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现代科技教育促进经济的巨大增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影响着生产力的诸要素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结构,促进了经济的社会化和全球化,并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科技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使用和制造工具本身,就是技术手段与经济目标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人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

在人类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社会,没有科学,技术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直接依赖自然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大约1万年前,才开始有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托夫勒说: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浪潮,是古代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这次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渔猎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在古代农业社会中,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经济部门经过了三次大的变化。开始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化,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生产的大分工。后来,从原始的农业中分化出手工业,接着又从手工业中分化出商业,形成了社会发展史上第二、第三次分工。可见,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已影响到社会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

古代科学技术虽然有了发展,但它所提供给人类的生活资料是很有限的,而且增长速度很缓慢。农业社会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速度极为缓慢。

至16~17世纪,随着欧洲社会大变革开始的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引起18世纪的产业革命,才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物质财富迅猛增加,从此科学技术开始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渗入经济,这就是托夫勒说的人类社会的第二次浪潮。近代社会的产业结构,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的。18世纪60年代发生了以牛顿力学为科学前提,以工作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重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由此,手工劳动时代进入了机械化时代,畜力时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发展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的第二产业(工业),把社会推进到以工业为主体的社会。

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导致了以电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并由它的应用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结果是以电力工业为开端,发展起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使生产从机械化进入电气化,仅100年左右,就使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倍,把社会推进到工业化社会。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先从物理学革命开始,随后是宇宙、化学、分子生物学以至系统科学的发展,产生和形成了现代自然科学。到20世纪,50年代的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航天、材料、生物、海洋工程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和70年代出现的人工智能又把新技术革命推向信息革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托勒夫称它为第三次浪潮。

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提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兴衰的50年周期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和高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群的兴起与普及,带来人类社会的四次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社会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的。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者、劳动者是财富的标志,奴隶主把占有的奴隶数量作为自己财富的象征。进入封建社会后,劳动生产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土地成为财富的标志,封建地主以土地多少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占有的财富主要是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财富的标志也就由生产对象转换到生产资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力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又发生变化,虽然以上三个要素仍然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科学技术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和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促使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引起经济的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有的翻了一番甚至两番。如美国1947~1979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从4680亿美元增长到14376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日本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1980年为10397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20倍。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的扩大再生产来实现,一种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一种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的扩大;如果是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的扩大。所谓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所谓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的进步、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依靠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的扩大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一种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扩大再生产。

随着教育的普及,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增长,科技教育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和教育的力量。根据经济学家计算,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因素所占比重已由20世纪初的5%~20%增大到50%~70%,不少国家已达65%~85%。可见,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科学技术和教育的作用有着递增的趋势。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影响到经济战略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人们从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战争中的作用认识到战后各行各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重视发展钢铁工业。美国提出钢铁就是国家,日本提出钢铁是工业的骨架,我国的口号是以钢为纲。这个时期钢铁技术发展很快。

60年代,世界各国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竞争。在发展战略上,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科学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以最快速度把商品投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由原材料转向以石油化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深加工的装备工业,对石油加工,带来了“石油经济时代”。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合成衣料”,每千克接近100元。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迅速增长,产品的价格在10年内增加了10倍。迅速上升的产品价值,反映了生产力要素中科技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

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接踵而来的是能源、资源、人口、环境等危机,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和教育的两重性,要进行选择和重新评价,管理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普遍受到重视。在发展战略上是实现工业产品小型化、多样化、集约化的时期,战略重点是以集成电子元件为基础的微电子工业,产品是微型电子计算机,微机挽救了危机,它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从此,人类从机器文明进入人类智力延伸的电脑文明。微机每千克重量的价格达到1000多元,这十年产品的科技含量又增加了10倍左右。

80年代,在发展战略上,是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用高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和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经济结构,使传统工业在应用高科技中得到新生,重新显现了传统工业的活力。这时的软件,每千克不只一两万元。技术含量不只是10倍,而且是成百倍地增长,出现了软件经济时代。

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一步社会化和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正像列宁所指出的:“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门的专业化、社会化。”在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中,不仅存在因自然条件形成的工业、农业、采矿业等部门的分工,产品的专业化,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形成了新的生产部门,使产品的专业化进一步发展为零部件的专业化、工艺专业化、设备维修技术和生产后勤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愈来愈密切。个别企业的生产过程完全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

专业化越发展,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就越密切。它们之间的协作已经从市场上自发的商品交换变为固定的经常的协作关系。在专业化和分工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建立起相互渗透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宝塔式的工业体系。高居塔顶的是少数大企业,屈居塔中和塔底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日本,中小企业占总企业数的99%,通过商品流通和协作关系,经济上融为一体,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进一步社会化。新技术革命要求生产趋向小批量、多样化。生产越是“分散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它们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生产发展的速度,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而使这种社会化越出了国界,扩大到了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由于新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和新产品,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也大大加强,在客观上要求利用各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条件的差异,分别生产和销售不同的产品,使各国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大型企业,欧洲共同体各国联合举办的各种大型技术开发项目和新兴工业部门,实施了统一的生产和销售发展计划,都集中地反映了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同时,新技术革命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的根本变革,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为加速国际经济资本的循环运动创造了便利条件。

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必将为全球性经济问题

的解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扩大了可用资源的范围和源泉。现在已经生产出多种新型人工合成材料并开始利用一些新能源。美国已经计划在太空建立大型太阳能发电站。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了消除环境污染的能力,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改善环境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如煤炭加工和利用技术的进步,把煤炭变成像天然气和石油那样比较干净的气体和液体燃料已成可能。所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又将会由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来解决。

最后,科技教育的发展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人和自然关系是对立的统一,科学技术是实现两者统一的中介。例如,发展工艺过程的生态学研究,人们就能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实现物质能量闭路循环的工艺过程,保障技术和生物圈子的协调发展。

加快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教育

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已刻不容缓。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比例为60%~80%,而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依靠技术进步而发展生产的比例仅占27.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依靠科技和教育,采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1.科技教育的发展促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影响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结构,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质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它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以不同规模和速度发展的综合结果。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首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

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包括矿业、建筑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主。第三产业包括金融、商业、运输、电讯、科研、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以服务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主。据1982年统计,美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占33.2%,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占67.8%。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大体如此。到1995年底,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越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其次,信息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

所谓信息产业,也称知识产业,是对信息进行收集、传播、处理、存储、服务的经济部门,如科研、教育、设计、咨询、情报、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机生产部门等。这些部门属于第三产业,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它们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迅速的增长。据1980年的统计,日本和美国的信息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大大地超过了服务业,日本的服务业在全国就业职工中的比重为24.4%,信息业则是38%;美国的服务业是14%,而信息业高达51%。如果把信息业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称之为第四产业,则第四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而且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一比重正在进一步的增长。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第三,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促成并发展了一大批资金密集型产业,使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超过了劳动密集型。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科学技术则成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之源。例如,在高分子化学和现代化工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学工业和新型材料工业,在固体物理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半导体工业,在现代数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计算机工业,以及航空工业、原子能工业、激光工业等。在这些产业中,运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人们的劳动将更多地依靠智力和知识,教育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以改造。

以前的技术革命主要是在钢铁、机械、化工等领域内发生的,从而形成了重工业体系,这些传统工业发展的实质是材料加工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技术开发引起的变化是,从原料加工大军中分离出一支队伍。他们的工作对象不是材料,而是知识和知识的载体,是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研究并设计出新的知识产品,其结果,使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得以建立和发展。1980年,美国、日本、西欧的电子工业产值已超过钢铁和纺织工业,仅次于化工和汽车工业。1988年,世界电子工业的产值已达7650亿美元。而且电子工业的增长速度一般超过10%,是增长率最高的工业部门。现在,世界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1.8万亿美元,国际贸易额约68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产值将上升1.8倍,国际贸易额将增长4倍。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导致了各国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劳动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传统产业也在得到改造。目前,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正在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去改造钢铁、造船、汽车制造、石油、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不断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使其生产继续发展。当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20世纪70年代美国增加的新职业中,大约有90%属于信息、知识和服务工作,只有5%属于制造业。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扩大再生产。另一条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即一种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扩大再生产。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金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发展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到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1913~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长了52%,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6~1970年,同样25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加了约4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因素所占比重已由本世纪初5%~20%增大到50%~70%,不少国家已经达到60%~80%以至85%。在农业上,现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为1800年的15倍,1900年的10倍。1900年,美国每18人中有10个为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业已经达到了一个农民养活50个人的生活水平,农业人口已经减少到全国人口的5%以下。在工业上,高新技术部门的产品由于凝聚在其中的科学技术多,附加价值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代替了人类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据统计美国目前每年应用电子计算机所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年,即为其现在人口工作量的2000多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