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五、两难设问,模糊应对

1.西特努赛打赌

在泰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做官。有一天上朝之前,他对每个官员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内心,你们心里想的什么,我全都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虽然知道西特努赛足智多谋,但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这种地步,就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在皇帝面前以每人一两银子为赌注来打赌。皇帝知道后也认为西特努赛输定了。打赌开始后,西特努赛不紧不慢地高声说道:“我十分清楚,在座诸位大人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坚定,我的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背叛、谋反。诸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哪位不是,请立即站出来!”官员们听到这里,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一个敢站出来,都只好宣布认输。这则故事中的西特努赛确实聪明,然而他的聪明并不在于能洞察人家每时每刻在想什么,而在于他善于抓住官员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不敢承认自己对皇帝的不忠,巧妙地作出了一个官员们不敢否认的“猜测”:“大家都在想着一生坚定地忠于皇上而永不反叛”。这一来,就把官员们置于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如果认为西特努赛猜得对,就得输一两银子并公开称赞他聪明;

如果认为西特努赛猜错了,就等于暗示自己并非时刻忠于皇上,很可能掉脑袋。

或者是认为西特努赛猜对了,或者认为他猜得不对。

所以,或者不得不被迫输他一两银子并赞他聪明;或者冒掉脑袋的危险。

“两弊相衡取其轻”,不出西特努赛所料,官员们都不得不承认西特努赛猜对了。

2.古希腊法官的困惑

普罗塔哥拉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诡辩家,他有位弟子叫爱特瓦尔。收徒之初,师徒二人谈好条件:爱特瓦尔先支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待学成再付。是否学成的标准以爱特瓦尔结业后赢得第一场官司为准。

可爱特瓦尔结业后想赖那一半学费,于是便迟迟不打官司,普罗塔哥拉催促不过,就向法庭起诉,请求公断,可这一来就难坏了法官,因为这桩诉讼中暗含了两个二难推理。普罗塔哥拉的想法是:

如果我胜诉,则依裁决,你应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败诉,说明你已学成,则也应付另一半学费。

总之,你应支付另一半学费。

可爱特瓦尔的想法则与此相反,他认为:

如果我胜诉,则依裁决,可以不支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败诉,则说明没有学成,自然也不应支付另一半学费。

总之,我不必支付另一半学费。

面对这样的推理,法官自然会伤透脑筋,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3.死里逃生的蹶由

据《左传》记载:吴王派他的弟弟蹶由去犒问楚军,楚军却把他抓起来,还准备杀了他来祭鼓。楚王想让蹶由在临死前遭到嘲笑,就问他:“你来的时候占卜,吉利不吉利?”蹶由说:“吉利。”楚王一阵奸笑,问道:“吉利?今天你要死无葬身之地了!”蹶由从容地说:“预兆预示吉利。如果你特别高兴,又友好地接待我,毫无敌意,就会滋长我们吴国的自满情绪,因而忽视了安全,我国的灭亡就没有多久了。如今你动怒了,大发雷霆,杀我祭鼓,那么我们吴国就会加强守备。吴国虽然弱小,但只要提高警惕,事先治好兵甲,就可以抵御你们的军队。这不是‘吉利’吗?况且我们吴国只占卜国家的吉凶,不是占卜我个人。假如小臣我被杀死祭鼓,因而使我们国家知道戒备,这种吉祥,还有比它大的吗?”

蹶由这一番话把残暴的楚王说得哑口无言,并终于不得不放了蹶由。蹶由一番话,胜在大智大勇,因而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勇者,是他只身独胆,直面残暴的楚王,非但面无惧色,而且应对裕如,矢志为国,视死如归。智者,则在于他巧妙地击破了楚王的“二难推理”的嘲弄。楚王一心要在处死他之前嘲笑他,所以故意问及来前的占卜吉利与否。如果蹶由答“吉利”,楚王会以马上处死他来羞辱嘲弄他;如果蹶由答“不吉利”,楚王同样可以“秉承天意”来嘲弄并处死他。他面临的困境,堪称进退维谷。然而蹶由机智地借用了“吉利”的歧义,避开个人吉凶的概念,而从国家安危的概念,鞭辟入里地阐述了“楚王动怒,杀我祭鼓——吴国警惕,加强守备——治好兵甲,抵御楚军——国家吉利”的辩证关系。这就不但以自己为了国家的“吉利”义无反顾、凛然赴死的大无畏气概压倒了楚王,而且以一人之死换全局之利的利害关系吓住了对方。所以,楚王最后不得不放了蹶由。

化解辩敌提出的两难设问的例子在大学生辩论赛中也有很多。

比如在1994年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大赛第七场的自由辩论中,反方北京大学队就成功地化解了正方吉林大学队提出的两难设问,同时他们所采用的引而不发战术也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反攻时间,在正方发言时间用尽后,反方仍然有八次发问机会。这使反方北京大学队以极大的优势战胜了正方吉林大学队。

4.你第一,我也第一

南齐时,有个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抑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模糊应对是应付刁难的极有效的方法。1982年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题;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办法拿出来。”

金斯伯格说:“你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5.闪避答问,模糊应对

使用闪避答问术,往往能表现出论辩者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日本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到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中国朋友十分关心这位30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这位演员微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这一回答十分巧妙,把“在何时结婚?”的问题变成了“在何地结婚度蜜月”的问题,避开了她不想公开正面回答的问题,使人不好再问下去。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难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先所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里根的回答闪避了问题的实质,但又围绕提问而展开,较好地应付了对方的难题。《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庄伯与父亲的这么一则答辩:那时没有钟表,便以太阳的方位来定时间的早晚。楚国的柱国庄伯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便对父亲说:

“你去外面看看太阳。”

“太阳在天上。”父亲说。

“你看看太阳怎么样了?”

“太阳正圆着呢!”

“你去看看是什么时辰?”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尽管儿子庄伯是柱国,也即是全国最高武官,地位显赫,但父亲毕竟是父亲,儿子随意支使父亲,父亲当然不高兴了。因而对于儿子庄伯的要求不愿答复,便用闪避答问一概加以回避。

在大学生辩论会中对辩敌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愿回答,通常也采用闪避答问来加以回避。例如,在1993年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中有一场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复旦大学队就较好地采用了闪避答问技巧躲过了正方的咄咄逼问。比如正方问“小孩子偷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反方不愿回答此问,闪避开去,就势反问“难道法律中没有道德观念吗?”。反方对是否或用什么手段对小孩子施以惩罚不愿作答,于是就将话题引向另一个侧面,从另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法律中不可能不包含道德观念。反方在这里就巧妙运用了闪避答问技巧。有一位打扮时髦的富商妻子,来拜访一位名作家,她问道:

“什么是开始写作的最好方法?”

“从左到右。”作家回答。

对于这么一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阔太太,作家不屑于回答,因而使用闪避答问术表达了对对方的嘲讽。

另外,当辩者不屑于回答对方的提问时,还可以用循环语句来加以闪避。比如:

甲:“小弟弟,你今年几岁了!”

乙:“比去年大一岁。”

甲:“那你去年几岁啊?”

乙:“比今年小一岁。”

甲:“你家里有几口人?”

乙:“和家里牙刷的数目一样多。”

甲:“那你家里牙刷有几把呢?”

乙:“每人一把。”

甲:“小弟弟,你们学校在哪儿?”

乙:“在马路北边。”

甲:“是哪一条马路啊?”

乙:“校门口南面的那一条。”这个小孩对于对方的问题不屑于回答,于是用循环语句回避了。甲句话靠乙句话作注,而乙句话却又倒回来要甲句话解释,令人摸不到答案的边,巧妙地闪避了对方的问题。

闪避回答可以通过设定某种条件来达到闪避的目的。如:从前有一个中国驻法国使馆的官员,在宴会中与一位巴黎小姐跳舞,巴黎小姐突然发问道:“法国小姐和中国小姐两者当中,你更喜欢哪一国的?”

这话突如其来,实难作答。如果说喜欢中国的多一点,不免有失外交礼貌;若说喜欢法国小姐多一点,则自己是中国人,更为不妥。随员略思片刻,不慌不忙地答道:

“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这个随员通过设定条件,巧妙地回答了对方的难题。

(闪避答问,还可以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从而达到闪避的目的)。几年前,一些青年美术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反响较大的人体油画展。画展期间,有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青年女画家,先通过一些话使该画家做出“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之类的回答,接着话锋一转,将了一军:“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

这确实不好回答。说“愿意”吧,这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这么公开的表白,对于一个青年女性并非易事,说“不愿”吧,显然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于是,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我没有必要回答。”这样便解脱了困境,且自然而有道理。闪避答问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其主要作用在于防御,回避。

闪避答问可将对方问题推回给对方的妙用我们可以用94BTV“万家乐杯”大学生辩论赛的第二场辩论加以印证。这场比赛的辩题“体育人才外流是否有利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当正方北京邮电大学问道:“因为体育人才外流现在没得到报偿,就推断永远得不到报偿了吗?”这时,反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队不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按照对方的逻辑,推导出另一个自己想问的问题,将其推给对方,让对方作答。反方问道:“请问目前是单向的,你就能肯定以后是双向的吗?”这个反问巧妙地闪避开对方的问题,同时又给对方设下了难题。这样的例子在这场比赛中还有几处可见。

94长虹杯电视辩论的一场闪避回答。

这场比赛辩题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在于发挥个人专长。”反方南京大学代表队在自由辩论中就采用了模糊应对的办法,避重就轻,巧妙地应付正方吉林大学队提出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段辩词:正方:我首先提醒对方辩友,我方认为大学生择业要发挥专长,只是一个首要标准,不是惟一标准,请不要在我们的头上扣大帽子。第二,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一再强调有些大学生要考虑收入高低,请问,如果不发挥专长,能收入高吗?请问,有些大学生考虑社会地位,若不发挥专长,社会地位能高吗?有些要满足社会需要,若不发挥专长,能满足社会需要吗?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没有共性?

反方: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方同学立论的前提就不存在,大学生择业又不是度量衡,为什么要规定一个全国统一的首要标准呢?

正方: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标准化、交流化、社会化,这种教育本身经过4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共性。

反方:那我请问对方辩友,按你们的逻辑,大学生择偶也应该有首要标准了吗?

正方:当然了,大学生择偶当然要有首要标准,女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标准是找一个男性,男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标准是要找一个女性。

反方:难怪呢!可是要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那么《北京晚报》上那些征婚广告可就单调得多了。我再一次提醒对方同学。再美的宫殿建在流沙上也是要轰然倒塌的,因为没有地基嘛!再次请对方同学首先论证你们观点的前提,不要再犹犹豫豫了。

正方:如果对方辩友看了《北京晚报》,那应该注意到,每个招聘的第一条,都说要有我单位适用的专长?刚才对方一辩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如果鱼儿不会游泳,鸟儿不会飞翔,怎么跃得起来又怎么飞得起来呢?

反方: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那是它们的天性,怎么是专长呢?那人会走路也是专长吗?至于刚才对方同学说,女大学生要找个男的,这是基本条件,不是首要标准啊。

正方:对方三辩在发言中曾经提到,一个女大学生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那也就是说,如果我有一个女朋友是在美国的,我也放弃自己的专业到美国去,这是对国家的负责么?每一个人,虽然相貌各异,但不也都是有自己的鼻子和眼睛么?难道大学生作为一个受过共同高等教育的人,不应当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么?

反方:对方辩友,还是赶紧从美国回到这儿来吧!我请问对方辩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们立论的基础:为什么全体大学毕业生要有统一的择业首要标准,请回答!

正方:因为大学生具有共性。经历了4年教育的大学生,难道没有共同的标准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无标准论,那么我们的辩题还有意义么?

反方:我们不是说没有标准,我们是倡导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对于倡导来说,只能是在择业的目标层面上倡导,但在择业的具体标准层面上倡导,是不能强求一律的。

正方: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就是说,我们要把人才交流中心改名为个人主义倡导中心啦,也就是说,你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反方: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名人吧。达尔文就是以兴趣择业,如果按照对方同学的标准的话,达尔文就应该去做一个神父,恐怕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人的祖先是从猴子变来的。

正方:但是莫里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往往被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所伤害。”我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不以发挥个人专长作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那能对得起国家每年为一个大学生的8000元投资么?那不但是人才的浪费,也是资金的浪费啊!到那时,李白的《将进酒》是不是要改成这样的话了:“天生我才没有用,千金散尽不复来。”

反方:我们认为,作为大学生,考虑到各自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人尽其才,才是对国家的更好负责!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北京大学68.2%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难道对方同学要对他们进行批评再教育么?

正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丘吉尔的兴趣是织毛衣,但是,如果按照对方所提标准的话,他可能成为一个织毛衣匠,我们就要缺少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了?兴趣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又怎么能成为标准呢?

反方:那好,我请问对方辩友,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对方辩友对此作何理解呢?

正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杨振宁博士最开始是搞实验物理研究的,但是他走到哪里,爆炸跟到哪里,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后来他选择了发挥个人专长搞了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他才成就了一代伟人,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得好,这正说明杨振宁博士的兴趣,在于后者而不在于前者嘛!?多数中学生他们填报的专业是听了父母之命,老师之言,本身就有改变的可能,为什么非要他们从一而终呢?

正方:大学生的能力哪里来啊?大学生的能力是大学给的,是国家给的,那么择业,不应该为国家考虑吗?我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大学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反方:让我们回到现实上来看看,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贵校《人才预测》一书告诉我们,我国目前有157个专业脱离社会需求,超供应人数达到十多万人,请问如果按照你们的标准的话,这十多万人岂不是要“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吗?

正方:这正是需要我们改变的啊!正因为许多人专长不对口,才需要我们改变专业、适应需要,才需要我们大学生发挥专长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按照你们的逻辑,寻找职业就跟着感觉走,那我们好多的教育经费岂不都付之东流了吗?

反方:不是跟着感觉走,是从实际出发。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口口声声说发挥专长,请问,社会不需要你发挥的时候,你怎么发挥啊?是你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适应你?(掌声)

正方:对方辩友还是一再地说个人个人,每个大学生有自己个人的因素,那不是跟着感觉走,又是什么呢?那只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最终只能是“无言的结局”啊!(掌声)

反方:到底是谁总在说个人专长啊!当社会需要你及时转向时,你说要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到底是谁损失大啊?

正方:对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社会需要和个人专长之间的关系,那么,好。我回答你,当社会需要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时,我们当然以社会需要为首要标准,因为如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当然保家卫国,全民皆兵。但是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社会需要和个人专长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当一个社会的社会需要和个人专长之间频繁发生矛盾时,这个社会还正常吗?

反方:对方同学已经同意以社会需要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其实已经站到了我方立场上,在此,我向对方同学表示感谢。

正方:对方辩友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的立场是社会需要呢?对方辩友一再口口声声地说,自己的首要标准是每个人的个人标准,爱干什么干什么。

反方:对啊,你们那个符合社会需要,不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可以选择的首要标准吗?

正方:我方刚才提到当社会需要压倒一切的时候,我想提醒您注意,这个时候不是择业。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而且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刚才我方二辩已经问你们了,我们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反对对方辩友自己把发挥特长作为自己择业的首要标准,但是请问对方辩友,还有那么多人,他们的专长与社会需要是脱节的。据《人才》杂志表明,30%的大学毕业生,因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就业。按你们的逻辑,这30%的同学何去何从啊!

正方:请对方注意,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专长啊!专长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培养起来。而且我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二辩提出的问题,你们始终没有回答。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培养专门的人才。为什么培养专门的人才呢?不就是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么?而且我请问对方辩友,有很多人才交流中心都悬挂这样的口号:以能择业,以能兴业,如果不以发挥专长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的话,为什么还要“以能择业”呢?

反方:大学生除了专长之外,还有素质。我请问对方同学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正方:专业对口,双向选择。我回答对方辩友。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既然我们国家的分配政策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那么什么叫各尽所能呢?怎样各尽所能?如果不以专长作为首要标准,何以各尽所能啊!?

反方:对方辩友在这里把能力和专长混为一谈啦。你们说,我们的改革方向,其实你们说错了,改革方向是让大学生到人才市场上自主择业。什么叫人才市场,什么叫自主择业呀?

正方:好。人才市场,什么是人才市场呢?有专长的人才能叫人才呀。

反方:噢,怪不得呢。原来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就要到人才市场的门口去站岗放哨,说,如果你不发挥个人专长,请勿入内啊。

正方:难道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认为我们发挥了个人专长社会就不会给我们提供职业了吗?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社会设置了那些职业是为了什么吗?刚才,在我们开幕式上,长虹集团的党委书记已经说了,他们长虹集团成功的基本原因就在于重视人才,重视使用人才,而且长虹600名职工当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他们是发挥了个人的专长,这又如何解释呢?

反方:人才难道仅仅是只有专长这一条路吗?我们的大学生,除了专长以外,绝不是一无所有。我请问对方同学,按照你们的观点的话,我们现在也不用搞双向选择了,按照专业,统分统配算了。

正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当你们到人才市场向用人单位去推荐自己的时候,首先说的是,我有你们单位适合的专长,还是说我有良好的愿望、很好的兴趣呢?

反方:那好,我们来看看人才市场,如果按对方辩友的一味发挥自己专长的话,我们把成绩单交上去算了,何必要面试口试,何必要双向选择呢?

正方:专长不是成绩单,专长是一个人在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优势能力。对方辩友连专长的含义都不知道,怎么能辩论呢!

反方:不知道的是对方辩友,专长就是专业所长嘛。对方辩友说大学教育是专门教育,错了,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啊!

正方: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我们大学教育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基础人才。什么叫应用性人才,就是具有专门能力的人才。而且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到了一些择业中心,你们对他们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既要收入高又要反映我的个人兴趣爱好,我又要满足社会需要。那么这时,我想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恐怕就要改成《再别工作》了: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什么都没有带走。(长时间热烈掌声)

反方:所以我们要首先适应社会嘛。让我们再来看看现实,根据北京团市委的调查,北京市高校有57.6%的大学生以丰厚的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你看,北京有57.6%的同学都不同意你们的那个所谓专长啊!

正方:在我们的赛场后面就写着“太阳最红,长虹最新”,那么我要请问对方辩友,这个长虹如果他能够最新的话,是因为他有美好的愿望,是因为他们里面的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还是由于他们拥有一批掌握着先进技术的人才、有专长的人才呢?

反方:我们所提出的首要标准,并不是放任自流,我方二辩早就阐述过了。对方同学,我想请问你们的是“一招鲜,吃遍天”这张旧船票,又如何能够登上大学生择业的客船呢?

正方:但是请对方注意,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择业问题,也就是我们讲到的是如何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根本区别点就是,他有个人专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反方:对方同学,对方三辩多次强调要有务实精神,我请问对方同学,当个人专长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的时候,您将何去何从呢?

正方: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过……(铃声、打断)

主席:正方时间已经到。

反方:对方辩友曾经说到,社会需要是南郭先生。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们看没看过今年5月18日的《北京青年报》呢?上面又出了一个南郭先生,叫李维(音)呀。

反方:按照对方同学的逻辑的话,其实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螃蟹,就得横着走啊。

反方:对方辩友无视我国高校首先专业设置与职业结构的矛盾,这里我不禁想起这么一句话:奇怪的是,有人为错误辩护用的力气远比捍卫正确时,要大得多呀!

反方:事实胜于雄辩,据《新华文摘》93年第八期报道,吉林大学53.9%的同学择业首先考虑收入丰厚,这难道就是你们倡导的结果吗?

反方:对方同学认准专长一家,说非他不嫁,我们非常钦佩你们这种执着精神,可是我要向对方同学说的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呀。

反方:知识分子、大学生选择一些收入丰厚的职业(铃声、打断),因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啊!

主席:对不起,反方发言时间也到。(长时间掌声)谢谢!反方南京大学队是采用模糊应对来摆脱对手的刁难呢?首先,当正方提出“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没有共性”这一问题时,南大队避而不答,并用了一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由巧妙应对过去。而正方继续纠住这个问题不放,再次肯定陈述“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共性”。反方这时则是循着对手的逻辑,反问正方“大学生择偶也应该有首要标准吗?”这个戏谑的问题。这就把正方的凌厉攻势化解了。

还有当正方问道“大学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时,反方干脆置之不理,转而依据正方吉林大学队《人才预测》一书所提供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和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模糊应对术为反方赢得了时间,在正方时间耗尽后,反方继续发问达六次之多。

在论辩过程中,当对论敌的某引进问题,我们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或不屑于回答时,我们有必要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加以回避,这就是闪避答问。

闪避答问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1)对于一些没有充分准备或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闪避答问来回避。比如,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论辩中,有这么一个回合:正方四辩:我们已经说过,艾滋病从医学来说可能是绝症。但以前很多绝症不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解决了吗?

反方四辩:一个老太太被车撞倒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正方二辩:那不是病啊!

反方二辩: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交通事故!

正方四辩:可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啊!

反方三辩:一个人得了病不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四辩: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也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反方一辩: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我们全场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掌声)在这一论辩回合中,正方连续提出了两个很有威慑力的问题。其一,能治好的绝症算不算社会问题?其二,作为现代文明社会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心脏病算不算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反方队员赛前没有研究透的问题,临时难以作出恰当的答辩,于是反方便采用闪避答问术,用“老太太撞倒”和“全场人打喷嚏”等巧妙地回避了对方的难题。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