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机会就在眼前

■机会正好提供最有利的环境,让创造机会者得以更有效地运作资源,创造或增加利益。

■当机遇不在时寻找机遇,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发现机遇后抓住机遇,这是那种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本领。

■机会永远只属于醒着的人,对于那些还不清醒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机会在哪里。

抓住瞬间即逝的机会

机会是一种有利的环境因素,借助机会,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穷的作用,有效地创造利益。

《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佼佼者很好地发挥了他们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的优秀素质。如果按照“辛勤者胜”的规律运作,社会的面貌就单纯得多。但事实偏偏却是辛勤者中间也有着成败之分,而在成功的辛勤者中间,成就亦有高低的判别,还有一些表面上并不辛勤的人,却能成功致富。因为这些差异的出现,社会面貌才呈现多姿多彩的变化。而促成社会面貌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机会。因此,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机会是上帝的别名。”

机会究竟是什么呢?机会是一种有利的环境因素,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穷的作用,借此更有效地创造利益。具体地说,在特定的时空下,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产生有利的条件;谁能最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会。

无论《福布斯》的富豪与成功故事属于哪一种,你定会发现故事的主人翁都是懂得把握机会的人。他们的人生由于充满着冒险奋斗的故事,而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人生各个阶段当中,最适合冒险患难的阶段,就是精力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无负担家计之累的年轻时代。这个阶段若不行动,年纪再大一点时恐怕就没有那份冲劲了。

富豪们都明白要拿到红利,必须先拿钱投资。同理,想获得机会,则必须先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收入、安全生活、享受等,随时全神贯注地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出现,便跳起来将它抓住。为了进一步认清机会,让我们分析一下机会的要素与特征。

机会有三项要素:资源、利益和条件的配合。

资源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人际关系的技巧、智慧、财富、胆量等,也包括机构或企业的人才、资本、科技、设备、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诸如此类。

上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特质,必须能为个人或企业制造价值,才称得上为资源,否则,那只是未开采的铁矿,和泥石混杂,并无多大用处。

利益是机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创造机会的主要目标。一种条件如果不能为人们带来利益,那就不是机会。对于致富来说,利益主要是金钱的收入,另外还包括名誉的提升、形象的建立或改善;而建立声誉和改善形象最终也会带来金钱的收入。利益在不同行业里各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例如,酒店业要求客户的入住率保持高水平,百货业要求货品流通迅速。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等,是各行各业同样的追求。

条件的配合是指客观环境和创造机会的主观条件互相配合,首先是客观因素的变化,造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例如经济复苏、人口激增、可用的土地有限,造成地价急涨,这是把资金投入地产市场的有利环境。

其次是指创造机会者具备足够的条件去利用这个有利的环境。例如买地、发展土地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以及创造机会者个人的眼光、胆识和决断力等。最后是指主、客观因素刚好配合,例如,在地价快要急涨时,先已预见到这个趋势,又具备投资的各项条件。

创造机会者的物质条件(资金、人才等)、个人条件(眼光、胆识等)都属于资源,能为创造机会者创造价值,带来利益。而机会正好提供最有利的环境,让创造机会者得以更有效地运作资源,创造或增加利益。

咬住机遇不放松

李嘉诚曾经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

没有人喜欢失败,人人都可能成功,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但是,当财富敲响大门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机会,把走到自己家门口的财富留下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已经撞到自己眼前的机会面前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或是没有做好准备,对突如其来的机会麻木不仁,没有反应,让机会在自己面前溜之大吉。

机遇是公正的,抓住机遇,靠的是精确的判断和过人的胆识。机遇往往在瞬间就决定了人生和事业的命运,抓住了机遇,就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前途。机遇,是瞬间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当机遇不在时,就要去寻找机遇;当机遇到来时,就要善于发现机遇;发现机遇后,就要抓住机遇,这是那种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本领。

以沈文荣为代表的沙钢集团在没吃国家一口奶的情况下,以国家发展为己任,自力更生、抢抓机遇、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既壮大了自己,也为国家增添了财富。沙钢的发展,发人深思。

1984年,沈文荣针对建材奇缺紧俏的形势,决定投资建材行业来发展自己。经过对市场的分析,他决定搞钢窗料的生产。凭着他对市场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全体沙钢人的刻苦努力,他们相继开发出9个系列35个规格的产品,改建新建了7条专业化的生产线,年产量达35万吨。由于产品品种全、质量好,沙钢钢窗料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被原冶金部评为银奖。这是沙钢人在市场上挖掘到的第一桶金。它为沙钢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和过硬的职工队伍。更重要的是使沙钢人具有了一种意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靠自己拼搏奋斗,花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效益。”

1989年,5年的钢窗料生产使沙钢人积攒了资本,也积聚了更强的发展愿望,“要上就上最好的。”短流程生产线是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沈文荣决定买下英国比兹顿钢厂的一套75吨超高功率电炉短流程生产线,总投资3000多万美元。一个年产30万吨的小钢厂要上国内一流的高技术装备,怀疑、规劝和嘲笑一起涌来,沈文荣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就这样,中国第一条短流程生产线顺利投产。这一成功使沙钢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沙钢的第三次跨越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沙钢的成功在国内冶金界引起观念上的变革,世界最先进的短流程生产线中国人完全能掌握。

到了1993年,沈文荣把眼睛盯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上,决定投资2.2亿美元,分别从德国、瑞士、美国引进90吨超高功率电炉和连铸连轧等世界最先进设备在沙钢集于一体。这条线上出来的产品,品种全、产量高、质量好,成为国外进口替代品。这一跨越使沙钢的工艺装备达到国内一流,具有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沙钢的钢产量也一跃超过了100万吨,经济效益走在全国同类企业前列,沙钢的技术队伍、工装水平、管理能力、职工素质也都走到了国际前沿,这一成功增强了沙钢人做强做大的自信心,沙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96年,沈文荣在前几次成功跨越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品种结构,涉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领域。韩国浦项钢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钢厂,沈文荣投资2.9亿美元与浦项钢厂合资建设采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15万吨冷轧不锈钢板、15万吨镀锌板生产线和14万吨钢板加工中心,1999年新项目建成投产,沙钢成了中国不锈钢冷轧板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1999年时,沈文荣根据国内制造业对优特钢的需要,从德国和瑞士引进两座100吨特钢电炉、LF和VD/VOD精练炉、连铸机生产线,生产各种优特钢;2002年建成投产。这一次的跨越,使沙钢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全面地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达到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先进水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沈文荣这位“船长”驾驶沙钢这条“小舢板”在驶出河汊,开进长江,闯入大海的过程中,已把沙钢这条“小舢板”打造成能搏击风浪的万吨巨轮。

对于沈文荣的成功,不时听到有人说,沈文荣运气好,国家每次大的发展机遇都被他抓住了,所以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仔细琢磨,其实不然。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为什么有的企业面对机遇却视而不见,有的企业也看见了机遇却抓不住,有的企业抓住了机遇却难以取得效果。辩证法告诉我们,机遇只属于勤奋执著、不怕艰苦、苦苦追求的人。没有坚定的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求成功即使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的意志,是难以品尝到机遇转化为成功的甜蜜的。

利用杠杆,白手起家

看准时代特征,掌握大势,找准机会,见缝插针,这样做下去,自然会获得成功。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具有敏锐的目光,机遇一出现,他就立刻出手。因而,机会永远只属于醒着的人,对于那些不够清醒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机会在哪里,机会永不会垂青他们。

一个17岁随兄弟至京的“打工仔”、一个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的“北漂族”,一个三十几岁的“小伙子”,具有狮子一样的品质——既有足够的耐心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又能抓住时机迅猛出击获取猎物。他就是中国亿万富豪黄光裕。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最困难时,黄光裕曾拾过破烂、捡过垃圾。也因为家境困难,他16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汕头北上内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那时他还叫黄俊烈)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然后又连贷带借凑了3万元,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名叫“国美”的门面。在那里,黄氏兄弟先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

当时黄光裕也琢磨过做食品生意,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做服装生意,有面料、季节性的讲究,他也不太懂。而家电相对比较定型,他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当时家电还是有货不愁卖,就看你能不能进货。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来了。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

其实当时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有被逼的万分。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销。

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不仅是薄利多销,在货源上他也下足了工夫。“当时洗衣机、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就要去想办法。有时候,别人有好多好多产品,却没人来买,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黄光裕是一个商业天才。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他首创的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通用模式。

1991年,黄光裕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国营商店对于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的层面,即使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

很少的广告投入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

为了避免“消费者看了广告也不知到何处买产品”的情况发生,黄光裕说服那些用美金做产品形象广告的外国厂家与国美合作打广告,既让厂家广告开支得以减少,又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进而黄光裕又向厂家要求,赠予国美一些样品作展示,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使顾客能看、能摸,现场就能买到。

1992年,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持有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到1993年时,国美电器连锁店已经发展至五六家。而黄氏兄弟财富增长后,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如果说黄光裕是众多厂家形容的零售市场的一个“价格屠夫”的话,至此,黄光裕初步打造了“国美”这把“屠刀”。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

“人与人之间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时是半步。”黄光裕说。而正是凭着这领先的“半步”,黄光裕信心倍增,奋力拓展。

财富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

李嘉诚曾经这样说过:“机遇只钟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有准备头脑”包括很多的内容,而见识和胆略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有见识和胆略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而缺乏见识和胆略的人即使机遇频频向他招手,他也经常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会抓住。

面对同样的机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区别在于能否抓住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积累、准备和能力。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苦练“内功”,充分积累和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因而,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他们总是不惧风险,抓住机遇。

1990年~1999年是鲁冠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也是他称之为“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的阶段。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公司,发起由制造业向资本市场的扩张。1993年11月,万向集团所属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000559)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2000年~2001年两年间,万向集团又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2000年6月,万向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受让华冠科技39.58%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2002年9月华冠科技发行4000万A股在上交所上市;2001年8月又成功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2001年年底又收购上市公司“承德露露”26%的股权,仅次于露露集团38.9%的持股量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这样,鲁冠球就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

事实正是如此,1994年,经原外经贸部批准,万向集团在美国正式成立万向美国公司。1997年8月,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门,成为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

近几年,公司还以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无形资产收购等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起18家公司,步步融入国际市场。

但鲁冠球的扩张愿望不仅限于此,“现在万向系在国内只有三家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万向集团还想在证券市场上寻求更大的发展,据知情人士透露,万向集团已和国内多家上市公司有过接触。另一方面,要把万向集团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鲁冠球还想将万向的触角伸向更多的国家。

正是由于多方扩张,万向系也遇到了许多坎坷。2000年9月,万向集团意欲收购陕西金叶(000812)22.86%的股权,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实现万向集团的西进计划。但是最终却因政府方面的原因而搁浅。

在把进入资本市场的平台搭起来后,鲁冠球基本构筑了一个以经营汽车零配件、物流、饮料、化工、房地产为主的万向王国。紧接着,鲁冠球还要组建中国制造基金、浙江省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另外,高科技产业也是万向集团一直以来关注的项目,而意欲用10年时间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硅谷”也是鲁冠球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同时,鲁冠球又说,造整车更是他人生的一个目标,等到万向有1000亿的收入,他将选择进入汽车行业。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随时都有可能会面临危急时刻,或破产,或产品销路不畅,或人才危机,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才能把危机转化成良机。危机给管理者带来的不应该是灾难,而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变危机为机遇,就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勇于迈向新开端

在机遇与风险的挑战面前,有准备的头脑从不放弃搏击。

机遇就是一种挑战,在商场上,机遇更是一种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善于抓住商机的人能不断走向新的征途。

荣智健以小搏大吞并恒昌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恒昌企业是一家多元化大型非上市公司,旗下有7家全资子公司,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营汽车和零售业的“大昌行”,当时年营业额高达100亿港元,集团名下各类物业在1990年底就超过了30亿港元。中信泰富竟然想以小吃大,收购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当时被讽刺为“蛇吞象”。荣智健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是集团内部有人不同意,第二是中信泰富没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但他决心坚持到底,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筹集中信泰富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联合其他企业进行合作。1991年9月,荣智健终于策划成功,收购了恒昌97.12%的股权,其中中信泰富占36%,其余由各合伙人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等投资,以李嘉诚所占份额最大,荣智健个人也占了一份,为6%,有12.55万多股,若以每股收购价330港元计,则他需负担4.9亿港元。派息后恒昌股值大减,中信泰富发新股,又用现金换取李嘉诚等合伙人手中全部股份,不久就完成了全面收购资产值70多亿港元的恒昌企业,而所用资金净额才40亿港元。恒昌成为香港中信的合资附属公司后,通过中信进军内地市场,主要从事汽车的贸易、维修、零件供应和食品零售。

接下来,荣智健又把资金运作指向房地产业,一连打了几个漂亮仗。1993年3月,中信泰富与太古地产联手,以成交价28.5亿港元投得一块贵重商业地,计划建120万平方米商业中心,另有停车位达400个的停车场,于1997年落成。

1994年2月,中信泰富又以34亿港元现金及1.5亿港元额外款项,购入香港兴业国际(行情论坛)集团的愉景湾物业发展及有关业务的50%股份。这儿除可兴建住宅区外,还有愉景港高尔夫球会、游艇会、康乐会、水陆运输等,因为接近大屿山新机场和市区,发展前景广为看好。

至此,香港中信除了国泰航空的12.5%股份、香港电讯的20%股权之外,还拥有港龙航空的38.3%、香港东区海底隧道的23.5%、澳门电讯的20%、亚洲卫星(行情论坛)公司的33%和记传讯的2%、百富勤集团的9%、嘉华银行的74%的股权,另外还有约10亿港元的房地产、一个约30万吨的船队,还在内地江苏和内蒙等地投资4至5亿美元建设发电厂,集团资产总值接近200亿港元。从一个豪门独子到逆境磨炼再到创业的辉煌,凭着勇气与毅力,荣智健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

由此可见,在机遇与风险的挑战面前,有准备的头脑从不放弃搏击,只要有先见,只要有敏锐的眼光,在机遇前做好准备,迅速捕捉成功的机遇,这样一定会成功。

善于捕捉财富

善于捕捉财富的机遇,是人生旅途中的亮点。

在人的一生当中,机会就像流星一样极易逝去。它燃烧的时间虽然很短,却往往能带来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许只有那么一次小小的机会,就能让你大发其财,成为富豪。因此,想要创业的人应该试着去做一件自己早就想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这样你就会拥有焕然一新的人生!

许多人在创业初期是非常善于捕捉机遇的,而在事业有一定基础后,就丧失了这种敏锐性,但希望总裁刘永行却是一位十分冷静的人。刘永行是四兄弟中留在饲料行业的,他的目标是做大做强饲料及其相关产业,1999年饲料业已呈低利润趋势,年增长速度翻番已成过去,由于饲料市场非常疲软,加上搬迁,2001年东方希望集团的发展不容乐观。

铺摊子,全国布点已经完成,在饲料方面希望集团已做到了“全国第一”,现在要考虑的是行业的优化组合问题。

刘永行认为做面粉和食品,都是饲料行业的相关延伸。东方至少要做几十家面粉厂,此前已兼并了河南、安徽、四川几家面粉厂。特别是成都东风面粉厂用的是国际一流的全套瑞士设备,能生产高档面粉。2000年刘永行还代表上海东方希望集团与东风面粉厂签订了租赁协议,并称此举是东方希望集团返乡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步,如果租赁经营成功,将大规模进军四川面粉加工业,组建一个至少有五六个面粉厂组成的面粉集团。刘永行之所以选择面粉加工业,不仅是因为饲料制造与面粉加工业同属食品工业,更基于“东方希望”决策层善于捕捉机遇,对四川食品工业发展前景和面粉市场需求的精心评估。

刘永行作为一个从西部走向东部的成功企业家,对西部开发有许多独到见解。刘永行认为参与西部开发可以使东部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更直观、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西部,增强对西部的感性认识。同时,刘永行认为四川企业与东部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开发也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东部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更好地了解到西部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哪些值得开发和参与,哪些项目可以实现“双赢”,这无疑给双方提供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刘永行认为,西部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商机很多,但要吸引外资,搞好开发,必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运作机制,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大胆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对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东西部的交流为双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刘永行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的1000多平方米的商务大楼,成为东方希望立足成都,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基地。刘永行涉足面粉与西部开发,可以说是又一次捕捉住了财富的机遇,使之成为他人生辉煌旅途中的亮点。

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些有抱负的人、那些有超常耐力的人。因此,机遇又是自己争来的!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机会的来临,可以出自偶然,但必须及时利用机会,才能使事物增加价值,为自己带来利益。

商机出现时,许多人根本没有发现它的存在,结果只能与其擦肩而过。

机会是不会光临守株待兔的人的,只有进取的人才能抓到机会。人一生中能获得特殊机会的可能性还不到百万分之一;然而,机会却常常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把握住机会,将它变为有利的条件。而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行动起来。

“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是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这正是许荣茂的一句肺腑之言。

来自福建世茂集团的董事长许荣茂是一个低调的商人。20世纪90年代末他在北京开发紫竹花园等项目时,北京的媒体难见他的行踪;2000年移师上海后从开发闻名海内外的“滨江豪宅”到在全国形成“滨江豪宅”开发模式,除了听到或看见世茂集团的“滨江豪宅”系列旺销海内外的消息外,除了世茂集团又在哪哪拿到新地块开发新城之外,你还是很少听到许荣茂的声音,更难得见到他本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低调做人的总裁,在把握机遇面前却有着超越常人的高姿态。在他十余年的创业中,正是三次机遇和转折才造就了世茂的今天。

分析许荣茂创业过程中的三次机遇与转折,其中显示的玄机就如其儿子许世坛所说:他总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机会。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证券业发展迅猛,而且门槛很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轻易进入金融领域,那时候一夜之间因投机暴富的新闻常常见诸香港各大媒体。许荣茂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当上了一名证券经纪人,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福建搞房地产开发并不需要有很多的钱,几千万就可以搞很大的项目。那时候地价、房价低得不可想象,1亩地只要10万。“但是1992年、1993年开始,1亩地从10万变成近100万,地价开始近10倍地涨。”许世坛说。这时候许荣茂抓住了内地房地产快速发展时期成本低的难得机遇。

然而,他并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内地房地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时,许荣茂携妻带子到澳洲去开发房地产,而这为世茂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房地产市场处在最低点的时候进入是许荣茂的不二法则。北京和上海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投资理念的正确性。

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中国房地产业出现大起之后的大落。在当时很多做房地产投资的人破产、许多人对房地产业避之唯恐不及时,许荣茂却从福建移师北上,大举进入当时还十分低落的北京房地产业。

“当时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属于最低点,而北京因为首都的缘故,聚集了境内外具有高档楼盘消费能力的人却没有相对应的产品。”亚运花园、华澳中心、紫竹花园、御景园等一幢幢高档外销公寓从1995年开始的热销证明许荣茂的判断。“当时我们在北京的5个项目、3000多套房全部卖完了,销售额达几十个亿。”

在北京如日中天的时候,许荣茂又把目光投向上海这座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这时是1999年底。当时这一决定遭到了包括儿子许世坛在内的世茂高层许多人的反对。

许世坛不理解父亲的决定:“在北京从1995到1998年,我们每年销售都是名列前茅,我们在北京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为什么要到上海去?”许世坛的担心是有依据的:1999年~2000年的上海房地产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正处于低潮,陆家嘴有一半办公楼卖不出去。

许荣茂力排众议:中国要加入WTO,上海是中国和亚洲的经济中心,它不只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那个阶段上海房地产跌得这么厉害主要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暂时的。当时上海的高档住宅不到2%,陆家嘴好几百万平方米的高档写字楼没有相应的高档住宅与之匹配,而上海市政府已经在采取相应措施拉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收缩土地供应、购房免税政策、户口政策等。

他认为:“一个政策要出台一两年后才能反应出来,世茂集团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世茂在上海的成功再次证明许荣茂的独特眼光,再次证明许荣茂“总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机会”。

机会的来临,可以出自偶然,但当事人必须及时捕捉并利用机会,才能为事物增加价值,为自己带来利益,100富豪们敏锐的“嗅觉”使他们把准了机会,他们的幸运,是来自偶然的必然。

行动指南,财富之路

1.徐明认为,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看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2.仰融在谈到风险时指出:风险和机会是紧连在一起的,冒险是机遇的代价,如果你只求安定,不愿承担风险,那你同时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3.黄光裕体会到,假若前人缺乏冒险精神,就没有了电灯、雷达、飞机、人造卫星,也没有青霉素和汽车……成千上万的成果将不可能存在。

4.当荣智健创业时,对于可能遭遇到的风险早已了如指掌,他投下的每一分钱……毫无疑问,就是因为它的冒险性,才能激发出创新、勤奋和高度的企望。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