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占据了北方广大的领土。它不仅阻断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而且对汉王朝构成严重的威胁。汉武帝决定派使去联合西边的大月氏人,东西夹击匈奴,一举消除匈奴势力。这时,汉中成固人、郎官(皇帝侍从、低级官职)张骞(?—公元前114)慨然应募。汉武帝喜出望外,立刻派他率领熟悉道路的胡人甘父(堂邑氏奴仆)和百十名随从,持汉节(一种出使凭证,用竹杖和羽毛、牛尾等饰物制成),带大量礼物去出使大月氏。于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凿记载的第一次外交远征开始了。

公元前139年,他们从首都长安悄然出发了。不幸的是,出发不久,他们就被匈奴骑兵掠去,出使的前途霎时暗淡了。

驿车在崎岖坎坷的小路上辗转前行,张骞一行人在饱受颠簸之苦后被带上匈奴王庭。傲慢的军臣单于问张骞去向,张骞据实以对。单于狡黠地反问说:“大月氏在我的北面(实为西面)汉朝使者怎能穿过我的领土到那里出使呢?如果我要穿过汉朝领土到南越(五岭以南地区)去,汉人能允许吗?”随后,就把张骞一行全部扣留、软禁起来。

在被软禁的十年里,为了改变他的志向,单于强迫张骞娶胡人为妻,建立家庭,并有了孩子,但是张骞时时不忘重任,手持汉节从未失落,暗中寻找契机。

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趁胡人监视有所懈怠之机,张骞毅然诀别妻儿,带领部分随从,胡服胡马悄悄逃离匈奴。

张骞并未朝向西南方,望着手中的汉节,他毅然向西奔去。他们取道车师,进入焉耆,然后溯塔里木河西行,过龟兹疏勒(喀什),然后翻越葱岭,来到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这是一段极艰险的旅程。戈壁滩上时而列日炎炎,地表温度达五、六十度;时而狂风骤至,飞沙走石。葱岭却又是冰封雪盖、突兀高耸。加上他们是匆匆潜逃,粮尽水绝,只能靠甘父射猎充饥。但还是有不少人倒在沙海深处,永远留恨于出使的征途中。

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张骞决定动身返国。越过葱岭后,为了避免匈奴,他们没走来时的道路(北道),而是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新疆和田)、鄯善(新疆若羌)东行(今所谓南道)。不料,进入羌人居住区时,又被匈奴扣留。

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匈奴内乱,汉军又屡败匈奴军队。趁混乱之机,张骞带着妻子和甘父离开匈奴,回到汉朝。出发时的随从人员共近百人,然而,仅张骞、甘父二人侥幸生还。

从西南出使西域受挫后,汉武帝加强了对匈奴的攻势。前121年(元狩二年),张骞率军击匈奴,因贻误战机,被废为庶人。但武帝仍把他留在朝廷,经常问及西域诸国情况。

这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大败匈奴军队,浑邪王带数万人投降汉朝。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敦煌四郡,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打通了。机不可失,张骞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副使、随从三百多人,每人备马两匹,共携带价值百万的丝绸、宝玉及特产,驱赶着上万头牛羊,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向西域进发。这是一个规模庞大、规格高级的外交使团,又是一个大规模的贸易商队。由于河西走廊已在汉控制之下,他们顺利到达了乌孙,但其时乌孙国王廷内部正为王位继承问题闹得矛盾重重,剑拔弩张,无意东顾。大臣们也因为新居水草肥美,物产丰饶,又不了解汉的强盛,无心东迁。乌孙王只是表示愿意和汉建立友好关系,建立联盟。但共击匈奴的决策却迟迟不定。于是,张骞分遣十几名副使,各带人马礼物,分别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及安息、身毒等国,建立广泛的外交联系和贸易关系。

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张骞返回汉朝。启程时,乌孙王特派了翻译、向导和几十名使者一路护送,并带几十匹良马作礼物回报。

张骞劳苦功高,拜为大行令(管理各民族事务和外交的最高长官),位列九卿。前114年(元鼎三年),张骞终因长年奔波,积劳成疾,病逝于长安。

张骞开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外交事业,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友谊的纽带,在他死后仍在延伸,东西方的人们永远都会记住这个勇敢的开路人!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