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阿勒德·阿蒙森(1872~1928),挪威航海家、探险家,是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极点的人。少年时期他曾尊从父命,入医学院学医,后来受兴趣的驱使,走上了航海探险的道路。
有特殊兴趣的少年
阿蒙森于1827年7月出生在挪威奥斯陆近郊,排行第四,其父为一富裕的航运商人,不幸在他十四岁时逝世。阿蒙森是一个单纯而率直的孩子,一本介绍英国北极大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探险事迹的书,竟然对小阿蒙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点燃了他热望探险的心灵火炬。
只要是敢于和命运抗争、战胜困难的书,他都爱读,并使这个少年兴奋激动。
他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健康少年,为了适应将来的艰苦环境,立志一生从事极地探险事业,除努力阅读一切找得到的极地探险书籍外,他坚持锻炼身体,以便将来能适应极地探险活动。在严冬时节,他开着窗睡觉,这是他有意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精神的计划之一。他在不上学的时间里,就跑到山区锻炼筋骨,也常滑雪,以提高在冰雪中活动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蒙森逐渐认识到,关于海盗的故事,有许多是传说,有些是历史。不过,那绝不是挪威光彩的历史。因此,他开始厌恶海盗故事。但是,海洋的奇妙和对海洋探险的向往,却无法从他的脑子里消失。
在中学的地理学习中,当讲到近代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老师特别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组织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一下,激发了阿蒙森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每次上地理课,他都聚精会神地听讲。他把地理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在许多地方还作了笔记。那时,地球仪还是很贵重的东西。他把自己的零用钱攒起来,又向妈妈要了一些钱,买回一只地球仪,放在自己的床头,把地球仪上标出的每一个地点都记得特别清楚。
到后来,他已经不满足中学的地理课本了,而是买来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地理著作,还把能够找到的地理书籍都搬回家。一有时间,他就研究地理著作。他把哥伦布和麦哲伦探险的路线研究了许多遍,把他们到达过什么地点都记得一清二楚。在他的笔记中,阿蒙森逐项记载着谁发现了什么地方。比如,葡萄牙人发现了非洲,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麦哲伦组织的船队证明地球是圆的,英国人库克发现了澳洲大陆。阿蒙森认识到,地球上的大发现还没有完成,还有没被认识的地方。他要为自己找到地理发现的目标。
地球上还没有被发现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是阿蒙森给自己提出的问题。阿蒙森带着这个问题,继续他的地理学习与研究。有一天,他守着地球仪观看,边看边随意转动地球仪。在地球仪转动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注意到了地球仪上的两个固定点。他向自己提问,地球上的两个极点是什么?是陆地还是海洋?有没有人去过?能不能去?他自己回答不了。于是,他就去问老师。地理老师告诉阿蒙森,地球的两个极点,即北极和南极,确实是人类认识的空白,至今还没有人到过南极和北极,因此,也不了解这些地方究竟是海洋还是陆地。关于两极地区,地理老师就知道这么多。得知地球的北极和南极还没有人去过后,阿蒙森一下子觉得自己有了奋斗的目标。从此,他开始收集有关地球两极的知识。
在阿蒙森的少年时期,关于北极和南极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狡辩的基础上。北极是海还是冰?一直被地理学家和海洋学家争论不休。关于南极,各种说法互相矛盾。在库克发现澳洲大陆之前,人们把南极描绘得非常美好,称那里遍地黄金,气候宜人。传说那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繁衍着北方所没有的动物。那里有人类最大的宝藏。还有人说,南极是人类最美好的地方。可是,当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并绕新西兰航行数千海里之后,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库克称,南极是一片冰天雪地,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因此,不可能是充满生机的土地。他为南极下的结论是,这是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地。究竟是库克的结论正确,还是人们的狡辩正确呢?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包括库克在内,没有人真正踏上过南极大陆。在人类的认识中,南极还是一块神秘的地区。在了解南极和北极的过程中,阿蒙森对自己的伙伴说:“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知道得越少,我越高兴,因为,越是这样,才越需要我去探险,去发现,去为人类了解这些地方作贡献。”他已探索未知世界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正在阿蒙森孜孜孜孜:勤勉。以求地收集北极和南极的材料、研究自己的探险途径的时候,中学学习结束了。他面临着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到哪一所大学去学习?学什么专业?将来干什么?阿蒙森还没想清楚就离开了中学校门。
阿蒙森可以不想自己的未来,但是父亲不能不为孩子着想。在阿蒙森拿不定主意时,父亲为他选择了医学院,希望他将来作个医生。当医生不仅可以获得较高收入,而且还会受到社会的尊敬。阿蒙森在没有任何主意的情况下,被父亲送进了医学院。
19世纪末,欧洲医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生物学、生理学、解剖(pou)学以及化学等,已经被纳入医学院的课程体系。进了医学院的阿蒙森,起初对这些课程还很感兴趣,但是,对于没有地理课感到遗憾(han)。医学院开设的各门课程有许多新知识。阿蒙森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了在医学院的学习。他一度想按照父亲的意愿,努力学好医学,以便将来当一个好医生。
在医学院学习了一个学期,阿蒙森逐渐觉得这些课程没什么意思。他上课打瞌(ke)睡,下课不读书。有时坐进课堂,他就想起了大海,想起了哥伦布和麦哲伦,想起发现澳洲大陆却否定南极的库克。他更忘不了地球仪,在进医学院时,父亲阻止他带地球仪,这使他失去了一个无言的伙伴。阿蒙森在觉得实在无聊时,就到图书馆或大海边消磨时间。到图书馆翻阅书籍,他是在寻找地理类的知识。然而,医学院校关于地理的书实在太少了。阿蒙森已经意识到,他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他还是喜欢地理,喜欢大海,喜欢探险活动。在兴趣的驱使下,这个读医学的学生,不去听医学课,而是到书店购买地理书籍,了解地理发现的新内容。
当阿蒙森不再克制自己,而是重新回到兴趣中来,并且花钱买了地球仪之后,他觉得生活又有意思了。此时的阿蒙森,对医学课程想上就去上,不想去就在宿舍呆着,或者干脆到市内图书馆阅读地理书籍,到科学馆听地理学讲座,或者找地理学家请教有关的地理学问题等。阿蒙森根本不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倒像一个地理学研究者。在追逐兴趣的过程中,阿蒙森逐渐荒废了学业。对此,他满不在乎。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医学课程。
挪威首都奥斯陆是个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地方。这里有各个专业的学者,有各种各样的科学讲座。在这些文化和科学活动中,阿蒙森只对地理和探险知识感兴趣。他寻找对满足自己的兴趣有启发的讲座去听,打听在地理和探险方面有研究的人员。阿蒙森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确定了追求的目标。他把探险的第一步确定为北极极点。因为,他已经了解到,挪威距离北极只有一海之隔,渡过北海就是北极。对于北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者来说,探索北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既然北海沿岸国家距离北极都不远,可是,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到过北极呢?阿蒙森带着这个问题访问地理学家和有探险经验的人。那些的人回答令阿蒙森大失所望。人家告诉他,哥伦布到美洲大陆探险,是为了寻找黄金;麦哲伦到亚洲探险,是为寻找香料;库克原本打算到南极探险,但是,到了澳洲地区后他发现,南极肯定是个冰天雪地,这样的地区对于英国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他在发现了澳洲之后,就不再继续南行了。北极虽然就在北海对面,离北海沿岸国家都很近,然而,由于这一地区被认为没有什么经济价值,那里既不能产香料,更不可能有黄金,所以,很少有人考虑到那里去探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北海沿岸国家的人都知道,北极肯定是非常寒冷的地区,到那里探险,如果解决不了御寒问题就会被冻死。
阿蒙森对那种关于北极探险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说法很反感。他认为,探索未知世界,对地球上的未知区域有新的了解,这本身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听了一些人的解释之后,阿蒙森的北极和南极探险决心并没有削弱。但是,如何解决御寒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为此,他开始寻求在寒冷条件下生存的经验。
阿蒙森听说北极圈内有人生活。这些人是爱斯基摩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北极圈附近,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使用的是原始工具,穿的是自己特制的衣服。阿蒙森以极大兴趣翻阅书籍和刊物,试图找到爱斯基摩人的御寒方式,以便为北极探险准备条件。
阿蒙森在阅读书刊时,经常会思考爱斯基摩人能够耐受多少摄氏度的低温?他们用什么方法御寒?他们的御寒经验在北极极点有没有用?在一段时间内,阿蒙森成了爱斯基摩迷。他见到有关论述爱斯基摩人的文章就抄,发现关于爱斯基摩人的书籍就买。许多人不理解,问他,一个医学院的学生,研究爱斯基摩人干什么?阿蒙森不向任何人解释,也不怕人家议论。他一直我行我素,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他一会儿对着地球仪发呆,一会儿研究哥伦布,一会儿翻开地理著作,一会儿又研究爱斯基摩人穿什么衣服。这些举动使很多人觉得阿蒙森有毛病。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阿蒙森终于了解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和御寒经验。他发现,分布在格陵兰、维多利亚岛等高纬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不仅生理上有极强的耐寒能力,而且,他们的衣服、食物和居住方式都有利于抵御寒冷。爱斯基摩人穿的是严寒地区的动物皮制成的皮衣,这种衣服既轻柔又保暖。他们吃的是高脂肪食物,这种食物既耐寒又解饿。他们的居住地更有特点。在冬天,许多爱斯基摩人不盖房子,而是在雪地里搭一个厚厚的雪窝。在这种表面上寒冷的雪窝中,却有很暖和的感觉。在研究爱斯基摩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阿蒙森把在医学院学的一点生理学知识派上了用场。经过多方面比较,他发现爱斯基摩人和北欧人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一发现很重要。这说明,作为北欧人的阿蒙森,完全可以借鉴爱斯基摩人的经验,穿着他们的衣服到北极探险。
这个医学院的学生,在研究爱斯基摩人的过程中,把医学课程丢得一干二净。期末考试时,他没有一科拿到及格成绩。学校发出了补考通知,同时告诉阿蒙森,如果补考仍不及格,就要作退学处理。校方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家长。
接到学院的通知后,阿蒙森的父亲立即赶来。校方告诉他,他的儿子是学校最差的学生,经常不听课,还常常一个人往外面跑。学校怀疑阿蒙森有不利于社会安全的活动。
学校的介绍和怀疑使父亲非常难过。他带着悲伤的心情来找儿子,以为他已经颓(tui)废得不像样子了。然而,当父亲来到儿子的宿舍时,出现在他面前的阿蒙森,衣着整齐,精神振奋。儿子的宿舍里摆满了地理著作、地球仪和一些刊物,墙上挂着地图。这一切都说明,阿蒙森似乎不是医学院的学生,倒像是个地理专业的学生。看到这些,父亲什么都明白了,他知道让儿子来学医是自己的一个大错误。
父子俩进行了一次长谈。阿蒙森告诉父亲,他对学医没有任何兴趣,即使获得了医学院的毕业证,也绝不当医生。他的志向在于探险,去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阿蒙森的父亲是开明的。他没有强迫儿子,而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以朋友的身份告诉儿子,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尽管地球上还有几处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确实还看不到经济价值。父亲还说,探险是要冒生命危险的。麦哲伦、库克这些探险家,尽管都取得过探险的辉煌成就,可是,他们都死在了探险途中。谁想去探险,首先就要作好自我牺牲准备。
父亲把该说的话都说了,阿蒙森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父亲尊重儿子的意见。阿蒙森决定不参加补考了。他收拾行李,办理了退学手续,跟随父亲回家去了。
不仅仅为了谋生
回到了家中,阿蒙森就开始找工作。他知道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不能靠父母养活了。阿蒙森喜欢海洋,希望有机会去探险。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他下决心去当海员。在挪威这样的沿海国家,年轻人到船上找活儿干是很容易的。阿蒙森寻找工作,绝不是简单地为了谋生,而是积累航海经验,为探险做准备。所以,一般的航船他不去,专门找了一艘在北极航线上航行的船只,在上面当了海员。北极航线是北极低纬度地区的一条航线,介于北海与北冰洋之间。在这条航线上航行的船只,很难找到合适的海员,因为,这条航线既艰苦又危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海员们要和寒冷的海风打交道,吃不上新鲜蔬菜,饭菜经常是冰冷的。不仅如此,在春秋季节,船只随时可能碰上冰山。一旦撞上冰山,船就可能沉没,海员们就会葬身冰冷的大海。在寒冷的季节,船只还有可能被冰凌困在海中。一旦船只被困,就可能要在海上生活几个月,等到天气变暖,冰凌融化后,船只才能开动。
阿蒙森在踏上北极航线的船只之前,一心想着熟悉北极的环境,学习在寒冷海域如何航行,而没有想到生活有多么苦。开始海上生活后,他才真正体会到在北极航线上当海员的滋味。不过,意志坚强的阿蒙森并没有后悔。他觉得越是艰苦,到北极的航行越难,去那里探险的人也就越少。这样,留给他的机会就相对多。年轻的阿蒙森已有了辩证的想法。
阿蒙森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成了一名称职的海员。胜任工作之后,他就开始积累航海经验,每天坚持写航海日记,记录季节的变化对航行的影响,还向老海员请教遇到危险时自救的经验。他记录了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的海水温度变化,观察了不同纬度结冰和冰凌融化的时间。他还研究船上的食物搭配,向船上的炊事长学习航海营养学。阿蒙森被船员们看成一个怪人。他平时很少说话,只要开口,总有目的。没有用的话一句也不说,更少有人见他开玩笑。在轮流休息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一边,不停地记着什么。有时他盯着海里的什么东西静静地观察,一看就是几十分钟。更让人感觉奇怪的是,阿蒙森有时一连几天不吃船上提供的饭菜,而是自己在海里钓鱼,把鱼钓上来后,切片生吃。他还经常测量海面上的温度。这些活动在别人看来是奇怪的。然而,阿蒙森有他自己的目的。这一切都是为北极探险准备知识和经验。
北极航线上的船只航行于挪威、加拿大、格陵兰、冰岛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爱斯基摩人。阿蒙。森就利用商船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停泊的时间,上岸打听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惯、穿着特点等。如果在一个地区的港口停泊时间长一些,他就专门到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区域去考查,以便亲眼瞧一瞧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和穿载。
阿蒙森在北极航线的商船上一干就是几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摸透了北极的特性,初步了解了北冰洋边缘的地理状况和气候特点,摸索了在严寒地区生存的经验,研究了进入北极后的联络方法,选定了进入北极区的较好的路线。在此期间,他继续研究地理学,试图深入掌握北极的地理属性。
当了几年海员后,阿蒙森离开了商船,回到国内。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他制定出一套北极探险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需要一条能够经受冰块撞击的船只、一批有经验且愿意冒险的志愿者。父亲无力为阿蒙森提供经济援助。朋友们当中也没有这个能力。实干意识很强的阿蒙森决心通过自己挣钱实现北极探险计划。有了这个想法后,他把探险计划放置一旁、专门寻找能够挣大钱的工作去做。当时政府正在为到南极过冬的船只招聘海员,由于南极地区条件比北极还艰苦,而且去的时间特别长,所以没人愿意去。为此,政府不得不给去的人很高的报酬。阿蒙森知道后立即前去报名。测试结果表明,阿蒙森是到南极去的最佳人选之一。他被录用了,还当上了一艘探险船只的大副。
阿蒙森随南极探险船队从挪(nuo)威出发,穿过炎热的赤道,进入了比北极地区还冷的南极。这个把探险当作生活目标的年轻人,来南极地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多挣一些钱,而且还想广泛了解南极的地理和气候,准备在征服北极后,再来征服南极。他和探险队一起,在南极地区度过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收集了大量气象、地理、海洋资料。一年后,他随船队返回挪威。
阿蒙森的南极之行,获得了一笔钱,但是,这点钱与北极左探险所需经费比较,相差很远。怎么办?阿蒙森想到许多人还没有到南极地区去过,而且,南极地区也有贸易可做。于是,他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开辟了通往南极地区的航线,试图通过跑船,赚取到亲级探险所需要的经费。不怕艰苦困难的阿蒙森,花了20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条从大西洋穿过太平洋到达南极的航线。如果这条航线上的生意作成,为他赚取足够的北极探险经费是不成问题的。当时,各国都有人研究北极和南极。就在阿蒙森准备在他自己开辟的航线上大干的时候,传来英国人、美国人、丹麦人、加拿大人等,都在向北极去探险,可能早就有人已经登上极点了。想到这里,他毅然终止了自己的航行。准备想别的办法,筹(chou)集到北极的经费。
为了争取第一个登上北极极点,阿蒙森不能再等了。在朋友的提醒下,他决定向政府申请资助。阿蒙森设计了一套完美的北极探险方案,通过朋友的帮助,他把这个方案递交给本国政府,希望获得批准和资助。
1909年4月6日,美国人皮亚里一行抵达北纬90度,登上了北极极点。消息传来,阿蒙森像遭到雷击一样难过。他梦寐以求的就是第一个登上北极。现在,有人已经捷足先登了,他的梦想也就破灭了。就在这时,政府批准了他的探险方案,并给予了经费支持。阿蒙森看着政府批文,无奈地叹了口气。
正当阿蒙森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时,有朋友跑来告诉他,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南极探险队已经出发了,他们目标就是要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这个消息提醒了阿蒙森,南极极点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被人踏上的地点,为什么不和英国人比一下呢?这个念头一闪,阿蒙森就有了新的主意。他决定,把政府拨给的资助,用于南极探险。他说干就干,当即就开始研究赴南极的计划。当他的计划设计好之后,就对外界宣称,他要到北极去探险。
终极梦想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率领探险队乘上“前进号”探险船,离开挪威奥斯陆港口,从佛约尔德湾驶向斯卡格拉克海峡,然后进入北海,开始了他们的探险航程。
挪威人民站在岸上,带着期望热烈的欢送他们。出航之前,国王和王后也曾到船上进行过访问,给探险队很大鼓舞。南森博士也到码头送行,眼看着他那艘心爱无比的“前进号”船,缓缓的驶出码头,心中有一种难过和说不出来的滋味。他还能再见到他们和心爱的船吗?
阿蒙森公开宣布,他们是进行一次向北极进发的探险。路线是绕过南美洲,往北经过太平洋,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往北极的极点漂浮前进。
船上的人包括阿蒙森本人在内,只有四个人知道是往南极的极点探险。1910年9月9日,阿蒙森的船到达菲洲西北部葡属马德拉群岛时,他仍未向探险队员们说明他的意图,仍旧秘而不宣他改变探险地点的事。但当船一通过赤道,他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探险队的目的地是南极,而不是北极。南极的极点,迄今还没有人到过,而北极的极点,由于阿蒙森向挪威政府申请经费而耗掉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皮尔里首先到达了北极极点,如果仍去北极,那也算不了什么大成就,挪威祖国的声望也提高不了什么,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第二批到达那里的人。
阿蒙森坦率地向探险队员开诚布公后,请求他们帮助和谅解,并说,如果有人想退出,他就替他们出回国的旅费。
大家虽大为震惊,但竟然没有一个人离去。
阿蒙森往墨尔本发了电报,1910年10月12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收到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电文:“请允许我向您报告,我也要到南极去。”
追求首先到达南极极点的荣誉,却变成了一场令人不安而又戏剧性的竞赛。全世界都大为吃惊。
南森博士是挪威的受人尊敬的人,深感震惊之余,也有被阿蒙森蒙在鼓里的不平之感,多年来,他自己一直想组织一支南极探险队。此时,船借出去时,本以为是去北极,现在却忽然知道是去南极。南森教养极好,不抱怨受骗,只是说,如果阿蒙森预先告诉我们就好了,我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他的。
英国斯科特给南森写信,谈到了他的不快和痛心,不喜欢阿蒙森神秘地动身这件事。
其实,英国斯科特这个探险家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恐惧和不安。阿蒙森毕竟是第一个打通“西北航道”的有经验的探险家,竞赛遇到这样一个劲敌,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加以他的国家是一个老牌王国,阿蒙森的祖国挪威,却刚独立五年,万一斯科特输掉这场竞赛……,他简直心焦如焚起来。
阿蒙森探险队中,有一名队员叫约翰森,他就是和南森一同向北极极点冲刺的那个人。听到阿蒙森改变了计划的宣布后,认为,这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为什么他这样想呢?因为他十分敬爱南森,认为对南森这位伟人秘而不告,简直是一种背叛行径,借了人家船,还欺瞒人家,真是没有道理。正是由于心中不满,使得他和阿蒙森在内心中产生了芥蒂芥蒂:梗塞的东西。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遇事争吵后,阿蒙森不让他随同向南极极点冲刺,使约翰森抱憾终生。
尽管如此,约翰森回国后,仍认为阿蒙森是位伟人,表现了他崇高的品质和教养。但终因寡欢酗(xu)酒,自尽而亡。约翰森触犯了阿蒙森的领导权,也许约翰森应个别阿蒙森谈计划中的不足,以及阿蒙森指挥上的失误。以免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分散领导权导致探险失败。但阿蒙森如能指出约翰森方式上的不良影响,并在其改正后,仍让这个极有才华的探险者,随他一同冲刺南极极点,岂不是更能体现出阿蒙森的水平和伟大的襟怀吗?可惜,历史没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的去发展。
关于阿蒙森神秘地半途宣告目的地的做法,受到的非议颇大。但他当时也许只能那样去做,也不敢冒险公开宣布计划,怕南森博士不借船,本来他应告诉南森博士才对。南森是个伟人,会借给他的,甚至也许和他一同去南极探险。而阿蒙森内心深处,是否有天无二日,双雄难并存的想法呢?南森博士的威望如日中天,要是到了南极极点,完成伟大业绩,皓月之旁,阿蒙森这颗星的光芒恐难让人注意了。
究竟是怎么想的,则只有阿蒙森自己知道了,任何人只能分析和揣测,却得不到证实。
或者阿蒙森想,别冒险逞(cheng)匹夫之勇,像那个固执的小昆虫想从玻璃上钻过去那样。还是运用智慧和耐心,暂时用一下自己也不喜欢的方法,暂时走进一个让人非议的黑洞,只要能钻出来就行。这一切是手段方法,终极目的是南极极点。只要自己的动机和目的正大,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非议。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下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人们时常要去耐心的去做披荆斩棘披荆斩棘(ji):劈开荆条,砍断棘树。形容清除障碍物,开辟新土或通路。也比喻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扫除障碍。修桥补路的工作,然后才发现,离自己追求的目标,其距离又近了许多。只要理想目标不放弃,动机又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提高自己祖国的荣誉,阿蒙森也就只好任人非议了。
1911年1月,阿蒙森乘的“前进号”到达罗斯海的鲸鱼湾,这时,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探险船正停泊在冰障的对面一端的罗斯岛上伊马斯角。阿蒙森这时离南极极点约一千五百六十公里,而斯科特离南极极点一千冰百七十公里,比挪威探险队距离远些。
英国斯科特沿着一条沙克尔顿已经走过的熟悉道路前进;而挪威阿蒙森则计划用征服未知航道的办法取得先到南极极点的胜利。
阿蒙森把“前进基地站”建在离海五公里远的冰障上,这是有些冒险。如果冰障向大海的冰板片裂开时,这个“前进基地站”也将随之漂向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但他对冰障的特殊构造专门进行过研究,认为这块大小相当于法国面积的冰地,七十年来一直停留在原地没有动,所以就决定设在这里。为了省却费力的运输,基地站不要离海过远。如果,他们在这片冰地上住一年,证实了阿蒙森对冰障性的假设。
阿蒙森下令趁南极的暖季,组织好给养的运输,建立三个各距一个纬度的给养库,然后度过南极的寒季。准备明年春天九月份一到,就向南极极点进军。英国斯科特探险,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动身。
阿蒙森的基地和给养仓库之间,只有半公里远,且用一排旗帜竖立在二者之间,1911年2月中旬,开始建立给养库,以此成就九月份向极点进军时可以有食物和装备的来源。所谓给养库不过是埋藏在冰障的冰地下的一堆给养,周围用雪堆成三公尺高的雪墙。每隔十五公里竖立一根系着旗子的竹竿,碰到坏天气时,好找到重要给养品的备用库所在地。
暖季结束时,已把三吨半给养,贮藏在向南极极点冲刺的路上,每隔一百一十公里,便建立一个小给养库。为了度过漫长的黑暗冬季,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这时,“前进基地站”的建立工作也已完成。他们搭了十四个帐篷,风吹来的雪,正好把他们的帐篷脚盖住,寒冷的气流被挡在帐篷外。由于冬季来临,狗儿也没法去追猎海豹而乱跑了,白天就松掉了它们的缆(lan)索。
探险队里的能工巧匠,把雪橇(qiao)的重量从七十四点八四公斤,减到二十四公斤重,对狗拉动雪恁而言,比以前容易许多。
在等候南极漫长的冬季结束之前,阿蒙森的组织才能又起了良好的作用。他鼓励队员用发明创造的方法来消遣(qian),而且使人们和睦相处。
阿蒙森探险队队员,由于离南极极点越来越近而兴奋起来。不是吗?他们的行程已过了大半,从起航到现在,已经完成一万九千三百一十多公里的行程。那么,离南极极点还有多远呢?根据仪器和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公里的距离尚需要冲刺。不用赘言赘言(zhui):说不必要的话。这也是最艰巨、最困难的一段距离。
南极洲和北极不同的地方是本身是一块大陆,面积约是欧洲整个地区再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土,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定期的冰封大地,暴风时速达一百六十多公里,冻彻人骨的寒冷海水,紧紧包围着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人类直到十九世纪以前还没有到过南极。这块大陆,气温很低,是地球上气温最低之地,内陆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左右,绝对最低气温曾达摄氏零八十八度还多些。就是在南极的暖季(十一月至三月)中,最暖的一月份,其平均气温也在摄低零度以下。
这块冰川覆盖的大陆,平均海拔两千三百多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洲。冰层特别厚,均厚一千七百米,最厚的地方达四千米以上。这些冰川还从高向低处移动,骤(zhou)然间出现的冰川上的裂隙,会把人和物一古脑儿吞没下去。暴风雪说来就来,霎时天地变色,哪不知道东西南北?迷路和掉入冰隙的巨大生命威胁,时时围绕在人们四周。食物和装备,带少了不够用,有饿死冻死的危险;带多了,运输又是艰难之事。总之,这是一个不宜人类生存的可怕的地方。
但这可怕的地方也有吸引人的地方。茫茫冰雪大陆,一望无际,看不见什么生物,给人一种空旷孤寂的肃穆(mu)之感,一扫红尘烦扰。地形多变,峥嵘的冰峰,直插苍穹。奇妙的无雪“干谷”中,岩石风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淡水贮存在南极的冰帽中,在南极酷寒之下,连细菌(jun)也难以生存的地方,在沿海地区却生活着大量的海豹、企鹅,更甭说自世界各海域游来的鲸鱼了。今天世界上说南极是它的矿藏吸引人,尽管开采费用之高使人不敢问津,但迟早人类将去开采南极的矿源,还将引起各种国际纠纷。
而在阿蒙森到达南极洲边缘时,许多人上述情况,还未有人知。离冲刺南极点的时间越近,阿蒙森越焦躁不安。原来,他生怕英国的斯科特赶在他前面,先他到达南极极点。因此,尽管南极的寒季还未结束,就迫不及待地于九月中旬开始前,进行了一次极不成功的向南极极点进军冲刺,还因此和坚持不同意他此时出发的约翰森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是阿蒙森一次急于求成的判断失误。
这次不成功的进军之后,阿蒙森又等了一个月,于十月二十日,他和另外四个队员乘四个雪橇出发了。但气候很坏,雪下得让人看不清路,冰河裂缝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心惊胆战地行进,以大无畏的毅力和极地探险技能,到了十一月初,越过了最后一个前进路上的冰缝,平均开始以一天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前进,终于走到离南极点还剩下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并设置了供应库。这一切多亏了阿蒙森带狗来决定,在以后更艰难的行程中,攀登冰川、冰坡和冰山时,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们是阿蒙森他们到达南极极点的功臣。可是,当人们以后的一段进军中,用不到狗来拉雪橇时,阿蒙森便按照以前制订好的计划,杀掉五分之三的狗,其肉用于供队员和乘下的狗食用和食物储备了。大家明知这样做的必要性,但都非常难过。这种做法,使世人对阿蒙森产生了非议。
在大雪纷飞,一片银白的未知土地上奔走向前,随时有掉到深坑裂缝中的危险,有一次竟然侥幸在离冰崖边缘不到半米的地方停住,当时谁也没发觉这生死一瞬(shun)间的处境,后来简直吓得魂飞魄散,浑身发软。
到了二十七日,他们到达了探险家沙克尔顿于1999年到达的最南纬度——南纬88度23分的地方。
当阿蒙森看到国旗在这里迎风飘扬时,泪水夺眶而出,祖国的旗帜征服了他。阿蒙森有杰出人物都有的特征:如勇于做别人以为不可以的事;有着用之不竭(jie)的精力,能长时间地努力工作;目标集中,终于孜(zi)孜以求;不断积累知识,一贯豁(huo)达乐观;对追求目标,敢于冒险并怀有极大热情;能团结别人,能忍耐还有幽默感;有理想和好奇心,有个性和创造力,不是守株待免守株待免:比喻要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等待命运赐(ci)给,而是和命运抗争,努力去在人生中拚搏。
而这个坚强汉子,此时却哭了。他知道离最后的目的地只剩下不到一百八十公里了,他又设了一个供应库,这已经是第十号了。随后的一些天,命运之神将幸运赐给了勇敢顽强的人们。好的天气照顾了他们,十二月十三日,他们行进到离南极只有二十四公里多的地方。阿蒙森看不到路上有斯科特探险队行过的踪迹。1911年12月14日下午三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南纬九十度——南极终点。地球上的最大奥秘的面纱,被阿蒙森探险队揭下了。
12月13日,他们拿出挪威国旗,用冻得红肿和发痛的手把它系在几根准备好的滑雪棍上,离南极只有不到25公里了。14日早上,他们稳步前进。至此为止,他们没有发现斯科特超过他们的迹象,没有圆锥形雪堆,没有旗帜。下午3点,阿蒙森喊了声:“站住!”地球的最南端已经到了。
这里空无一人,他们是最早征服面极的人。队员们互相拥抱,在极顶升起挪威国旗,拍照留念,接着支起帐篷(peng),在这里度过了36个小时。离开时,在帐篷里留下一份给挪威国王的报告和一封给斯科特的信。信中说,如果他们在归途牺牲了,就请他把挪威人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消息告诉挪威国王。阿蒙森还留下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几个人的名字。
归程比较顺利,他们每过三天杀一天狗,以便不断得到新鲜肉的营养,不久,就到了三号仓库。1912年1月25日,他们返回设在鲸湾的基地。
经过近100天在航程,他们回到了欧洲,挪威人像迎接民族英雄一样欢迎弗拉姆号归来。他们的事迹,迅速传遍全世界。
阿蒙森后来继续从事极地探险,最后献出了自己生命。1908~1920年间他沿北冰洋海岸线进行了环球航行。1926年他和另外两个人驾驶飞艇穿越北极,从欧洲到达美洲,1928年6月18日,他从挪威起飞去求援意大利号飞艇人员,两天后飞机失事,他与几名机组人员一起坠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