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九章
养成男孩刚毅性格

我们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孩子不爱吃饭,因为他总有吃不完的零食;不会节约,因为他们总可以从大人手上领到许多的零用钱;不会爱惜,因为他们总可以用到新的物品。当父母背负各种压力、辛勤劳动换来报酬,给孩子们增添点什么付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并不感恩,因为他们把这些认为是理所当然。太优裕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分的呵护与宠爱会毁灭一个男孩。

男孩得吃点苦

现在许多男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难以经受风吹雨打。其实这样的男孩很难适应未来“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因此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吃点苦。中国的一些父母们,因为自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因而打定主意坚决不让孩子再吃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保护孩子。一些孩子甚至上了高中乃至大学还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所有跟“吃苦”有关的事全由家长代劳,然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只能培养出一些娇气、只会依赖父母、又吃不了苦的孩子。

一次夏令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按照计划,60名孩子要长途步行40公里,途中自己做饭,搭帐篷,行程是3天。可在第一天上午,就有6个孩子哭着给家里打电话,抱怨说太艰苦了,要背着很重的包走那么远的路,而一个孩子则哭着非要爸爸马上来接他回去。结果到终点时,60名孩子只剩下37个,其余的孩子都因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了。随团的一位医生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太娇了,现在连这么一点苦都吃不了,以后到社会上怎么办啊!”

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可一些家长仍在执迷不悟地“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受罪。然而,就在许多中国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时,美国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让孩子了解过去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黑面包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们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

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美国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充饥,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孩子参加野营训练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由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没什么感觉,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意。”

美国的芭贝拉·罗斯说:“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相伴而来的。”儿童教育学家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是在童年时开始树立和发展的。因此为了孩子着想,父母们必须尽早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他们自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有了吃苦精神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香港船王董浩云,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翁之一,虽是如此,他却对子女严格要求,不纵容、不娇生惯养。

董浩云共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按中国的传统观念,董浩云培养两个儿子成为管理家族事务的接班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长子董建华则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事实的确如此,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大哥接管家族生意,因此对大哥的要求特别严格。在我们兄妹当中,除大哥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上学,爸爸把大哥送进中文中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哥学好中文。”

后来董建华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在利物浦大学学习期间,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空前扩张,成了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

随着父亲生意的做大,董建华也随之成了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但是随着自己资产的不断扩大,董浩云对董建华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比比皆是,这些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大方、比穿着名贵,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不要参与攀比,把心思全部用在学习上。所以,董建华在英国学习期间,一直遵循了父亲的教导:自律、自好、自强。

董建华没有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而大搞特殊化,他与普通留学生一样,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于校园与宿舍之间,潜心攻读自己的学业。

董建华大学毕业后,很多人认为董浩云一定会安排儿子回香港进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帮助自己经营管理。

可出人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打工,到公司的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员工。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通过董浩云与董建华之间的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问儿子:“建华,你能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尤其是‘通用’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我想也一定能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董浩云虽然肯定了儿子的观点,但仍然觉得他理解不深。董浩云说:“建华,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有一点我必须提出来,就是你一定要刻苦,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你不要有依靠思想,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勤奋工作,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存压力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自己先当一名普通的员工,日后才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一定要记住,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充分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才能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董建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董浩云虽然富可敌国,却对子女要求更加严格,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因为他知道创业容易,守业艰难。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很难把事业发扬光大。

为了让孩子在将来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妨适当让孩子吃些苦,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让他们将来能够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

教子箴言: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正直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

——(日)松下幸之助

别扶,让他自己站起来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俺宝宝摔倒了,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

显然,“那把椅子”是不会错的,当然母亲似乎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而已。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不会的,而且儿子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当他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他也会养成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

一位旅居日本东京的中国母亲回国省亲,和国内亲人谈到“打椅子”现象时,说了她在日本的见闻。这位母亲说,日本东京的一个家庭,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她感觉“吃惊”。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

中国母亲以为日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到此结束。没有想到,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

最后,中国母亲感慨地说,那位东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对她而言,不亚于进行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无独有偶,一位刚到美国定居的年轻中国母亲在给家人发的一封电子邮件里,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在电子邮件里这样写道:一天上午,我从商店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说了一声:卢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那个孩子真的从摔倒的地方站了起来。年轻的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边,然后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卢迪,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像个咱们家的男子汉吗?你在家里不是说过,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刚才那样子怎么保护妈妈呀?

在电子邮件的结尾,年轻的中国母亲又写道:看到美国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国内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也许国外年轻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绝对正确,但却不能不引起中国母亲的反思。

教子箴言:

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

——(英)牛顿

给男孩犯错的权利

有一对旅居加拿大的夫妇,在他们全家“归国”小住时,曾聊到教育孩子的话题,他们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自从他们的儿子进了足球队,夫妇俩便随着他转战各地打比赛。这之中有捧回冠军奖杯的辉煌,也有败走麦城的沮丧,个中滋味,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儿子所在的足球队有个传统,就是比赛结束的时候,家长们要站成一排,伸手跟跑过来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在一次很重要的足球联赛中,他们队出人意料地输给一个水平不高的对手,家长们都很难过。可一旦面对孩子们,刚才还在为输掉比赛而捶胸顿足的家长立刻笑容满面地跟垂头丧气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干得好!

一场本该赢的比赛打成这个样子还说干得好?当夫妇俩痛心疾首地向同队一位家长表达惋惜之情时,那位加拿大家长耸耸肩说:“没关系,他们还是孩子,从这场比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很在乎孩子的成功,但我也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在生活中,家长常忍不住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总是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家长是否想过,在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时,他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可能更糟。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尊重成长中的孩子失败的权利是西方文化中极具人情味的一部分,我们很多家长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往往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孩子无益。孩子没有生活的阅历与经验,还处在人生中最初的摸索阶段,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给了他锻炼意志力、增加阅历的机会。

家长不允许孩子失败,是因为只看到了失败带来的痛苦的一面,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动辄辱骂时,别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上帝给了他失败的权利。回首人生,谁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就是对孩子终将成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将是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和动力!

在生活中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俗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免不了失意与困惑,对于这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不要埋怨孩子,给他一次体验失败的机会。

受到挫折后的孩子,就会陷于困境之中。此时,要及时去疏导孩子的心理,告诉孩子在困难面前,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鼓励孩子要有不断战胜挫败的勇气,不要遇到一次挫败就失去信心,要让他们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引导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不要以消极、悲观、失望的态度来面对失败,只有不被沮丧所屈服,不被矛盾所左右,才能走出失败,获得成功。

教子箴言:

失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们得祝福灾难,我们是灾难之子。

——(法)罗曼·罗兰

减负以后,多让孩子体验生活

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在议论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但是,在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给学生“增负”,减负以后,多让孩子体验生活。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就要从小让孩子体验生活,投入到生活的劳动和艰辛中去,让他们很早就明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幸福是靠奋斗争取的。同时,让孩子早日投入到生活中去.,有利于他们尽快掌握生活知识,锻炼生活本领,在生活中磨砺高尚的品质,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点军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服役期间艾森豪威尔就显露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他受到赏识而步步高升,1941年还是上校,到1945年他已是五星上将了。二战后,杜鲁门总统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1948年艾森豪威尔退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2年竞选美国总统获胜,1956年连任。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老艾森豪威尔一生艰难,后来做了一家煤气公司经理,情况才稍有好转。母亲艾达·伊丽莎白是个虔诚的教徒。

艾森豪威尔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形成百折不挠、奋勇向前、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品质。所以,他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一个强者的形象。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而是根据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河上兄弟”派的传统,严格教育孩子。他们教给孩子各种文化知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包括做饭、打扫卫生等。

一次,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顿时紧张起来了。妈妈向艾森豪威尔交代了一件“大事”,就是给全家人做饭。艾森豪威尔小小年纪哪里会做饭?况且,此前他根本没做过饭。但是他想,好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母亲把这件事交给自己了,自己就要下定决心把饭做好。

刚开始,母亲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切菜,怎么生火,每天吩咐他做什么饭。或许是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原因吧,他感到做饭还有几分新鲜有趣,所以做得极其认真仔细。由于没做过饭,所以手艺不精,他做的饭菜,常常让家里人吃得直皱眉头。后来,他越做越熟练,还练就了一个拿手好菜,就是会做一种汤,家里人都非常喜欢喝。

他的父亲老艾森豪威尔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精通英语和德语,能流畅地用希腊文读书,但他并不让孩子与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任何不同之处。

老艾森豪威尔制定了严格的家教,用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他要求孩子必须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9点睡觉。每个孩子干任何事情都要干好,谁不认真都要返工重做,出现错误要受到惩罚。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的二哥埃德加瞒着父母在当地一位医生的门下工作了数月之久,并且得到了一些报酬,对家里则说在认真上学。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埃德加挨了一顿鞭子。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一方面用严格的家规来要求孩子,随时纠正他们的各种错误,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他们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实行一贯性的示范教育。父亲平时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空洞的说教,他只是以自己的行动来鼓励孩子勤奋上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艾森豪威尔的母亲个性沉着、矜持,除了操持家务外,她还腾出时间来帮助更加困难的人。

父母的言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了只有依靠艰苦的劳动,才能改变和创造生活。同时,也形成了他们善于待人接物、团结助人的高尚品行。

做家长的就应当像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一样,从小就让孩子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在劳动和生活中成长,从中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为将来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孩子长到十几岁了,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那么,即使他学到了满肚子知识,也无法应用于实践。

现在,许多家长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懒,其原因在于家长教育不得法。其实,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孩子总是参与家庭生活的。只是这种参与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在主动参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从中找到归属感,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且,随着儿童逐渐长大成熟,以及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会日益找到安全感。

专家认为,孩子真正开始做家务的年龄是2岁。大多数4至5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帮家里干许多活了。当然,大多数工作对小孩来说还太艰巨了,因此,要想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生活,可以从教他清扫地板上的灰尘这类简单的事开始。

劳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充分体现其活动的天性,而且,他非常乐意去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擦拭桌面上的灰尘。所以家长应早日花心思去教孩子动手做家务。

当孩子做完一件事后,不管这件事本身的大小,家长都应该对此表示高兴,让孩子知道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但忌用物质刺激,尽可能地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从培养孩子学做家务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要逐渐扩大劳动的范围。当孩子真正掌握了生活知识和本领,并能够付之行动后,孩子的自理能力随之增强,对他人的依赖也就会减少。这时,孩子才能算在生活上“自立”了。

教子箴言: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德)歌德

男孩要有抗挫折的能力

“妈妈,你看,彩虹!”

“美吗?”

“美!”

“宝贝,你知道吗?彩虹其实就是阳光。”

“阳光?我们平时见到的阳光,为啥没有这么美呢?”

“因为在雨后,空中留存的雨雾把阳光折射了,从而产生了七彩的光芒。这阳光的折射,就像人生的挫折,折射使阳光美丽起来,挫折也会使人生美丽起来。”

“妈妈,我知道了,彩虹就是受了挫折的阳光。”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已是个成年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考验可视为人类早期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惨无人道。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

比如在日本,孩子走路摔倒时,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中国的孩子跌个跟斗,碰破点皮好像就不得了,家长赶紧把孩子扶起来,还要对不会说话的门坎、地面发一顿火,狠狠地敲打几下,以此来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一是犯了错误往往嫁祸于人,二是经受不了失败的挫折,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

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

偏远地区有一个女生,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她的父母非让她报考全国顶尖大学不可,她不想去,可父母逼着她去,让她为祖宗增光。她违心地去了那所大学,在入学后的考试中,她的成绩列为第18名。这样的结果她这位当地的“状元”哪能承受得了!妈妈在学校陪了她一个月,妈妈刚离开,她就跳楼自杀了。妈妈闻讯赶回学校,哭干了眼泪,一声一声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啊!”

请问一下家长,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怎样对待?且不说孩子承受力如何低,抗挫折能力如何缺乏,单说家长的一生心血,不都付诸东流了吗?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好、办好,甚至把孩子将来的前途都设计好了。但活生生的现实向我们发问: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规律吗?即使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好了,你也不能管孩子的一生。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人生之路。人生路上,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显然,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承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日本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定期向孩子供应清汤萝卜、粟粒煮成的“饥馑午餐”,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父辈的艰苦生活。日本一些有钱的家庭还专门花钱让孩子到中国来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孩子背着很沉重的背包,到草原上走一走,尝尝吃苦的滋味;他们有时还把孩子放在荒岛上,让孩子懂得什么叫饥饿,让他们学会自己生存。所以在日本孩子身上有一种不怕困难、坚毅不拔的韧劲,耐受力很强,孩子发了烧,自己想办法,不去找别人。因为从小家长就告诉他们,爱护身体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

有一个城市人开车到郊外的田野上闲逛,除了有点想念老家,还想让儿子认认各种庄稼的叶子,能抓只螳螂什么的更好。没想到小男孩眼尖,扯着农民的衣襟喊了起来:“伯伯,你看你不小心,把高粱的根锄断了!这儿,这儿,那一排也是。只连着一点儿,你是不是没戴眼镜看不清呀?”

农民直起腰,扶着锄头笑了。他对小男孩说:“我不是看不清,我是故意锄断的。”转身问城市人:“你也不懂吧?这叫晒根,说起来就是折磨它,把它两边的根锄断,晒在日头下。过些时候来培上土,高粱就开始疯长,拼命地朝下扎根。俺这儿是丘陵山区,一到夏天,风大雨大,高粱没有结实的根,根本站不住。”

看城市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农民又说:“不光是高粱,小葱秧也是摆在地上晒几天,晒得焉焉的再栽,一沾水土,立马就活了过来,越发精神。”

人也是这样的,小时候不学会吃苦,长大了也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风雨人生路,适当地晒晒孩子的根,很有必要。人生道路上既然困难、挫折没办法避免,那就只有加强磨难教育,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怎样培养呢?

1.引导孩子认识到,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决定人一生成就的大小。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没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不幸的事。所有为人类做出大贡献的伟人,都经历过无数次挫折,都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

2.把考试失利这一挫折当成机遇。当成什么机遇呢?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机遇,当成增长自己能力的机遇。

3.在挫折面前要满怀信心。情绪不好时,不妨放开喉咙呼喊几声:“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面对挫折,决不退缩,决不半途而废,而应该千方百计去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4.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别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克服困难中增长能力。

5.早晨或晚间,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坚持锻炼中经受挫折,有意识地多磨练他,每天早晨起来,督促他坚持跑步,不要心疼他。星期天、节假日,同他一起去远足,去爬山,在奔跑攀登中锻炼他们抗挫折能力。你还可以和儿子下棋,特别是下残局,不要轻易认输,这才有利于增强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教子箴言:

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中)刘大伟

培养男孩的生存能力

如果让你的男孩漂流到一个荒岛,他能够成为第二个鲁宾逊么?国外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学会生存”是始于七十年代的国际教育思潮,其主旨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强调了教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教育的重点要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力上去。

在澳大利亚,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难免会沾满沙子。猫头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11岁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阳下一天干上6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心疼而阻拦。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猫头有权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鱼生那阵子上课时老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5点到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次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羡慕不已。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决不会允许这类事情发生的:让孩子到浅滩擦船,出了意外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澳大利亚的家长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知识。

澳大利亚的孩子们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抱怨、呻吟,抱怨是没出息的表现。冬天里女生们都清一色穿裙装校服,小男生则穿短裤西装。即使是星期天,家长也不给孩子们穿厚衣服,他们仍是一副短装打扮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澳大利亚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敢做敢当,有能力,同时还要有从小锻炼出来的、不怕寒冷、饥饿、劳累的健壮的身体。而我们国内大多数父母的做法则多少显的有些“非理性”,比如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在后面追。干什么?——喂饭。跑在前面的孩子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后面的人不停地说:“宝贝,再吃一口。”

4岁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擦地板,妈妈赶忙阻拦:“不用,不用。你还小,就算长大了这些事情也不用你干。”

家长对着孩子大声谩骂:“语文、数学成绩不好,唱歌好,体育好有什么用!你真是不务正业!以后不许再出去疯了,好好在家学习。”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太熟悉了,真是举不胜举啊!

造成这些家教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家长不能把孩子摆放在恰当的位置,许多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是“小皇帝”“小太阳”;

2、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3、不能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特别是:重视子女的营养,忽视身体锻炼;重视物质生活,忽视精神需求;过分照顾孩子,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特别是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基本智力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视,却忽视了人的基本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可这些被“不小心”忽略的能力,却是孩子一生成长中最重要的能力。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呢?

1、家长要明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主张,想做什么事就让他们去做(只要不犯法)。想擦地板,没关系啊,让他擦,顺便教他方法、给予表扬……

2、对子女的要求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引导孩子的兴趣,尽量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

3.教孩子学会知难而进,据报载,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了,多数不哭,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严格的,孩子刚要哭,家长就说,站起来,往前走,以后走路要小心。孩子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摔倒,一次又一次自己爬起来的过程中,学会了拼搏,学会了知难而进,这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孩子摔倒了,孩子并没有哭,可家长跑过去又是问疼不疼,又是用手揉,反倒把孩子眼泪给揉出来了。对此,我们的家长做何感想呢?

4、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要智慧地引导,绝不能无原则的溺爱。孩子自小就得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不想吃,就不勉强吃(肚子饿了他自己会吃)。特别是孩子摔倒了(没有受伤),千万不要去扶。美国人教育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只有让孩子撞破头的时候,他才会真实地感觉到墙是硬的,否则,他永远摸不透墙的脾气。当然,在他撞墙之前,父母的职责是一定要提醒他墙是硬的,否则就是失职!”

5.教孩子走向社会,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为思维最灵敏,判断最准确,主意最巧妙的智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灵活自如的驾驭时代的人,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智能的人。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从儿童期就应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安全意识,告诉孩子“善”与“恶”。在生活中应有意识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独立处理危机情况的能力,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日后成才必备的素质。

教子箴言:

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

——(法)雨果

培养孩子的耐心

奶奶,我要吃糖。”非非拽着奶奶的胳臂,噘着小嘴撒娇。

“非非乖,等奶奶洗完这件衣服就给非非拿。”

“不行嘛,我现在就要。”

非非继续缠着奶奶。奶奶动作稍微慢了点,非非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大声哭闹起来。奶奶慌忙扔了手里的活计,甚至来不及好好洗洗手,便脚不沾地跑去帮非非拿糖。

对于非非来说,等待是一件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在长期与奶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学会了使用哭闹这一招有效地对付奶奶。他知道,他哭闹得越厉害,他的愿望就越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满足。非非的这一杀手锏确实很管用,奶奶果然不敢怠慢了。为了防止非非无休无止地哭闹,对于他的要求,不管有多不合理,奶奶都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满足。

“我一秒钟都不能等。”非非说到做到。他的毫无耐性令奶奶十分苦恼,但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生活中还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孩子还没把面前的食物吃完,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另一些食物;在游乐场看到滑梯,无视小朋友排队轮候,硬要抢先去玩;上兴趣班,发现自己怎样也无法做好,就随便放弃,不再坚持;当欲望未能及时被满足时,就立即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如此种种,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常见表现。

事实上,孩子的忍耐力,与其年龄是成反比的。然而,“耐性”这种特质,却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否则孩子长大后,他的表现,就很难再符合家长的期望了。家长不能就耐性这一问题,突然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从来不曾有过这方面的意识,当然也就无法立即做到。因此,建议家长应在幼儿至小学阶段,便开始着力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

如果孩子无法在小时候得到正确的“耐性”教育,长大后就要承受缺少耐性所造成的恶果。最明显的是,孩子会变得霸道,无法遵守社会规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外,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制,当事情不符合心意时,无法忍受,不能静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承受不起挫折,甚至可能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生活欠缺目标,进而影响社会交往。

1.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要从小开始

哭闹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一种信号。通常的情况是,孩子稍一哭闹,爸爸妈妈便赶着救火般地提供服务。其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乖,越来越难带。事实上,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应该从小开始。很多人都可能对这种观点产生疑问,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忍耐力会不会太残酷?其实,这是一种多余的忧虑。当然对于很小的孩子,忍耐的时间一定得控制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最多两三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这得视孩子和实际情况而定。只要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就可以着手开始训练计划了。一开始,不要太性急,在孩子哭闹几声后可以立刻满足他的要求,然后逐渐将这种时间延长,让孩子一点点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你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忍耐,因此,需要通过你的行动传达给孩子这样一条信息:不管我们反映快速还是迟缓,他的需要总会得到满足。这样就可以在你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并足以鼓励孩子下次能等待更长的时间。

要让孩子确信你不会忽视他,可以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强迫自己等待一小会儿。需要牢记的一点是,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因而他的忍耐是非常有限度的。因此,我们应该掌握时间,在他的哭闹升级之前及时满足他的需求。

每当孩子急不可待要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帮助他理解他实现愿望的具体时限。比如:“我知道孩子饿了,等我们看完这个故事,饭就熟了。孩子的肚子就可以填饱了。”“你看看,这里有8个苹果,我们每天晚上吃一个,等到8个苹果吃完,孩子的生日就到了。”类似这样的辅助孩子认识时间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他学会耐心地等待,而不是靠发脾气来消磨时间。

孩子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太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并且,其需求指向是他的监护人,因此,爸爸妈妈对他的照顾、赞许与温情成了他依赖的重要内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变的比较敏感,如果他提出要求,而你没有反应,那么孩子可能感到很困惑,他甚至会怀疑你是不是还爱他。因为这些疑虑,你的没反应可能使他感到很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此,一旦孩子向你表达他的需求,你一定要及时做出反应,冷淡孩子是绝对不应该采取的方式。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个限定的时间段来帮助孩子学会忍耐。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你应该马上做出反应,向孩子说明不能马上满足他要求的原因,并且给他一个可以接受的忍耐期限,而不是冷淡地处置一切。“孩子乖,等你看完了这本书我就过来。”“等我喝完这杯咖啡,我们就去买玩具。”当然也可以采取别的方式提醒孩子他需要等待的时间,比如给他一个小闹钟,让他搭好一堆积木,让他穿好一串珠子等等。宗旨是既要让孩子学会忍耐,也要让他觉得没有受到冷遇。等孩子习惯了这一切,即便很着急,他也会学着干完手头的事情或等待你干完手头的事情再提出要求。

2.和孩子一起做耐力训练

要对孩子进行耐力培养,家长应先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孩子平时是否脾气特别暴躁?情绪表现如何?在进行耐力培养过程中,家长不可对孩子期望过高,否则很容易引起冲突: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一时冲动,打骂孩子,最终只会破坏亲子关系。所以说,在培养孩子的耐性过程中,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如果家长本身就是急性子,就很难去培养孩子的耐性。

在培养孩子耐性的过程中,家长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中锻炼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父母可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出错”、砌图游戏,甚至简单的聆听故事,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地专注做某一件事。

(2)达到目标有奖赏

孩子拥有目标,做事自然有毅力。当孩子渴望得到某些东西,家长可要求他先达到某些目标,作为正面回报。举例说,孩子为画一幅画付出了努力,就奖励他一件玩具。孩子愈大,要求也就可以更加复杂一点,最重要是所订下的目标,必须是清楚、明确及合理的。此外,不妨善用“奖励卡”或“奖励贴纸”这些小道具,让孩子容易掌握自己的努力成果。

(3)多参与挑战活动

孩子的兴趣愈广泛,就愈容易磨练出个人耐力。其实,要培养个人耐性,关键就在于建立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若时间和精力容易消磨,情绪也不会容易波动,耐性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家长不妨安排孩子多参与一些不同类型的兴趣活动。

(4)建立跳跃可达到的目标

家长可选择一些孩子当下做不到,但本身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引导他完成,不要随便让他轻言放弃。与孩子一同订下目标,帮助他不断尝试挑战自己,建立进取之心,例如每星期练习踩单车两次。此外,亦可安排孩子多参加一些“自我挑战”活动,如军训、历奇训练、野外定向等,磨练个人意志及耐性。

教子箴言:

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

——(美)芭贝拉·罗斯

培养男孩的意志力

意志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向既定目标前进。因此,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果断、自制、顽强等就会促进一个人智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如依赖、犹豫、执拗等,则会阻碍其智力的发展。

一位母亲为他18岁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那位母亲点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洗碗了?那位母亲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那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在男孩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利。

现今的家庭由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大都溺爱自己的孩子,只重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等显性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意志力、自信心等潜在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恰是提高显性能力的必要保证。家长只有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失败的机会,磨练孩子的意志力,才能让孩子在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

如果孩子的意志发展水平比较低,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情大多受兴趣、好奇心、理解能力的限制,易在困难面前畏缩退让,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意志。

1、引导孩子制订目标

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孩子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力,表现出坚毅、顽强和勇气。但目标一定要恰当,应该使孩子明白这目标不经过努力是达不到的,但稍经努力便能达到。太难或太易达到的目标都不能使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另外,目标如果是合理的,那就应当要求孩子坚决执行,直到实现为止,不可迁就,更不能半途而废。

2、引导孩子独立活动

应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活动,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等等。孩子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障碍,他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过程中,使意志得到锻炼。倘若孩子不能完成这些活动,也不必急忙去帮助,而就该“先等一会儿”,让他自己克服困难去解决。当他战胜了困难,达到了目的,会显示出一种经过努力终于胜利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就随之增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强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而让孩子们凭自己的能力自食其力。

他的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时,临回来前买了一匹好马想带回来,但没有了路费,打电报向父亲求援。

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筹措路费回家。

可见。每一位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父母只是孩子的领路人,而不是永远的靠山。遇到问题,应该自己去解决,而不应该把问题留给父母。只有本着这样的处世原则,孩子才会自立自强,勇敢面对成长道路中遇到的困难。

3、自我控制法

孩子的意志品质是在成人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我控制的结果。家长应经常启发孩子加强自我控制。自我鼓励,自我禁止,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等都有是意志锻炼的好形式。比如,当孩子感到很难开始行动时,可让他自己数“三、二、一……”,或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大胆些!”“不要怕!”“再坚持一下!”等。

4、表扬法

赞扬、鼓励可以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家长要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许。在孩子完不成计划时,家长要进行具体分析,切不可说:“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务”,“我早就说你没长性”等丧气话。否则,只能使孩子一次次增加挫折感,而最终失去自信心。

最后,要提请父母注意的是,人的意志品质与性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意志力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应加强果断性和灵活性的锻炼,培养他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的品质。对外向型的孩子则应加强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忍耐、沉着、克制的品质。

教子箴言: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英)狄更斯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