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人们誉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伏尔泰出生于一个第三等级市民阶层的家庭。他的父亲当过皇家顾问,做过法律公证人,后来任审议院司务。伏尔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自小体质纤弱,但是身心活泼,聪明过人,3岁时已能背诵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诗《莫伊撒特》。
10岁时伏尔泰进入耶稣会教士主办的巴黎大路易中学读书。在那里,他得以学习拉丁文、修辞学、古典文学、上流社会的礼节仪式等等。但另一方面,伏尔泰在这所学校也感受到了等级制度的压抑。年幼的伏尔泰对此愤愤不平,幼小的心灵里逐渐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走出学校后,伏尔泰立下宏愿,要当一个伟大的诗人。父亲却希望他学习法律,可以光耀门庭,并打算用钱给他买一个法官的缺份。伏尔泰却说:“买来的荣誉我不要,我自己会得到荣誉。”路易十四死后,伏尔泰加入了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的行列。他拿起笔,写出了一些讽刺现实政治的诗歌,最终触怒了当权者,被关入巴士底狱十多个月。后来伏尔泰又因得罪了一位贵族被关进巴士底狱,几天后被驱逐出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亡生活,1729年伏尔泰得以返回祖国。在动荡不定的生活中,他仍未放弃自己的创作活动,回国不久就完成了叙事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和历史著作《查理十二世》。30年代他还创作了歌颂民主共和制度的悲剧《布鲁斯特》,引起强烈的反响。173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哲学著作《英国通讯》。由于这本书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宗教道德和科学体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伏尔泰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在友人的帮助下,伏尔泰再次流亡,逃到了不属法国管辖的洛林。
在洛林,伏尔泰隐居了15年。在这期间,他从事哲学、科学和文学方面的著述,完成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哲学著作《牛顿哲学原理》、《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剧本《穆罕默德》、《梅洛普》、《放荡的儿子》、《纳尼娜》,小说《查第格》等。
伏尔泰50岁时,与法王的关系有所改善。他成了路易十五的近臣,被任为普通侍从兼王家史官。1746年春,他又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与此同时,他获得了俄国和普鲁士的青睐。伏尔泰被俄国科学院选为名誉院士,普鲁士皇太子也邀请他去柏林访问,只是因朋友的劝阻终未成行。
但不久之后,伏尔泰因坚持反教会反封建专制制度的立场,重新引起法国当局的不满,他在法国又呆不下去了。这时恰逢普鲁士国王又邀请他去访问,于是他来到了普鲁土。
普鲁士国王召来伏尔泰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尊重他,而是想借伏尔泰在欧洲舆论界的声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所以当最初的“蜜月”过去后,伏尔泰和普鲁士国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伏尔泰被迫离开了普鲁士。
在法国和普鲁士都无法立足,伏尔泰便迁居瑞士。伏尔泰在日内瓦受到教士们的敌视,不得不学着狡兔三窟的做法。他在日内瓦有两座别墅,又在瑞法边境有两座,这样一有警报他就可以立即逃跑、声辩。有了这种条件,他自由地思想,自由地写作,写出了重要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作品,如《老实人》、《信教自由论》等等。他还频繁地为蒙受冤狱的人们伸张正义,被进步人士尊称为“弗尔奈教长”、“被压迫者的保护人”。
1778年,风烛残年的伏尔泰回到阔别已久的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同年5月30日,伏尔泰离开人世。
伏尔泰在诸多文化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留下卷帙浩繁的作品,取得了举世瞩目、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他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建立的伟大功勋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