主槽,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并且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和清洁的能源,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这是治黄工程中的重大成就。这一史诗般的成就来之不易,将载入史册。

此情此景,再次触动这位院士科幻作家的情怀,潘老整整衣服,欣然留影纪念。

随同的青年技术人员想与潘老合影,他以慈祥的目光,微笑地表情予以配合。潘老对小浪底青年科技人员十分关爱。

那是2005年9月,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召开首届科技会议,潘家铮院士专程参会,作了题为《认识河流、开发河流,与河流和谐发展》的专题报告,他感慨地说:

看到小浪底的科技精英都是30来岁的青年,感到既羡慕又高兴,你们赶上了科技兴国的好时代。

潘老向青年科技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即要有一点事业心;要有一点上进心;要下决心打好基础;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点希望成了小浪底青年人的座右铭。

这次小浪底工程技术预验收会议发给专家的资料重达13.5公斤,而潘老每天一进房间,就是看资料。他把资料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便于查阅。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三个半小时过去了,潘老登上坝顶观大坝变形,进厂房查地下工程,上中控室看发电输出,一路走来,问长问短,兴致盎然,不知疲倦,一点也不像刚刚出院的八旬老人啊!

第19章小浪底工程通过验收

2009年4月7日晚,郑州北郊,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宣布:

竣工验收委员会同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瞬间,掌声响彻梁宇,经久不息。人们手掌都拍疼了却还不愿停下来,眼眶闪烁着泪花竟然浑然不知,这一切,都因为那魂牵梦绕的3个字:小浪底。

4月6日至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会议,通过了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国家档案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河南、山西两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现场考察了小浪底工程和移民项目,查阅了相关资料,观看了工程建设声像资料,听取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移民管理工作报告、竣工验收技术鉴定报告、技术预验收工作报告。

竣工验收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同意小浪底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委员会认为:

小浪底工程已按照批准的设计内容按期建设完成,工程质量合格;投资控制有效,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竣工财务决算已通过审计;征地补偿到位、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征地移民、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档案、消防、劳动安全卫生等已通过专项验收;运行管理单位落实,制度完善,具备工程运行管理的条件;工程经受了初期运用的考验,运行正常,发挥了显著的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竣工验收委员会同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程序,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对工程建设管理、投资及效益的全面总结。

从2002年至2008年,小浪底工程先后通过了安全技术鉴定、工程及移民部分竣工初步验收和水土保持、工程档案、消防设施、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等专项验收。

那是2008年12月,通过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共同主持的竣工技术预验收。

此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春意盎然。远在百公里外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静谧中巍然屹立。

有人发出诗人般的慨叹:

小浪底啊小浪底,春风送来的掌声你可听到?

天空映衬下的泪光你可看到?

它是送给你的,它更是送给数以万计怀抱你从襁褓走向壮年的设计师、建设者的;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这里,他们把智慧洒在了这里,他们更把美好的记忆和祝福融进了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河小浪底人。

位于河南孟津和济源黄河峡谷的小浪底村,半个世纪前还不为人们所知,而今天,一座历经50多年勘测论证、艰辛建设与初期运用的治黄世纪工程,已让“小浪底”这个名字蜚声中外。

小浪底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控制着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和近100%的泥沙。

专家介绍说:

这就意味着,治理黄河为害的洪水、泥沙,很大程度上要倚重小浪底工程,这也是国家将其开发目标确立在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的原因。小浪底同时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在整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进程中,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一座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控制性工程,是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淤粗排细拦减的泥沙,可为上中游水土保持争取20年的宝贵时间,并通过以其为主的调水调沙,有效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能力,输沙入海,缓解“悬河”之危。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

小浪底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库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小浪底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

黄河三峡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位于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小浪底风景区的精华所在。

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而且还有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丰富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

正是有了这么多精神和物质财富,许多后来人才深深理解,为什么黄河治理委员会老主任王化云在弥留之际仍对它念念不忘。

然而在黄河人中,像王化云这样对小浪底工程无法释怀的又何止一二。

从1953年开始,黄河治理委员会派出第一支工程技术人员到小浪底坝址进行现场勘察。

到2009年4月7日,在长达56年的漫长岁月里,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技术人员参加了小浪底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特别是黄河治理委员会所属的工程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圆梦小浪底,黑发人沿着白发人的足迹,一代接着一代传递着使命。

他们风餐露宿、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们对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和各功能的发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河治理委员会主任李国英饱含深情地说:“小浪底工程凝结了几代治黄人的心血,承载了几代治黄人的梦想。”

小浪底之名真正远播海内外,是在1994年主体工程开工之后。

呈现在建设者面前的,是被坝工专家们称之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复杂地质状况。

在左岸单薄的山体内,要布置开挖大小不等108条隧洞,还有特殊的水沙条件,严格的运行要求,施工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堪称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而小浪底工程挖填土石方总量接近1亿立方米,若把它堆成截面为一平方米的堤墙,可绕地球两圈半!小浪底,考验着设计建设者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小浪底之名还来自于同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全面融合与碰撞,由于该工程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最多的项目,成为中国水电工程建设史上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工程。

意、德、法3个国家为主的3个国际联营体,分别中标承建大坝工程、泄洪系统工程和引水发电系统3个土建工程。

同时通过国际招标选择了加拿大国际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为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提供咨询。我们不仅得到了来自世行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小浪底工程自从投入初期试运行,它就没有让那些企盼的眼神失望。与三门峡等水库联合运用,黄河下游洪水威胁有效得到缓解,连续9年实现安全度汛;充足的防凌库容,也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威胁。

作为黄河水沙调控的“龙头”,8次调水调沙,5.4亿吨泥沙被冲入大海,黄河下游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810立方米每秒,下游“二级悬河”找到了突围的路径。

通过黄河治理委员会科学调度,曾经一年断流266天的黄河连续9年不再断流。

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到2008年底,累计向下游供水1873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特别是2009年黄河流域大旱,黄河治理委员会调度小浪底水库为豫鲁两省送去了抗旱保苗的救命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主任穆虹则指出: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勘测论证和10年的建设以及8年的初期运行,发挥了良好效益,比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综合效益,今后也将为中华民族的后代造福。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

小浪底建成以后的综合效益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对改善环境和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建成是环境友好型工程的典范。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