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司马迁著《史记》以来,形成了历代为前代撰写史书的传统。从《史记》至《明史》共24部,总称二十四史,如加上《新元史》则称二十五史。清亡后曾撰写了《清史稿》一部,是未定之稿。在二十四史中不但记载历代史实,还有关于天文、律历的大量内容,是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主要资料来源。
二十四史中有十七史专门著有天文、律历、五行、天象诸志(其中有十史的五行志与天文学无关),它们是:
《史记》:天官书、历书、律书;
《汉书》: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
《后汉书》;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
《晋书》:天文志、律历志;
《宋书》:天文志、历志、律志、五行志;
《南齐书》:天文志;
《魏书》:天象志、律历志;
《隋书》:天文志、律历志;
《旧唐书》:天文志、历志;
《新唐书》:天文志、历志;
《旧五代史》:天文志、历志;
《新五代史》:司天考;
《宋史》:天文志、律历志;
《辽史》:历象志;
《金史》:天文志、历志;
《元史》:天文志、历志;
《明史》:天文志、历志。
此外在《清史稿》中有时宪志,专讲时宪历法,可供参阅。
《史记·天官书》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天空知识,详细叙述全天星官星名,全天五宫及各宫恒星分布,共列出90多组星名,500多星,但其名称往往与后世有异,为研究星名沿革提供了信息。《天官书》还指出北斗与各星宿相对应的关系,根据北斗的观测可判定各星宿的位置。关于恒星大小和颜色的描述表示了恒星亮度与温度,这是我国古代有关恒星物理性质的难得资料。同时在《天官书》中还叙述了众多的天象、彗孛流陨、云气怪星等等,描述了它们的形状和区别,并记下了“星坠至地则石也”的认识;此外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日月食的周期性,二十八宿与十二州分野都在这里有首次记载。
《汉书·天文志》,马续撰。关于全天恒星统计有118官,783星,但其文字同于《史记·天官书》。其他关于五星运行,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异常天象等均有同天官书相似者。但该志中详细记录了各种天象出现的时间,尤其是行星在恒星间的运行、太白昼见、彗孛出现的时间和方位。《后汉书·天文志》,司马彪撰,也继续记载这一系列天象。两书的五行志则着重记述日食、月食、日晕、日珥、彗孛流陨之事,特别对日食的食分和时刻有详细记载,对太阳黑子出现的时间、形状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描述,是早期天象记录的重要来源。
《晋书·天文志》,唐李淳风撰,是天官书以来最重要的一篇天文学著作,虽比《宋书》、《南齐书》、《魏书》的天文、五行志晚出,但它的内容丰富,基本上是晋以前天文学史的一个总结。其中有关于天地结构的探讨,浑天盖天宣夜之说及其他三家论天学说,各说之间的争论和责难;有各代所制浑象的结构、尺寸、沿革情况;有全天恒星的重新描述,计283官,1464星,为陈卓总结甘石巫三家星以后直至明末之前我国恒星名数的定型之数;有银河所经过的星宿界限;十二次与州郡与二十八宿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有各种天象的观测,首次指出“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正确认为彗星是因太阳而发光,彗尾总背向太阳的道理;最后还记录了大量天象,使历代天象记录延续不断。
《隋书·天文志》,亦李淳风所撰。关于天地结构,全天星宿的内容与晋志颇有相同之处,盖因出于一人一时之笔。但隋志详论浑仪之结构和踪迹,首次描述了前赵孔挺和北魏斛兰等人所铸浑仪,留下了早期浑仪结构的资料,难能可贵。《隋书》又论述了盖图、地中、晷景、漏刻等内容,记录了一日十时,夜分五更的制度。第一次列举交州、金陵、洛阳等地测影结果,指出“寸差千里”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书中还引述姜岌的发现,“日初出时,地有游气,故色赤而大,中天无游气,故色白而小”,这与蒙气差的道理相合。又引述张子信居海岛观测多年,发现太阳运动有快有慢,行星运动也不均匀,提出感召向背的原因来给予解释。这都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
新旧唐书出于不同作者,详略各有不同,可互为参阅。两书天文志详论了北魏铁浑仪传至唐初已锈蚀不能使用,李淳风铸浑天黄道仪,确立了浑仪的三层规环结构,又考虑白道经常变化的现象,使白道可在黄道环上移动,后来一行、梁令瓒又铸黄道游仪,使黄道在赤道环上游动象征岁差。新旧唐书天文志记载了两仪的结构和下落,并列出了一行测量二十八宿去极度的结果,发现古今所测有系统性的变化。两书天文志还记载了一行、南宫说等进行大地测量的情况和结果,发现“寸差千里”之谬,并发现南北两地的影长之差跟地点和季节均有关系,改以北极出地度来表示影差较为合适。两书天文志还以较大篇幅记载唐代各种天象,互有补充。特别应提出《旧唐书·天文志》记录了唐代天文机构的隶属关系和人员配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规定司天官员不得与民间来往,使天文学逐渐成为皇室垄断的学问。这一资料对研究中国天文学史非常重要。新旧唐书天文志是晋志以后的重要著作。
新旧五代史也出自两人,仅记日月食、彗流陨之天象,然旧史天文志较详尽。
《宋史·天文志》卷帙浩繁,除详细叙述全天恒星、记录宋代各种天象外,卷一介绍了北宋制造浑仪及水运浑象、仪象台的简况,有熙宁七年沈括所著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三篇论文的全文,是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宋、辽、金三史以金史文笔最为简洁,但金史将天文仪器的内容放在历志里,似无道理,它叙述了宋灭后北宋仪器悉归于金,并运至北京,屡遭损坏的情况,对仪器的沧桑变迁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唐书·天文志》以后较为重要的当推《元史·天文志》,这里详细记述了郭守敬创制的多种仪器,元代四海测景的情况和结果,还有阿拉伯仪器的传入,集中描述了七件西域仪象,是明以前对传入天文仪器最集中系统的资料。
《明史·天文志》则是中西天文学合流之后记述这一情势的重要资料,许多内容当采自崇祯历书。这里有第谷体系,日月行星与地球的距离数据,伽利略望远镜的最初发现,南天诸星北半球之中国不可见者,西方的一些天文仪器、黄道坐标系,等等。当然,各天文志中均有传统的天象记录,保证了中国古天象记录的完整性。
二十四史律历志中的律主要内容是音律,与天文学关系似不密切,故目前天文史界对此很少研究。
历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各史历志是有关中国历法史的资料源泉。从史记历书以来,各史中均详细记载了一些历法的基本数据和推算方法,还有相应的历法沿革、理论问题等。
二十四史所载历法
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汉书·律历志三统后汉书·律历志后汉四分晋书·律历志乾象、景初宋书·历志景初、元嘉、大明魏书·律历志正光、兴和隋书·律历志开皇、大业,皇极旧唐书·历志戊寅、麟德、大衍新唐书·历志戊寅、麟德、大衍、五纪、宣明、崇元旧五代史·历志钦天新五代史·司天考钦天宋史·律历志应天、乾元、仪天、崇天、明天、观天、统元、统天、乾道、淳熙、会元、统天、开禧、成天辽史·历象志大明金史·历志重修大明历元史·历志授时、西征庚午元历明史·历志大统、回回历除此之外,不少历志中还有一些其他历法的基本数据和有关内容,可以了解这些历法的大体情况。在历法推算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历法沿革和改历背景方面的资料,《后汉书》中有太初历与四分历兴废时期的情况,如贾逵论历、永元论历、延光论历、汉安论历、熹平论历、论月食等篇;《宋书·历志》中有祖冲之与戴法兴关于历法理论问题的辩论;《新唐书·历志》中有大衍历议;《元史·历志》中有授时历议;《明史·历志》中有历法沿革、大统历法原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篇章。对于研究中国历法史来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当然,要逐一弄懂弄通这些内容非一时可就,这其中有资料本身因年湮代久、传写讹误缺漏造成的疑难,也有古人讨论问题的背景不清等因素,因而许多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看法和解释,如《三统历》中的世经,大衍历议中日度议等,都有许多困难之处。但是,对于历法的推算,只要按期选出若干典型历法,做解剖麻雀式的精读、分析,还是可以逐一了解这些历法的原理和步算方法,达到贯通的目的。
二十四史中除上面列举的天文、律历、天象、五行诸志外,还有些篇章中也有关于天文学的内容,如帝纪中就有不少重要的天象记录以及这些天象发生前后的一些情况,在礼、祭祀、职官、经籍、艺文等志中有天文机构、天象祭祀、天文书籍的资料;在列传中的方技、儒林、艺术、文苑、文学等部分有许多天文学家的传记,为研究天文学家和他们的著作、贡献提供了依据。因此,二十四史确实是中国天文学史的资料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