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文学名人

屈原

屈原像(约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身楚国贵族,曾经做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主持楚国的政治,遭到怀王幼弟子兰和南后郑袖的谗害而去职。楚顷襄王时,他遭到放逐,后因楚国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在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诗人主体形象,表达了诗人主体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性,从而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从他开始,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同时,他吸收楚地民歌的形式,创造出句法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诗体。这一诗体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司马迁

司马迁像(前145~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之子,少年时便博览群书,20岁时曾游历四方,后担任郎中职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编写体例和方法都为后世史学所尊崇和继承。它叙事的语言、塑造人物的手法,以及强烈的抒情色彩,则使它位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行列,在各方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史记》还含有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除了《史记》外,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是历代传颂的散文名篇。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像(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他在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由于景帝不好辞赋,他辞官游历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交好,创作了《子虚赋》。汉武帝即位后,对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于是又写了《上林赋》进献,并拜为中郎将,作为使者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之间的融合起了积极作用,并写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文风遒劲,豪迈宏放,是公认的佳作。代表司马相如最高文学成就的是他的辞赋。这些作品结构宏伟、富丽堂皇,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充分体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强盛局面,把汉代散体大赋推上了一个顶峰。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

班固

班固像(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父亲班彪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扬雄、王充等名士都出自其门下。班固少时聪颖,颇有文才,16岁时到了都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后来因为私撰国史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代他向汉明帝陈述了著书的意图,汉明帝看了班固写的文章,欣赏他的文才,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又升为郎官,专门从事《汉书》的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在体例上完全依照《史记》,行文重视规矩,谨严有法,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特点,与《史记》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两座丰碑。班固在辞赋的创作上也卓有成绩,他的《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都是汉赋中的代表作品。《两都赋》甚至被梁朝萧统所编的《文选》列为第一篇,可见其在汉魏六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刘义庆

(385~43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袭封为临川王。他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并与门下之士博采众书编纂而成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这部作品主要以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为记录对象,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世说新语》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记述轶闻逸事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的散文和小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徐州先贤传》、《典叙》、《集林》等。

王勃

王勃像(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他6岁便能文,青年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先后两次罢官。

27岁时前往海南看望父亲,因溺海而死。他和其他三杰一样,试图改变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因此在诗歌中偏于描写个人生活,抒发政治感慨,寄寓对豪门世族的不满,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他的名篇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等风格清新、气势雄壮,已经有着不同于六朝诗歌的气象。他的《滕王阁序》境界开阔,气势充沛,语言精美,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佳作。明人集有《王子安集》。

陶渊明

陶渊明像(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代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我国山水诗田园诗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他29岁时做过江州祭酒,因不满于黑暗世道而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41岁时出任彭泽令,不久又离职回乡,清贫自守直至老死。陶渊明能诗能文,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亲切淳真,语言本色而精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对整个山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省净,文风淡泊,一反当时的流俗而归于自然,代表了魏晋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主要有《闲情赋》、《五柳先生传》、《自祭文》等。

王昌龄

(?~约758)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他早年曾漫游西北边塞,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曾出任江宁丞,晚年因事而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他因战乱而还乡,在离开毫州的途中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雄壮热烈而激越悲凉,极富艺术魅力,尤其是《出塞》一诗意境开阔,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又是著名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善于抓住典型题材和典型情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一气呵成的构思,创造深沉混茫的意境,将七绝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在整个唐代诗坛,只有李白、杜牧几人可以和他相比。代表作有《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等。

王维

王维像(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后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是唐玄宗开元九年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事被贬济州司库参军,曾出使塞上,迁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他身陷叛军,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贬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多才多艺,能书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代表作有《汉江临泛》、《使至塞上》等。后人辑录有《王右丞集》。

李白

李白像(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5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25岁出川远游,10年中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湖北安陆成家。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李白为了平叛而入永王幕府。后来永王叛乱,为肃宗所杀,李白也受到牵连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赦,才得以东归,寄寓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不久病逝。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善于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语言清新俊逸、明朗自然,想象丰富,体裁自由,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尊称他为“诗仙”。代表作品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流芳千古的名篇。今有宋人所编《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

杜甫像(712~776)字子美,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曾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天宝年间,他到长安应试,但仕进无门,困顿10年之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曾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他乘舟出三峡,经湖北入湖南,却因贫病交加死于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以深刻、真实的笔触,广泛地再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感情深挚而沉郁,笔法曲折而波澜起伏,风格沉雄而壮丽,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被后世誉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杜甫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与李白并称“李杜”,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伟大的双子星座,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韩愈

韩愈像(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3岁而孤,早年曾流离困顿,三试不第。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担任过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韩愈是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他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明道”和“鸣不平”的创作口号,主张以文学创作反映现实、寄寓理想,并以灵活的散体文取代骈体文。他在创作中主张“文从字顺”,以《送穷文》、《原道》、《论佛骨表》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文章,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他对各种文体的创新和突破,则为新体古文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韩愈也是唐代的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境界雄奇。有时候也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白居易

白居易像(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唐代杰出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是开元年间的进士,官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修建了著名的西湖白沙堤。后来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居住洛阳。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道路,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歌,语言通俗清新,明白晓畅,广泛地反映了民间疾苦,因而广为流传。代表作有《新乐府》50篇和《秦中吟》10首等。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将抒情与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柳宗元

柳宗元像(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出生于长安万年(今陕西临潼),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他21岁考取进士,担任过监察御史,参加了永贞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司马,后来又被派到柳州去当刺史,四年后病逝在柳州,年仅46岁。他和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并称“韩柳”。他开创了具有真正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游记作品是我国山水散文的杰出作品。他的寓言创作摆脱了先秦寓言的初级状态,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哲学家,他的许多文章都宣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柳宗元和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和哲学发展史上都享有重要的地位。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杜牧

杜牧像(3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是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中进土,任初文馆校书郎。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黄州刺史等职务,由于秉性刚直,不愿在牛李党争中苟附一党而遭到排挤。晚年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歌既善于摹写生动的景象,又善于表达丰富的情思,既有豪爽劲健的气势,又有精美典丽的语言和疏朗的神韵,形成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艺术特点,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早雁》、《过华清宫》、《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散文如《罪言》、《战论》等,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或抨击藩镇跋扈,或感慨朝政昏暗,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议论深刻透彻,笔锋犀利遒劲,风格纵横奥衍,卓然自成一家。有《樊川集》传世。

李商隐

李商隐像(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晚唐杰出的诗人。李商隐自幼丧父,后被牛党的令狐楚召为幕僚。由于他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因此陷入党争的漩涡中,政治上屡受排挤,颠沛流离。晚年闲居郑州,在郁郁不得志中病逝。李商隐工诗善文,尤以近体诗和律诗的成就为高。他的诗歌语言凝重而不失流畅,古朴而不失清新,无论感时、吊古、咏物、言情,都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传达感情,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无题》、《锦瑟》等,并有《玉溪生诗》和《樊南四六甲乙集》传世。

李煜

李煜像(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五代杰出词人。他是南唐李傑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即位时南唐已称臣于宋,国势岌岌可危,但他仍纵情声色,不思图治,遂于宋开宝八年(975)被宋所灭。降宋后不久,被宋太宗派人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绮靡。后期词作如《虞美人》、《浪淘沙》等,多反映亡国之痛,追忆昔日荣华,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李煜的创作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大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后人将他与李傑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柳永

(约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是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的词不但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并作有大量游仙、咏史、咏物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境界。柳永还发展了词体,改造、自制了大量的新调,创作了很多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语言自然流畅,风格真率明朗,有欧阳修像鲜明的个性特色,在当时广为市井平民传唱。从柳永开始,词的创作开始出现雅俗分流的局面。有《乐章集》传世。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土,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教导成才,1030年考中进士,次年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新政失败后贬知滁州、扬州等地,晚年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初年文坛公认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众体兼备,风格平易近人,迂曲蕴藉,是宋文的代表文风。他致力于诗风革新,为矫正宋初西昆体诗风的华靡和晚唐诗风的卑弱做出了贡献。他主持撰写了《新五代史》,是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的优秀著作。他还利用主持贡举等有利条件改革文风、奖掖后进,提拔了苏轼父子。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苏轼

苏轼像(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是宋初著名文学家苏洵之子,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豪健,任情挥洒,风格多样,把宋诗艺术推上了最高峰。他的词突出表现了士大夫丰富的感情世界,自创豪放一派,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题。他的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以臻于宋代文人不可攀越的艺术巅峰。有诗文集《东坡七集》,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黄庭坚

黄庭坚像(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早年曾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哲宗年间,他被召为校书郎,擢起居舍人,兼任国史馆编修,参与校订《资治通鉴》。后因作《荆州承天塔院记》而被诬告,解除一切官职,羁管宜州,最终卒于贬所。黄庭坚主张诗歌的相对独立性,反对在诗歌中比附时事,将创作转向个人精神世界,形成了生新硬涩、险劲瘦崛的特点,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他的书法气魄宏大,气宇轩昂,是“宋四家”之一,尤其以草书代表了宋代草书的最高成就。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传世。

秦观

(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词人。他的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由于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他是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在内容上以艳情为主,在艺术表现上既吸取了花间小词和柳永长调的营养,又融入了苏轼所开拓的文人情怀,将从情词中提炼出的悲剧因素与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结合在一起,为婉约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代表作有《鹊桥仙》、《踏莎行》等,并有《淮海集》和《淮海词》传世。

周邦彦

特辱帖北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他早年曾担任过太学正、庐州教授等职务,由于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在宋徽宗时召为大晟府提举(主管国家音乐机关的官职),晚年居苏州。周邦彦是北宋末年一大词家。他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擅融化前人诗句入调,善于在铺叙基础上进一步讲求曲折、回环、变化,格律谨严,语言典雅、含蓄,因而博得上层文人的赞赏,被誉为“词家之冠”。同时,周邦彦审定音律,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无论袭用旧调或自制新曲,都使音韵妥帖协调,遂成定格,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有《片玉集》传世。

李清照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像她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流寓南方。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曾改嫁,但不久便离异。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思想修养、立身行事及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突破了封建社会中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限制。她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的风格清新,语言清丽,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在艺术上独有成就,号称“易安体”,被视为婉约派正宗。有后人所辑《漱玉词》传世。

陆游

陆游像(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考,省试第一,但是却因秦桧的阻挠而被黜。秦桧死后,陆游出任过镇江通判等官职,由于坚决主张抗金,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后入蜀担任夔州通判等职,晚年回到山阴故居,临死也不忘恢复中原。陆游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想象丰富而气势雄浑,语言凝炼而巧于裁剪,感情奔放,辞旨明快。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辛弃疾

辛弃疾像(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他出生在被金兵占领的北方,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江阴鉴判、江西提点刑狱、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烠胄当政,一度起用他,但不久便病卒。辛弃疾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词人、“豪放派”在南宋的代表和开拓者。他的词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被人称为“英雄之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

关汉卿

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进,而是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经常出入歌楼舞榭,过着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生活,有时候还亲自参与编剧和登台演出。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的杂剧有60多种,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以《窦娥冤》最为出名,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王实甫

王实甫像(约1260~1336)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但是由于宦途坎坷而放荡不羁,经常出入于歌院戏楼等游艺场所,与倡优有着密切交往。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今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其中以《西厢记》最为著名。《西厢记》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情节发展游刃有余,刻划人物性格鲜明,避免了其他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被称作杂剧之冠。

马致远

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年轻时曾热衷进取功名,然而仕途并不显达。元成宗元贞年间,他参加了元贞书会,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黄粱梦》。后来曾担任过江浙省务提举的职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和散曲创作,颇负盛名,人称“曲状元”。他的杂剧结构紧凑,文词典雅清丽,洒落激扬,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为历来曲家所称赏。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岳阳楼》、《任风子》、《荐福碑》等,其中以《汉宫秋》最有影响。马致远的散曲吸取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为元代之冠。

施耐庵

施耐庵像生卒年不详。名耳,后更名为子安,字耐庵,祖籍一说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一说是江苏苏州,元末伟大的小说家,我国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元末明初,据说是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做过两年的钱塘县令,由于不融于权贵而辞官回乡,安心著书立说。他目睹元末社会的凋敝,有感于心,便收集、整理、加工、再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水浒传》。这部小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示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同时,这部小说还自觉地使用了白话进行创作,语言通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为后来的白话小说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也使之成为我国白话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罗贯中

罗贯中像(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是钱塘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有关他的生平传说不一,或说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小说著述;或说他是元末江浙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由于他与人寡合,终不得志,于是专心从事小说创作。现存署他名字的作品很多,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其中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这部历史演义小说以宏大的结构、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品人物众多而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而丰富多彩,文字流利而富有韵味,是我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

(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原籍江苏涟水,后徙居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早年便文名远扬,却屡试不中,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才补岁贡生,曾担任浙江长兴县丞,但不久便辞官回乡,放浪诗酒,以贫老而终。他一生著作甚多,但大都已散佚,只有长篇小说《西游记》流传于世。这部小说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戏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再创造而成。全书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经成功的过程。全书语言诙谐生动,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动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神魔小说,为我国白话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汤显祖

汤显祖像(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我国戏曲最高成就的伟大作家之一。他21岁中举人,却因不肯阿附权贵,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担任南京的太常博士。此后却因为上书针砭时弊激怒皇帝而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迁为浙江遂昌知县,最终因为不愿为虎作伥而辞职还乡,晚年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汤显祖的作品主要有传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的爱情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意义。作品曲折的情节,奇特的构思和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号龙子犹、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早年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曾经以坐馆教书为生,直到崇祯三年(1630)才取得了一个贡生资格,后来担任过丹徒县训导、福建寿宁知县等职。冯梦龙毕生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创作。他从众多的古今小说中选择了120篇白话短篇小说,分别辑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后世合称“三言”),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对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改写、增补过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创作了笔记小说《古今谈概》、《情史》以及传奇剧本《双雄记》、《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蒲松龄

蒲松龄像(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西周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最杰出的文言小说家。他幼年家贫而好学,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然而此后便屡试不中。31岁时在宝应县作过一年幕宾,此后便一直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做家庭教师,直到70岁撤帐归来,71岁时授例出贡。在穷困潦倒中,蒲松龄穷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谈狐说鬼的作品以高度成熟的文言,批判了封建科举的弊端,透析了人情世态,歌颂了超脱一切世俗的伟大爱情,并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我国文言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著有应用杂著《日用俗字》、《农桑经》以及通俗说唱《聊斋俚曲》等,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

孔尚任

(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杰出的戏剧家。他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困于科场,后得到康熙赞赏而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在此期间,他创作和演出了传奇《桃花扇》,并因此遭到统治者猜忌而罢官归乡,卒于曲阜故居。《桃花扇》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以明末复社人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恋爱为中心线索,展现了南明一代的兴亡历史,抒发了深切的家国之痛,唱响了封建社会末世的时代衰音。作品结构新颖严密,人物设置独具匠心,对传奇体制也有所创新,是清代文人传奇的典范之作。除《桃花扇》外,孔尚任还有诗文集《长留集》、《石门山集》、《湖海集》,以及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传世。

吴敬梓

吴敬梓像(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幼年丧母,23岁考中秀才。由于生性豪纵,不善治业,加上父亲去世后族人乘机侵夺家产,他在悲愤之余挥霍光了家产,后移居南京,以诗文和小说创作自娱。晚年生活更加贫困,最终客死于扬州。他中年时期创作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这部讽刺小说的杰作通过对明朝成化(1487)到嘉靖末年(1566)这80年间的四代儒林士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描写,揭露了在八股考试这一科举颓风的影响下,文人在学业、品德、做官、处事诸方面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儒林外史》因而成为批判明清科举选士制度最富时代性的作品。另有《文木山房集》传世。

曹雪芹

曹雪芹像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祖籍丰润(今属河北),后徙居辽阳。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原本出身望族,后来由于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失利而家道中落,迁居北京,中年以后居于北京西山,从事著述,晚年因贫病交加病逝。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暴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黑暗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为大观园内青春、爱情和生命遭到戕害的一大批女性谱写了一曲悲歌。作品结构严谨、规模宏大、语言传神、内容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关于它的研究,形成了“红学”。

纪昀

纪昀像(1724~1805)字晓岚、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他是乾隆十九年的进士,一生仕途顺利,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曾经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多年,对我国古籍的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纪昀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短篇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在这部作品中,纪昀借狐鬼神怪抒发己见,文章叙事简要,充满隽思妙语,与蒲松龄“描写委曲”的风格形成对峙。小说出现后,改变了文坛上《聊斋志异》式的文言小说独步的局面,后世的文言小说大多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风格之间。不过,作品中大量出现宣扬忠孝节义的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观念,使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准比《聊斋志异》逊了一筹。

龚自珍

龚自珍雕像(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末杰出的诗人。他于1815年乡试中举,出任内阁中书,1829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归乡,两年后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是晚清“诗界革命”运动的先导,他的诗歌从多方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形式多样,境界奇肆,形象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不但突破了历代诗歌的旧有框架,而且开启了前代诗人未有的境界,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代表诗作有《己亥杂诗》、《咏史》等。他的文章手法多样,奥博纵横,独步一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明良论》等。

刘鹗

(1857~1909)原名孟鹏,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末杰出的作家、收藏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年少时便精通算学,但却无意科举。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因治河有功而官至候补知府。后弃官经商,开办实业。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刘鹗贱价购买侵略军所掠夺的粮食赈济饥民,几年后却被弹劾私售仓粟,在流放新疆时病逝。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通过主人公老残的行踪,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昏庸残暴,笔锋锐利,入木三分,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开拓了传统小说的审美空间,并在叙事模式上做出创新,显示出中国的古典小说向新小说艰难蜕变的明显痕迹。除此之外,他还有《铁云泥封》、《铁云藏龟》,以及《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著作传世。

吴沃尧

吴沃尧像(1866~1910)字小允,号研人,广东南海佛山人,清末著名作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18岁时到上海谋生,在江南制造局工作,并常为报纸写短文。

1903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他开始为这本刊物写小说,并于第二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在20年中耳闻目见的种种怪现状,揭示了在封建社会的崩溃时期,整个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不可救药,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这部小说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此后他发表了《痛史》、《新石头记》、《糊涂世界》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和12种短篇小说。由于劳累过度,他在45岁便英年早逝。

李宝嘉

(1867~1907)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末著名小说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李宝嘉像他青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试不第,30岁时前往上海,先后主编和创办了《指南报》、《游戏报》以及《世界繁华报》,都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后来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后因劳累过度、贫困交加,得了严重的肺病,40岁时便英年早逝。他的作品主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繁华梦》、《海天鸿雪记》等,其中以《官场现形记》成就最高。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末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特别是对官场中的种种罪恶行径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曾朴

曾朴像(1872~1935)字孟朴、太朴,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近代著名小说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早年曾中过举人,担任过内阁中书等职务,辛亥革命后加入共和党,任江苏省参政厅厅长。后来前往上海,创办了小说林书社、真善美书店,创作、出版和翻译小说。晚年回到家乡养老,直至病逝。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展示了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阔画卷,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谴责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并反映了各种救国救民的新思想。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闪耀着其他几部小说所没有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光芒。除了《孽海花》,曾朴还著有小说《鲁男子》和《孟朴短篇小说集》,并翻译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著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