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真正能够证明并展示南阳古代辉煌的是南阳的汉画像石。
严格地说,南阳只有两样国宝,一样是恐龙蛋,一样是汉画像石。可是偏这两样东西人们最不金贵,用它们铺路,垒猪圈,盖茅厕。直到有一天一个扯淡人说,这是恐龙蛋呀,全世界仅发现了4枚!南阳人才憨巴实脸地眨着眼问:是吗?咋恁主贵?咱这里可到处都是呀!
据报导,南阳共发现恐龙蛋化石5000枚左右。实际上1万枚也不止,全世界轱辘的到处都是,5块钱一个,论斤称的话,比红薯还便宜。
恐龙蛋是大自然的造化,而汉画像石却是灵异的杰作。你去看敦煌,你会赞美它的恢宏,你会慨叹它的鬼斧神工,你会感动于人的艰苦卓绝。而你去看南阳汉画馆的时候,却没有这些红尘中的沉重,你感到的只是人的浪漫,人的飘逸。你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看没了,你把自己的形体抽象了,抽象成一个灵魂,就似一幅汉画,在时空之外翩然地飞行。
汉画像是真正的艺术,是纯粹的艺术,是可以引领人的灵魂飞升的艺术。中国的魏唐石刻,不论从历史的悠久或艺术、规模上,在世界上皆有可比性,而南阳的汉画像石却卓尔不群。它藏在愚昧无知的后面,望着世界上其他的艺术轻蔑而自信地微笑了2000年。当它一身泥土从桥基或溷厕中走出来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便都一片哑然。
那么,是谁在无知的黑暗里拨亮了一盏明灯,烛照了汉画?或者说,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艺术瑰宝——南阳汉画像石?
许多人都会说是鲁迅。当然,鲁迅在生命的最后的几年里,对南阳汉画确实倾注了心血。但他不是那位拨灯的人。
鲁迅关于南阳汉画的日记和书信,摘录如下:
十一日信并《南阳画像访拓记》一本倾同时收到。关于石刻事,王冶秋兄已有信来,日内拟即汇三十元去,托其雇工椎拓。但北方已冷,将结冰,今年不能动手亦未可料……南阳石刻,关百益有选印本(中华书局出版),亦多凡品,若随得随印,则零星者多未必为读者所必需,且也实无大益……南阳汉画像如印行,似只可用选印法。(给台静农的信)
21日,云……得南阳汉画像拓片六十五枚,杨廷宾寄来,先由王冶秋寄泉州。(1935年12月21日日记)
9日,云。……得汉画像石拓片四十九枚,南阳王正今寄来。(1935年4月9日日记)
17日,云,热,下午雨。……得王正朔信并南阳汉画像六十七枚,夜复。(1936年8月17日日记)
鲁迅夜复的信如下:
正朔先生足下:倾奉到八月四日惠函,谨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已于同日收到无误。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迟固无妨也。知关锦念,特此奉闻,并颂时绥不尽。周玉材顿首八月十八日。
在这些书信和日记里,鲁迅提到了与汉画像石有关的几个人:王冶秋、关百益、杨廷宾、王正今、王正朔。
王冶秋是作家,鲁迅的文友;同时,他还与杨廷宾和王正朔是北京西山中学时的结拜弟兄,王正朔排行老大,王冶秋排行老三,杨廷宾排行老五。王正今是王正朔的堂弟。鲁迅是通过王冶秋让三个南阳人为其收集汉画像石拓片的。这几个人也不是发现汉画像石的拨灯之人。
至于关百益,他是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省博物馆馆长。鲁迅说的那个“多凡品”的汉画选印本,名字叫《南阳汉画集》,共收汉画40幅,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这是南阳汉画第一次公布于世,引起史学界和艺术界的关注。鲁迅可能就是通过关百益的《南阳汉画集》知道了南阳有汉画。
但关百益也不是发现南阳汉画的拨灯之人。那个拨灯人还隐藏在他的身后,就是为他提供汉画像资料的那个人。
这个人就是南阳耆宿张中孚。
张中孚是南阳北郊白庄人,当时是河南通志馆编修。民国17年(1928年)河南大旱,导致第二年大饥荒,即民间说的18年年眚,张中孚奉省政府之命回乡赈灾。赈灾过程中,他发现老百姓的墙基上有青石,青石上有画像。张中孚见过山东武梁祠的汉画像石,所以他一下子感到惊异非常:这不也是汉画吗?我们南阳也有汉画像石吗?自此,他就留心了,一留心,竟然发现南阳城里城外的墙壁上、路面上、桥梁下,到处都有汉画像石,短短数月,一面赈灾,一面就集了数十幅之多。他回到省城开封后,就把这些拓片交给了关百益,两人合计后,挑选了40幅出版。
这仅是发现与收集。汉画像石是从哪里来的?干什么用的?当时都还是谜。第一个研究汉画像石、揭开这个谜底的,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人,名叫孙文青。
孙文青,名朴翰,号素庵,南阳社旗镇人,1922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32年春,孙文青在南阳五中(现一高中老校址)教书时,发现校院的廊阶之间散布了不少汉画像石。每到课余,他即伏身廊间,久久地揣摸,但不得要领。秋,听说草店一古墓中有汉画像石,即请了一个照相师一起赴草店考察。
草店在南阳西南卧龙岗余尽处,濒临白河(古淯水)。民国20年大水,河岸坍塌,现一古墓。国民党驻军宋天才派士兵挖掘,得文物三担,偷运出境,余一空墓。而真正的宝贝,却正是这座石砌的空墓。孙文青在墓中共得汉画像石27块。通过潜心研究,他得出结论:所有汉画像石皆为墓中之物。他把汉画归为八大类:天象,夔螭、山神、铺首,鸟兽、人物、游戏、舞乐。孙文青并考证出汉画像石所依之蓝本:天象类出自图纬旧说及河图、洛书;奇禽怪兽及人兽合体采自《山海经》、《禹贡》;舞乐依据《毛诗》、《尔雅》、《礼图》;搏击源于《孙轸图》、《王孙图》、《伍子胥图》……
全中国那么多地方,为什么惟独南阳会有这么多汉画像石?孙文青研究认为,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乡,是他成就帝业的根据地,许多功臣元勋都出在南阳(如二十八宿)。刘秀称帝后将南阳作为陪都,城里住了无数显宦世家。这些显宦世家们贪恋荣华富贵,希望死后也能富贵荣华,所以厚葬成风。汉明帝喜爱绘画,许多大臣也跟着以画为宝,所以都把绘画当做厚葬的材料。这是汉画像石的市场需要。南阳城北30里有一座蒲山,盛产青色大理石,石质坚密,硬度适中,极易雕刻且不易风化,汉画用石皆出此山。这是汉画像石的物质基础。第三因素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当时南阳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及文明程度,足以升华出如此美妙的艺术。
孙文青把研究成果写成《南阳草店汉画像记》,发表于1933年《国闻周报》第十卷第十三期;《南阳草店汉墓星象图》发表于1934年《科学画报》第一卷。
孙文青以其对汉画研究的贡献,引起社会关注,1934年被任命为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接替关百益)。在他的强烈呼吁下,南阳督察专员罗震筹资兴建南阳汉画馆,于1935年10月10日落成开馆,展室3间,廊房26间,共存汉画像石118块,地址在民众教育馆后院(现在南阳市卧龙区广播电台院内)。第二年(1936年),就在鲁迅先生逝世前后,孙文青将自己收集的汉画像石拓片140幅,由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用珂罗版印刷发行,书名《南阳汉画汇存》。
可惜的是,这一切鲁迅先生都不知道。他若知道当时南阳已建了汉画馆,并出了研究专著,出了比关百益的《南阳汉画集》精美得多的珂罗版《南阳汉画汇存》,他该会多么高兴和欣慰啊!
当然,这一切杨廷宾和王正朔二人不会不知道。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告诉鲁迅,这就是我们晚辈人不敢妄猜的了。他们总共为鲁迅寄去241幅汉画像石拓片,其中有1/2可能就是当时南阳汉画馆中的藏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孙文青由省城去职回南阳,生活困顿,几乎分文不名。后在董作宾和刘尧庭、刘寿之(二人皆为中共地下党员)资助下,重新开始了对汉画的搜集和研究。他走遍了南阳的大街小巷和村镇,行程数千里,至1939年年底,共访得汉画像石700余块(南阳汉画馆现存汉画像石1200块左右)。孙文青对南阳汉画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年青时读鲁迅书信集,知道有个南阳人叫王正朔,曾为鲁迅收集汉画像石拓片并同鲁迅互通信函,对王正朔充满敬意,并时常留意史料,想知道王正朔是何许人。现在知道,王正朔是南阳内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宛属工委书记。1934年冬,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潜回南阳,住在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家里(现南阳粮行街东关派出所)。杨廷宝的哥哥杨廷宾也是地下党员,王正朔与杨廷宾一起为鲁迅收集汉画像石拓片。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局派王正朔到山西抗日前线,在文水、交城、清源、太原一带负责组建抗日游击队。1939年12月14日,在山西苛岚县阎家坪战斗中壮烈捐躯,年仅30岁。他因汉画而不朽。
当然,因汉画而不朽的还有整个南阳。统观人类文明史,每一个辉煌的颠峰时刻,都被不朽的石头记录了下来,埃及的金字塔,阿拉伯的神庙,中国的敦煌,还有——南阳的汉画像石刻。艺术是一个时代综合的、形而上的、最高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光芒。一个时代堙灭了千百年,但只要这个时代的艺术还在,那么它就能照亮这个时代。假若有那么一天,由于地壳的变动,南阳城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南阳的汉画像石会作为它的墓志铭永存于人间,就像金字塔,阿拉伯神庙和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