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服众,就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断趋于完善才能树立威信,才有资格对别人加以指导。最好的推出自己的方法就是成为众人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办事总能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因为他们对自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为人处事讲究原则,高标准、高要求获得高效率。但能做到对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苛责的领导者并不多见,曾国藩却是这方面的典范。
有一个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曾国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官员作出示范,使大家深受教育。秦淮河是古都南京名胜,也是游船画舫的聚集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秦淮河一带受到战争的洗劫,日渐萧条凄凉。战争结束后,秦淮河畔出现了昔日的画舫,恢复了繁荣景象。
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这种情形极为不满,便通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把此事的处理结果禀报了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国藩对涂廉访说:“听说淮河灯船,尚寥落如星辰。我多年前曾过此处,只见千万船只来往如梭,笙歌之声,彻夜不绝,实在是太平年代的一大乐事啊!”涂廉访听后感到很不好意思。
没过多久,曾国藩约来各位官员共游秦淮河,并设宴款待太守涂廉访。席间,曾国藩风趣地对大家说:“三十年前,我是心想游弋而不敢游弋,三十年后,我是心不想游弋而不禁别人游弋。”停了一会儿,他又说道:“三十年后的今天,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政事不能凭一己之好恶,一定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源远流长、大家喜爱的游乐场所,并重建一个人文荟萃、河山锦绣的江南名城。”
曾国藩以身作则,不只凭个人喜好处理事情,对秦淮河灯船所抱的开放态度,对幕府中的官员启发很大,最受教育的还是太守涂廉访。他撤销了原来的禁令,并采取积极措施修复鸡鸣寺、莫愁湖、胜棋楼,恢复了六朝旧迹,使龙盘虎踞的石头城再放异彩。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举措,在金陵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各地商贩云集秦淮河畔,富商大贾携眷游玩,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任人唯贤并听取贤者的意见和建议,是为官之人的基本素质。但曾国藩自认为有权之人是很难做到的,但他还是尽力而为,在选用人才上尽量做到宽容有度,贤者优先。
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今年我在省里,在下辖的武职官员中特别赏识塔齐布这个人,实在是因为军营目前的风气不好,官员们遇事退缩,行为虚浮,漫不经心,无所作为骄纵涣散,如同撮合起来的泥沙不能当饭吃,令人又是叹息又是痛恨,获得一个像塔齐布这样热血澎湃、立志杀敌的人实在很难,因此我才倍加器重,屡加赞许。除此之外,我也缺乏可以信赖的心腹。至于那些不受我肯定的人,则是人人对之斥骂唾弃。有些人想要混淆黑白,颠倒善恶,将大才、小才各种人才混为一谈,那么依着我这不够宽大的胸怀,对此实在不能容忍。造成今天整个社会的动乱,只因为人们混淆是非,对万事漠不关心,才使得志贤人灰心丧气、偷奸耍滑之徒得意洋洋。”
凡是那些在官场上奔波的人,仕途大都坎坷不平,身败名裂的也为数不少,有些人因为无形中卷入党派之争、官场是非,稀里糊涂地就被罢官免职了。曾国藩总结出古代高官失位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字:昏、傲、贪、诈。曾国藩家书中提到了这四败:“昏惰任侠的人败,傲狠妄为的人败,贪鄙无忌的人败,反复多诈的人败。”曾国藩认为居官就必须戒此四败。欲不昏惰任职,必须做到“明”,尤其是知人之明,只有知人善任才可构成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队伍。在军中他可以预言谁可以为营官,谁可以为大帅,正如某人后来的表现,验证了他的预言。如他保举塔齐布说:“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问罪。”后来,塔齐布果然屡建战功,后战死沙场。
曾国藩做事讲究原则,对部下要求也很严厉,但不管是多急多大的事情,他都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不义气用事。他认为陈国瑞率军驻扎济宁力量单薄,便把部将刘铭传军派到济宁,驻守济宁城北的长沟集。陈国瑞性情暴虐,向来看不惯湘军,看到刘铭传军配备着先进的洋枪很是嫉妒,于是产生了抢夺的念头。但他采用的方式过于激进,又杀人又抢夺激怒了刘铭传,刘铭传把陈国瑞的士兵全部打死并将他软禁。回去以后,陈国瑞恶人先告状,向曾国藩控告刘铭传,刘铭传也不示弱,两人就争吵起来。曾国藩对于陈国瑞的蛮横早有耳闻,火并事件发生后,他对陈国瑞屠杀自己部下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在向皇帝的呈禀中,他仍客观地讲述了陈国瑞的功与过,使陈国瑞只是受到了适宜的制裁。这样,陈国瑞不得不向曾国藩认错,并服从曾国藩的调遣。
曾国藩不仅对部下要求严格,而且能够做到身先士卒、严于律己,他提倡节俭就由自身做起。一般认为,做官的人都很贪图安逸,而曾国藩则是一个例外。曾国藩的日常生活及其简朴,对家人也同样这样要求。儿子曾纪泽新婚,曾国藩谆谆告诫儿子,要求儿媳妇亲自下厨做饭,并学习织麻纺纱之事。曾国藩一生廉洁自律,官至一品总督,家庭生活却与普通家庭并无两样。曾国藩在过三十岁生日时,添置了一件青缎马褂,但平日并不穿在身上,只有遇到庆典或者过年时才穿一次,所以,虽然那件衣服伴随了曾国藩几十年,拿出来仍然如同新衣。
曾国藩做京官十多年,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对于衙门里的各种事务,现在都已经很熟悉,同事都很佩服我。和上下级的关系,我处理得很好。既然我现在在礼部衙门,就应当为国家做好分内的事。不敢苛求什么,也不敢懈怠,只有为国家尽心尽力地服务,才是我最大的心愿。”虽然只是普通的家书,但是却反映了他严于律己的作风。
身为一家之长、一国重臣,对国家,他始终忠心耿耿,忠于职守;对部下,他赏罚严明,管教有方;对子女,他言传身教,管理有道,曾国藩为人处世始终有自己的原则。既是名人就必有非议,功过是非必有定论。作为后世的人,要学会借鉴前人,取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曾国藩严于律己,凡事都以身作则,对国家,他始终忠心耿耿,忠于职守;对部下,他赏罚严明,管教有方;对子女,他言传身教,管理有道。总之,曾国藩为人处世始终有自己的原则,为下属、子女以及后人都做出了良好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