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科技教育的基本思想

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关于科技教育的正确认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科技教育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首先着眼于它的社会意义,着眼于对人类生存和人类自由的意义。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大会的书面发言中说:“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得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又把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联系在一起,列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

1.关于科学技术问题

毛泽东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崇尚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革命者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1941年1月,毛泽东写信告诫在前苏联就读的毛岸英、毛岸青“趁着年纪尚轻,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认为“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1958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国都要学习科学技术,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说:“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能领导好。”在党的八大一次预备会议上,他指出: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作很大的努力,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一个科学委员会。

毛泽东总结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1955年提出了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1965年毛泽东号召,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2.关于教育方针

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3.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在历次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都是首先觉悟的成分,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毛泽东曾反复指出:“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他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也指出:“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1958年底,毛泽东写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上要“端正方向”的批示,以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有关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毛泽东指出,同工农相结合,是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由之路。一切先进知识分子的经验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才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真正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巨大力量。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同工农劳动者一道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的主人。他们既可以运用强大的科技力量驾驭和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可以在掌握雄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把创造性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从而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出现飞跃性的发展。

周恩来关于科技教育的基本思想

周恩来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在领导中国科技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1.关于科学理论问题

周恩来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对科学理论的内涵多次作过既精辟又通俗易懂的阐述。他说:“科学理论是将实践的经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科学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知识,是客观真理。”“不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它自己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是有了科学。”因此,周恩来一贯主张实际工作要有理论的指导,才不会盲目乱撞,没有理论指导而盲目乱撞,虽然也会在失败中摸索一些道理,但是太痛苦了。

2.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把科学技术提到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我们才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1959年4月,他在一次人大会议上指出:“没有科学的进步,就不能有一个发达的社会经济。”1963年1月,他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此后十几年,他反复强调和阐述这一思想。

3.知识分子问题

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要通过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来实现。对此,周恩来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就非常重视知识分子,争取和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为革命事业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科技人才奇缺。1950年8月,周恩来在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议上说:“各种建设一开始,就会感觉到我国的科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他着重讲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所以,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生产过程正在逐步实现全盘机械化,全盘自动化和远距离操纵,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空前未有的水平,我们必须赶上这个世界先进的科学水平。为此,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独特的作用。”周恩来始终清醒地认为,能否在较短时期内培养出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能否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人才,是关系中国科技的发展、民族兴旺的战略问题。

4.关于发展科学技术问题

周恩来认为,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关起门来发展科学技术是不行的。1949年5月和1951年9月,他两次指出:“科学技术是不分国界的,对全人类都有用。”1956年5月,他提出了向外国学习应遵循的十二字原则:“独立思考,避免盲从,不要迷信。”1972年,周恩来提出了技术引进的“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八字指导方针。

科学技术研究应当面向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周恩来的又一重要思想。1956年9月,周恩来指出:“科学研究工作应该同国家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同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1957年周恩来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同自然作斗争。如果不把我国现有的科学力量组织起来,密切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出全面长期的规划,那么,我国科学的发展就没有方向。”周恩来又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科研机构大都独立建院,造成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弊端,提出科研机构进入生产企业,实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一体化的设想。1962年他就提出:部院合并、厂所挂钩的思想。1966年他再次重申,部院合并这个主意是我首先提出来的,部院合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三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周恩来的这一思想是具有远见的。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发展就是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企业本身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

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

刘少奇提出并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这是他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改革设想。其主要精神,就是要使教育制度同劳动制度紧密结合,使各级各类学校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和培训劳动后备军的任务,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长期存在的教育制度同劳动制度相脱节的弊端。

1.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基本含义

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的工厂里面、机关里的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就是说,不论在学校中、工厂中、机关中、农村中都比较广泛的采用半工半读的办法。”

1964年8月1日,刘少奇又指出:“我所说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有一部分是结合的,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就是在农村里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要把这种制度作为正规的劳动制度,正规的教育制度。”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很重视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讲到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的内容。9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以大量发展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形式来普及教育。

2.两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伟大意义

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观点,是其针对我国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改革设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符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有利于教育制度的普及。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主要是全日制学校,靠这种单一的学校制度在我们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里是难以普及教育的,不仅国家负担不起,而且家庭也负担不起。而半工(农)半读能使国家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经费的情况下,有更多的青少年可以边劳动边学习,减轻家庭负担,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满足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升学的要求,有利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2)它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倡导下,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热潮,打破了过去只靠国家投资教育部门包揽办学的局面,把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实为采取群众路线,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方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半工(农)半读的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农民。他们一方面学习,一方面生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们既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刘少奇说:“从长远来讲,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可以逐步地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相结合。”

向科学进军的光辉思想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报告中,分析了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我国科学文化落后状况,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得到了全会的一致拥护。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

1956年3月,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制定了1956~1967年12年的全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草案,为我国的科技工作指明了奋斗的目标。数百万知识分子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为改变我国科学文化的落后面貌,急起直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特别是科学事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业,强调党和政府必须大力帮助科学院和政府各部、各高等学校各大企业的科学研究机关,使全国的科学家有必要的条件实现科学发展12年规划,争取许多重要科学和技术部门尽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明确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向科学进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1.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周恩来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不但因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且因为世界科学……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比世界大国小得多,同时,质量也低得多,这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国很不相称,因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且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只有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才能战胜帝国主义。

2.阐明了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的有利条件

第一,我们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我们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我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有过许多发明创造,后来者居上,我们是应该超过自己的祖先的。

第三,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旧社会,某些科学家赤手空拳,单枪匹马,也还能做出一些贡献;在新社会,生产力解放了,人们思想解放了,由过去的单枪匹马变为群策群力,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

第四,我们已经有了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技力量,多了一批科研机构,还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绝大部分自己能够制造或生产,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指出了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途径

第一,按照我国最急需的门类,派出科技人员出国深造,回国后建立发展这些科技基础。

第二,对部分学科聘请外籍专家,请其负责帮助建立科研机构,培养干部,并同我们在科学领域进行全面合作。

第三,有计划地组织大批科技人员向在华的外籍专家学习,在苏援建的156项企业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和掌握其中的新的技术原理,并加以传授。

第四,高等学校科技力量占全国科技力量的绝大部分,应大力发展科研工作,大量培养科技新生力量。

第五,集中最优秀的人才到科研方面,极力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政府各部迅速建立和加强必要的研究机构,同科学院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共同扩大科技界队伍,迅速地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我们国家的各方面装备起来。

4.提出了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周恩来指出,首先,要“加强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责任感。做到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要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科研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厂要密切结合,有分工有合作。再次,要改进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党群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理论和实践、任务和学科的关系,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以及科学研究机关、学校和生产部门的紧密协作。另外,要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国家科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到,研究和教学要有实验室,生产要有车间,要有必要的图书资料,要考虑科学家的生活问题,居住问题。

总之,向科学进军思想的提出,对于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