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话谐说:正事笑着说
诙谐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对方感情上的愉悦轻松;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十分庄重严肃的场合,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在笑声中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当今,谁都希望自己有个高工资、高职务。可如果向老板公开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一个青年打工者因为话说得好听而成功地获得了加薪奖励,他的说法值得一学。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由此看来,庄话谐说,笑着说话,真是妙不可言。
2.明话暗说:话中还有话
有时候,有的话说得太明了,也就嫌深了。说明了和说深了都可能触及到对方的尴尬处,所以,为避免难堪,保持对方面子,有些明话可以暗示过去。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不要回去做蒋家的殉葬品。代表们也对原政府失去了信任,却又不知毛泽东能不能容忍他们这些异党分子,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问,就明显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有一个成员趁打麻将的时候,轻描淡写地问毛泽东:“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泽东心领神会,爽快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全留了下来。问者固然高明,回答也是不凡。如果毛泽东再把暗话挑明,拍胸脯担保众人平安无事,一则显得深度不够,二则也似当面在说:“我饶你不死。”双方之尴尬仍在所难免。
3.近话远说:绕弯表心意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就是近话远说。
近话远说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4.深话浅说:有刺藏棉中
问题的深处总要牵涉到本质上,就本质问题争执不下,容易构成僵局,问题搞僵了,不但关系到彼此的利害,也关系到彼此的面子和尊严。这时就应该从深的问题中爬出来,绕过本质在浅明的问题上导引变通。这样就可以使深的问题被掩盖起来,让对方产生积极的行动。
当对方在较深的问题上固执己见时,我们可以故意把对方捧到优势的位置上去,表明决定权在对方手上,我方则处于“附庸”顺从的地位,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然后,我们可以以弱者、小者的身份表明自己态度,并且软中带硬地指出对方如一味固执己见,则我方迫于无奈只好采取某种消极行动,甚至退出合作,中止关系。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一方面碍于面子,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后果,因而不得不有所变通,接受我方的意见。陈毅当外交部长时,有次出访印度尼西亚,就已陷入僵局的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会址问题再次与苏加诺磋商。苏加诺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亚洲,所以会议不但要在亚洲开,而且要在印度尼西亚开。眼看说不下去了,空气好像凝结了,陈毅和颜悦色,一字一句地对苏加诺说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话:“阁下是总统,总统就是统帅,而我只不过是个元帅。元帅当然要听总统的话啦!您统帅下命令,我元帅当然就要执行。但是呢,元帅嘛也有义务给统帅提意见、提建议。如果统帅老是不接受元帅的建议呢?元帅我就只好辞职不干了。”这段不紧不慢,不愠不火的婉转的外交辞令,绵里藏针,深入浅出,充分显示出陈毅元帅充满睿智的语言艺术和高超的外交才能。苏加诺是明白人,待冀朝铸有声有色地把话译出来后,苏加诺慌了神,忽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脱掉帽子,在座位附近转了两三圈,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元帅阁下,你真厉害!”顿了一下,他无可奈何地说:“我接受你的意见,就在非洲开吧!”一场外交风波就这样烟消云散,陈毅的一席话使中国又获得一次外交胜利。在这个例子里,面对固执己见的苏加诺,陈毅故意把自己降到弱者位置,指出自己作为“元帅”只有给统帅提意见的权力,而真正的决定权是在苏加诺手中,让苏加诺得到了面子上的满足,这自然令苏加诺感到受宠若惊。但接着,陈毅又指出,如果苏加诺这位“统帅”老不接受“元帅”的意见,那么,“元帅”也就只好辞职不干了,言外之意是中方将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消极措施。这一下,苏加诺不得不清醒下来,冷静地权衡利弊了。
5.己话他说:利用他人嘴
有一些特殊情况,由于碍于情面,有些话自己难以启齿,有时同一句话,虽然己方说出来可以自然而然,但对方听罢,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引起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却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斡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就这样,王某循循诱导,把自己要说的话让对方自己说了出来,心里的一块重石头被自己轻飘飘的几句话卸在了地上。
6.话外有话,款款细语蕴玄机
陈玉峰和言启悟苏步青
苏步青九岁时,家里很穷。他父亲把从牙齿缝里省下来的一担米挑去当学费,送他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平阳县城高小当插班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是全班32人中倒数第一名。
一些富家子弟讽刺、挖苦他,大声嚷嚷着:“苏步青‘背榜’了!”“苏步青坐红交椅了!”这些话使苏步青感到没脸见人,躲进蚊帐低声哭泣。谁知一个地主的儿子跑上楼来欺他,一把扯下苏步青那又黑又破的蚊帐,横蛮地说:“这么难看的蚊帐怎么配挂在房间当中?到边上去!”硬把他的蚊帐挂到房间最边上、靠近楼梯口的铺位。夜里,穿堂风吹得门环叮哨作响。苏步青又伤心又害怕,拿被子蒙头睡觉,到半夜一翻身,顺着楼梯滚到了楼下,摔得鼻青脸肿。
那时,苏步青年纪小,不懂事,光贪玩,一连三个学期都考最后一名。同学、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一天,教地理的陈玉峰先生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非常亲切地说:“我看你这孩子挺聪明,一点也不笨,只要肯努力学习,肯定能考好的。”苏步青到这学校以后,因为家里穷,功课又不好,受尽了讥笑和谩骂。如今,听到这些话,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抚摸着他那备受欺凌的幼小心灵,他感到热乎乎的。
陈老师让苏步青面对面坐下,拉着他的手,给他讲起了故事:
“牛顿十二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许多同学瞧不起他。一次,一个同学蛮横地欺侮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同学身体比牛顿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这同学。但这时牛顿忍无可忍,跳起来反击,把那同学逼到墙角,掀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牛”劲来,竟然这样勇猛,只好屈服了。牛顿从这件事中领悟到做学问的道理。他想,只要下决心,发狠劲,就能把困难制服。他发愤努力,学习成绩很快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接着,陈玉峰先生朝沉思中的苏步青看了一眼,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去报答他们呢?”苏步青听着听着,禁不住流下眼泪,第一次痛切地感到自己做错了事。
从此以后,苏步青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后,他专心致志地读书、做作业。老师布置十道题,他会做上三十道、五十道;别人读—遍书,他会读上三遍、五遍、十遍。结果,这学期期末考试,苏步青一下子跃居第一名。这以后,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留学,他再没有得过第二名,每次都是全班第一。甚至在日本留学时,日本老师对这位好学不倦、成绩优异的青年人十分喜爱,竟至于要把女儿嫁给他。苏步青是高小插班生,且又年纪小、贪玩,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不足为奇,但被讥为笨蛋,既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其智力的否定,很可能使人破罐破摔,堕落下去。教地理的陈玉峰先生慧眼独具,采取迂回诱导的方式启悟了苏步青。陈先生共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温暖激励,用充分肯定热情鼓励的话语,温暖苏步青那备受欺辱而几乎破碎的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第二步榜样诱导,用牛顿的故事启发苏步青懂得,一个人只发狠劲、下决心拼搏,就没有制服不了的对手和攻克不了的难关;第三步对比批评,拿苏步青现在的情形与父母的希望进行对比,让其看到成绩就对不起父母,促使其痛下决心,发愤读书。这一番教育效果显著,一颗明星开始升向灿烂的天空。
同学们,“中国富裕吗?”
上海某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去给学生上法语课。这时,窗外阳光灿烂,教育内却亮着明晃晃的六盏大日光灯。老师环视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发。
学生们看着老师的模样,都十分诧异,心想: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这时,老师用法语问大家:“同学们,中国富裕吗?”这一意外而又简单的问题使大家更觉奇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不富裕。”
“那么,为什么大白天还要开那么多日光灯呢?”老师追问。
一句话,使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几位同学迅速把灯关了。事隔几月后,同学们回忆说:那天老师两句简单的问话,像烙印一样,至今难忘。从那以后,教室里再也没发生过大白天开灯的事。这位法语教师是采取演绎推理来进行迂回诱导的。“中国富裕吗?”的问句中包含了这样的前提:如果中国不富裕,就不该铺张浪费;中国不富裕,所以大白天不能开那么多日光灯来铺张浪费。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所以给同学们深刻的教育和深刻的印象。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大前提有一定的漏洞,其中包含有“富裕了就可以铺张浪费”的意思。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铺张浪费,何况不富裕呢?
7.迂回劝诱,机智问答服众人
恳言相劝,沙俄皇宫不烧了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道,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
“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但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愤激的群众,列宁的五句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摆正自己,从头做起
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长官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
“没有!”
“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建议,“你用他们的公司,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人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
“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总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担当日巨,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长官的态度,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啊!”像故事中的这位老生一样,许多人初到一个单位总觉得上司、领导、老板不好,不了解自己,从而导致关系紧张。其实,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人缺少自知之明,过高地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不愿从小事、从基层干起,企图一步登天。一旦他们克服了这些不足,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成功之门就会向他们开启。而克服这些缺点的办法之一就是走出自我封闭的圈了,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首先反省检查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
机智问答,巧取无核枇杷
朱彝尊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文人,他不仅学识深邃,而且儒雅风流,诙谐滑稽。他与一位道士交游密切。道观中有两株枇杷树,因其味绝佳且无核而远近闻名。每当成熟之时,道士总不忘请朱去品尝。朱对它的兴趣甚浓。有一天,朱问道土:“这枇杷是何品种,居然这么好?”道士机警地答道:“这是仙种。”说完就不再开口了。
朱彝尊知道土最爱吃蒸猪蹄膀,一天特意请道士来家品尝。道土到朱家,只见一仆人提了一只猪腿从他身边走过。谁知,过了一会儿,热腾腾的蒸猪蹄膀就上桌了。吃起来又烂又酥,肥而不腻,鲜美可口。这样短的时间便能蒸烂蹄膀,道土甚感诧异,便向朱请教妙法。
朱说:“这也不难,就用你的无核枇杷种做交换吧!”
道士说:“要种出无核枇杷说来简单,只要在枇杷开花时把花中间的一根花蕊拔去就成了。”
朱彝尊说:“我的蒸蹄法更简单了,现在吃的这只是昨晚蒸好的,刚买来的蹄膀还没下锅呢!”朱彝尊“巧取”无核法虽有不诚实之嫌,但由于他与道士交往密切,加上他本人性情诙谐滑稽,故不能说他品质不好。而他善于从对方最喜欢的事物上寻找突破口,善于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并在对方高兴之时,抓住对方的弱点机智地诱使对方道出秘密,可算得上是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人在高兴之时,往往忘乎所以,失去控制,朱彝尊深谙这一点。
8.巧言说服,话外有音生意成
约瑟夫巧言售出发动机
约瑟夫·艾利森是美国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推销代理商。在他的推销区里有一家工厂需要发动机,然而他的前任花了十年功夫也没有向这家工厂推销出一台发动机。艾利森坚持3年的登门拜访也是一无所获。但艾利森意志坚定,终于感动了这家工厂,他们购买了一些威斯汀豪斯的发动机。
3个星期以后,艾利森又去拜访,期望获得更多的订货。然而,刚敲开总工程师的办公室,他就听到了令人震惊的话:“艾利森,我不能再向你购买发动机了。”
“为什么?我们的发动机一向被证明性能良好。”艾利森自信地说。
“因为你们的发动机升温太高,我都不能用手触摸!”
“嗯,是呵,工程师先生,”艾里森说道:“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如果这些发动机升温太高,你当然就不应该买它们。全国电器制造商协会规定了标准热度,你应当运行温度不超过这个标准的发动机,对不对?”
“是的。”工程师说出了第一个“是”。
“我记得,电器制造商协会规定的发动机温度可以比室温高72华氏度,是吗?”艾利森以请教的口气问。
“是。”工程师说,“但你们的发动机远远超过这一温度。”
对于客户对本公司引以为自豪的产品的过火评论,艾利森没有作任何争辩,只是轻描淡写地问:“厂房温度有多高?”
“噢,”工程师说:“大约75华氏度吧。”
“那么,”艾利森进一步说:“如果厂房温度是75度,然后再加上72度,总度数是147华氏度。如果你的手放在147华氏度的热水龙头下,你的手不就会被烫伤了吗?”
“是的,”工程师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是的,我想你是对的。”接着,他与经理通了一会儿电话,又与艾利森订了一笔价值约3.5万美元的货。商业推销中,顾客就是上帝,与顾客发生争执的直接后果是商品推销不出去,因此作为推销员兰定要注意言语策略。约瑟夫·艾利森面对总工程师的指责,没有正面解释,更没有讥笑对方外行,而是用提出正确观点和方法的形式来迂回诱导,迫使对方顺着他的思路来认识事物。约瑟夫去拜访的目的是期望获得更多的订货,却遭来总工程师的拒绝订货。约瑟夫虽然震惊,但冷静地采取了三个步骤来迂回导引推论:第一步摸清情况,即查明不肯订货的原因。原来是“发动机升温太高,不能用手触摸”。这是个无知的指责,但怎么能直接说顾客是外行呢?第二步认同对方,提出标准。即赞成对方关于选购发动机的观点,并就发动机标准热度请教对方,让对方一同来思考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共识,而且产生心理相容效应。第三步顺题推论,表明看法。厂房温度加上发动机可高出的温度是147华氏度。这样的温度怎么能用手触摸呢?至此,约瑟夫已把总工程师的观点完全否定了,总工程师也明白了自己的偏执。障碍一旦排除,约瑟夫就会满足他自己的心愿。
拉体哀叙旧情促销飞机
法国企业家拉体哀专程来到新德里找拉尔将军谈一桩飞机销售的大买卖。
拉体哀到了新德里后,几次约将军洽谈,都没能如愿。拉体哀最后总算找到了拉尔将军。他在电话里只字不提飞机合同的事,只是说:“我到加尔各答去,专程到新德里以私人名义来拜访将军阁下,只要10分钟,我就满足了。”拉尔勉勉强强地答应了。
秘书引着拉体哀走进将军办公室,板着脸嘱咐说:“将军很忙!请勿多占时间!”拉体哀心想,太冷漠了,看来生意十有八九告吹。
“您好!拉体哀先生!”将军出于礼貌伸出了手,想三言两语把客人打发走。
“将军阁下!您好!”拉体哀表情真挚、坦率地说:“我衷心向您表示谢意,感谢您对敝公司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
“……”将军一时莫名其妙。
“因为您使我得到了一个十分幸运的机会:在我过生日的这一天,又回到自己的出生地。”
“先生!您出生在印度吗?”将军微笑了。
“是的!”拉体哀打开了话匣子,“1929年3月4日,我出生在贵国名城加尔各答。当时,我的父亲是法国歇尔公司驻印度代表。印度人民是好客的,我们全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拉体哀娓娓动人地谈了他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在我过3岁生日的时候,邻居的一位印度老大妈送我一件可爱的小玩具,我和印度小朋友一起乘坐在大象背上,度过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拉尔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当即提出邀请说;“您能来印度过生日太好了,今天我想请您共进午餐,表示对您生日的祝贺。”
汽车驶往餐厅途中,拉体哀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张颜色已经泛黄的照片,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展示在将军面前:“将军阁下,您看这个人是谁?”
“这不是圣雄甘地吗?”
“是呀,您再瞧瞧左边那个小孩,那就是我。4岁时,我和父母一道回国,途中,曾十分幸运地和圣雄甘地同乘一条轮船。这张合影照片就是那次在船上拍的,我父亲一直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礼物珍藏着。这次,我要去拜谒圣雄甘地的陵墓……”
“我非常感谢您对圣雄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将军紧紧地握住了拉体哀的手。
自然,午餐是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当拉体哀告别将军回到住处时,这宗大买卖已经拍板成交了。一桩大买卖的成功与否,买方是关键。然而许多时候,卖方采取适当的策略,主动出击,也会导致成功。拉体哀的迂回诱导便是非常成功的一种策略。面对难得见面的拉尔将军,拉体哀完全抛开飞机合同的话题,采取了设置悬念和叙旧感怀的方式与拉尔将军进行情感交流。一句“我衷心向您表示谢意,感谢您对敝公司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令对方莫名其妙,引起对方的好奇,激起交流的欲望。接着,拉体哀侃侃而谈,叙旧感怀,表述对印度难忘的印象和对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其时还不失时机地拿出珍藏的与圣雄甘地的合影照片,如锦上添花,促使他与拉尔将军的感情进一步融洽和深化,也使拉尔将军深为感动,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这宗大买卖怎么会做不成呢?
9.说话艺术,劝人自有周旋计
实话说理,“应该为教师请命”
1985年6月《教师报》上海记者站成立大会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罗作风同志作了题为《应该为教师请命》的讲话。他说:“教师的确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人人学以后,从幼儿园一步一步地上去,都是教师栽培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教师的地位一直是比较低下的。我认为在几方面教师的地位都是不高的:政治地位不算高,经济地位各人都有感受。现在乱涨价的不正之风猖獗,不要说小学教师几十元,中学教师不到一百元,就连我们工资稍为高一点的,也已经感受到威胁。这个问题不重视,你光谈什么热爱你那个教师工作岗位,我认为都是空话!所以,《教师报》应该为教师呼吁!应该为教师请命!我们今天应当让教师的地位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相适应。中央再三强调教育是基础,但是作为基础,不想些方法投资,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罗作风同志“应该为教师请命”的讲话,完全是用讲实话的方式来直言说理的,教师的地位很低,关键表现在经济收入上。要直接表达这一点,没有“敢”字当头的精神是办不到的,有了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戴帽子抓辫子的大无畏精神,再加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就能够切中要害地进行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立足于国家的繁荣、科技的昌盛、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教师请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中华民族请命!
话语中肯,“邓颖超”终被说服
电影《周恩来》中邓颖超的扮演者是从未上过镜头的湖南画家郑小娟,尽管她初次上银幕,但是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却光彩照人,给广大观念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郑小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导演看中的。当导演邀她拍片时,她以身体不好为理由,一口谢绝,而且斩钉截铁,没有商量的余地。后来,影片筹备工作就绪,就要开拍了,可“邓颖超”仍没着落。于是,导演丁荫楠再次上门动员。这天恰好郑小娟的丈夫姜坤在美国办完个人画展后刚刚回家,听了丁导演的来意,他一口应承下来。可后来,郑小娟回家,听丈夫一说,十分不悦,怪他自作主张。姜坤笑着说:“我代你应下演邓颖超有四条理由:其一,各种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你不用为不懂电影艺术而担心,只要用心去学就能成功;其二,你要想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也应该从姐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其三,你趁拍电影出去走走,对身体大有好处;而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是拍咱们敬爱的周总理,应该全力相助。”丈夫中肯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她的心,于是她鼓足勇气走进了《周恩来》摄制组,并且一举成功。没有执着的追求精神,是不容易成为艺术家或专家的。成为艺术家之后,又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敬业的慎重,成功的苛求,这恐怕是郑小娟谢绝扮演“邓颖超”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打动她呢?其夫姜坤一席话很值得玩味。他讲的四条理由,第一条是采取鼓励的方式,消除郑小娟的思想顾虑——怕演不好而砸锅的担忧;第二条是从郑小娟的事业发展角度来规劝的;第三条是关心她的身体,体现夫妻间的真挚情感;第四条则推而广之,从表现人民的心愿这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角度来劝说的,具有十分强烈的激励意义。扮演周总理的夫人,正可以向总理奉献出一片真诚,还有什么理由推辞拍片呢?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开导,姜坤可谓匠心独运。由此可见,直言说理应注意做到多角度多层次,从而形成“立体包围圈”来打动和说服对方。
10.语言巧妙,让人心服口服
“买载重四吨的货车更合算”
有一位推销员向某运输公司经理推销刚出厂的四吨载重卡车,而经理坚持只要两吨的卡车,怎样改变经理的主意呢?推销员向他展开商业攻势。
推销员:“你们每次运的货重多少?”
经理:“很难说,大约两吨吧。”
推销员:“也就是说有时多,有时少,对吧?”
“对。”
推销员:“究竟需要哪种型号的卡车,一方面要看运什么货,另一方面则要看在什么路上行驶,你说对吗?”
“对,不过……”
推销员:“假如你在丘陵地区行驶,而且你那里冬季较长,这时汽车的机器和车身所承受的压力是不是比正常情况下要大一点?”
经理:“是的。”
推销员:“你冬天出车的次数比夏天多吧?”
“多得多,我们夏天生意不太兴隆。”
“有时货多,又常在丘陵地带行驶,汽车必然常处在超负荷状态下?”
“对,这是事实。”
推销员:“那你在购买车时,是否留有余地呢?”
经理:“你的意思是……”
推销员:“从长远观点看,是什么因素决定买一辆车值不值呢?”
经理:“当然是看它的寿命了。”
推销员:“一辆车总是满负荷,另一辆从不过载,你觉得哪一辆寿命长些?”
经理:“当然是马力大、载重多的那一辆。”
推销员:“看来,你们公司应该买一辆载重为四吨的货车,这样更合算些!”
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公司经理做出决定买一辆四吨的卡车。推销时要改变对方的观点,往往是不能直言不讳地对买主评头品足的,而是要善于引导。所谓引导,就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对方作打算,提出给对方增加利益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善于引导的基础,一是了解对方的情况,二是提出明确具有指导意义的看法。这位推销员在推销四吨载重卡车时,有效地运用了迂回引导的言语策略。这一言语交际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讨论运货的基本情况,诸如货重、车型、路况、季节特征及二吨车超负荷运行等情况,每次都让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在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买车的标准,对方经理提出“要买寿命长一些的车”,推销员顺势设问并得出结论“买载重四吨货车更合算些”,从而顺利地达到了推销的目的。
“贵国是法国的属国吗?”
明治初年,由于日本刚加入国际社会不久,所以在外交上常被列强所欺骗和出卖。
英国公使巴克斯是个傲慢不逊的人,每有棘手的事,他总是狡狯地避免正面表态:
“等我和法国公使谈了之后再回答吧。”
当时日本外务大臣寺岛宗常为此苦恼,就去找西乡南洲商量对策。西乡南洲沉思了一下说:“好吧,我们再去找巴克斯公使吧!”
傲慢诡谲的巴克斯又故伎重演。
南洲说:“对不起,我很冒昧地想请问你—件事,贵国到底是不是法国的属国呢?”
一个目中无人的问题!巴克斯大为光火地说:“请停止你的这种说话,如果你是日本陆军大臣的话,那你应该知道英国不是法国的属国。英国是世界最强的立宪君主国,甚至也不能和德意志共和国相提并论!”
尽管对方激动异常,南洲仍旧沉着冷静地说:“我以前也认为英国是个强大的独立国,但是最近我却不如此想。”
巴克斯脸上抽动着青筋:“为什么?”
南洲从容地微笑着说: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只因为每当我的政府和你谈论到国际上的问题时,你总是说等你和法国公使谈论后再回答。如果英国是个独立国的话,那不应该凡事都要看法国的意思才能行事。在我的印象中英国好像不是法国的属国,所以我今天才会大胆地向你请教。”
一向傲慢不逊的巴克斯,被西乡南洲这一番话问得哑口无言了。英国公使巴克斯的傲慢见诸行而诡谲见诸言。日本外交大臣寺岛宗却没有发现并抓住进行反击;日本陆军大臣西乡南洲则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地捕捉住了——巴克斯的口头禅“等我和法国公使谈了之后再回答吧”。为了抨击这个令人苦恼的口头禅,西乡南洲设计了三部曲:其一提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引出其口头禅——傲慢诡谲的巴克斯故伎重演;其二提一个与主攻目标相关的问题:“贵国到底是不是法国的属国”,迫使巴克斯极为恼火地反驳,然而西乡南洲却冷静地否定对方;其三顺题立论,分析巴克斯口头禅所表现出的意思——“凡事都要看法国的意思才能行事”,置对方于死地,使一向傲慢不逊的巴克斯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