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有句顺口溜:“邓县有座塔,离天一仗八;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着天;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都是夸张其高。其实王府山不过23米,8层楼高。但那时南阳最高的建筑也就是城门楼,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其他都是匍匐的平房。在城之一隅突兀一个20多米高的家伙,确实是危乎高哉了。
王府山是座太湖石假山。太湖石假山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在我所见的全国所有假山中,王府山是最高的,它险峻秀拔,玲珑怪奇,远观近玩,皆有情趣。
王府山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其墓志铭记为二十二子)朱桱为唐王,藩南阳。当时朱桱只有5岁。在他还没有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阳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唐王府后有石山,名曰王府山。”它是王府花园中的主要建筑。据民间传说,这些石头都是从2000里外的江苏太湖运来的,人抬牛拉,历时数年。山呈圆锥形,除主峰外,另有四个支峰,取“五峰并峙”和“四峰拱朝”之意。支峰下边有奇巧的洞窟,洞窟之间,崎岖贯通,一步一景。穿洞走穴,爬60道台阶,螺旋而上,可达主峰山顶。山顶有亭,凭栏可鸟瞰全城,也可远眺九架孤山,紫、塔、独、蒲(山名),皆历历在目。
我们上中学时,星期日常到王府山玩儿。山底部有一个小门,进去后伸手不见五指,心里吓得扑扑通通直跳,不知前后左右会冒出什么妖怪来。摸着石壁往前慢慢挪,拐一个弯,一线亮光就出现了,人的胆一下子就回来了。这就是王府山有名的黑洞,小孩们越害怕越往里钻。后来听说有个女学生在里边被人强奸了,就把洞口堵死了。
明末清初以后,王府山屡遭破坏。康熙年间《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载:“城之西北隅,为前唐藩旧址,有石山尚存,荒烟蔓草中,拆取什一,驾牛车而适其所。”
按此记载,现卧龙岗武侯祠宁远楼前的假山梁父岩和抱膝石,即是王府山之遗物了。到了民国年间,更没人把王府山当做全民的财富,而把它视为无主之山,许多豪富和雅士都去扒取山上的太湖石,运回去装点自己的宅院。至今南阳一些旧官署、老学校及民间大宅之中,仍可发现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都是那时从王府山扒来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破坏更加严重。1941年春,日本数十架飞机轰炸南阳,许多居民跑到王府山,钻进山洞里躲藏。中午时分,一颗炸弹落到山上,东侧山体垮塌,洞中居民均被炸死。“文革”中又一次遭到破坏,洞中神像被砸,登山石阶、山顶亭子皆损坏。80年代初我去游王府山,山门全部堵死。西南角滑塌,山脚下到处是荒草和粪便。唐藩共历9世11王。历代唐王生活都很腐化。由于站在王府山上能俯瞰全城,所以王府山就成了历代唐王的瞭望台。他们看到城中谁家娶亲,就把新娘抢来,先睡三晚再放还。南阳人为了夺回初夜权,就改在夜里娶亲,而且不放鞭炮,不吹唢呐,像偷的一般。此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南阳夜间娶亲之俗怎样形成,无正史可考,仅传于民间口碑。但这口碑比正史厉害,它挂在千千万万人的嘴上,远播久扬,而正史却大部分都深埋在故纸堆里,不为人知。有此口碑,历代唐王在老百姓心里便只留下“仇恨”二字。明末农民大起义中,规模宏大的唐王府和九座郡王府被烧得片瓦无存,仅余这座烧不掉的王府山,作为唐藩的耻辱柱耸立在那里。11个唐王都埋葬在城北35里的紫山南麓,陵园占地上千亩,享殿、神厨、奉祠、祭亭,金碧辉煌,但在起义之后也被全部破坏,墓寝被掘开,高贵的王侯尸骨与狗骨头一起白花花地扔得到处都是。1948年,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王凌云为阻挡解放军进城,征调南阳、新野、方城三县牛车,将扒出的青砖、石条运往南阳修筑工事,三县牛车整整拉了一个月。
但这11个唐王并不都是平庸的。他们在南阳生活了230多年,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没有朝廷宣诏,严禁进京,也不得在朝中做官。他们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南阳人,身上既禀有朱元璋的血脉基因,同时也饱含了南阳精神与性格。终于,在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后,一个姓朱的南阳人大吼一声,要扶大厦之既倒,要挽已泄之狂澜,他悲壮地接过大明续统,又做了一年半的大明皇帝。
这个人叫朱聿键。他躺在正史的故纸堆里,不为人知。
朱聿键生于1602年,是唐端王的长孙。父朱器墭,被封为世子后为其弟所忌,惑于端王,端王囚器墭于承奉司。可怜朱聿键时年3岁,也被勒令随父囚。在囚所里,器墭被其弟毒死。端王欲传位于次子,被明廷右参政陈奇瑜(明史有传)劝阻,遂立聿键为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端王薨,朱聿键袭王位。明史载,朱聿键“稍读书即能明大义,处患难而志气终不挫”(《隆武纪年》)。在数十个明藩王中,他是惟一一个有雄才大略、敢说敢做的人。崇祯是一个不赖的皇帝,但群臣腐败,朝纲败坏,难免做亡国之君。朱聿键看清了这一点,上书陈时弊,申斥权臣,遭群臣忌恨,“王亦浸骄薄公卿”。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各地藩王均惊慌失措,无所作为,独南阳“日陈兵自卫,得材武称然”(《南阳府志》)。崇祯九年8月,北京危急戒严,朱聿键闻报率兵勤王,“疏发遂行,已过裕州,诏切责勒还国。”(见《明史》第二十三卷)群臣借此鼓噪,说朱聿键违太祖圣训,不经宣诏,即带兵越关出城,居心叵测。崇祯帝遂下旨降聿键为庶人,押发高墙禁锢。这位当年的3岁之囚,到了35岁时,又回到了牢笼里。他当了4年唐王,坐了8年牢。8年后一个刮着黄风的冬日里,崇祯帝在一棵委琐的小树上结束了自己生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史称南明。朱由崧立即赦聿键出狱,但对这位桀骜不驯的宗亲仍存戒心,不许他回南阳老家,也不许他入南京,而是令他远居广西平乐府。在赴广西的途中,过杭州遇靖虏伯郑鸿逵。时值福王降清,郑鸿逵遂联络户部侍郎何楷、户部郎中苏观生等人,奉聿键入闽。1645年6月27日,明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奉聿键即帝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史称思文帝。“帝英才大略,不能郁郁安于无事,在藩服之时已思拨乱而反之正。”(清初大学者黄宗羲语)朱聿键即位后“两京既覆,枕戈泣血,敕断荤酒,后宫不满三十人,半系老妪……所至访求书籍,亲征亦载书数十乘。”(黄宗羲)郑芝龙成了朱聿键股肱之臣,为褒其功,特赐其子郑森国姓,更名成功,掌管御营。南方人都叫郑成功为国姓爷,说是明朝皇帝赐的姓,究竟是哪个皇帝却很少有人知道。
朱聿键雄心勃勃,即位5个月后即下诏亲征。但历史一旦打了死结,是无人解得开的。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朱聿键驻跸汀州,清兵追至,被执,杀于福京(今福建福州)。他当了一年半的皇帝,一改崇祯的懦弱、福王的无能,这个姓朱的南阳人终于为曾经辉煌过的大明朝画上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句号。乃祖朱元璋在九泉之下会轻轻点一下头说:尚可。
知道了这段历史插曲之后,游王府山时,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