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历法,几乎包括天文学的全部内容,带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全面发展。从一开始,它就担负起“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要任务。早在游牧时代,狩猎和采撷都需要掌握动植物活动和成熟的规律。后来农业发展起来,对于以农立国的我国来说,掌握天时季节就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从观察天象、物候开始,渐渐建立起年月日的概念,为制定历法奠定了基础。历法从物候历走向阴阳合历,又经过不断改革,达到了相当精确的程度,满足了农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又把推算交食、行星位置、昼夜漏刻、昏旦中星等内容包括进来,可以说创立了中国式的天文年历。
我国古历法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了纪日制度的延续性,使我国历史从公元前841年至今有确切的时日可考。此前虽无确切的时日记录,但通过其他天文、历史、考古等方法仍可大体确定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在世界上有如此延续不断的时日记录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古历法对历史年代学的贡献由此可见。
阴阳合历是我国古历的特色,它既考虑了太阳视运动同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又考虑了月亮视运动、月相变化同人们的夜间生产活动、潮汐规律的关系,创立了大小月和闰月的方法,使两种周期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了表达季节气候的变化,又创立24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这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
历经多次改革的中国古历,先后编撰出百余种,在编历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工作程序,这就是从研制仪器开始,坚持观测取得数据,按各种数学方法处理后建立一套计算公式,又推算出过去某年之日食,以兹跟事实比较,再作出修改。这无疑是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我国科学思想宝库中的一件珍品。
最后应该提到,中国古历善于运用天文学、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尽量采用最新的天文数据和数学方法,使历法的编算逐渐精确。我国古历采用的回归年、朔望月、交点月、行星会合周期等等天文数据都相当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当岁差、日月运动不均匀等现象发现后也立即在编历中加以应用,数学上的剩余定理、内插法等方法都首先应用于编历计算中。
上述这些特色和成就,使中国古历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我国周围的邻国和地区受中国古历影响很大,有的国家甚至长期使用中国历法,在其天文学的发展中深深地印有中国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