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时候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事说的是我国古代“亚圣”孟轲,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孟子,他小时候由于居住的环境不好,母亲担心影响他的成长,一连搬了三次家,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孟轲从此好好学习,认真修养,结果成了伟人。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在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个性品格形成、志向理想决定的关键时期。少年儿童可塑性强,鉴别能力差,好模仿,往往见到什么学什么。因此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也为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所证明。英国物理学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约翰·威廉·瑞利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1842年,约翰·威廉·瑞利诞生在英国的莫尔登附近。瑞利小时候的一段时期表现很差,读书不用功,一味贪玩,甚至两次逃学。父亲虽然对瑞利严加管束、耐心教育,但并没有收到多大效果。父亲为此十分着急。瑞利的父亲很有头脑,很有见识,也很有办法。他经过认真观察分析,认为瑞利如此不学好,不求进取,与环境有重要关系。那时候的莫尔登一带,教育条件很差,学习气氛也不浓。在那样的环境下要改变瑞利的学习状况非常困难。瑞利的父亲经过反复考虑,断然决定改变瑞利的生活环境。10岁那年,父亲带着瑞利迁到了伦敦。这样一来,果然立竿见影。在伦敦那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下,瑞利的学习态度大变,开始努力学习。与此同时,瑞利的素质、思想品德、兴趣爱好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瑞利后来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曾经这样说:“童年的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生。”
瑞利的父亲作为家长,他的高明之处还不止此。瑞利一家迁居伦敦后,可能由于伦敦是有名的雾都,经常大雾笼罩,空气潮湿,瑞利不久就感到不能适应,健康状况很不好,甚至无法坚持上学。这时候他父亲又作出了正确抉择:为瑞利请来了一位不错的家庭女教师。这样一来,瑞利虽然不能去学校上课,却可以一年365天,天天跟着家庭女教师学习,从不耽误。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使瑞利好学不倦,非常刻苦。他不断地向家庭女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演算家庭女教师布置的一道又一道的数理化习题,并不断强化刻苦、认真、踏实、努力的学习习惯。这正是瑞利以后取得杰出成就的扎实基础。
后来,瑞利的道路又出现了一点曲折。瑞利考入剑桥大学三育学院以后,又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又想致力于文学事业,想成为一名文学家。幸运的是,学院院长经验丰富,目光敏锐,伯乐识良马。他发现瑞利是数理化方面的人才,认为他可能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大成就。于是,他力劝瑞利主攻数理。瑞利经过考虑,接受了院长的劝告。从此,瑞利一心一意地专注埋头于数理的学习和钻研,果然成绩卓著。瑞利23岁大学毕业时就荣获英国皇家学院授予的“雄才奖”。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十分难得。
后来,瑞利由于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共同发现了从空气中得到的氮里含有氩,而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瑞利品德高尚,十分谦虚,从不争名逐利,厌恶虚荣。他曾经与化学家拉姆塞互相推让,都坚持说氩元素是对方发现的。
瑞利被公推为英国皇家学院院长时,在皇家学院全体大会上发现拉姆塞没有到会,但发现了拉姆塞的一封信,信中说他正在紧张研究空气中的其他稀有元素,难以抽身赴会,并将研究进展情况作了报告。这使瑞利深受感动。他在向大会致辞时说:“今天我就任院长职务,与其说些空话,不如把我们一位同事的来信公之于众。”接着,他宣读了拉姆塞的来信。从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瑞利和拉姆塞品德何等高尚,他们的真挚友谊又是何等深厚。
瑞利有句名言:“学问不能和财富相比,它是绝对不可以自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瑞利的座右铭。他鄙视知识私有的观念和态度,始终认为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用来为人类服务。
瑞利多才多艺,在声学、光学、电力学、电磁学、流体力学、化学、摄影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擅长文艺,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许多文章至今为英国青年争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