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007

善待不完美的自己

虐待狂在医学上是精神病的代名词。但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些温和的形式,因为它们是让人感到不快乐的常见原因。尽管这样说,但是它们并没有发展到精神病的程度。要想及时摆脱这个因素的困扰,人们就必须从自身着手——正确认识自己,不要总是假想别人对自己充满敌意。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人,他总在叙述别人冷酷无情,别人对不起他,别人不守信用,别人如何如何……这种人往往很受欢迎,还会得到他人的同情。如果只听他的描述,那确实没有什么让人怀疑的地方,他可能确实遭受过那种境遇。但是听了太多次,人们就会怀疑,为什么他的运气总是这么坏?为什么所有恶人都让他碰上?生活中有那么多人,按照概率学,每个人遭受厄运的几率应该是大体相等的。

如果一个人总受到周围不公正的待遇,那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就像我们常说的:“一个人认为你不好,你不一定不好,但如果一群人认为你不好,那么可能你就真的不好。”或许他无意识的言行冒犯了别人,又或许实际上他并没有受到那些不公正的待遇,很多是他臆想的。

而听他抱怨太多遍的人,就会逐渐怀疑他的说法。他们不再同情他,可这又坚定了他认为人人都在反对自己的想法。他更会把人们这种“冷漠的态度”当作自己被恶意对待的佐证。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为无论人们是否同情他,都会让他认为自己在遭受冷酷的际遇。如果有人相信他的说辞,他更会得寸进尺,添油加醋地大肆渲染,直到人们都不相信他。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些自省的方法,通过一一对应,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虐待狂因素,并加以消除。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必须这样做,如果认为人人都在针对自己,是不会幸福的。

非理性是导致虐待狂的因素之一。关于流言蜚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几乎人人都会讲别人的闲话,但是当听到别人讲自己的闲话时,我们就会无法接受,怒气横生。这样的人往往忽视了一点,别人讲自己的闲话就像我们在背后讲别人的闲话是一样的。这是比较轻微的非理性形式,但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虐待狂。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们不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比我们对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更高。我们总是认为自己非常优秀,以自己对待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希望他人爱戴自己、尊重自己。但我们需要自问,我们对别人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吗?其实如出一辙。

一个人很少记得你讲过他多少次好话,但是永远会记得你讲过他的坏话,哪怕仅有一次。然后他就会非理性地审视你们的友情。没有朋友的世界是暗淡的,我们该互敬互爱,不要用幻想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和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烦恼,也不要因为朋友的缺点而厌恶他。总体而言,我们的朋友还是值得喜爱的。

虐待狂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价值。以剧作家为例,他认为自己是当今最优秀的剧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却很少公映,即使上演也不成功。他会如何替自己解释这种现象呢?他会说,经理、演员和评论家们联合起来反对我。我不能向他们低头,更不会曲意逢迎去讨好他们!我的剧本承载了真理,那些人们否定真理,自然不会认可我。如此,我的才能也被埋没了。

还有一种人,他根据偶然的事实产生悲哀的感觉,但只从自己的体验中做出结论,过分关注那些偶然的但不典型的事实。他认为他的不幸代表了世间上所有的不幸。比如说,一些政府机构为了名誉封锁了一些丑闻,而他恰好发现了,他想去揭露,但遭到了所有宣传机构的拒绝,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高尚的人,也对他的愤怒不屑一顾,拒绝染指其中。所以,他的遭遇就让他有了这样一种概括——“当权者黑”。权势建立在罪恶的基础之上,所以政府、掌权者都会掩饰罪恶。而他不幸地成了罪恶的牺牲品。

某些慈善家也是常见的虐待狂患者之一,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好事,却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他的帮助,他这样做是否会违背别人的意愿。而当人们对他的帮助无动于衷时,他又会苦恼,认为他们忘恩负义。实际上,他远不像自己想的那样高尚。当他期望得到别人的感谢时,他做好事的动机就已经不纯洁了。

在政界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政治家们把权力都紧握在自己手里。为了实现那些崇高的目标,他们放弃个人享受,为公众谋取福祉,但是最后人们却无视他的功绩,转而围攻他,他困惑不已。他认为,自己的心里从来只有公众动机、没有个人主义。但他没有想过是执政、施政的快乐激发了他的活力。他感叹世界的堕落,也哀叹自己的隐退,为自己吃力不讨好的付出而遗憾万分。

上面那些例子揭示了四条普遍的原则,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些原则,那么它们将是预防虐待狂症状的有效手段。首先,要认清一点,我们的动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单纯;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再次,不要期望别人像你一样对你那么关注;最后,不要假想很多人都与你为敌。下面的内容将对这四条原则一一说明。

第一条原则,我们的动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单纯。慈善家和行政官员必须对自己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他们自以为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大公无私。他们对世界的发展状态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自己设计的宏图能为人类造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想影响的那些人也有保留自己看法的权利。

一个官员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是不可取的。可是主观臆断往往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他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信念也只是一层纱幕,遮掩了他行事以自己为出发点的快乐。喜好权力是很多官员为政的动机,另外还有一种动机就是虚荣心。品行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听到选民反对自己的声音感到惊讶,选民指责他只是在追求一种荣耀。不过,如果他能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也许那些尖酸刻薄的选民是对的。

动机披上了理想主义的伪装,就会产生自己被他人“虐待”的心理。一般而言,人性很难达到道德层面上利他主义的高度,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私的动机,但这是正常现象,也是人的自然本能。如果只利他,不利己,这个人是活不下去的。一个人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别人吃饭上,而忘记自己吃饭,那他会饿死的。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投入热情,但如果没有自私的动机,这种热情是很难实现的。那些期待得到别人很高评价的人应该意识到,他自己并没有达到那种无私的高度,当追求无私和自我欺骗结合在一起,虐待狂就很容易形成。

第二条原则,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那位失败的剧作家,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剧本写得不好,如果真是剧本的原因,他就该坦然地接受它。如果他确实有才华,但暂时不被认可,那他就该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但是,如果他真的无能,只为了虚荣心而坚持己见,那他最好“回头是岸”。

当你自认是天才,却被别人当作庸才时,你可以这样测定一下自己:你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去创作?还是仅仅为了获得人们的青睐去创作?和获得人们的青睐、受到别人的赞赏比起来,真正的艺术家更希望自己能创作出高雅的作品,能传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使他的剧作不受人们欢迎,他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另一方面来看,那种为了获得人们的青睐而创作的人,内心并没有那种特别强烈的创作欲望。所以,当他的作品受挫时,他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职业,从事与剧作完全无关的工作。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如果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值,不要定论一定是他们错了。否则,不久你就会产生幻想,认为别人是在故意陷害自己,阻止自己成功。而情况往往是越这样想,越不幸福。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优秀,可能会让人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暂时的,痛苦过去,就会得到幸福。

第三条原则,即不要把过高的期望强压在别人身上。母亲病重则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寸步不离地相伴左右,甚至不顾儿女的婚姻大事。这样的母亲是不理智的,也是自私的。这种牺牲他人、对他人的人生有过高期望的做法是违反常理的。

我们在和别人、尤其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交往时,最重要的但又最容易忘记的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人生设想。我们不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为他们设计人生,强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都是为你好”并不一定真的对“当事人”有益。

每个人都不该期待别人为了自己而改变他预设的人生轨道。有时候我们的感情太强烈,以至于甘愿为别人牺牲一切。但是如果这种牺牲没有价值,那就不该去做。因为别人不会为了你自以为正确的牺牲而感谢你。人们总是抱怨别人,其实这只是在很多情况下自我膨胀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本能的利己倾向。

第四条原则,即认识到别人对你的关注远不如你关注自己那么多。神经错乱的虐待狂总是胡乱臆测别人在想方设法地迫害自己,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兴趣、爱好,怎么会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浪费脑细胞去迫害你?神经健全的虐待狂会认为什么事情都和自己有关,因为这样想会满足他的虚荣心,显示他的重要性。

如果他很伟大,比如他是拿破仑、是林肯、是牛顿,那么世界上真的会有很多事情和他有关;可如果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也以为人们一直都在关注着他,那他就显得精神不正常了。比如,你和几位演说家都在宴会上发表演讲,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所有演讲者的照片,唯独没有你。这时候你也许会这样安慰自己,不是因为其他演说家比你重要,而是他们受了某些人的指使,有意把你略去。因为他们怕你更出名盖过他们的风头。这反而从侧面说明,你的地位更显赫。

毫无疑问,这是自我欺骗!其实你很清楚,事实并非如此,但是你为了掩饰真相,还会想出更多的离奇的假设,然后还要强迫自己相信,强迫别人相信,如此才能保护你的自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普遍被敌视的对象,你会感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所以你会紧张、会痛苦、会更不幸福。满足、快乐建立在自我欺骗的基础上是不真实的,无论事实多么残忍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它、适应它,重新打造自己的新生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