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荣获的奖项越来越多。她的名声越来越大。有更多的人知道她,喜欢她,愿用真情拥戴她。在风云变幻、纸醉金迷的娱乐圈里,她没有变,依旧是那个温婉的邻家姑娘。多少鲜花、掌声,多少喝彩、追捧,她永远只做心底那个最最真实的邓丽君,她要走自己的路,做忠于内心的选择。站在表演的舞台,她一直都是那个面带笑意、充满真诚的小镇姑娘。
1. 伊人何处,桑干水清(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一个充满魅力的人不会总停留在一个地方,既然是美的,妙的,她就要走遍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去分享、享受她的美。人们或是透过她的美更懂得、热爱这个世界,或是透过她的歌声体会到生存的美好。
夙愿很多,但大都难偿。而邓丽君歌甜人美,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味慰藉。
已经红遍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邓丽君,需要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接受全新的挑战。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流行音乐市场,每年都有数不胜数的华人歌手前来投奔发展,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数年来,只有欧阳菲菲、陈美龄、翁玉倩在日本享有一定知名度。
1972年,欧阳菲菲第一次成功登上“红白歌合战”,这个节目在日本的收视率始终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一个相当于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国民节目。因此,几乎所有的日本明星都期待自己能够有天在这个节目中亮相。
虽然拥有登台资格,但欧阳菲菲在日本的发展却充满了艰辛,总是大起大落,辉煌若来似是一瞬间,无人问津又像是一霎那,忽然置身于火热,忽而又被封藏于冰窖,反反复复被掌声包围又突然落寞。
时隔不久,陈美龄登上节目。她的表演似乎很讨日本人的巧,大概是因为她长了一颗可爱的小虎牙,让她的面貌柔和了不少,这有些类似于山口百惠的风格。
当时由日本投资的宝丽多公司对亚洲地区的流行音乐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公司的董事希望将亚洲歌星推上日本舞台,这是鉴于欧阳菲菲等众多女星在日本成功走红的事实,因此想再寻求一位容貌清丽、歌喉清甜的女歌星作为培养对象。
1973年,宝丽多公司派员工到香港的大小歌厅、夜总会寻找可塑之才。两位星探花费几个月时间,行遍整个香港,最后终于在东方歌剧院发现了邓丽君,这正是他们一直苦苦寻觅的未来新星。于是,他们立即与公司驻派在香港的负责人取得联系,相约一起去拜访这个女孩。
后来,宝丽多公司的制作部主任舟木稔,亲自说服邓丽君及其家人跟她进行签约。就这样,邓丽君得到了去日本发展事业的机会。
作为第三个到日本进行发展的华人明星,邓丽君的处境十分不利。欧阳菲菲走的是演歌路线,陈美龄则是偶像路线,而当时日本演艺界也只这两个歌唱路线,而此二人又分别都在歌坛占有了一定地位,歌坛没有再多的发展空间留给邓丽君,无论她走哪条路线,日本听众也只不过默认她是另外一个欧阳菲菲或是陈美龄了。
我们每个人行走人生时,都会遇到转角。转角,道路突然曲折,但只要坚定信念走下去,终能收获光明。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有谁真正能够一帆风顺呢?连中国革命伟人毛泽东都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切问题的答案,都还要靠自己历经万千辛苦,才能获得。
初到日本,邓丽君在宝丽多音乐公司的面试十分不顺。那一天,在公司的录音大楼里,邓丽君演唱了一首《无论今宵或明宵》,这首歌的旋律她自是十分熟悉的了,但此时此刻,或许因为面前多了许多专业审视的头脑和眼睛,一向飘逸洒脱、从容不迫地邓丽君发挥的并不很好。而更加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在录制唱片的时候困难重重,她和制作人的合作磕磕碰碰,几首老歌竟然耗费了三个多小时才搞定。
待到播放,邓丽君一颗心依旧紧张地提在嗓子眼。随着曲子旋律缓缓从先进的录音设备中流淌出,邓丽君的声音终于响起来,然而这不是平日里那滋润大地的绵绵细雨,却有些像一根钢针划破了长空的寂静。
听到这样的声音,宝丽多公司的老板们个个面面相觑,一分钟后人们交头接耳,互相唉声叹气,他们都因惊讶而张大了双眼,“这就是他们花重金聘请来的优秀华人歌手吗?只有这样粗鄙的水准如何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
空气凝固,在一旁的邓丽君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她或许太需要宝丽多这样一个在日本极具知名度的唱片公司来成全自己。
也许,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一匹千里马在没有遇到真正欣赏它的伯乐之前,只能沉默。邓丽君无疑是一匹素质良好的千里马,幸运的是,她此时更遇到了看好她的伯乐。试问,这世上有多少怀才不遇的人,学富五车、风度翩翩,原本可以大有作为,却正是因为缺少伯乐,最终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正当很多人为邓丽君感到汗颜和发愁时,一旁的渡边娱乐公司却看到了邓丽君身上的亮点。虽然这家公司不隶属宝丽多,但两者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联系。为了充分挖掘邓丽君以及偿还宝丽多公司的一份人情,渡边公司的总经理将邓丽君接到了自己的公司,并安排人员专门负责教她日语,对她进行系统的音乐训练。
这对邓丽君来说,莫不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她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像她这样性情善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一定会将渡边公司的恩情谨记于心。来到公司以后,邓丽君积极配合公司的各种章程和安排,每天都积极努力,梦想着自己能够早一天为公司作出贡献,早一点放飞心中的梦想。
学日语是她每天务必完成的重要任务。因为在台湾,她翻唱了许多日语歌,所以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为她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日语与国语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她只能从最基础的音标和发音学起。
一只毛毛虫如何破茧成蝶?每个能够自由呼吸的时光,都是大好年华,春意盎然。它在自己的房间里努力扭动身体,即便与茧的纠缠让它无比痛苦。然,凡付出全力必然刻骨铭心,凡刻骨铭心必期待一个好结果。
面对困难,邓丽君知道自己唯有努力、努力,不断努力。
于是,当别人吃饭时,她在苦练日语发音;当别人早早上床睡觉,她在灯下默读日语。那些有些像小蝌蚪的音符,或许还曾屡屡出现于佳人的梦里。她就是那么想要熟悉它,掌握它,直到运用自如。
勤奋换来了好消息。不出一年时间,邓丽君便说得了一口流利的日语。曾有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说,邓丽君具有极强的语言天赋。最开始时,她不会说粤语,但听多了,第二天便能像模像样的和广东人聊上几句。只要她肯下功夫,不出一月,保准学成半个广东人。
幸如他言,邓丽君爱好学习。
在此后五光十色、光鲜亮丽的舞台演绎生涯里,邓丽君始终都没有停下学习。舞台上的世界如此辽阔,掌声热闹,一个明星的生活如星光般璀璨闪耀,但她却宁愿独守一份寂寞,沉醉在淡淡的书香中,渡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这就是邓丽君,被掌声托起,却从不会为盛名失却本真。她在那个喧嚣的世界里,始终得以保持自己的一片清净。
2.泰丽莎·邓(海棠姑娘,泰丽莎·邓)
名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在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名字对我们的意义总是重大:上学时,它是考试卷上的美丽标记;恋爱了,它是爱人心中一种深刻的铭记;获得荣誉,它是一颗天空中最光亮、梦幻的星辰,甚至当我们离开尘世,它是证明我们来过这个世界的最佳记忆。
一个好名字,犹如一首美丽的诗歌;一个清秀的面容;一个令人怀念的节日;一个梦幻,一个神话,一种亲切,一种动听。
红尘里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美的名字。当你爱的人呼唤你,总是呼唤着你的名字,你就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就是你。
我们都渴望,拥有红尘里最沉醉的梦。
泰丽莎·邓是邓丽君进入渡边公司后,为自己取得艺名。她从小就加入基督教,早已在内心深处根种下了对宁静的信仰。在阅读《圣经》时,她很喜欢基督第十教徒玛加·秦丽莎修女,故而取此名。
为了尽快融入日本市场,获取日本听众喜欢,邓丽君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但要一下子适应与港台地区风格迥异的日本音乐节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那时候的日本正是青春偶像歌手的全盛时期,整个歌坛笼罩着一种矫揉造作的浮夸。很多来日本发展的外国歌手,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尽管深知偶像路线或许并不适合自己,但也都纷纷穿起迷你裙,在发间别上大朵蝴蝶结,以此哗众取宠。
邓丽君对此不敢苟同,她骨骼清透非俗流,更深知自己不适合此种风格,因此,她在演出的时候,依旧保持着“港台风”,不修边幅,不作修饰,力求清新脱俗。
在演唱方面她依然保持认真、严谨地心态,用心唱歌。站在镁光灯下的她,眼里只有听歌的人,心里只有想唱的歌。她的世界,从来都不肯为名利和浮华所停留。
很快,随着邓丽君在各大夜总会的频频亮相,日本音乐界刮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她的形象像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一样,让日本听众耳目一新。
清新,自然。给浮躁的娱乐圈里带来了丝丝清凉,有谁能够不喜欢这样的邓丽君呢?
然而,邓丽君此时已签约宝丽多公司,她的一切演出事宜都必须按照公司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幸的是,制作人为她定制的路线正是偶像歌手。
此后,邓丽君的时间安排异常紧张。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准备,邓丽君正式推出在日本的第一张原声大碟《无论今宵或明宵》。
公司成功地将邓丽君打造成了另一个陈美龄,日本音乐市场再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容纳、接受一个相同风格的歌手,况且超短裙、大蝴蝶结这种泛滥又粗鄙的形象根本不适合邓丽君本人。
于是,意料之中的,第一张专辑并没有在日本听众群引起轰动反响,邓丽君也没能成功上位。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一个人渴望什么,她就必然为它受累、纠结,甚至于痛苦。邓丽君渴望成功,那是她来日本发展的最终目标。她要将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刻印在日本听众心中。成功是那佛前的春光,花开半夏;成功是那夏夜的星辰,眸明如雪。
失败不能令她退缩。只会迫她更加努力。
1974年,邓丽君推出第二张日本专辑《空港》,成功翻身。唱片一经面世,就立即打入唱片排行榜第41位,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升至第15名,总销量更是高达75万张,一举创下宝丽来公司成立以来最畅销歌手记录。
从此,秦丽莎·邓成为一个公众的名字。
回顾《空港》的成功,邓丽君总结这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她本人的个人特色,不再走日本当下流行风,而使用了她个人最擅长的演唱风格。
纵观《空港》歌词,耳边如今淡淡地放着一首邓丽君的《北国之春》,她那有些清淡但却夹了些许甜蜜的嗓音,将这首词演绎的恰到好处,宛若晴天丽日,微风阵阵,白鹭当空,悦耳鸟鸣。她以一个忧愁哀怨的曲调唱出了一个失恋少女的心声:
风儿多么可爱
我时常想起清风
诉说情怀
时光不停地流
一去不回来
你曾经告诉我
光阴不再来
如今我已了解
你对我那样关怀
我要珍惜你的爱
不会忘怀
树上美丽的花
开的那么可爱
花儿谢 花儿开
谁能明白
时光不停地流
一去不回来
你曾经告诉我
光阴不再来
如今我已了解
你对我那样关怀
我要珍惜你的爱
不会忘怀
时光不停地流
一去不回来
你曾经告诉我
光阴不再来
如今我已了解
你对我那样关怀
我要珍惜你的爱
不会忘怀
--《风儿阵阵吹来》
一对有情人,难得离别苦。邓丽君优美的声线准确而精进地描写出了一对有情人面对离别,内心深处的挣扎。
让那些日本听众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演唱这首优美歌曲的,竟是一个来到日本发展仅一年的华人歌手。
她恰到好处地演绎了这首情歌,使日本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空港》的成功经验,邓丽君此后的歌唱方向基本都是走这种路线,一坚持就是20年。人们最她所诠释的情歌风格很是喜欢,以至于在她去世后,曾有许多人想起她时这样说,还有谁一唱情歌,就是20年。
是的,在对情歌的把握和演绎下,整个音乐界都没有人能比过邓丽君。爱情太小,初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越是微小的东西,越难以把握,火候不到的,无法触及人心,太过了,又难免使人感觉矫情。
邓丽君却拿捏的相当成熟。所以才会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随着更多的日本听众开始对邓丽君展开疯狂地崇拜和追捧,邓丽君的演艺生涯在日本登上了另一个高峰。
这年10月,邓丽君应邀参加“第七回新宿音乐祭”,在比赛中邓丽君最终以585票成绩获得评委一致青睐,摘得本届“银奖”大奖。
好事接踵而来。
11月,邓丽君荣获“全日第十六回唱片大赏”的新人奖,当年仅有21岁。
《空港》一曲的成功,为邓丽君赢来许多殊荣,为她成功打开了日本唱片市场。从这以后,邓丽君的歌唱事业更加蒸蒸日上,辛勤努力终于换来光明。
3.名扬东瀛,碧水常清
演艺是一条充满荆刺的路。从和公司签约的那天起,艺人的发型和穿衣风格等等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娱乐公司会来包装艺人,艺人要做的只能是服从。
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世上除了军人这个职业必须要百分百服从,第二个就要数到明星。因为她们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媒体和闪光灯前,而观众和狗仔队的存在,更是时刻提醒她们要万分小心。
最初,公司为邓丽君一手制定了以陈美龄为模仿对象,走偶像派路线,要求她必须穿短裙,在发间扎大蝴蝶结,留一头长长的秀发。
邓丽君深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虽然有诸多意见,却也只好按照公司的规定装扮。但时间久了,邓丽君实在不喜欢束缚自己,每天当她从镜子里看到一个熟悉却又显得陌生的自己--她不喜欢那头长头发,总觉得像是戴了一个假发套,虽则脸蛋还是自己的,但加了头发就显得很别扭。于是干脆趁经纪人不注意,拿起剪刀将长发剪了个干净。
公司发现了这件事。
剪掉头发的邓丽君第一次公开上节目,公司的同事意外地发现观众对她的这种打扮竟还比较认可。因为她长相清丽,留了短发的邓丽君反而显得更加清秀。于是,公司也只好默认这种形象。
邓丽君向来在这种所谓的“小事”上不拘小节,她很有自己的主意。
1976年,她又去参加一档电视台节目,穿了一件腿部开着高叉的中国式旗袍,没想到引来观众的一阵喝彩,一时间好评如潮。节目播出以后,很多歌迷来信向邓丽君索取她穿着旗袍的照片,更有人对邓丽君穿着旗袍露出大腿的做法表示由衷称赞,夸她的腿部曲线很完美。
为此,邓丽君感觉受宠若惊。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曾半开玩笑地说,“日本人称赞我的腿部曲线优美,那就是我的脸蛋长得差强人意,所以公司只好想出了这一招让我吸引大家的注意啦!”
这年夏天,邓丽君推出她进入日本市场后的第七首新歌《夜幕下的渡船》,为了积极帮助邓丽君推销这首歌,公司专门按照中国人的方式,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特殊的“祭拜”仪式。
这一天,公司的女员工全部穿上中国旗袍,甚至连男员工都不能幸免,也都换上了中国式长袍。人们在“供桌”上点燃了红蜡烛,将整个环境打造成一副“新婚拜堂”的阵仗,最好笑的是蜡烛上分明题着“百年好合”的字样。
虽然宣传的方式有些不伦不类,但效果却出奇的好,这一年,《夜幕下的渡船》在当月排在全日本唱片总销售第九名。
至此,邓丽君稳固奠定了自己在日本唱片界的显赫地位,成为第四位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华人歌手。
在众多的日本歌迷中,邓丽君有几个永远坐在头排的听众,不管邓丽君在哪里演出,几时演出,这些看上去大概30出头的青年人总是衷心追随于她。
邓丽君对此曾感慨说,“对一个歌手来说,能拥有这样衷心的歌迷,无疑是她最大的殊荣和荣幸。她与这些听众惺惺相惜,并很珍惜彼此之间的享受和相知。能够被这样真诚的拥戴着,是一件幸福的事,作为回报,她唯有站在台上认真唱歌,来回报歌迷对她的爱和尊重。”
是啊,想一想,这世界能有人真心喜欢你,愿意衷心聆听你,这是一件多温暖、贴心的事。
我们总渴望自己变得优秀,再优秀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喜欢,愿意主动接近我们,成为彼此的朋友。
我想,大概人都是渴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的吧。
日本的歌迷很喜欢送礼物。于是,邓丽君几乎每个时间段都能收到礼物。有时候是一大束百合,有时候是卡通玩偶。
邓丽君深知,礼物不分贵贱,总是歌迷的一片心意,所以她总也舍不得丢。但到处演出,东西越堆越多,最后干脆分批寄往家乡台湾,送给哥哥的小孩做玩具。
在日本奋斗多年,邓丽君始终保持着一贯作风:她很少购买日货,以自己是位华人歌手而感到骄傲。
有人分析说,邓丽君之所以会在日本取得成功,得益于她的娃娃脸和一口纯正的日语发音。
但邓丽君从来不为自己所拥有的这两样,沾沾自喜。
作为一个红透了日本的大明星,她依旧深入简出,不做刻意装扮。每逢重要的演唱会,必定要委托家乡那边为自己订制一款高档中国式旗袍,以便在演唱会上穿。
不管台下来自异国家乡的听众掌声如何热切,邓丽君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华人歌手。
4.花能几日红(花红百日,暴雨将至)
这世上,从生到死,有人始终停驻一个地方;有人却选择推开门,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苍茫天地,混沌如梦,是谁在最深的红尘里,投下了最深刻的想念?那前路渺茫,我热切追寻的好梦又会在哪里出现?
然而作为人,我们需要一个梦。它使我们倍感生命之温存,也鞭策我们活得更有意义。而意义是什么?红花就是绿叶的意义,大树就是落叶的意义,而红遍日本就是邓丽君来到日本的意义。她在日本寻梦许多年,终于打开一片天地。
如果你长久的离开一个地方,天高地远,岁月蹉跎。是否会想念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否会问自己那个地方对自己可有留恋?
我会问。因为我曾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付予那片土地,我曾在那里追逐梦想,我曾在那里经历成长。
从1974年到1978年,邓丽君忙于在日本发展自己的演唱事业,很少与港台、东南亚地区的歌迷进行互动演出。但这么久的分别后,这些地区的歌迷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偶像,还在通过一些电台节目关注身在岛国的偶像。
当年,邓丽君从台湾转到香港发展,演唱方式也相继发生了一些改变,开始投入电影歌曲的录制与发行。当时的港台地区,电影行业飞速发展,其中以琼瑶为主的风情戏最为风靡,邓丽君当时所在的唱片公司就以电影主题曲为主要线索,为邓丽君量身打造了二十多张专辑。在众多的电影歌曲中,最以《千言万语》打动人心:
不知道为了什么 忧愁他围绕着我
我每天都在祈祷 快赶走爱的寂寞
那天起 你对我说 永远的爱着我
千言和万语 随浮云掠过
不知道为了什么 忧愁他围绕着我
我每天都在祈祷 快赶走爱的寂寞
古月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汇,轻而易举将一份欲说还休的感情清晰地描绘出来。琼瑶剧温柔细腻,邓丽君唱歌柔情似水,两者相互交融,简直就是天衣无缝。完美的搭配和演绎,使这首歌成为邓丽君众多作品中的金字招牌,直到多年后,当人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依旧能够身不由已地沉醉其中,从而回忆起邓的温婉多情。
琼瑶式的爱情剧,成全了邓丽君在电影行业的唱歌事业,也或者,邓丽君精妙绝伦的演唱功底,使琼瑶剧俘获了更多观众的心。也许,绝配就是这么来的吧。任世间别物种种,却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他们彼此更需要、更相互契合。
成功加入宝丽多公司后,邓丽君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1975年,她推出《岛国之情歌》的第一集《再见!我的爱人》,其中有她的成名曲《空港》。
随后的9月至10月,邓丽君再次回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展开巡回演出,10月底在香港参与录制了《邓丽君电视特辑》。
1976年,邓丽君首次在香港的利舞台登台演出,3月即在当地举办个人演唱会。歌迷热情前往,激情高昂。由于第一次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此后一连几年,邓丽君又在这里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同样获得了歌迷们的热烈反响。
此时,邓丽君在日本接受了三年的正规训练,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她开始将一种比较现代化的表演方式带到华人世界。当时,中国流行音乐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演出形式上相对日本等地区还比较落后,港台地区的演出一般都只注重歌手本人的特色,而日本等地区饿演出除此以外,更注重整个舞台效果。在舞台表演上,舞裙大多只起点缀作用,而乐队则是更简单的伴奏。邓丽君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使整个演出的舞台效果达到一个先进水平。
在香港开演唱会时,每场演唱会的门票总是在第一时间就一售而空,舞厅门口更是挤满了等着买退票的人。
在演唱会现场,邓丽君从始至终都很亲切可人,她会趁着旋律间奏的空挡与台下歌迷亲切握手,甚至送去几句问候。
“只要你们不觉辛苦,我唱一夜都没有关系。”她深情地望着台下说。
面对偶像如此伟大的敬业精神,听众也很“痴情”。但凡音乐响起,邓丽君朱唇轻启,人们总沉醉其中;若歌声停住,轰天的掌声从四处响起,震耳欲聋,欢呼声如热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挥舞着手臂热情高涨,所有的声音汇合成那个动听的名字:“邓丽君,邓丽君”,喊叫声与掌声彼此交错,经久不息。唱歌的人忘记了疲惫,听歌的人陷入了疯狂。
可以说,香港是邓丽君的一块福地,这座城市东西融汇,到处充满了现代气息,使邓丽君沉醉,她怀有深切的感情为这座自己钟爱的城市高歌,所发行的唱片也获得了当地人群的大力支持。
继邓丽君成功开拓出日本唱片市场后,她开始忙于奔波东南亚、香港与日本三个主要市场,由此个人演唱会安排得紧锣密鼓,虽然辛苦,但邓丽君乐此不疲。
1978年,邓丽君又以两张大碟荣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其中,《爱情更美丽》、《一封情书》都是“白金唱片”。
在赢得掌声、获得荣誉的时候,善良的邓丽君不忘积极开展各种慈善活动,更将1978年自己某场演唱会的所得慷慨捐出,作为慈善基金。
几年中,邓丽君步履匆匆,从台湾到香港,香港到东南亚再到日本,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每一次都沐浴在花海之中,在丰富的行程中摘下了无数桂冠。20世纪70年代,整个亚洲因为邓丽君,披上了一层绚烂耀眼的缤纷。
而她像个忠诚的追梦人,在前进的道路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前程似锦,然而天命无情,再美的红花也有凋零,她不知道,前方也会有风雨,并且那场大风暴竟会来得如此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