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004

给心情放个假

“什么会阻碍快乐?”如果你提问的对象是美国人或英国商人,那么他们肯定会给你同样的回答:“生存竞争。”这回答对却又不对。

我们不否认,生存竞争的确存在。竞争也是导致不幸的因素之一。在康拉德的小说中,主人公被遗弃在一艘船上,在这艘船上只有两个人幸存(包括主人公在内),并且都带有武器。开始,两个人共同分享食物。不过,不久之后两个人就把能吃的东西全部“扫荡”空了,只剩对方可以充饥,两个人为生存战斗,主人公赢了,但是此后再也不沾荤腥!商人口中的“生存竞争”只是因为他们把很多物质性的东西看得太重,这和小说中的生死竞争比起来要“逊色”得多。其实,人们常说的生存竞争,只涉及成败,他们竞争的目的是成功。他们在竞争中害怕的不是第二天会饿肚子,而是被自己的对手超越。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迫不得已,被一架机器控制,无法挣脱。可实际上,人们并没有被绑在机器上,而是处于一架踏车上。他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是因为踏车没有把他们送到更高的地方,所以他们只能在原地打转,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商人只要愿意,就能依赖自己丰厚的收入活下去。但是,他们从不这样做,他们认为安于享受是可耻的,就像逃兵一样。可如果你问他们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才鞠躬尽瘁吗?他们又会哑口无言。

想想这种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吧。他有豪华的房子、有美丽的妻子、有可爱的孩子。每天,当家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却已经匆匆赶往办公室,去扮演一个总经理的角色。他成熟稳重、精明能干、处事果断。他为了把握市场,要不停地和人沟通;他为了促成生意,要不停地和人应酬……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仍然无法休息,急忙换好衣服去参加晚会。宴会上,他还要在女宾面前表现出风雅、快活的样子。没人知道宴会还要多久才能结束,因为女士们还兴致勃勃。这个可怜的忙人不知要到几点才能回家休息。

那些整天忙碌的人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他们的生活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但是他们跑到最后,迎接他们的不是家人也不是掌声,而是坟墓。他对自己的妻子、孩子一无所知。早晨,家人在睡梦中时,他已经去了办公室;晚上,家人准备入睡时,他还在办公室……即便,他会带妻子出席社交活动,但是他又必须将妻子抛在一边,穿梭在人群中交际,不可能和妻子亲密地交谈。

工作日,他要待在办公室;假日,他要陪合作伙伴留在高尔夫球场。这样的他怎么能了解妻子和孩子呢?四季更迭,季节只有对市场产生影响时他们才能感受到春去秋来的变化。他或许去过很多国家,但他流露的不是游历的快乐,而是忙碌的倦怠。书籍、音乐在他的眼中都是毫无意义的。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只会变得更加孤独。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没有业余时间,即使有,那也是没有趣味的。

我在欧洲,见过一个典型的中年美国人。很显然,他是被妻子和孩子拉出来度假的。她们快活地簇拥着他,指着前方的风景和他分享。可他呢?他心里正担心着办公室里的业务,棒球场上的赛事。难怪,他会被家人们搅得心烦意乱。最后,他的家人对他失去希望。站在一个欧洲旁观者的角度,他的确和殉夫自焚的寡妇没什么不同。

寡妇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遵循教规的律令,很可能甘愿自焚献身。商人也一样,商人把挣钱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荣誉感,他会去挣更多的钱。所以,也许商人和印度寡妇一样,心甘情愿地承受折磨。

不少商人身陷工作的囹圄,他们要想幸福,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如果他的生活节奏依然紧张、令人不安,那他就是一个可怜虫,他就不可能得到幸福。

我们以投资为例,这里有两种投资方案——利润率百分之八的风险投资和利润率百分之四的安全投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会选择前者,放弃后者。这样的后果是,人们投入的金钱增多,担忧烦恼也随之增加。从我本人而言,我希望从金钱中得到快乐,而典型的现代人,则希望从金钱中得到再多的金钱,以便超过和自己同阶层的人,加以炫耀。美国的势利意识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等级中,金钱不一定使人声名显赫,但是要想声名显赫,就必须拥有金钱。另外,金钱也成了衡量智商的标准,富翁一定智商高,穷人就可能智商低,没人愿意当傻瓜。所以,人们会拼命地挣钱,一旦市场不景气,人们就会像小时候参加考试一样,惴惴不安。

我认为,破产带来的真正后果是,把恐惧感植入商人的大脑,让他们忧虑不安。阿诺德·本涅特(英国作家)笔下的克莱汉格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无论他有多少钱,他却总是恐慌自己会死在工场里。我坚信,在童年时代饱受贫穷折磨的人,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样的命运;他们的内心饱受折磨,认为即使是钱财也无法消灾。这种恐惧对创业者的影响往往比对一个穷光蛋的影响要大得多。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人们过于关注成功的重要性,以至于会形成一种“成功就是幸福”的意识。我承认,成功可能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比如,一个画家才华横溢,但是一直不被认可,可一旦有一天人们肯定了他的才华,他肯定会变快乐。我也承认,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幸福。而一旦超过这个度,事情就会发生改变。所以,总的来说,我一直相信,成功是幸福的一部分,可如果为了这一小部分而牺牲掉其他部分,那么这个代价的确太大了。

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归结于商界中盛行的生活哲学。客观地说,现在在欧洲,和其他职业比起来,还是会有一些职业更加受人尊敬。比如说,在一些国家,仍然留有贵族阶层。尤其在欧洲,绝大部分国家的陆军和海军都享有更高的荣誉,因为他们的职业富含了更多学问。

无论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要想取得成功,他就必须参与竞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需要我们尊重的除了成功,还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的优异表现。无论追求成功的形式如何,它都是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个科学家不会因为挣钱多就受到更多尊重。也没有人会因为一位高官生活窘迫就感到惊奇。相反,贫穷倒成了一种清廉的象征。因为这些原因,只关乎金钱的竞争在欧洲并不常见,它们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最受人尊敬。而在美国,这种情况正好相反。

人民的生活中很少有军队的参与,军队也不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没人去测量一个医生有多少知识,一位律师懂多少法律,因为在美国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是他的收入和他的生活水平,这也成了最简便的方法。就算教授,也只是商人的雇工,他们远不能受到在古老的国家应受到的礼遇。专家要为商人服务,对商人言听计从。所以,在美国的成功人士的阶层中,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减少为了金钱的竞争。金钱意识风行于整个美国,美国儿童自小就深受“熏陶”,所以他们选择的教育课程也大多和金钱、价值有关。

人们曾经一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欣赏和享受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学会欣赏那些高雅的事物。在18世纪,人们就把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鉴赏能力,作为衡量“绅士”的标准之一。这种做法也许不被现代人接受,但在某一历史时期它的确存在。

可现在的有钱人却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不会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他可能会建立画廊,依靠专家去选择绘画作品,但那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望,他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这些作品,而是因为他阻止了其他有钱人欣赏这些作品。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后果,他变得无所事事,挣钱也越来越容易,甚至不到几分钟就能挣到花不完的钱。他成为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但是他却无所适从。他只为成功而活,所以当他终于获得成功,反而会失去生活的斗志。除非他懂得采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成功。

现在有不少领域都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竞争。就拿读书来说,人们往往会因为两种动机才读书——欣赏和炫耀。美国小姐们每个月都要“读”(有的读完了,有的只读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评论)好几本书,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它们放在桌子上。这就是心理竞争带来的影响。

竞争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走高,这与文明的堕落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种情况早在罗马帝国就开始了。人们失去了欣赏高雅的能力。以谈话艺术为例,谈话艺术完善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发扬于四十年前。人们为了表现或是留住这门精致的艺术,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可如今,有几个人还在意谈话要讲究艺术这样的闲事呢?受过教育的人是应该通晓高雅的文学知识的,可现在却只有为数不多的教授知道,好像人们抛弃了所有的高雅情趣。曾经,我在几名美国学生的陪同下,去他们的学校游玩,那里的花开得很好,可是随行的向导中竟然连一种花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如此看来,他们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哲学观点:生活就是一场斗争,谁赢了,谁就拥有荣誉。这种观点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过分关注培养意志力,而不惜压抑其他感觉和智慧。不过,我们这种思想很可能是本末倒置了。

清教主义本来宣扬的是信仰的重要性,不过,最后竟然也把眼光放在意志力上。他们为了意志,强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和才智,因而他们也把竞争看成是自然中最理所当然的事。这些现代人就像原始恐龙一样,只要权力,不要智慧。他们的思想也许会流行几百年,不过,终不能长久。因为史实证明,远古恐龙手足残杀,结果让其他种族乘虚而入,甚至最后遭遇灭种的灾难。那些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漠视生儿育女的“现代恐龙”们,终有一日会被幸福的新一代人取而代之。

如果把竞争视为生活的主题、人生的基础,那人类社会就太残酷了。人们为竞争活着,为竞争紧张,为竞争不敢要孩子……我敢肯定,这样的情况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引起神经疲劳,人们会逃得更远,拥有快乐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最后只会导致一种结局:夫妻不育,家族消亡。

人们只看重竞争,轻蔑那些悠闲安逸的堕落分子,最后只能令自己深陷竞争的旋涡,欲罢不能,甚至最后会以吸毒的方式麻痹自己,更甚者,会崩溃、会发疯!人类要想避免上述种种厄运,就必须正视生活中的快乐,平衡的、理性的、安逸的快乐。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