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科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和教育正在不断创造出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人类思想水平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建设着现代文明,推动着社会变革。科技教育与政治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技教育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

1.科技教育促进新的社会革命

13世纪到15世纪,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对后来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诞生的。它一经产生,便成为资产阶级手中的武器,成为战胜封建贵族的强大力量。

17世纪以后,经典力学体系确立,技术有了发展,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人便从事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制造,进而首先在英国引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机器大工业。这就不仅使英国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并且促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例如,生产中使用机器和蒸汽机使欧洲各君主国的阶级关系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把小土地占有者变成了工业工人;它摧毁了旧的封建手工业行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当时欧洲许多封建统治者听到新机器的进口和新技术的采用,就如大祸临头,惊恐万分。科学技术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巩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科技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19世纪的电力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于现代科技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垄断资本主义愈益同国家力量相结合,从而导致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具体地说,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对整个社会生产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调节。可是,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垄断资本为了保证获取垄断利润和维护其政治统治,力图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或改良,以便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缓和上述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在这个矛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加速了资本积累,促进了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从而使垄断资本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它更有效、更广泛地控制国家机器以便干预经济生活创造了条件。当然,私人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有许多方面原因,但科技革命的发展是促进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跨国公司的广泛建立。跨国公司是国家垄断组织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由一国或数国的大垄断资本组成,通过国际性的“合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经营多种业务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垄断企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有了很大发展,是同代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和经济国际化日益加强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具体地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生产力发展与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的矛盾日趋尖锐,这迫使垄断资本主义从国际市场的扩张中寻找出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垄断资本主义需要竭力建立自己的企业,就地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利于降低商品成本,扩大自己的国外市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专业化,从而加深了各部门、各国之间的互相依赖,使资本和生产国际化得到日益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建设和管理跨国公司创造了方便条件。

3.政治上层建筑对科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上层建筑不仅直接造成了科技教育发展的政治条件,而且间接地影响到它们的经济条件。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时,通过革命推翻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新的政治上层建筑,就扫清了科技教育发展的障碍,创造了科技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历史上,每经过一场革命,科技教育一般都得到迅速发展。

纵观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不仅近代科学本身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科学中心”也随着革命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最早的国家,也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策源地。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斗争,特别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对宗教宇宙观的驳斥起了重大的作用。它砸碎了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使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担是,意大利的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毕竟没有发展成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政治上层建筑及经济基础。因此,15、16世纪的意大利虽然出现了科学的春天,成为近代科学活动的第一个中心(1540~1610年),但是没有形成科学革命。只是到了17世纪,英国经过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科学发展的政治和经济的障碍以后,才使科学知识出现了第一次大综合,形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产生了以中顿力学为标志的具有独立知识形态的近代科学,英国也因此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1660~1730年)。此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科学活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后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1920~现在),也是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分不开的。政治革命对科学中心转移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造成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个原因。

在近代,每个国家把科学中心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转移到生产过程,形成技术革命,也与政治革命有关。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接着依次在法国(1830~1870年)、德国(1850~1870年)等国相继进行。美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虽然发生在它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之前,但仍然发生在独立战争之后。这说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摧毁旧的封建政治上层建筑,改变封建经济关系,为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是把大量的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促进物质生产力的革命,使科学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的重要条件。

科技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上层建筑的革命为其扫清道路,而且需要政治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这样一个条件,科技教育的发展就要受到影响。在中世纪,当欧洲学术处于没落时候,阿拉伯的科学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世界科学中心。这是由于公元620~650年,在穆罕默德的鼓舞下,阿拉伯人征服了阿拉伯、叙利亚、埃及等,创造了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工作条件。

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从15世纪开始衰落,则与政治动乱有密切的联系。从春秋到宋代的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不幸的是,从宋代开始,由于外族侵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总是动荡不安。从宋朝建立到它的灭亡的300年内,内忧外患不断。北宋政权为金所灭。南宋政权为蒙古贵族灭亡后,建立了元朝。明朝为满洲贵族灭亡后,建立了清朝。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不仅使物质生产力遭到了破坏,而且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国家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调节和控制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制约整个社会对科学和科学工作者的态度以及整个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应用,进而影响科技教育的社会作用。如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政权就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的社会作用,甚至在远征时也带着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随行,他着手创立现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迅速恢复法兰西科学院,建立了藏书百万册的国家图书馆等,科学中心很快便由英国移到法国。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敌视科学,迫害科学家,则造成了德国科学的衰落。1933~1938年,德国不仅放逐了6000余名(大多数是犹太人)学者,而且把大批的学者送进集中营,当时德国第一流的科学家约30人,其中有一半遭到了放逐,就连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物理学家也难于幸免。他不仅被抄家,而且被列入黑名单准备暗杀。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对德国科技教育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的,而且其性质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政治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时,科学就能够在一定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顺利地发展,并进一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对科技教育的发展也就主要地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一般地起阻碍或延缓作用。

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有一个完善过程。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产生认识上和政治路线上的错误,则可能因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震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科技教育的发展,这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如20世纪中叶,前苏联对遗传学上的摩尔根学派、生理学上的施太恩学派、物理学上哥本哈根学派的批判,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使得前苏联的科技教育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科技教育为政治民主化创造了条件

科学和民主是近代文明的一对双生子,也是支撑近代文明的两大基石。科学能使物尽其利,民主能使人尽其能。二者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文明中,科学的发展和民主的扩大总是相依共生的。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政治的民主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科技教育具有发展民主的客观要求

科技教育本身是学术民主和自由创造的产物,科技教育和民主在本质上是相互依赖的。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是对客观的事物和规律认识的一种探索,要推动这种探索,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外,还必须具备有利于探索的自由气氛。对于这种自由,爱因斯坦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科学需要三种自由。首先要言论自由,包括发表自由和教学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自己的观点,避免产生不利的后果,必须由法律来保障,同时,在全体公民中也要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其次,每个人在必要的劳动时间之外,还要有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自由,这两种自由,他称之为外在的自由。此外,对于科学和一般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还需要一种内心的自由,这就是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要有自由地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整个社会来说,最根本的是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只有在人民能享受民主权利的民主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民主制度是学术自由的前提。没有政治民主的大环境,科技教育难以兴旺发达。

科技教育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不盲目,不迷信,按客观规律办事,为此,除了科教工作者自身必需的努力外,还要靠民主政治的制度来保证。

科技教育的深入发展,也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良好的教育条件,精干的政府办事机构,高效的管理水平,健全、完备的法律系统等,所有这些都与民主政治有关,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和发展。

科技教育成果的物化和实现经济增长,离不开市场经济机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天然趋势是使社会的组织体系由塔式结构走向网络式结构,其基础是独立、自主、平等的经济实体。网络组织内部的权力实施和沟通流程也将随之改组,由宝塔变为扁平,由单向变为双向。同时,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些都要影响到政治民主化。

2.科技教育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从物质上保证了人民的基本需要,使人们除谋生的劳动之外,也有精力和时间关心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也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从而使人们行使民主权利有了更好的精神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使通讯、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信息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人们能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和天下大事。交通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些都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参加政治活动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

科技教育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而这三个阶段又同科技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8世纪中叶以后进行的以使用蒸汽机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生产力革命,它实现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向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厂制度的过渡,从而使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土崩瓦解,确定了自由竞争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行的以电力的利用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造就了比蒸汽机时代大得多的生产力,随之兴起的规模庞大的重工业更加扩大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由此加剧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并由自由竞争通过生产集中走向了垄断。自由资本主义也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现代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又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联系。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物理学革命的基础上出现的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力量,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这一重要因素的关系尤为密切。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及电子产品等成果在生产中得以应用,引起了生产力质的大变化和量的大发展。以1945年到1979年为例,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3倍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6.6%,创资本主义历史的最高记录。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产力有了更加迅猛的发展。这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原来的生产关系不能与之适应。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并保持其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改变,从而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

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强了生产的专业化,加深了各部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越出了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狭隘的范围,使资本和生产国际化得到日益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也为跨国公司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跨国公司同垄断资本的结合,使产业资本获得全球规模的国际化。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公司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出现了现代国际垄断同盟,即各国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它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某些经济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共同调节而结成的紧密的经济联合,要求在国内和国际经济方面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建立具有某种职权的超国家经济机构。目前,国际垄断同盟大致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和贸易同盟等几种形式。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比较典型的形式。国际垄断同盟使生产和资本的活动日益超出了国家的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它加快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推动了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建立,加深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垄断同盟既适应了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要求,反过来又加速了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和一体化,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也使得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科技教育推动社会主义前进

l.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进步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后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终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电力技术的兴起为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基础,促进了各个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气工业体系。这就为在更大规模上组织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各资本主义国家在此推动下,生产技术和工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和德国抓住这次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电力业和重工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了电气化的高潮,迅速跨入了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前列,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电力技术革命后,科技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就要求一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与之相适应。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料均被资产阶级所占有。科学技术越发展,科学研究的成果越多,技术体系越完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便越加强。这必然加剧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同时,垄断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也使得生产、经营等活动向更高程度的国际化发展。这一切均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好了物质技术基础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形式。在这样的形势下,俄国作为资本主义体系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首先被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突破了。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俄国建立起来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欧亚两洲又先后有十几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走向多国胜利。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1913年,其工业水平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十月革命后,其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曾占到美国的67%,其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美国,1951年~1983年,前苏联的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7.1%,而美国仅是3.2%,前苏联比美国快一倍多。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总体上看,1950~1972年,全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4.32倍,其中社会主义国家平均增长8.42倍,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增长了3.5倍。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前苏联在20年代末后,就把科学规划活动付诸实践,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曾经在数学、理论物理、天文等基础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原子能、激光和空间技术方面,与美国同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用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于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在发展经济和科技教育方面电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发展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尤为突出。这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2.科技教育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历史矛盾。

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国内普遍面临的状况是封建主义在各方面存在的影响严重。表现在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表现在政治上,个人集权制、终身制、家长制等流毒尚未肃清,缺乏近代民主传统。表现在文化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极端思想影响深远。这就形成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地理上的包围,需要处理同各种社会制度国家间十分复杂的关系。

由于面临上述复杂、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矛盾,加上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崭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供借鉴,所以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难免出现失误,经历曲折,延缓了国家发展的速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势在必行。

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又一根本原因,是科技教育的发展造成的严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新技术革命逐渐兴起,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声夺人、占据了优势,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各国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原已缩小的差距又被再次拉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痛切地感到由于体制的弊病所造成的人为的梗障,已经成为拖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了迎接科技教育发展的挑战,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现在出现了三次大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

第一次改革浪潮,以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改革为开端。经过1956年苏共二十大,改革思潮和改革运动走向高潮。1956年初的波匈事件和1958年对南共联盟的批判使改革受挫。第二次改革浪潮,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前苏联、东欧国家掀起。1968年前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使改革停滞。第三次改革浪潮,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第三次改革浪潮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广泛性,改革的范围由以往的几国扩展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全方位”性,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根源,并构成新的理论体系,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方面有许多新的突破;四是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20世纪90年代后,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最严重的挫折。

在第三次改革浪潮中,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始起步。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走自己的路,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革开放给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保持了继续增长的势头,1992~1993年两年以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这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长0.5%的速度,也大大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5%的发展速度,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赋予了生产力的发展以许多新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要更好的利用这些新特点,建立起能为现代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的生机勃勃的社会制度。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