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南阳是个碗

南阳为什么古称宛?一直争论不清。有人问于我,我说因为南阳是个碗,就像上海是个滩,天津是片卫(天津卫),南京是道陵(金陵)一样。毛传曰:“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宛作凹入讲,正是碗貌。

又问,这个碗里盛的是什么?

我说,起初盛的是水,后来盛的是沙,沙盛满以后,在沙上盖了许多房子,住了许多人,变成了碗(宛)城。

问者是位建筑师,他很同意我的说法。他说自己在南阳城盖了一辈子房子,挖地基的时候,两尺以下全是纯净的黄沙,有的沙层厚达一二十米。1993年,在西城门处盖金汉丰大厦,在十来米深处的黄沙里挖出一棵古树,合抱粗,数丈高,枝桠齐全,木质鲜艳如初。这是一棵南阳还是碗水时的树,距今至少一万年,很值得保存和研究。可惜这棵史前巨树后来没有了下落。

这就是说,史前的南阳是一片湖泊,湖泊圆形,像一个碗。这个碗的碗沿,北边在独山、十王店岗,西边在麒麟岗、卧龙岗。有史记载的南阳土地上的第一个封国是虞舜封的吕国,又称有吕,国君伯夷,是姜太公吕望(尚)的先祖,其国在西碗沿上,即现在卧龙岗西边的董营(旧称董吕村)。另一个西周时的封国叫申,在北碗沿上,即独山及十王店岗一带。申为楚灭,楚又为吴败;吴败楚后把功臣伍子胥封于申,称申胥(不是申包胥,申包胥称包胥)。

为什么那时的申、吕都封在碗沿上?可能那时这碗里还有些儿水,不太适宜居住。又经千年的沧桑,到了晋朝,晋武帝司马炎就把儿子司马柬封到碗里,称南阳王。这碗里的另一个著名的王就是明朝的唐王,他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朱桱。

唐王历经九世十一王。王府规模宏大,加上后来建的九座郡王府,碧瓦红墙半南阳。可惜李自成进南阳后,一把火把它给烧了,从而结束了南阳自汉代以后的第二次辉煌。

然而,明朝给南阳留下的遗产还是丰厚的。整个满清以迄民国,南阳基本上还是明朝留下的南阳。它有一道雄伟坚固的砖石城墙,高宽各二丈二尺,城壕深亦二丈二尺,阔四丈四尺。城设四关,开四门,东门曰“延曦门”,额镶石刻“中原冲要”;北门叫“博望门”,额镶石刻“星拱神京”;西曰“永安门”,额镶石刻“控制秦关”;南曰“淯阳门”,额镶石刻“车定指南”。南阳战略地位的重要都写在她的脸上了。1938年,南阳专员朱玖莹把东门改为新华门,北门改为公安门,西门改为党化门,南门改为中山门。这一改就改儿戏了,所以老名字叫了三个朝代,新名字却只叫了十年(至南阳1948年解放)。

南阳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有两重城墙。每个城门之外又建一小城,称月城(不同于翁城)。月城独立建寨,然后四关四个月城之间又用寨墙连接起来,这就使南阳的城墙十分复杂,像八卦阵。外城墙称寨,城门称寨门,以与内城区别。每个月城开一个大寨门,另开若干小寨门,以利市民生活。城门之外的四个月城,像四个花瓣。站在独山上望,南阳城就像一朵大梅花,开在一枝虬曲的老干上,这枝老干就是白河,河水两边银色的沙滩就像梅枝上臃肿的白雪。因此,南阳一度被文人雅士们称为梅城,但它终究没有宛(碗)城叫得响亮,这是南阳的注册商标。

南阳是“中原冲要”,它西控秦关,南定荆楚,北拱神京。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战略家会把目光从这只“碗”上轻易滑过。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来过南阳,李宗仁来过南阳,汤恩伯、白崇禧、陈诚都来过南阳,进行战略经营。共产党成立后,肖楚女就在南阳发展了黄火青(曾任全国最高法院院长)、黄民钦等本地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1928年,柳直荀(即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柳直荀,时任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到南阳筹建革命武装。之后,刘少奇、贺龙、徐向前、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都到过南阳。毛泽东虽没到过南阳,但整个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为指导南阳革命斗争共发电报89封;1948年南阳解放,毛泽东又亲自撰写通讯,表现出他对南阳非同一般的关注。

也许,南阳这只碗里,真的盛着中国半个江山呢!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