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圣人大家对修身养性中的“静”就十分注重,并有箴言教训流传于世。例如,孔子说“仁者静”,老子说“致虚静,守静笃”。
修身养性是完善自我的第一步。良好的修养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保障,也是人生有所成就的前提。圆满的人生和良好的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养自己的品行,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乐。
在社会动荡、战火连天的险恶环境里,曾国藩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与他的修养关系密切。曾国藩是一个内心涌动着极大热情的刚烈之人,在使得他最初在静以修身的过程中有不少纠结,往往在动与静的牵引下左右徘徊。他每天坚持静坐来平息内心的躁动,认为“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念来复之仁心”。他的这种做法使他得到很大的好处。翻阅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精神修养方面的言论。
面对嘈杂喧闹、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心总会受到羁绊,若想静就能静下来,的确很难得。曾国藩深信静以修身的要点是“制欲窒忿”,所以他以淡泊为皈依,戒除淫思奢欲,能在受诱惑之前就大彻大悟,从而享受宁静安泰的至高境界。
曾国藩非常赞同借鉴前人,他能将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与精华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中,通过反省自己以求得养心保身之法。中年过后,面对众多大事,他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以便从容应对扑面而来的时代浪潮。
咸丰三年(1853 年)曾国藩正在老家为父亲守丧,朝廷命令其编练团练,用来抵抗太平军。那时的他在朝野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他在众多的团练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时,朝中大臣都为曾国藩在军事上的过人才华而惊叹,一介儒生竟然在军中龙腾虎跃,这怎不令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并向他竖起大拇指呢?其实这与他在任京官时能抓住时机给自己充电,并且能在清静中立下大志有很大关系,这也体现了诸葛孔明所说的“宁静致远”。
曾国藩在青少年时代勤奋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率军打仗,屡败屡战,直到胜利;晚年勤政为官,编纂古籍,致力洋务,追求不息。他不仅具有百炼成钢的魄力,而且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在追求事业的人生征途上能够始终保持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和充沛精力。这正是因为他能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思想引领行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时代使命。
茫茫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熙熙攘攘,这容易引起浮躁的心理。为了克浮止躁,曾国藩在“静”字上狠下功夫,他说:“治身不静则身危。”然而,这也需要有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像平常人一样不懂得如何保持内心清净,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他在写给弟弟的书信中说:“应酬日繁,予以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可见心浮气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不断完善自己。
由于“静”字功夫欠缺,曾国藩也曾吃过大亏。他刚刚踏人社会的时候,由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懂得如何收敛自己,造成了很多不愉快。一次,他在家中为父亲祝寿,他的一个朋友前来做客,吃饭的时候,他与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冲突,结果他跟这位朋友吵了起来,不欢而散。后来,曾国藩也承认自己过去无意中在人前流露出高傲不凡、咄咄逼人的神气,“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而缺乏“静”字功夫。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来到湖南衡州办团练,他经常指责别人的不是,与绿营兵勾心斗角,摩擦不断,与湖南官场开始貌合神离,后来分道扬镳,他还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明争暗斗,这些事情都把他推人尴尬艰难的困境,无意间为自己增加了更多的障碍。锋芒毕露、心气过高、性情过烈,必然会伤害太多人,给自己设置许多绊脚石,从而埋下许多意想不到的陷阱。
咸丰三年(1853 年),因团练刚刚建立,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皇上多次催促他出兵,他都陈述理由按兵不动。但经过一段时间招募训练,湘勇人数逐渐增长,多达万人,他就以为自己的力量强大了,以致失去了平静,仿佛已经稳操胜券,一切功名利禄将信手拈来更显得有些心高气傲。其实,那时的他对太平天国的思想主张根本就不太清楚,对敌手的战术更是不甚了解。他熬了一宿亲自执笔的《讨粤匪檄》,怎么看都觉得别扭,他由于对这个檄文不满意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讨粤匪檄》并没有直指太平天国的要害而重手出击,他绕开了太平天国的思想主张而大谈卫道保教,里面提到了“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等等,这些都不是太平军的致命点。与其说曾国藩不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不如说他事前不够心静,并没有潜心分析、仔细研究太平天国的战术战略和指导思想。
曾国藩当时不但不了解太平天国最有号召力的“蛊惑”究竟是什么,更不了解太平天国的军事布署,对沿途的军事要地也没深人研究,便带水陆两万湘勇迎兵出击,以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太平军设下的圈套。明明进了圈套,他还不知误入虎口,自以为旗开得胜,为轻易地得到了岳州城而洋洋自得。由于他放松警惕,甚至连夜间巡逻的人都不派出就高枕而眠,结果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由此亦可见平心静气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嘈杂喧闹、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心总会受到羁绊,若想静就能静下来,的确很难得。曾国藩深信静以修身的要点是“制欲窒忿”,所以他以淡泊为皈依,戒除淫思奢欲,能在受诱惑之前就大彻大悟,从而享受宁静安泰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