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歌德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为巨大的文豪之一。青年时代,歌德接受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参加了被称为“德国文艺复兴”的“狂飙(biao)突进运动”。他后来进入魏玛宫廷,长期主持国务,颇有政绩。

歌德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而立的大文豪,是德国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他25岁时创作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当时的欧洲有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有众多读者。歌德花费约60年时间写成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巨著,代表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学史中影响最为巨大的名著之一。

贵族少年

1749年8月28日,在德国西南部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内的参议员家里,诞生一个男婴,他就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他刚出娘胎就处于假死状态,接生婆很费了一番手脚,才使他苏醒。

歌德的童年是幸福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裁缝师的儿子,受过良好的教育,曾游历欧洲各国,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娶了法兰克福市市长的独生女儿为妻。他们一共生有六个孩子,但只剩下歌德和一个妹妹,其余四个都夭折了。

歌德的父亲拥有许多精美的图书,包括各种语言文字的书籍,还有很多名画。更重要的,是父亲对小歌德兄妹俩管教很严,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

小歌德天资聪明过人,但对父亲的教育方法和压制手段很反感。他时常逃到外祖父那儿,自由自在地遨(ao)游一番。

市长的家就像一座堡垒。宽敞的院子,被四周错落错落:交错纷杂。有致的建筑环护着。院子后边,一个很大的花园,百花争妍(yan),蜂蝶翩(pian)飞。

在外祖父家玩腻(ni)了,小歌德就邀了几个贵族的子弟一起玩耍。

小歌德在父亲的指点下,一点即会,他只用了四个星期就掌握了英语的初级课程。他还学习《旧约全书》的原文。父亲还教他弹旧式大钢琴,拉大提琴,又教他击剑、骑马,并告诉他怎样写诗。

歌德的学习方法很灵活,并且尽力地加进趣味性,学习起来愉快一些。例如,他要学习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布伯希莱语。在学到一定程度后,他忽起一个念头,想用所学过的各国文学写成一个故事,用来综合地练习外语。他虚构了一家有六七个兄妹的故事。只小妹在家,其他人都到外地,彼此相隔很远,又好久未见,只好靠通信介绍自己的情况。老大哥是用漂亮的德文汇报他旅行中的种种见闻和情况。他的妹妹是以一种闺阁体文字给大哥回信,讲述家中的事情和自己的心境。二弟是研究神学的,用很规矩的拉丁文写信,在信后附言时,又用的是希腊文。三弟是在汉堡做商店雇员,经常用英文通信。四弟居留马赛,自然用法文写信。五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音乐家,居住在意大利,用意大利文写信。最小的兄弟像一只活泼的小鸟,他不懂其他语言,只会用犹太人的德文(布伯希莱语)写信。他这样写好后,给他的父亲看,父亲为他的妙想和奇才,高兴得大笑起来。

歌德的父亲除了在功课上教育他,也教育他如何为人做事,培养他成为一个较完善的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生动的小故事。

歌德家是老式住宅,屋子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幽(you)暗处,歌德小兄妹俩,一看到这黑洞洞的地方,就以为里面藏着妖婆或魔鬼,在幼小的心灵中常常引起恐惧。他父亲知道后,让两个孩子与大人分开独居。两个可怜的孩子,晚上躺在床上幻想着妖魔鬼怪,十分害怕,溜下床来,想到男佣或女佣人屋里去找伴。每次一开开屋门,就看到父亲披着睡衣站在走廊(lang)上,用严厉的口气,逼他们回屋去。一边是恶魔妖婆,一边是可怕的父亲,孩子们夹在这两种可怕之间,只好在可怕的幻想中睡去。歌德的母亲很善良温和,但也不敢违背丈夫的命令,只能耐心地对孩子讲解没有妖魔,不用怕,要勇敢、大胆、放心地独睡,还说谁夜间不害怕,睡得香甜,早上奖给一个大桃子。这办法真灵,孩子们渐渐地胆大起来,这使歌德懂得勇敢、大胆、坚强的意志是锻炼出来的。

歌德的父亲还教育儿子要学会克制和忍受,在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中,可以使人变得坚强。这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因此,有时孩子们在游戏时,比赛谁能坚持吃苦。

儿童往往没有长性,干一件事,刚开一个头,就不干了。歌德的父亲认为要教育儿童成大事,必须让他们干什么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做完而终止。有一年冬天,晚上没事,父亲把家人叫在一起,让他们听歌德朗诵苏格兰教士保沃的《教皇本纪》,这种对教会枯燥无味的叙述,只有很少或简直没有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尽管歌德的父亲首先带头打呵欠,觉得没劲,仍让歌德念完,大家也跟着听完。

歌德小时候很聪明,也很淘气。

有一天下午,小歌德把瓷制的小锅、小罐、小盘等小玩具拿到临街的窗前来玩,过一会儿,就玩腻了,想玩出个新名堂,他顺手把一个小盘仍到街上,瓷盘掉到石街上不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还裂成许多小碎块,他觉得好玩极了。这时,住在街对面的奥克逊施太因三兄弟也正在窗前玩,看见小歌德往外摔东西,也觉得蛮有乐趣,乐得拍起手来叫好,还大声喊道:“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由于有人怂恿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有人欣赏,小歌德更来劲了,又毫不踌躇踌躇:犹豫。地把一个小瓷锅扔了出去,随着哗啦一声响,又引起一片欢呼声,对面的三兄弟起劲地喊好叫嚷,“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就是在这不断的喝彩声中,在愉快的催促声中,小歌德把身边的盘儿、锅儿、罐儿统统地扔了出去,但他的玩性仍没有减。对面的三兄弟也不愿意这样结束,他们鼓动小歌德到厨房去拿盘子和碗来扔。小歌德为了博得他们的欢心和自己玩个痛快,跑到厨房搬来一摞摞的盘子,继续扔着玩。摔完了再去搬,几乎把厨房的盘子摔了个精光。

小歌德把一些东西毁坏掉,往往是由于好奇,凡是新奇的东西他都要拆开来看一看,结果给弄坏。歌德家里有一个用深红色布包装着的含铁磁石,外表很美观。小歌德对它能吸铁,而且越吸越多,感到十分地奇妙,他以为把外面裹(guo)着的布拆开,就可以知道个究竟。当他把缝制很精美的包装撕(si)开以后,里面只是一块铁皮包着的东西,他又把铁皮打开,只剩下一块石头(磁石),他花了很大功夫,用针和铁末儿做试验,仍没有弄明白这里的奥秘,想把它重新装置起来,可惜布和铁皮都弄坏了,无法还原,只好把这奇妙的仪器扔掉。

歌德的父亲对孩子们的淘气,无意识地搞坏一些东西并不认真计较,反而欣赏他的聪明。然而,对孩子交坏朋友,有意识地搞一些恶作剧,则严加管教。大约歌德十四岁时,曾因交朋友陷于迷惑(huo)苦恼之中。有一天,他和一个叫皮拉德斯的男孩在林荫(yin)路上散步,皮拉德斯对歌德说:“你的诗给我的印象还是像从前一样好,你新近送给我看的诗,我曾经在几个同伴面前念过,他们没有一个相信那是你写的。”歌德道:“随它去吧,我做诗是娱悦自己的,别人怎样讲,任由他们说去吧。”说来也巧,这时正有一个不相信他能写好诗的少年从那边走来。皮拉德斯把那个人叫住,指着歌德说:“他就是写那些出色诗的人,你不是不相信他能写出来吗?”那个少年回答说:“我并没有恶意,如果他胸中真有做诗的才学,我对他表示崇敬。”皮拉德斯接着说:“不用费多少麻烦就可以让你折服,随便出一个题目给他,他即席就做一首诗给你看。”那个人说:“好,他敢不敢用诗体写一封很绮(qi)丽的情书,当作一个含羞的少女给一个少年写的,吐露她对他的爱慕之情。”歌德自负地答道:“再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于是他就坐在路边的长凳上构思,很快就写出来了。当歌德把它朗诵出来时,那个少年很惊诧,写很太好了。皮拉德斯觉得脸上有光,也跟着狂喜。歌德从小就受到有关诗歌、音乐、美术、戏剧的教育、在这方面都显示了他有一定的才华。

歌德家里一来客人,父亲为了向客人炫耀炫耀:夸耀自己的儿子有才华,就让歌德给客人背诵诗歌。

歌德确实在写诗上有才华,他很自负,但他并不骄傲,他时常检验自己写的诗水平怎么样。有一回他看到几个写诗很平常的孩子得到大人的赞扬,疑惑起别人对他的赞扬也是如此。后来他把自己写的诗与别人写的诗进行比较,才觉得自己的诗确实比别人写得好。当他上大学时,拿出少年时写的诗来看,统统认为写得不好,一把火全烧了。

歌德的父亲在教育儿子的计划中,有音乐和绘画两门课程。父亲所以有这样的主张,是因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明文颁(ban)布过学生要学音乐和美术。歌德在请音乐教师时,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回他到一个小朋友的家里去玩,正赶上这个小朋友练习弹钢琴。这个小朋友边弹边呼唤着一些诙谐诙谐(hui):说话有风趣,引人发笑。有趣的名字。歌德很感兴趣。这位小朋友告诉歌德,每个手指和每个黑白键都起了一个怪名字,弹起来一呼唤,就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人浮现在眼前,有意思又好记忆。歌德以为这是他的老师这样教音乐的。回来后,与妹妹商量,让父亲也请这位教师来教他俩弹钢琴。父亲真把这位教师请来了。然而这个教师在教音乐时,无论是教乐谱,还是识键盘和运用手指,都没有什么诙谐有趣的玩意儿,教师总是板着脸,枯燥地讲解。歌德的妹妹多次埋怨歌德,说他骗了她。后来才知道,那个小朋友的种种诙谐的玩意儿,并非教师教他的,完全是自己杜撰杜撰(zhuan):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出来的。

在学音乐上,歌德的父亲对歌德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学会弹钢琴就可以了。对他妹妹反而要求很严,父亲认为女孩必须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较高的钢琴演奏能力。歌德音乐水平虽然不高,但他的音乐修养,对他创作诗歌大有益处。他的许多诗具有音乐的美,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

说起歌德学画,他说他的图画老师只是一个半拉子的艺术家,只教他们画线条。先画眼睛、鼻子、嘴唇和耳朵,最后才画头脸,人的头像是七拼八凑出来的。歌德对这种画法不感兴趣。他找来法国画家勒勃伦的表情画来临摹。后来,他更喜欢画风景画。歌德的父亲从没有学过画画,为了指导儿子画画,也跟着学画。他主要是临摹意大利画家皮阿扎达的人头画。歌德在画画上,确有一些天资,风景画画得不错,他父亲很爱他的画,凡是他的画,父亲都要细心地整理装订,整整齐齐地保存起来。有时歌德在一张纸上乱画许多东西,他父亲也会细心地把它们剪下来,重新分别整理好。父亲热心的指导和关怀,使歌德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莱比锡上大学时,专门跑到美术学院去学画。

歌德对戏剧的爱好,是从看木偶戏开始的。歌德的老祖母很喜爱自己的孙儿孙女,经常让歌德兄妹在自己屋玩。并给他们制作了许多小玩具。有一年圣诞节的前夜,老祖母叫人演出一台木偶戏,演完后,又把这些木偶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演着玩,稍大一些,歌德从外祖父(汉兰克福市市长)那里弄来进戏院看戏的免费票,几乎每天都去看,演的多是用法语表演的法国戏。他听得似懂非懂,但很着迷,想找剧本来看一看。在翻父亲的藏书时,发现有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拉辛的剧本。他模仿舞台演员的样子朗读剧本。其中有的段落,他已经背熟。他父亲看到他看戏后,法语有很大长进。也就不反对他去看戏。

博学而复杂的人生

1765年,16岁的歌德,离开自己的故乡,到莱(lai)比锡市去上大学。他渴望到外面去求学。不过,这毕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他心里不免有点发怵发怵(chu):胆怯;畏缩。临行时,严厉的父母变得慈祥可亲,妈妈潮湿的眼睛,妹妹眼里含着的泪珠,使他油然产生爱恋之情、别离之愁。

歌德到了莱比锡以后,首先感到的是这里与家乡有很大的不同。这里不仅有着彼此类似的高大建筑物、熙熙(xi)攘攘繁华的集市,而且还有与家乡不同的风尚、穿着、语言和礼仪。

歌德向往的是格廷很大学,他崇拜那里的语言学教授海奈和东方学者米凯里斯,想学习语言文学。曾向父亲提出,并且还有一些世交帮助说情,但他父亲执拗(niu)地让他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临行时,歌德的父亲给歌德谈了一小时的话,告诉他治学立身之道,如何在大学学习和将来如何到社会上干事。但他已产生了逆(ni)反心理,没有听进去。

歌德在法律系学习了三年,并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他根本没有把精力放在学法律上,而是去搞他喜欢的写诗、绘画和进修文学课。

歌德在近十九时,有一天半夜里,他咽喉出血,疼醒了。他刚刚叫醒隔壁的邻居,就晕了过去。一连好几个星期他卧床不起。起初歌德以为自己得了肺痨(lao),后又认为是咽喉炎、肠炎。医生也诊断不出是什么病。

歌德因病回到自己家里,非常沮(ju)丧,他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海上遭难者回来那样,很不是滋味。进了家门,由于与家人久别和带病归来,得到了热情洋溢的接待,心里得到很大安慰(wei)。家里人虽然从他的脸色苍白上和神情不定中感到他在外面遇到什么事情,但并没有急于问他,想待他好了再慢慢问清楚。歌德的父亲看到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中途辍学,由一个强壮勤勉的孩子变成病夫,而且这孩子在精神上好像也有创伤,心里很不痛快,只是在歌德面前极力掩饰着不表现出来,他只表示出要歌德赶快治疗好的愿望。他希望儿子病好后,重新上大学,继续深造。

歌德的咽喉炎还没有好,脖子上又长了一个瘤(liu),接着消化系统又出了毛病,病魔在折磨着他。给歌德看病的内科医生有一种自制的灵丹妙药,这药是用炼金术炼出来的。医生说这种药可以治歌德的病,并鼓励歌德自己来炼制。歌德母亲的一位女友,听了医生的话,信以为真,怂恿歌德这样做。歌德呆着没事,也想试一试,就借来许多炼金术的书来读。后来,歌德的母亲的那个女友也加入了歌德的炼丹工作。先是那个女朋友家的大屋子里安置了一个小风炉,准备好了中等大小的玻璃管和蒸馏(liu)器。按照韦林的《神秘的魔术》和医生讲的方法炼制起来。他们用铁、碱(jian)作原料,炼制出一种神秘的精美的中性盐。歌德病体好了一点,在自己家中的楼顶屋内,装设好一套小小的仪器,安着一个带有砂浴器的小风炉。这时,他的情趣已经不在炼丹上,而是对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纯净的石英跟相当分量的碱合在一块熔炼,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透明的玻璃,玻璃接触空气又熔化为一种美丽明亮的液体,那就是硅盐液体了。歌德这时找到博尔哈夫的《化学纲要》(这是一本打破了炼金术迷妄的科学著作),读起来很感兴趣。接着又把博尔哈夫的其他著作找来读,使他了解了有关化学的一般知识。这为他后来研究自然科学、光学、矿物学等打下了基础。

1770年的4月,年仅21岁的歌德来到了斯特拉斯堡。他是奉父亲之命来这个城市学习法律的,因为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大法官,有朝一日能名扬天下。但歌德的天性更喜爱诗歌,喜爱文学艺术,他对枯燥(zao)的法律不感兴趣。

这一天,歌德正从他寓居的旅馆走出来,准备出去拜访一位朋友。他来到大门外,正准备走下台阶,忽然不远处向他走来一个人,引起了歌德的注意。

这人穿着一件教士的黑色缎(duan)子长袍,头上的发卷在后脑勺上盘起,一种高傲、脱俗、飘逸的风度,不由令歌德停住了脚步。

“此人装束古怪而风度举止不凡,他一定是个大人物。”歌德在心里对自己说。忽然,他想起了从朋友那儿听来的一则消息,说大思想家赫尔德近日正光临斯特拉斯堡市。

“对了!一定是他!”歌德凭着敏锐的直觉,认定眼前这位人物正是赫尔德。

歌德大喜过望,他迎上前去,向迎面走来的人鞠(ju)了一躬(gong),有礼貌地说:

“您一定是大名鼎鼎(ding)的思想家赫尔德先生吧!”

那人停下脚步,双目炯炯有神地看了看歌德,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显然,他对歌德的言行很有好感。

“您叫什么名字?”此人问道。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歌德报完自己的名字,内心一阵羞愧。他想,我的名字报出来有什么意义?大人物一会儿就把我忘了。接着,歌德鼓起勇气,恳切地说道:

“您能否允许我到您的寓所拜访,亲聆教诲?”

那人从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撕下一页,又取出笔,在纸上飞快写了一行字,递给了歌德。

歌德看着一行住址下面,赫然就是赫尔德的名字。他激动不己地说:

“万分感谢您的接纳,我今晚就可以去您那儿吗?”

“可以。”赫尔德应允了。

歌德当晚就拜访了赫尔德。赫尔德那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今歌德折服不已。当时,这个年仅26岁的思想家,在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都已具备广博的知识,并已有了引人注目的建树。歌德一次次地拜访赫尔德,与这位思想家、大诗人一起海阔天空地交流思想和诗艺,交情极其深厚。歌德自己认为,与赫尔德的交往,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之一。

赫尔德对歌德非常器(qi)重器重:(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看重;重视。对他的诗才大加赞赏。这给年轻的歌德以极大鼓舞。

1771年8月,歌德与赫尔德分手后,在斯特拉斯堡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又回到了故乡法兰克福。他一面从事律师工作,一面从事文学创作。在这段时期内,歌德的文学创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在诗歌、戏剧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了“狂飙(biao)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歌德在家乡时,与几位朋友一起办了一个文学刊物,叫《莎士比亚命名日》。他受赫尔德的影响,对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极其推崇和热爱。在聚会时,歌德总是在屋子里来回踱(duo)步,充满激情地朗诵着莎士在亚戏剧中的著名段落。

歌德的独立思想,他的反对封建专制、渴望自由的思想,越来越显露出来。父亲对他很不满,他本来盼望儿子成为大法官,但儿子现在整夜外出游荡,回来后又写些荒唐的东西。他只是无奈地为儿子摇着头,十分不解。

这时,歌德在为他的渴望自由的思想寻找一个原型、一个人物,一旦找到了,他将把自己的一腔激情倾泻在这个人物身上,将他表现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u):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有一天,歌德从市立图书馆回来,对他母亲兴奋地说:

“妈妈!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书,是关于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的一本传记,我要把它编成一个剧本!铁手骑士将使这些市侩(kuai)们睁大眼睛!真光荣啊——这只铁手。”

葛兹,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他曾一度参加农民起义。在葛兹这位骑士的身上,歌德看到了一种反抗腐朽现实的反叛精神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这触发了歌德在内心中蕴藏已久的对自由和个性的热烈想像,这种想像力使歌德的精神得到升华。

歌德先不急于动笔,他先把腹中的构思一点一点地讲给妹妹听。他妹妹听得十分人迷,催促哥哥说:

“哥哥,你为什么还不动笔,赶紧把你大脑里的奇思异想固定在纸上吧,免得它们一不留神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呢。”

“你不用着急,妹妹,”歌德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地说。

经过缜(zhen)密的构思,精心的准备,歌德终于动笔了,他只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的第一稿。

歌德将稿件寄给赫尔德,请他指点。

赫尔德回信说,他认为歌德受莎士比亚影响太大,莎士比亚反而害了歌德。也就是说,赫尔德对第一稿不满意。

歌德没有为老师的批评而泄气。他再次思考自己的创作过程,找出剧本中不足的地方,理解了造成不足的根本原因何在。于是歌德再次动笔,一气呵成写成了第二稿。

剧本寄给赫尔德和其他文学家后,令他们大为震惊。赫尔德终于为歌德的才华所折服。他高度评价了《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说:

“这个剧本里,存在着德国式的力量和深邃(sui)的真理。”

当时的一位诗人毕尔格尔赞扬歌德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剧本在各地剧院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为剧中的反封建的英雄人物所深深打动。歌德成了人们评论的中心人物。

歌德的“葛兹”成功了。读者的来信像雪片般飞向歌德家中。歌德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他为儿子的成功而激动得热泪盈眶。

歌德在当时以赫尔德为代表的“狂飙突进”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一条文学创作的伟大道路,并成为这场运动的一位中坚人物。

尽管歌德不喜欢律师职业,但他从斯特拉斯堡回来后,在他22岁生日那一天,仍向政府递上呈文,请求接纳他为律师。在漫长的三年中,歌德受理了28桩案件,主要是充当了法兰克福犹太人的辩护人。他的自由散漫与诉讼诉讼(song):检察机关、法院以及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解决案件时所进行的活动。俗称打官司。手续的墨守成规,处处显得格格不入。

歌德这个时期就是一面当律师,一面从事文学创作。对他的父亲又采取了顺从和反叛的二重性做法。

歌德在法兰克福当律师时,忽然听到他在莱比锡的一个同学,也是他的好朋友因失恋而自杀了,这使他感到十分震惊。

“自杀”,这个使生灵自我毁灭的重大命题,也曾长久地萦绕萦绕(ying):回旋往复;曲折环绕。在歌德的脑海中。尤其最近一个时期,他也曾有失恋的痛苦折磨着他,他也有强烈的自杀的念头。从14岁到22岁,他恋爱三次,都以悲剧结束。然而,他与以鲁塞冷不同的是:尽管他那易于激动的感情,飘忽不定的情绪,像一匹野马一样横冲直撞,与以鲁塞冷相似。但是,歌德在关键时刻,会给这野马戴上理智的笼(long)头,让它冷静下来思考,不像以鲁塞冷那样感情用事。他想自杀,迟迟不肯付诸(zhu)行动。他把一柄磨得锋利的短剑放在床边,准备夜里自杀,却没能实现。你瞧,这天晚上,在熄灯之前,他躺在床上,把利剑对着胸口,两手紧紧地攥(zuan)着剑柄,只要猛一用劲,就会刺进二三寸深,从而结束生命。他激动,他流眼泪,但那双手只是微微地颤动,很长时间并不肯用劲把剑扎下去,他左思右想,还是勇敢地活下去好。他把剑放在床边,翻身侧卧着,他要为是否自杀找到理论依据,彻底地摆脱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他这样想着:

“哪一位名人讲过自杀呢?……噢,记得孟德斯鸠说过:只有大人物和英雄才有任意死去的权利,他们不是因为轻生厌世而自杀,而是为一种理想为一种精神用自杀结束他悲剧的最后一幕,这样的自杀是无可非议的。”

歌德不想躺着了,他坐了起来,继续思索着:“我为什么要自杀?要摆脱失恋的痛苦吗?这又何必去死,拿破仑不是说过:‘最巧妙的解决恋爱纠纷的办法——是从女人身边逃跑’,躲开她,慢慢地就能减轻痛苦。……”

歌德站了起来,伸一伸懒腰,高兴地说:“这些想法真不错,把我从自杀的意图和妄(wang)想中解救出来了!”

歌德这时正受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影响。他觉得德国青年本是严肃的,现在也染上了病态的感伤,轻生厌世的心理。以鲁塞冷就是一个。英国诗人能正确地描绘出现实的悲哀,歌德也要向英国诗人那样,真实地描绘出以鲁塞冷这一类人的心态。

歌德开始搜集有关以鲁塞冷的材料,当他详细地了解以鲁塞冷的恋爱经过后,他说:“我已有写好《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全部情节了。”以鲁塞冷的恋爱故事与歌德和绿蒂的相爱失恋的情景非常相似,他有爱和恨、幸福和痛苦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拿起笔来疾(ji)书,仅用四周的时间,就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要情节,是来自歌德与绿蒂的恋爱事实,维特就是歌德,只是歌德失恋后没有自杀。歌德于1772年5月到韦(wei)茨(ci)拉尔城的德意志帝国法院作实习律师,在这里认识了法院法官亨利·布胡的长女,年已十九岁的绿蒂。两人情投意合,逐渐相互爱恋。但绿蒂已经有了未婚夫,他叫克斯特混尔,是歌德的朋友,这使歌德陷入三角恋爱之中。歌德非常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离开了绿蒂。因此,“维特”是一部写实主义的小说。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先是轰动德国,连续出版了十六次,继而传遍欧洲,成为世界名著。到18世纪末,它已被译成俄、英、法、意等十多个国家的语言。

由于当时在德国,在欧洲像维特这样的青年人很多,他们是时代的产物。因此,这类青年因男女婚姻不自由或失恋,就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表示抗议,一时形成了所谓“维特热”。他们穿着维特式的服装,学着维特的样子,用手枪自杀。

“维特”产生的这种消极自杀的影响,也给歌德找来了麻烦。

歌德于1775年10月来到魏玛。歌德初到魏玛时,主要是陪着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玩耍,周旋在各种娱乐之中。有时他们去疯狂地滑雪,有时他们骑马到山林里打猎,有时陪着君主到剧院去看他编写的悲喜参半的滑稽戏,有时参加各种舞会。可笑的是,在舞会上男人都要穿着维特式的服装。如果谁没有钱缝制,君主可以无偿地发给他一套。年轻的公爵(jue)完全被歌德吸引住了。歌德成了“天之骄子”。在上层社会,歌德很快地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客,他的一举一动,也成了贵族夫人小姐议论的中心,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嫉妒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歌德表面上是陪着君主玩耍,实际上,他在认真地观察魏玛的政治情况。他要弄清魏玛公国各方面的事情,要把周围的大臣、贵族的情况弄清楚,以便决定他今后的行动。经过近三个月的了解,他已经把情况掌握了。这时他脑子里转着一个大问题:留在魏玛,还是离开?

歌德需要把这个重大决策想清。他在圣诞节时,暂时撇开君主和宫廷生活,跑到远郊的山村里,过几天宁静的生活,把问题好好地想一想。他反复地思考着去留的利弊(bi)。他认为,君主是重视他的,还有邻近的艾泽纳赫公国的君主也重视他,他们会让他参与政权工作的;其次,他设想了一个治国的纲领,有信心把这里治好。经过一个半月的思考,他终于做出决定:“我决定以最直接的方式参与一切宫廷的和政治的事务。”在山里期间,他为了使君主不产生疑心,他一封封地给君主写信,在信中讲解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亲切的问安。他在信中有意地讲了一个圣经中的故事:描写上帝毁掉了一个国家,毁掉了这里的一切,赶走了居民,那些快快活活的人们如今都发出痛苦的呻吟……暗示君主应管好国家大事,不要让黎民百姓通受痛苦。

歌德从山里回来,假意向君主辞行。不出歌德所料,君主想尽一切办法要把他留下。他给歌德一座漂亮的郊外别墅(shu),让他住下,请求他帮助料理事情。

歌德的心里隐藏着魔鬼靡非斯特的宏伟计划。他要把小君主造就成为大人物,他要在公国内建立巨大的功业,他要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智慧去奋斗,他希望自己做了大臣以后,也像自己作为一个作家那样伟大。

君主终于颁布一道命令,吸收歌德参加自己的枢(shu)密会议(公国中最高级的权力机构)。这样一来,在中枢领导机构中形成了两派:少数派拥护歌德,主张建立新的制度;多数派都是老贵族,他们以首相弗(伍)里茨(ci)为首,坚决维护传统的保守的政治制度。老首相对任命歌德为枢密顾问官提出抗议。他向君主提出,如果让歌德参加枢密会议,他就辞职。在这两难之中,君主听从了母亲的教导,对这位父辈的老臣不好让他辞退,要劝说他留下。另外,一定要吸收这年轻的朋友歌德,一道来管理国家。君主得到母亲的支持,他坚定下来,决心照母亲的办法办,极力劝说老首相留下来。加之歌德对老首相谦卑(bei)退让的态度,终于使老首相弗里茨留了下来,与歌德一道共事十年之久。

歌德在枢密会议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职务范围,他只是君主的一个助手,重大的政策他没有权力参加制定,只是干一些具体的事。在他从事国务活动的前四年内,歌德的主要成就是把废弃了四十多年的伊麦利纳乌的采矿业恢(hui)复起来,使公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歌德30岁的时候,他当上了国防大臣和公共事务大臣。歌德当了国防大臣和公共事务大臣,才真正地掌握了实权。他打破沿袭的旧制度,进行新的改革,要确确实实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歌德的得势,使老首相弗里茨有大权旁落的失落之感。他对歌德的飞黄腾达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位上升很快。无可奈何,只有暗中嫉(ji)恨而已。

这时歌德,认真地研究了军事、法律、国家情况、居民生活情况和各种政策。接着在枢密会议上提出他的政策方案,但遇到很大阻力。歌德还大胆地提出:与一些小公国结成君主联盟,来对抗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国对他们的欺压。然而,软弱的魏玛君主,对这事连想都不敢想,岂容歌德这样去做,就连普鲁士国王要强行在他的境内征兵,他都不敢反抗。作为国防大臣的歌德反对这种征兵,也无济于事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歌德看到农民的贫困,想把大地产分成小块土地,分给众多的小佃农。然而这更办不到。尽管如此,歌德仍努力地要管好这个国家,只是有了疲倦和处境困难之感。

歌德来魏玛近8个年头时,任枢密议会议长的人,因私自动用公款被革职。魏玛君主命令歌德接受议长的职务(权威最高的大臣),并赐予他贵族身分。这样一来,国家事务都堆在歌德的身上。他想改革制度,富强国家的想法又抬起头。他又提出一系列改革计划,但都没有实行得通。

这里的官僚们对歌德这个钻进宫廷里的暴发户,根本不信任他们自视甚高,以维护神圣制度的身分与歌德对抗。歌德这时才明白。完全靠他一个人就想来战胜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的旧秩序的代表者们是不可能的。他曾想到用强权统治,强硬地干下去。但他是一个自由的诗人,历来憎恶强暴,他当然不肯这样干。最后,只能感叹地发牢骚(sao)说:“需要的不过是保持原样,这里现在的政策就是如此。”歌德开始进一步妥(tuo)协迁就旧的势力。其实,歌德的内心充满了失败的痛苦和绝望。

歌德来到魏玛,整整从政了十一年,他已经厌恶他的政治生涯(ya),厌恶他目前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决定从这里逃跑。1786年他离开魏玛到意大利去旅行。

歌德向魏玛君主请了一个不定期的长假,他要自由。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也想利用这段时间,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去旅行,用新鲜的空气来恢复他的身心健康,用新的环境、新的印象来启迪自己的心灵。他还准备在异国他乡的罗马住上几年,安安静静地将自己的著作编成选集出版,甚至他还打算在这里度过后半生。

歌德于1786年9月离开魏玛。他不带侍从和仆人,只身一人,穿着普通人穿的衣服,隐姓埋名,自由自在地上路了。他先到了风景秀丽的阿尔卑斯山。雪山、森林、山溪、草地、多变的奇峰怪石,这美丽的大自然使歌德像孩子那样狂喜。歌德在这里还捡到一块嵌(qian)着碧石的石英石,闪闪发光像宝石一样。歌德一边研究它的构成和特质,一边玩赏着它。他把它带到意大利,后来又带回魏玛,像一件珍品那样收藏着它。

歌德翻过了阿尔卑斯山,穿过了勃伦纳山口,来到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镇——维琴察。他在这里逗留了几天。他换上意大利市民穿的衣服,整天地逛(guang)市场,和市民聊(liao)天,跟孩子们一道玩耍,像一个游手好闲的流浪汉。

歌德没有带仆从,穿衣吃饭,住店乘车,花钱记账,什么都得自己干。开始他觉得笨手笨脚,慢慢地熟练起来,人也变得活跃了。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个人倚(yi)仗着别人服侍过活,就会提前变得衰老!”

接着,歌德来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这里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的大教堂,有钟楼,有宫殿、有修道院,像一座建筑的博物馆,歌德对这些建筑赞扬备至。他只在这里住了两个星期,就急于到罗马去。因此,在经过斐(fei)拉拉、波伦亚、佛罗伦萨等地时,都是走马观花走马观花:骑着马跑看花。地一掠(nu)而过。

歌德一到罗马,立刻就去瞻仰瞻仰(zhan):恭敬地看。梵(fan)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歌德来意大利的目的不是游山逛景,而是学习。他学习的兴趣很广泛,他要学绘画、雕刻、戏剧、音乐,还要研究矿物、植物、气象、建筑流,以及意大利城市的诞(dan)生和发展历史。

歌德住在画家季什别因家里的目的,就是想在这里学习绘画。

歌德过去主要是画大自然的写生画。来到意大利以后,他准备学习画人物画。他凭着过去学习的解剖学知识和绘画的技巧,采用一种浓涂的笔法,画了一些人的头部和躯干。他除了去观赏一些名家的绘画以外,还跑到西斯廷教堂临摹(mo)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歌德对植物向来有兴趣,从魏玛到意大利,他一路上搜集了许多植物标本。当他在西西里岛上第一次看到棕桐树的时候,他觉得榈(lu)树的形状很像原始植物的样子,进而发现亚热带的植物多是这种形状。于是他研究起原始植物和植物演变的历史。后来回到魏玛,他还兴致勃勃兴致勃勃:很感兴趣,喜好的情绪。地跟席勒讲起研究原始植物的成果。歌德到晚年,对植物学做出了贡献,他除了编写一整套植物分类的文章以外,还提出一个大胆的科学论断:一切动植物也许都是从一种原始的形态中发展起来的。歌德老人在葡萄园之中的多尔布格宫居住时,还写了一篇葡萄栽培新方法的文章。

歌德在意大利逗留期间,特意跑到伊麦纳乌采石场去考察。他带着地质学家用的小锤(chui)子,钻入地下的矿洞里,采集各种石头的标本。他曾三次到维苏威火山区,观察研究火山喷发出来的熔(rong)岩。从此以后,歌德一直与一些研究地质的学者有联系,与他们交换一些有关地质矿物学的看法。1825年左右,地质学家们把找到的针铁矿,称之为“歌德矿”,以它作为歌德研究地质学功绩的标志。

关于建筑学,歌德从小就喜欢,上大学时曾写过《德意志建筑术》的论文。为他的父亲设计过家里房屋的建筑蓝图,为斯特拉斯堡乡村的牧师设计过住房蓝图,也为改建魏玛宫殿画过蓝图。

歌德在这次旅行中,由于热衷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本来想在这里动手写好《浮士德》。他买了许多稿纸,也试着写了两场,写得不好,很快就扔掉了。

因此,有人责备歌德,说他不应浪费时间去研究自然科学,而应集中精力写诗,还说,有了自然科学的头脑不利于写诗。然而,歌德却不这样认为,他坚信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和谐(xie)关系,相互之间不是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意大利两年了,他埋在心底的那个庸(yong)人的歌德又复活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歌德,忽然觉得自己衰老了,觉得自己最多也只能活十几年,死亡的情绪笼罩着他。他想回到德国,回到魏玛。

1788年7月歌德回到魏玛。他所以要回到魏玛还有一个秘密的原因,就是他需要俸(feng)禄。作为一个诗人或学者,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但是需要钱。歌德回来以后,拒绝恢复原职,只想做一个文化大臣,管一管学校和剧院。

歌德这次旅游,几乎走遍了整个意大利,确实收获不小,在旅游中他写了《意大利游记》。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歌德有了名气,因而有许多人拜访或召见他。歌德万没料想到,魏玛小公国的君主——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召见,会决定他今后一生的命运。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傍晚,有一个不相识的人找歌德。自称他是魏玛宫廷的使者,奉魏玛君主之命,请歌德去“召宴”。并说明魏玛君主从卡尔斯鲁厄(e)回到魏玛,路过法兰克福,现住在罗马凯撒旅馆内。歌德穿好衣服立刻去旅馆。到了旅馆,有人告诉他,魏玛君主现在在迈宁公爵(jue)的屋子里,请他去。歌德到了那里,他们都殷(yin)勤地接待他。歌德以为“召宴”就是召来赴宴,接见后会有宴席,一定是请迈宁公爵一道吃饭,才让他在这里会见。不久,魏玛君主向迈宁公爵告辞,歌德跟着出来准备赴宴。可魏玛君主并没有进餐室,反而下楼出门,坐上马车上街去了。剩下歌德一人站在街上发愣(leng),没有向君主行告别礼。君主回头向歌德诡(gui)秘地一笑。

歌德回家后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他父亲笑着说:“真是个孩子,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所谓‘召宴’就是口头上的一句应酬话,并非真的宴请。”歌德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无知,才闹出笑话来。

过了两天,魏玛君主又请歌德到旅馆相见。这位君主当时才18岁,刚刚执掌政权。歌德走进君主的房间,朝君主深深地鞠(ju)了一躬(gong),然后抬起头来,审视对方,正好与君主的眼光相遇,相互笑了。歌德本想与君主谈诗歌小说,忽然灵机一动,觉得这位刚刚执政的君主会对国家大事更为关心,凭着自己几年来的律师工作经验和阅历,凭着自己的政治知识,能很好的发表一些政论。两人没有谈上几句,歌德就把话题引到治理国家大事上,他的精辟(pi)见解和论述,一下子赢得了这位天真的年轻君主的好感。

歌德第三次见到魏玛君主是在巴敦封侯的宫廷内。君主还将年轻的妻子介绍给歌德。歌德这是头一回到宫廷里来,作为一个新手,他极力要表现出庄重而又有礼貌。他为讨得这位君主的好感,极力揣摩他是什么样的人,情趣爱好是什么,当君主希望歌德能把他自己的作品朗诵出来给大家听时,歌德单单挑出歌剧《克洛季娜》来朗读,并说要把这部歌剧献给卡尔·奥古斯特君主。这部歌剧轻松愉快,浪漫味道十足,又略带一些市民的俗气,还有几个强盗。歌德认为,这一定适合年轻君主夫妇的口味。他读完以后,获得了赞扬和掌声。年轻的君主非常热情地邀请歌德到魏玛去。又过了两天,歌德第四次见到魏玛君主时,君主决心请歌德到魏玛帮助他料理政务。君主对歌德说:“我们要先走一步,我会派马车和宫廷侍从来接你的。”歌德听了喜出望外,他早就想离开这使他憋(bie)闷的法兰克福。

婚礼、拿破仑与晚年

一天清晨,歌德家里来了一位容貌秀丽的姑娘,她低垂着羞涩(se)的脸颊,用颤(chan)抖的声音对歌德说:

“我来您府上,是想请求您的帮助。我哥哥也是位作家,但他的作品发表得很艰难。他又没有工作,挣不到钱,他穷得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父亲是个档案管理员,可是他却死了……”姑娘哭了。

歌德审视着姑娘。姑娘穿着朴素的棉布连衣裙,显得纯朴、美丽。歌德劝慰说:

“姑娘,您先别急,我答应帮你哥哥。请您别哭,好吗?”

姑娘止住了哭泣,她又对歌德说:

“我哥哥很倔强,他是绝不会允许我求您的。请您不要让他知道,暗地里帮助他。这对于您,一个伟人为一个平民女子做这样的事,实在让我过意不去。我知道您帮助过许多穷苦的人,我因此敬重您,才冒昧(mei)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辞)。来求您帮助。”

歌德慈爱地望着姑娘,他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激动着。

不久,这位平民女子克利斯蒂安成了声名显赫的大作家歌德的妻子。但是,当时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他们的婚礼在19年之后,才正式举行。这里还有一个惊险的故事呢。

1806年秋天,在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中,拿破仑率领的军队节节胜利,进逼中部德国。爆发在耶(ye)拿城下的战争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普鲁士军队被击败了。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如今已成了普鲁士的将军,他在隆隆的炮声中溃逃了。

魏玛宫廷只有执政的公爵(jue)夫人和全权大臣歌德。拿破仑发誓要消灭公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殃及池鱼: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歌德的生命如覆巢之卵覆巢之卵: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

歌德接到了拿破仑任命的城防司令送来的一封信,信中对歌德说:

“我请求歌德先生不要感到不安。根据拿破仑元帅的命令,同时出于对伟人的尊敬,敝(bi)城防司令将采取在我权力范围内所允许的一切措施,保证歌德先生和您全家的安全。”但拿破仑的命令没有被完全执行。

歌德家中,住进了城防司令和一位军官。骚(sao)扰还是接连不断地发生,疲惫不堪的骑兵不时闯进门来,歌德的妻子克利斯蒂安吩咐仆人供应着这些骑兵的吃喝;城内的居民,也挤满了院子,要求歌德的保护。妻子不停地给他们分发食品和衣物,安排住处。

到了深夜,大厦里终于安静下来了。

突然,大厦的大门被枪托狠命地砸响了。仆人们刚打开门闩,两个手持步枪的法军士兵醉醺醺(xun)地闯了进来,大声嚷嚷着,说要见见歌德。

这时城防司令和那位军官来到院子里,他们想用武力驱(qu)赶两个士兵。

歌德穿着睡衣,镇静地从卧室走了出来。他向城防司令摆了摆手,严肃地问两个士兵:

“你们想见我,有事吗?”

“我们要与你这个大人物……一起干一杯!”一个士兵醉醺醺地说。

“可以。”歌德吩咐仆人,给他们每人各斟(zhen)了杯酒。两个士兵饮下了酒。

突然,他们将酒杯摔在地上,挥动着手中的马刀,向歌德逼过来。他们嚷着要杀了歌德。

在这千钧一发千钧一发:比喻极其危险。之际,城防司令与军官交换了一下眼色,准备从两边过去,一人制服一个士兵。谁也没有想到,克利斯蒂安早已从两个士兵中间挤到了歌德前面,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歌德,并不顾一切地用双手和头推撞着两个士兵。此刻,城防司令和军官上前,立即动手缴(jiao)了两个醉兵的马刀和枪支。

危险过去了。歌德把克利斯蒂安紧紧地搂在怀里!

这一夜,歌德思绪万千,想了很多……

天亮了,拿破仑派人送来一张保护令:一定保护歌德这个伟人的生命安全。

战争结束了。歌德给公爵写信:

“这些日子,一个很久以来就萦绕在我脑际的想法,终于成熟了,我要完全宣布我那年轻的女友为我的正式妻子。她为我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这严峻的时刻和我在一起……”

歌德命令人在他给克利斯蒂安的戒指上,刻上了他差一点儿就同这个国家一道死去的日子。

一周后的星期天,同居了19年的歌德与克利斯蒂安,在宫廷教堂里举行了婚礼,证婚人是他们15岁的儿子。

一家报纸头版头条发布新闻:

歌德在隆隆炮声中和自己的女管家结婚。

歌德立即向另一家报社寄去了自己的稿件:

我向您介绍我的妻子,她是我的终身伴侣。从她踏进我家门槛(kan)的时候,我就应该感谢她,她给我带来庇荫(yin),带来幸福。

在歌德的一生中,他所见到的名声显赫(he)之辈,可说多得不胜枚举,但印象最深的首推拿破仑。

歌德非常敬慕拿破仑,他曾说过:

“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钢琴家洪默尔(当时德国著名钢琴家)摆布他的钢琴。无论在战役前还是在战役中,也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他都一样坚定地站着,对于他要做的事既能看得很清楚,又能当机立断……”

拿破仑这位战争天才,也十分仰慕(mu)歌德。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中,拿破仑途经魏玛,他很想会见歌德,但因战事繁忙,未能如愿。

两年以后,拿破仑在进军西班牙之前,来到了魏玛附近的埃尔富特市,他要与沙皇亚历山大在这里缔(di)结盟约。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是沙皇的妹夫,拿破仑与沙皇结盟后,魏玛因此可以在拿破仑的进军中安然无恙安然无恙:平安,安安隐隐。卡尔·奥古斯特公爵陪同大舅子俄国沙皇去了埃尔富特。

几天后,公爵请歌德到埃尔富特。歌德正是在这里见到了拿破仑。

这天,歌德先见到了曾投宿在他家的城防司令,城防司令亲热地拥抱着歌德,说:

“伟人哪!那一天您差一点就被我们醉酒的士兵……”城防司令又把几位法国将军介绍给歌德。拿破仑的外交大臣与歌德相遇了。他们把手向对方伸了过去。

“久闻大名,今天特来转达皇帝的邀请。”外交大臣说。

“要我去谒(ye)见皇帝吗?”歌德问。

外交大臣笑了:“马上。皇帝想见您,早已迫不及待了。”

歌德跟着外交大臣,走进了拿破仑设在埃尔富特的临时寓所。

拿破仑坐在一张特大的书桌后。左边站着法国作家、政治活动家德律,歌德早就认识。外交大臣走近拿破仑,耳语了几句就站到了拿破仑右边。拿破仑用手示意歌德近前来,歌德还是在适当的距离停住了脚步。

拿破仑端详着歌德,问:“您多大岁数?”

歌德回答:“六十”。

拿破仑左右看看,笑着说:

“您比我大二十岁,看上去却比我年轻得多,这是千真万确的。”

“是啊!”德律绘声绘色地说:“陛(bi)下,您瞧歌德那朱庇特(为古罗马神话中的神,他统治天神)式的前额、鼻子、眼睛,气宇轩(xuan)昂,庄重漂亮。”

拿破仑大笑起来,

“歌德先生,您的举止真的很优美,不同凡响,不愧(kui)为德国第一剧作家。”

歌德弯了一下身子,表示异议地说:“皇帝陛下,您过奖了。莱茵河是母亲的河,是孕(yun)育天才的摇篮。德国的两位大家您应当知道。戏剧理论家、悲剧作家莱辛,写过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年轻的席勒……他的戏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在‘狂飙’运动中引起过震撼……”

拿破仑打断了歌德的话:“我读过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史》,他的风格我不喜欢。当然,席勒的其他作品我没有读过。”

德律告诉拿破仑说:“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歌德,他的《葛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他的一部书信体小说《维特》轰动了全世界。歌德还翻译了伏尔泰(法国著名思想家)的剧本《穆罕默德》。”

“对,马上问问,可不可以上演这部戏剧。”拿破仑兴致很高,但又很失望地说,“可是,剧本不好。”

歌德笑着批评拿破仑说:

“您是征服世界的人,对自己国家的名人名作给予的评价,影响是很大的呀!”

拿破仑思索着,点了点头。他又说:

“您的《维特》我却一直带在身边,一共读了七遍。但是,我不喜欢您的小说的结尾,维特的自杀是出于他的虚荣心,这一点与维特的性格不符合,您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歌德朗声大笑,说:

“皇帝陛下,还从未有人像您这样详细地提出过这个意见。我承认小说的结尾也许与事实有矛盾。我只想采用特定的艺术手法,达到一般手法产生不了的效果。”

拿破仑对歌德的辩解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拿破仑对歌德谈起了关于悲剧的创作,他说:

“悲剧对于君主们和各民族,应当是一种教育。这才是作家的才能所能达到的最伟大的目的。您应该写恺(kai)撒(古罗马暴君)之死,把他塑造成一个最可尊敬的形象,比起伏尔泰创造的形象来,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拿破仑一边说着,一边站了起来,走向阳台。

外交大臣、德律、歌德都跟随到了阳台。

拿破仑眺(tiao)望着远方,很久,他没有转过身来。他和蔼地问歌德:

“您结婚了吗?有儿子吗?”

“结婚了,有一个儿子。”歌德对着拿破仑的背影回答。

拿破仑缄默缄默(jian):闭口不说话。着,然后长叹一声,说:

“我却还没有儿子。”

一阵沉默之后,拿破仑目视远方,对歌德说:

“我请求您去巴黎吧!来施展您的雄才大略。”

歌德回答说:

“陛下,我是一个默默无闻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的人,您会后悔做这件事的。”

拿破仑激动地说:

“您是真正的人。”

歌德这时向外交大臣递了个眼色,意思是我是否可以告退了。外交大臣点了点头,歌德悄然退了出来……

歌德与拿破仑是互相倾慕下的短暂往来。歌德交往最多的是贝多芬、舒伯特、康德·席勒等人。他与席勒更为知己。

1805年,席勒去世,歌德大病一场,从此,歌德进入了他的老年时期。

60岁的歌德,把自己关在一个狭窄的房间里,正用思考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一生,寻找今后的努力方向。

晚年要干一番事业,首先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歌德将写完《浮士德》作为他晚年的“主要事业”。其次,还要写完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漫游时代》。另外,他还打算继续研究自然科学。

要完成巨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尤其是年老体衰,工作效率低,就更需要时间。他提出:“最值得高度珍惜的莫过于每一天的价值。”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检视自己今天干了什么,明天打算干什么。

歌德60岁以后,曾得过几场大病,经历了丧妻、失子、亡友的痛苦,使他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如果没有毅力是闯不过这种种难关的。

歌德在75岁时,再次审视自己,他肯定了近15年来的劳动态度。他说:“在我这75年的生涯(ya)中,未必享受过哪怕一个月闲适的日子。我不停地把石头推上山去,它滚落下来,我不得不又一次把它搬上去。”

白发苍苍的歌德老人,在他81岁生日的前夕,写完了全部的《浮士德》。他正在用颤(chan)微微的手,将刚刚写完的全部《浮士德》手稿,用纸包装好、捆好、加上火漆,盖上他自己那带有金星的印章。然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坐在沙发上,望着这厚厚的一捆书稿出神。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一座后人难以超越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gui)宝,足以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歌德的82岁生日到了。那一天,他的两个孙子伏尔夫和瓦尔德尔陪伴着他,去祭(ji)扫了席勒的墓地。他还想去一处青年时代曾去过、在那儿吟过诗的地方……

黄昏时分,歌德走进树林,凝视着如火的夕阳,俯瞰(kan)俯瞰:从高处往下看。着静谧(mi)静谧(mi):安静。的树林,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接着,歌德转过身来,看着去世的儿子留下的两个小孙子,眼中充满了慈爱。他对他们说:

“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在不断地延续。你们就是歌德家族的延续。伏尔夫,你创作的悲剧和喜剧还很不成熟,你要博览群书、刻苦勤奋。瓦尔德尔,你既然喜欢弹钢琴,那么就要下苦功,要努力演奏得像贝多芬一样。”

歌德的两个孙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爷爷。”他们从内心深处敬仰祖父,他的形象是那样高大,一副帝王气派,学识是那样渊博。

春天来了,83岁的歌德思念起自己住过的花园别墅(shu),他想去那儿住几天。两个孙子陪伴着他,去了那里。

歌德这天清晨着凉了,觉得浑身不适。他在孙子的陪伴下,回到了家中。歌德躺在床上,目光中充满了不安。他感到胸部疼痛难忍,他呻吟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起来。

清晨,歌德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他睁开忧郁的眼睛,环视了一下书房,大声地说:“快打开百叶窗,让所有的光都进来!”

孙儿伏尔夫替爷爷打开了百叶窗,他和瓦尔德尔扶着爷爷坐了起来。

歌德望着窗户外面,充满激情地说:

“又一个黎明,又迎来那轮喷薄的朝阳。这个时刻,多么的惬意啊!”

22日正午,歌德倚在沙发上,仿佛看到浮士德在去天堂的路上迎接他;又好像听到靡非斯特在地狱的门口呼唤着他。歌德把手向空中一挥,似乎在说:我哪里也不去,我要投身大自然中,躺在山石和小溪旁,静静地听林中的鸟叫。当他把手轻轻地放下后,随即长眠在幸福之中。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