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兴趣不够学习能力不强。兴趣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发挥男孩独特的潜质,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让现代家长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帮助孩子校正学习成长的方向。
让男孩对学习充满兴趣
很多男孩把更多的兴趣放在了操场上,而对学习则是深恶痛绝。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欢乐。作为明智的家长,要把握男孩成长和学习的规律,必须一切从兴趣开始,想方设法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李强是一个乐观上进、活泼开朗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小男孩,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幸福自信的笑容,他对学习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李强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都不高,而且没有什么文化,在学习上帮不了他什么忙,能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关怀和爱。对于李强的学习,他们只能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习对他产生吸引力,使他吸收知识的营养。
李强的父母注意在他读书、看电影、电视、玩游戏、听广播中,培养他对知识的兴趣与探索。除此之外,爸爸总是想办法让李强陶醉在大自然之中,同时注意给予鼓励和引导。爸爸喜欢带他去爬山,总是给山起上如“语文”、“数学”这样的名字,跟他说:你爬到山顶,就是把一门课程踩在了脚下,你就比山更强。爸爸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爬知识的山峰,不过爸爸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没有认过输,希望你也不要被它们打败。请放心,爸爸永远在背后为你摇旗呐喊。你听风声,里面就有爸爸的喊声——儿子,加油!儿子,加油!!
从小学开始,李强就把学习看得像爬山一样,每当多明白一些知识、多改正一道错题,他都高兴得要命,好像和爸爸手拉着手,一起站到山顶上大喊一样。他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急着跑回家告诉爸爸,爸爸也为他的成绩感到特别高兴,家里虽然没有钱买很多好吃的,但每天的气氛都像是过节一样。爸爸的笑容就是他学习最大的快乐。
他的母亲也帮助孩子收集有关资料,并有意识地将孩子已有所提高的阅读能力引导到学习上。很快李强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成为班里数一数二的学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从事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乐此不疲,并会导致成功和成就。对孩子们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强的例子就充分说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加以引导,可使孩子很快地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学习兴趣首先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孩子求知的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在学习活动中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孩子,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作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而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1.学习名人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的科学家都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兴趣,不断的求知探索使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事物的强烈兴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但由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大自然,以极大的热情观察自然、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在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萌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经过反复探讨,终于建立了生物进化论,这个理论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成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有时爬到树上,看鸟儿怎样孵小鸟,有时仔细观察从河里钓上来的鱼,有时捕捉昆虫,做成标本,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这些活动使我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有着强烈的兴趣,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思考他要解决的问题,他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从学习中找快乐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里面都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和无尽的乐趣,自己要从所学习的每一门学科中找到快乐。当你弄清一个问题或者懂得一个道理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噢,原来如此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能从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有了产生探索的积极性,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懂得保持兴趣
孩子自己的内心应当清楚,自己必须学习,有兴趣就能学得事半功倍,并且轻松活泼,没兴趣只会学得事倍功半并且痛苦。这样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保持兴趣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值得自己去努力。只有孩子自己认识到保持兴趣的重要性,才有可能自觉地努力。
4.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
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带领孩子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父母开心的笑容是孩子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孩子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换取父母的高兴,以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5.陪孩子一道克服困难
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时,父母不该指责孩子,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孩子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孩子在他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6.设立学习成就奖
只要孩子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给予适当奖励。要和孩子讲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孩子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产生更大兴趣。
4.保持优秀
家长应该给孩子的各个科目都打一个“优秀”,要求孩子努力保持自己得到的“优秀”。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进步,优秀就可以保持。不用和别人比,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从容面对学习。
教子箴言: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英)莎士比亚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只有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对每一个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激发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火花,才不至于使孩子在茫茫的题海中迷失方向。
张萍是五年级的学生,张老师发现这一段时间以来,对学习一直很认真的张萍总是心不在焉,上课总是走神,没有求知欲,无论听讲还是做作业,精神都很难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打扰。在课堂上向她提出问题时,一般是一问三不知。她对知识也不感兴趣了,左耳进去右耳出来,知识根本无法储存进大脑,即使勉强装进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正常提取出来。在批改她的作业时,张老师发现她的练习题是屡做屡错。做错题后,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当时好像能明白过来,但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张萍的心里留下来。所以,下次面对同样的问题,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期中考试张萍的成绩非常糟糕,张老师试图安慰她:“不要紧,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谁知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张萍居然说自它不想上学了,学习没有兴趣。
张老师耐心的开导终于让张萍讲出了心里话:“不知怎么回事,面对繁重的学习不知所措,成绩越来越差。现在一提起学习,我就害怕,紧张得要命,睡觉老做噩梦,有时甚至吃不下饭,严重的时候,我对书本都有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考试时心嘣嘣直跳,手脚不听使唤,脑子里一团糟,越是着急越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真想逃离学校,再也不想学习了。”张老师心想,这孩子的心思已经不在学习上,没有了求知的欲望,难怪学习效率这么差劲,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
面对学习产生一些讨厌的情绪是在所难免的,但对于一个刚上五年级的10岁孩子来说,张萍的表现却是让人很吃惊的。为了弄清原因,张老师对她进行了家访。张萍的母亲是会计,对数字比较敏感,一是一,二是二。父亲是军人,讲究军令如山,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从小就给张萍灌输门门功课考满分,实现上清华大学留在北京的理想。父母对她期望很高,总是把考试结果与个人前途、家庭前途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到了中年级以后,她的父母总是说:“要抓紧时间学习呀,再有一年就小学毕业了,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这样,以后才能上重点高中、大学。”他们还经常拿表哥、表姐上北大、清华的例子来教育她,给张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复习期间本来就很紧张,父母还经常给她开小灶,加班加点,自己成了父母实现他们自己愿望的工具,她的求知欲给完全磨平了,这使得张萍心理和生理素质都有所下降。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有巨大的潜力等待着去挖掘。为了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不断获得知识的欢乐。也只有畅游在知识欢乐的海洋中,才能激发孩子学习求知的动力,也才能使孩子保持对学习兴趣一贯的连续性。
孩子宝贵的天赋没有得到认知,没有得到开发,被无情地浪费了,没有比这更可惜的事情了。有人比较了一下美国和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展开讨论,使老师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无法上课。我们的学生在教室中就显得非常安静,他们大都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却很少发问。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既定教学计划授课,孩子们只有被动的接受,他们的求知欲远没有美国的孩子强烈。
美国的一位教师在一次讲课中,用五只老鼠来解释一种心理实验。课上,有位学生举手发问:“这项实验如果只用一只老鼠进行,又会如何呢?”当时,这位教授笑容满面,双手一摊,说:“我也不知道。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做做看。”于是孩子们就去自己动手了。
不说老师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而这种激发孩子勇于探索的做法,更能强烈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1.鼓励孩子们好奇的发问
由于好奇,孩子们会不断地发问,甚至提出一些可笑的问题,这也正是他们渴求知识的表现,因此,必须给予鼓励。借此机会,要帮助孩子寻求更多的知识,适当的引导,就能让他爱上知识、爱上学习。
2.和孩子一起学习
有时候会出现孩子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当父母无法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应该直接承认自己不懂,家长应和孩子一道查找资料,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您千万不要似是而非地说:大概是这样的吧。可能您并不在意,但结果却是扼杀了孩子求知的积极性。
3.要孩子定期做出小结
让孩子尝试着每周都做出一个小小的总结,检验自己知识的积累,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时时刻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有助于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同时,还可以把自己不喜欢的知识标示出来,有利于家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4.和孩子展开知识竞赛
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可以在家里展开积累知识的竞赛,父母也要努力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孩子公布。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自己并不是在受虐待。还可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找到效率更高的学习方法。
5.和孩子共同进行阅读
供孩子们阅读的知识性读物有很多,特别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留出时间让他们去阅读,并经常询问他有什么有趣的新发现,陪孩子一起欢乐。父母要尽量地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对书里和孩子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讨论,这能帮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若能加以良好的引导,可使孩子很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教子箴言:
所谓学习障碍,就是阻碍你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各种内在或外在的不利因素。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严师”,又是孩子的知己。
——(中)于漪
学习的过程要动脑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双手只用来做功课和玩电子游戏机,其他事情一概靠大人。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不仅双手闲置,灵气也丧失殆尽,当然也就谈不上伶俐了。
一个双手被闲置、灵气丧失殆尽的孩子往往是无责任心、无生存能力的孩子,他离开了父母怎么办呢?更为重要的是,灵巧的双手还代表着自觉劳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去做他们能做的一切事情,而不能只学书本知识,也不能做一个机械的、呆板的听课和写作业的“机器”。孩子们还必须会自己动脑、动手,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那些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出色,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格发展比较健康;反之,不爱动手、懒惰、被动的孩子,常常学习成绩很差,意志薄弱,对学习和其他活动无责任心。所以动手与动脑是相互促进的。
举世闻名的奇人海伦·凯勒,在降临人世后聪明可爱,深得父母喜欢,可是很不幸,一岁时,一场大病使她成为了又聋又哑的孩子。由于自己一直生活在那个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无法和别人沟通的窘境使她从小就变得暴躁,变化无常,对此,她的父母无能为力。她的父母曾经不止一次地教导她,希望她能学会最起码的知识,可是都没有取得很大成功。
六岁那年,海伦·凯勒的生命中出现了重大转机,改变她命运的莎利文老师出现了。有一天,莎利文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个“水”字,海伦·凯勒不知怎么搞的,总是记不住。老师指出海伦·凯勒记不住的原因出在哪里,她带着海伦·凯勒来到喷水池旁边,让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了“水”这个字。从那以后,海伦·凯勒牢牢记住了那个字,再也没有和其他字搞混。
在莎利文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海伦·凯勒开始逐步学习,并最终战胜自己,摆脱了命运的束缚,走出了寂静的黑暗,成为生命的强者。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了人们无尽的启发。
同样是教导孩子,为什么海伦·凯勒的父母所用的方法就不太成功,而莎利文老师的方法就取得很大的成就呢?原因很简单,莎利文老师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最适合海伦·凯勒的教育方法。她不是在向海伦·凯勒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海伦·凯勒学会了思考,结果海伦·凯勒取得了胜利,从生命的黑暗中站了起来,并成为举世瞩目的自强不息的生命楷模。
很多父母的生活中可能都会有这样很温馨的情景: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观赏一朵花,指着那盆花说那是“一朵花”,这时“一朵花”的语词与花的形象就发生了联结。如果重复说几次,孩子听到“一朵花”这个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一朵花的影像。这就是记忆,是孩子们赖以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运作。许多人对孩子的教导往往停留在这个记忆的阶段,未做深一层次的启发与指导。例如一朵花的性质很多,包括形状、颜色、香味等,如果不从分辨与归纳中教孩子思考,他们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机会从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与分析。
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父母不教孩子思考和处理所接触的事物,他们也能从记忆、认识、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如果一切由他们自己去尝试摸索,他们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很可能落后。作为家长,你必须适时地推孩子一把,使他们的进步能更快。透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进步,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愈来愈精细熟练,愈来愈合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过程。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能力之所以不同,很多人都将它归之于天赋,说这是孩子天赋不如别人,其实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导。
曾经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个作文题:一座桥,要求他们就这个题目写一篇作文。这需要一些自由联想与资料整理的思考过程,应该不难写。但结果却出乎这位老师的意料,大多数的孩子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有的孩子找了一些资料,但也只是从表面做文章,丝毫没有想法,写上两三句话就草草结束了。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搜集分析资料,缺乏使用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训练。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往往是训练孩子思考的最好机会。作为家长,你可以教孩子认识事物,了解并做分析,更可以让孩子透过语言的表达,说出思想的结论。这时,正确的部分你要肯定它,赞美它,不正确的部分,则予以适当的更正。
语言的表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正确的思想,因为它是思考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家长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孩子们的话说得不完整,不合逻辑,颠三倒四,甚至语汇不够,无法说出完整的语意,都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长此以往,孩子的思考能力很难不受到影响。
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面临极大的压力,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样一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而且很难纠正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和不足。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亲要多陪陪孩子,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让他们把所要表达的观点说得清清楚楚。当孩子表达不清楚时,要及时补救。另一方面,要找一些通俗有趣的故事和童话,多念给孩子听,并讨论其中的情节。
孩子们的脑子像一部录影机,你若注意教他们语言和思考,让他们聆听好的作品与故事,讨论故事的情节,他们的分析能力、思考和表达能力一定有惊人的进步。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也可能会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孩子不爱动脑的话,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儿童时期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4.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
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他们。
教子箴言:
孕育着发明能力的小学毕业生,远远比扼杀了发明创造能力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洛顿
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学习好的,孩子只有在内心发出学习的愿望,才能努力去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要靠后天的不断培养。
美国的教育体制对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中,老师总是淡化一些死背的东西,他们让学生解决的很多问题,一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孩子获得什么样的成绩评定,要看你查阅资料的多少,看你有没有提出自己的新的论点,并加以有理有据的论述,而完全不必担心论点是“对”或是“错”,孩子把这种成绩的评定当作是展示自我观点的好机会,虽然忙碌但却乐在其中,学习的主动性就完全给调动起来了。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老师会布置这么一个作业:“请你选出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人,这个人物不一定出现在历史的课本中,但它确实是一个你值得尊敬的人。”这样极具开放性的题目,给孩子们很大的选择空间,想写谁就能写谁,只要找出自己对他尊敬的理由即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尊敬的人物,然后在众多的图书馆以及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要花好些时间与精力才能做好。就这么一个作业题就好比一篇小小的论文,它包括自己对这个人受尊敬的看法与许多论述性的文字与图片等等。每次写完“论文”,学生都会有种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费好些功夫才完成的,但这又很容易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远没有达到美国那么高的条件,学校不能给孩子们提供较多独立探索的机会,有时候即便有了一些机会,他们查找资料的途径又很少,不能给他们提供足够丰富的内容。虽然学校不能给孩子安排很多独立探索的机会,但家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习惯的需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弱点,给他设计一些需要独立完成的项目。这不仅能帮助他更好地掌握课内知识,更有助于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由要他学变成他要学,使孩子们不仅有持续长久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深入地进行研究问题,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我们强调养成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因为这一好习惯将为孩子们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主动去“做学问”。
美国的教育体制给人的感觉好像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对于新问题主动独立学习和解决的能力。有时候,某个老师还会故意向学生推荐“垃圾”文章给学生读,以便让学生上当,这让学生明白,既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所谓的主动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独立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国内的教育中,尽管标准答案一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但高考重视的,依然是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考核的重点依然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培养他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果说被动学习是把知识往孩子的脑袋里灌,那么主动学习就可以算是做学问,通过阅读、研究、分析、比较,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充分、更扎实。这就像是给自己心中的知识树浇水施肥,看着它逐渐茂盛起来。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能在自己心里扎根,另一个只能留下暂时的记忆。从效果上来看,主动学习的效果更好;从效率上来说,主动学习的效率更高;从难易程度上来看,条件反射式的题海战术和强化训练,等于是用做十道题的时间,来找出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并且在发现不足之后,学生的脑力体力都近于衰竭,即使当时能死记硬背记下题目做法,只要稍加变化,结果还是不会。而主动学习,则是把全部时间用来弥补自己的弱点和漏洞,当然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1.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想让孩子主动地学习,父母首先要做出榜样,可以学外语,可以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学其他的谋生技能。当家里有了学习的气氛,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大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让孩子主动处理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生活可以交给他自己去处理,父母在旁边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父母的引导能帮孩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这对于主动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3.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主动权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平静地讨论,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制定计划,父母只要监督就可以了。几天后,大家一起讨论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改进方案,这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
4.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障碍,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主动学习首先就是主动克服困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父母不能完全代劳,而应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觉得是自己凭力量做到的。
5.每天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时间计时
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后,父母可以给孩子的学习时间做记录,几天后和孩子讨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拿出记录表,让孩子自己制定改进方案,并监督实施。这样可以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
6.让孩子定期汇报主动学习的收获
每周末,可以让孩子讲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这样,可以用取得的收获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强化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子箴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培养爱读书的男孩
读书是成才与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让渺小的个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与无限的时空交融的通途。广泛的阅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法宝之一。当你的男孩到了这个法宝,就意味着他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少了一道崎岖。
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一个是不热爱读书的,通过阅读,可以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法宝。这里有一则热爱读书,创造奇迹的动人故事。
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体重不过2公斤,两只手和两只脚还在不停地抖动,哇哇的哭叫声像中毒的小老鼠似的。邻居家背后议论纷纷,说小威特肯定是个小白痴,连小威特的家人们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失望,他认真地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因为卡尔·威特坚信:“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我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
老威特对儿子精心教育,培养儿子的读书兴趣,使得小威特十分热爱读书,而且十分的刻苦。不久,这个孩子轰动了附近的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6国语言了,并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在他9岁的时候,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进行教育以及小威特热爱读书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在这里我们强调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读书,才能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习好课堂的知识,更有利于加深我们的思想认识,强化辩证思维的能力,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更好地面对高考这种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而强调“功夫在诗外”的选拔性考试。
有一位老师讲过这么一个例子:在某高中,有一位学生叫王肖卫,进校时成绩优异。但他本人仅在乎课本里的东西,其它的知识一概不去过问,结果他知识体系单一,知识面狭窄,导致其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虽然学习努力刻苦,但还是未能摆脱高考失败的命运。而同班的另一名同学王再华,十分热爱读书,并且能把课外的东西应用于课内,学习成绩稳定,成为高考独木桥上“千军万马”中的胜利者。
一个人能强烈地热爱读书,就说明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在对自己知识储备不满足的情况下,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书籍,培养良好的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你的学习和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并会使你终身受益。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关于《水浒》人物的考题。而在这个班中,只有区区的两名学生能做出答案。这两名同学也正是十分的热爱读书,平时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可否认的是,多读书会让人受益匪浅。但是据2001年全国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学生中能坚持读书的同学只有9%,人数是相当的少。那么,你何不从现在起,开始让孩子养成热爱读书这样一个好的习惯呢?
1.寻找富有激情的老师
孩子毕竟年龄小,在读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是拦路虎,家长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帮助孩子寻找一位富有激情的老师,给孩子正确的选择。这会使他们看到,世界那么的大,而属于自身的东西还很少。让他们有一种对知识强烈渴求的欲望,从而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2.父母要以身作则
要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习惯,父母首先要保持对阅读的热情。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会不断地询问:“书里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热爱读书,他就会说:“你们都不看书,凭什么要让我看?”
3.和孩子一块品评读过的书
在孩子看了书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内容的好坏,获得了什么样的体会和心得。如果读过的是一些名著的话,可以与孩子找一些欣赏作品,看看别人对名著的评价是什么?跟孩子一起聊聊,看过的书都说了些什么,有哪些特点,这样孩子就会从读过的书中慢慢受益,并能保持孩子一贯的读书热情。
4.鼓励孩子多读杂书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相当一部分父母倾向于孩子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孩子读课外读物、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这些杂书能开阔孩子视野,锻炼孩子思维,提离孩子阅读能力,是孩子的很好“课本”。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让孩子爱上写作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要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常动手、常练笔。写日记以其随意、自由、轻松等特点成为培养写作习惯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办法。
在前几年的报纸上报导了这样一件事情,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比较差,写一些总结、报告、论文,总会有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的错误,并且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他们小时候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关。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随后陆续在大学的很多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这些升入大学的学生,其实早在以前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害怕写作文,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花几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普遍感到无话可说。记一个人、记一件事,只写几句话就结束了。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的脑子里没有素材,材料积累太少。没有进,哪有出呢?
假如平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身边的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库。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材料,没有话说,只须信手拈来。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意身边的事,作一个有心人。只要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速度快了,字数上去了,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从此,写作就不再是刀山火海,而变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20年来,我已经不止一千次地在经验交流会上建议老师、同学都来写日记了。为什么总这样建议?因为我自己和我的学生们从写日记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益处。”魏老师认为日记虽然是由一篇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但它的作用却不可轻视。日记需要天天写,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练习写作、培养观察力及增强学习效果的很有效的办法。
能够坚持写日记,自己即使有了烦闷,也可以用日记来宣泄,写在上面,又不会给别人带来不愉快。有时边向日记宣泄烦恼、苦闷,边增强自己的理智,宣泄完了,再看一遍,原来的怒气、闷气不知不觉之间没有了。这样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以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后记里写道:这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富有生活味道的,它们是我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行走于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笔录。据说,巴尔扎克为完成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几乎走访了整个塞纳河地区。他将每天听来的、看见的都写进日记里,最后形成了几大本极具价值的日记簿,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日记是个积累素材的宝库,不仅指它的容量大,装满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更是指它对提高孩子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是一件法宝。写日记既然有这么多的作用与好处,我们何妨不让孩子坚持记下去呢?
1.让孩子走出家门,深入生活
写日记必须有可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于家庭、社会,尤其是后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孩子多接触外边的世界,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积累多了,就有话可写,日记内容也就充实、丰富了。同时,指导孩子多读一些书,扩大阅读面,可以为记日记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素材。
2.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有的孩子开始写日记时,兴趣很浓,感到很有意思,但时间一长就感到麻烦,特别是作业多,学习负担较重时,感到难以坚持下去,很想打退堂鼓。家长就应该教育批评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只要坚持下去必有好处。一旦坚持住了,便会产生心理惯性,若有一天没有写日记,就会感到还有一件什么事情没完成一样。
3.要指导孩子,写出水平
要想真正提高写日记的水平,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家长要参与指导给予帮助,引导孩子,必须养成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的习惯,必须养成对所见所闻冷静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人云亦云,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社会,使自己思想不断进步,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4.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这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日记最重要、最正确的态度。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稳私,私下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导致孩子对日记失去兴趣,或者孩子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可能不再写日记了。
教子箴言: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
教育孩子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做事没有计划是很难成功的,孩子的学习也一样,如果没有计划,那么便是一盘散沙。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的效果就不会理想,而有计划的学习却可以避免这一切学习上的弊病。正像建造楼房先要有图纸,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样,孩子要想成功有效地学习,就必须帮他们制订好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如果事前有准备,就往往能成功,而没有准备则常常会失败。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说:“有些人每天早上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学习也是一样,有计划的人,不仅学习有条理、有顺序,而且有目标、有方向。这样当然效果会比没计划随意学要好得多。”
正在上学的王飞愁眉苦脸地说:“为什么我每天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可是作业还是做不完,而有的同学平时玩得挺疯,学习却不见落下?是不是我真的很笨?”是真的因为他笨吗?或者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根本做不完?
看看王飞一天的学习情况,我们便明白为什么了:
学校放学了,王飞背着满书包的书和习题回到了家。爸爸妈妈还未下班,他想起有很多作业没做,于是独自一人把作业都拿了出来。先写哪一门呢?他翻翻语文,看看数学,再瞧瞧英语,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决定要先做数学,但是刚开始不久,就碰到了一道难题,他想了一会儿,觉得毫无头绪,于是又打开了语文作业。没过一会儿,爸爸妈妈下班了,看见王飞一个人在写作业,非常高兴,夸了他两句便下厨房做饭去了。作业毕竟是枯燥乏味的,没过一会儿,王飞突然想起了放动画片的时间到了,昨天的剧情不知道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满心想把作业写完了再去看电视,但是书上的字仿佛一个个都变得不认识了似的,眼前仿佛晃过了动画片的情节。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啦,王飞坐到了电视机前。
吃过晚饭,王飞又自觉地坐到书桌前,突然想起前些天看过一个手工制作飞机模型的方案,很有意思,于是翻出了那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爸爸妈妈过来催促王飞早点写完作业好好休息。王飞看了看摊在桌上的只做了一半的作业,叹了一口气:“唉,时间怎么就不够写作业的?”
是王飞不用功吗?是王飞不自觉学习吗?是王飞笨吗?其实都不是。问题在于王飞没有很好地规划时间,做事情不够专心,所以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重要的应该制订一份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王飞制订了一份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从此以后,王飞的这些“烦恼”统统解决了。不仅生活变得有条理起来,王飞的成绩也显著提高了。
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会有很多的益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步入一个有条理的良性循环之中。②能让孩子正确地知道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主次轻重。③能使孩子科学合理地分配各项学习内容所需的时间。④能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用在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减少时间的浪费。⑤能培养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⑥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和锻炼他们的学习意志。
那么怎样帮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呢?
1、计划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
在制订计划时,不仅要规定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且要安排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身体和娱乐休息的时间,不能只有吃、学、睡,那样不仅太单调乏味,而且对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2、分清主次,合理安排
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所占的比重位置是不一样的,是有主次之分的。那些常规的学习内容,如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其他课外活动,常见学习中的主科和副科,所占用的时间比例是不一样的,应充分看到这些差异,才能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
3、从实际出发,有个性特征,目标不能过多
做什么都要讲求实效,要量力而行,在订计划时,要让孩子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突出重点,照顾到自己的实际能力,目标任务不要订得太高,否则还不如不订。对那些孩子感到学起来吃力的学科,可以多分配一些时间,而对不大困难的,则相对少用些时间。
4、要和老师的教学同步、协调
计划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因此要处处与老师的教学配合协调、同步,这样的计划才能在学习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5、要张弛有度,留有余地
计划毕竟是一种设想,并不等于现实,在付诸实现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影响计划的实现,因此要留有适度、灵活机动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
6、要留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人的大脑活动是有一定限度的,用久了就会产生厌倦、疲劳,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在安排时间表时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那么学习时就会出现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和对学习内容的不满情绪,所以在安排时间时,应设计出相应的休息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脑力劳动的疲劳不同于体力劳动的疲惫,它主要是对工作厌倦和兴趣不足,而不是真的无法工作学习下去。所以,休息时间不必太长,变换一下活动方式、身体姿势,或到外面散散步、听听音乐、唱唱歌等都是很好的休息。
教子箴言: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引导孩子养成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习惯
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最重要的不在于帮助孩子解一道题、写一篇文章,而在于引导孩子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一旦掌握了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们学习的成功和未来的成才,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000年高考时,山东省蓬莱市某所中学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位平时学习十分勤奋、被老师和同学誉为“拼命三郎”的苏志恒同学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而另一位平时表现不那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的刘亚飞同学,却以超出录取分数线80多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是为什么?“拼命三郎”为何榜上无名,而“贪玩小子”却跨进了名牌大学的校门?难道是命运在捉弄人?不是,这两位同学的任课老师一致指出,苏志恒同学虽然刻苦用功,但不注重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死”学;而刘亚飞在学习各门功课时,很注意采用适合自身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平时的学习就显得很轻松,虽然没有苏志恒的“拼命”样子,但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苏志恒之前,所以一举考入清华便是很自然的。
已于2000年考入北大光华学院的某省的一位高考文科状元深有体会地说:“勤奋不等于死读书,而是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方法。”这位同学很勤奋,但他更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爱玩,但更会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自习,他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不受干扰,讲究方法,提高效率,所以他成功了。
一天,小学生李积奇找到父亲,“爸爸,这道题怎么做?”
父亲一看,是道工程题:“有一条马路,甲队15天修完,乙队12天修完,现在甲队修了5天后由乙队修,问两队总共多少天修完?”
父亲按题意一步步写出了算式,每写一步,就说一句,积奇听后“嗯”了一声。等父亲写完算式,积奇高高兴兴地往本子上一抄,作业就完成了。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积奇几天前问父亲的同类习题他又不会了。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父亲才明白:对于一道题,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并没有经过一个思维的过程,他接受的只是现成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印象不深,记不住,也不巩固。所以,应该设法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于是,父亲改变了辅导方式。比如算术题,积奇的父亲采用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声不行,还要讲出道理来。问题则逐渐向结果靠近,直至最后孩子自己豁然开朗,明白了解法,并且能够自己列出算式。李积奇的父亲这么做,看起来为一道题好像费了不少时间,实际上很经济。它培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使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热情、勤奋、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且更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该项研究成果指出:学习水平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20个因素中,学习方法居第三位!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即后者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前者。此项研究成果还表明:超常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之所以优于其他学生,主要是由于他们更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更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好成就源自好方法,爸爸妈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孩子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能有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孩子学出好成绩的前提条件。美国近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因此,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不断追求的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才会去努力学习。所以说,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首要任务。
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求孩子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大多数孩子在制订了学习目标后,却不知道如何去具体实现。因此,爸爸妈妈帮助或指导孩子制订具体的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制订计划也是培养孩子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制订自己的计划过程中,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全面考虑目标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才能使自己的全盘统筹和宏观、微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帮助孩子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都必须是合乎实际的,脱离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他去追求完美或者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目标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和孩子自己愿意照着做的计划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何用心听课,及时复习,以及记忆、思考、阅读、演算等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孩子通往学习成功的“金桥”。每个爸爸妈妈都应在具体方法上有效地帮助孩子,而不要只是一味地简单地督促孩子“勤奋学习”。
教子箴言:
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
——(中)纪元
让孩子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前从身心、物质、知识方面做好准备,为课堂学习提供多方面保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许多孩子往往忽视学习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这一细微环节,导致不好的学习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那么,父母应让孩子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1、心理上的准备。
有的孩子只要一进课堂,就腻烦;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反感,觉得上课没意思,完全没有求知的欲望和向老师学习的谦虚精神,总盼着快点下课。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课堂学习往往收效甚微。
有的孩子进了课堂,觉得老师讲课有意思时就听,认为没意思时就不听,或不好好听,做他们自己的事或想他们自己的事,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当然会使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有的孩子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分外高兴,总盼着上课时能向老师学点新知识,解决些新问题,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还有的同学课下争分夺秒:下象棋、看武侠小说;聊起天来滔滔不绝;讲足球、讲歌星、讲前一天晚上看过的电视电影;或是为了某一问题和其他同学辩论得面红耳赤。上课铃响,人虽坐进了教室,而课间活动的兴奋余波仍未消失,待自己的心理平静下来时,老师的新课已讲过一半。
课前的心理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态度是:以平静、轻松和愉悦的心情迎接新课和老师的到来;应该想到在新的一节课里自己又将学到新的知识和本领,从而感到兴奋,产生一种心理期盼。只有在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下进入课堂,才能确保获得听课的高效率。
2、生理上的准备。
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大脑是唯一能够进行学习和思维活动的器官。要使自己的大脑保持清醒,并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能维持一种兴奋状态,就必须确保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因为睡眠可以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还必须为当天的脑力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供应。
据调查,现在的孩子睡觉都很晚,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学校搞题海战术,作业布置得太多;有的是自己贪玩不抓紧时间,功课全挤到晚上;有的是不善于利用时间,做事情磨磨蹭蹭;还有的是晚上看电视没有节制。这些都导致不能按时睡觉。由于睡眠不足,课堂学习中大脑的活动处于一种半抑制的疲劳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有的孩子因为早上时间紧,不吃早餐,整个上午的学习是在饥饿状态中进行的。有的甚至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虽自我已感觉不出饥饿,但因身体长时间没有能量补充,血液中缺糖,大脑活动根本无法进入兴奋状态。特别是到上午第四节课时,一些不吃早餐的孩子常常因饥饿而使学习分心,连听课注意力都无法集中,何谈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还有的孩子课前做剧烈的运动,使血液汩汩流向肌体的各个部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这样也会导致开始上课的好长一段时间注意力不能集中,听课效率不高。
因此,想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首先须在生理上做好准备。它是课堂脑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上好每节课的先决条件。
3、物质上的准备。
上课的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在课前准备好上课的各种学习用具,如课本、笔记本、钢笔及其他必备文具,连课堂训练的草稿本也应准备好。现在的课堂提倡精讲多练,特别是理科教学,经常有随堂训练。教师以小黑板或是投影幻灯迅速地展示出习题,没有做好准备的同学这时才知道去找学习用具,手脚忙乱地去找笔,找草稿本;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草稿本,也就胡乱去找可用于打草稿的东西,结果有时课本和笔记本也成了他们的草稿本。等到他们找到这些东西,课前做好物质准备的同学可能已做完了训练题,他们的时间也就这样给白白地浪费掉了。同时因为找东西中断了自己的听课思路,漏掉了新课练习的某一环节,为后续的听课又带来了不利影响,听课效率自然不会高。所以,每个家长都应该教育孩子养成上学前整理好书包、上课前做好课前物质准备的良好习惯。
4、知识上的准备。
知识的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来实现的,应该说它是决定听课效率高低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课前准备工作。由于在预习过程中了解了新课的学习内容,排除了听新课的知识障碍,课堂学习也就主动多了。若在上课时因涉及到旧知识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那就说明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没有做好,应及时改进和加强。
教子箴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帮助孩子安排好自己的复习
有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课上听课,课下做作业,复习环节省略。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因此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复习,并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孩子安排好自己的复习。
1、及时复习
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个组的孩子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要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孩子平均需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结果。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识记后就已开始,识记后20分钟即已遗忘41.8%。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
2、经常复习
要记忆牢固,就必须注意经常复习。随着记忆的不断巩固,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步拉长。从时间安排上,最好做到:每天有复习,即当天课程一定要复习一次;每周有小结,即每周对当周学的课程要有个小结性复习;每章有总结,即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总结性复习,期中及期末考试则进行大复习。
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是靠经常复习来巩固记忆。如马克思,他的知识极其丰富,掌握许多门外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拉法格在谈到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时就曾说:“他有这样一个习惯,隔一些时间就要重读一次,他用笔记和书上做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本已非常精确的记忆。”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分配对复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分为:集中复习,即将识记材料所需的时间集中使用,接连不断地反复识记材料;分散复习,即将识记材料的时间分散使用,识记、休息或其他活动交替进行。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如何安排呢?可由记忆材料的性质、数量及个人的知识水平、智力特点来决定。开始阶段间隔时间要短些,复习次数要多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步长些,识记次数可减少。此外,分散也有一定限度,并非愈分散愈好。
有一实验,比较分散学习的三种间隔时间组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间隔一天组平均需要复习4次就能达到熟记效果;间隔三天组平均需要复习6次;间隔七天组则平均需要复习7次。间隔时间过短也不利于记忆。有实验表明:间隔半小时,需要复习11次;间隔2小时,需要复习75次;而间隔10小时,则只需要复习5次就够了。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方法。
4、积极复习
复习可分为积极复习和消极重复。一次积极复习可胜过十次消极重复,而缺乏学习动机,重复次数再多也不能熟记。消极重复不能改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退步。如书写不按正确方法练习,字不仅写不好,而且会越写越固定化,纠正起来都十分困难。复习得当与否,关系到学习水平的提高或降低,所以必须认识到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5、多种形式复习
机械、单调地重复会使复习变得枯燥无味,并引起大脑神经的疲劳,大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多种复习形式。如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外语等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协同活动,采取听、读、写、说、译等方式复习;有的材料可以用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找例证,加深理解;有的课程如数学类可以将熟记公式与做习题相结合;有的课程如语文类则可采用写纲要、概括中心思想与重点段落背诵相结合。
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使用默读法、默写法、尝试回忆法、互相提问法、编写提纲法、制作图表法等来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时还应注意文理交叉,互补复习可提高效率。采取多样化的复习要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6、重点复习
对所学材料不应平均使用精力和时间盲目地复习一切内容,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清主次和难度大小,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复习。
7、认真复习
例如,每篇新课学完以后,间隔一段时间便复习一次,而不等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复习不仅仅是背几个字词,更多的是复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意图、语法、逻辑等。对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年龄,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同。随着年岁与社会经验的增长,对整篇文章乃至一个词句的理解也会更深刻、透彻。因此复习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教子箴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要求男孩独立完成作业
许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应该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王宁是三年级的孩子,个子长得也高,俨然像个小大人。但是,他做作业却不认真、不细心。王宁完成作业的最后情景经常是这样的:匆匆忙忙地、飞快地将作业写完,不管对错,将铅笔往桌上一扔,像脱离魔鬼一样,迅速地离开书桌,跑向电视机前或奔向门外。书桌上,摊满了他的作业本、练习册、课本以及铅笔、橡皮。
通常是王宁的妈妈先将书桌整理清楚,将他的课本、铅笔盒等一一放入书包,然后再认真地将他的作业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用铅笔将错误的地方勾画出来,再将孩子叫回来改正。
对于妈妈指出的错误,王宁想都不想,也不问为什么错了,拿过来就改。时常,改过的作业还是错的。当他再被叫过来改错时,他就会不耐烦,大声嚷着问:“你说应该怎么做?”于是妈妈只好教他应该怎么做。对于王宁的上述情况,我们该怎么认识呢?
我们不能说王宁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写完”作业并不意味着作业的完成,事实上,对作业检查是作业完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项工作却由家长来承担了,孩子的任务似乎只是写作业,并不需要对作业的质量负责。
整理书包是谁的工作呢?在这里也成了父母的。那么,孩子在学校时,这些工作是由谁做呢?当然只能由孩子自己来做。为什么在家里就要由家长来承担呢?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谁呢?孩子的学习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是通过锻炼形成的。锻炼则意味着由孩子自己去承担学习活动,并明晰学习活动的目的、步骤以及要求等等。这种锻炼机会最初应当由家长来提供,并提出恰当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
孩子对于自己能够胜任的学习活动,或者是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总是乐意承担,并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正是通过学习活动,孩子在学习能力、学习意志、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一名好学生。但是,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却打击了孩子成为一名好学生的积极性。父母的不正确做法有两种:
第一种,指责孩子检查作业不认真,整理书包不整齐。于是,替孩子完成这类工作。
第二种,出于关心,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活动时间,主动代替孩子做这些工作。
第一种做法,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父母不是愿意做吗?干脆由你们去做。逐渐的孩子就会将这些工作不再纳入自己的范围。
第二种做法,没有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使他意识到这些工作是他分内的事儿。
无论哪种做法,最终结果是一致的,即造成孩子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的缺失,丧失了自主完成作业的信心和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呢,建议父母们按以下经验去做:
(1)提议孩子与父母一起检查作业。
(2)就某些作业问题让孩子说明是否正确,以及他自己的理由。
(3)对孩子作业中的错误,不要表达自己的修改意见,建议孩子自己重新思考。
(4)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检查作业。
至于整理书包,父母大可不必担心他会丢三落四。即使他可能忘了装一本书,或忘了装橡皮,也不会太影响他的学习。而且,经过一两次可能出现的“惩罚”,从此他会细心检查自己的每一样东西,对自己的事认真负责起来。
教子箴言: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