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夏人之墟
南阳人的夏文化心理

南阳人为什么对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么钟情?更重要的原因,是南阳是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夏人的首领大禹,又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班固《汉书·地理志》:“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敝鄙朴。”《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墟也。”南阳北通中原的大通道,古称夏路。1958年郑州会议上,毛泽东与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谈话时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叫夏路,它由南阳经方城通达中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引注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方城县是南阳北出中原的垭口,古缯国所在地。南阳——方城——禹州——郑州,这条国道路基下埋着的,就是古夏路。南阳人自古都称自己是“夏人”。看来,他们是把自己视作与大禹同一个族群的人,对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不仅是崇拜敬仰,还有外族群所不能具有的一份自豪和荣耀。直到汉代以后,南阳经过几次战乱,原住民几近灭绝,大量移民迁入,这种夏人认同才逐渐淡远。

夏王朝的都城在哪?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山西安邑说、河南禹州说、浙江会稽说、偃师斟寻说、濮阳帝丘说、开封老丘说、商丘夏邑说、登封告成说等多达十余种。而南阳人说夏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在南阳的邓林。《路史·国名纪卷丁》:“邓,仲康(大禹孙,第四代夏王)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唐代著名史学家,著有《通典》)以邓为禹都。”这就牵出了华夏的另一个创世神话:夸父追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现名林扒,位于南阳邓州西南部,与湖北接壤,现在是一个繁华小镇。镇上的人都说,他们这里就是夸父弃杖处,从前方圆百里都是桃林(邓与古桃字通,邓林即桃林)。

夏王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社会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开创了光华万丈的新时代,中华四千年文明自此始。从此,有了“华夏”一词,有了“华夏”大版图概念。不管后来的“大汉”也好,“大唐”也好,“大宋”也好,“大清”也好,抑或当代的“中国”(中国一词始自民国)也好,“华夏”、“中华”都是他们永远的、真正的国名。

夏代是一个有争议的朝代,因此,夏文化一直是考古学和历史学最为关注的课题。近年,在南阳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77处,屈家岭类型文化遗址73处,龙山文化类型遗址83处。其中在淅川下王岗发现了相当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层。在下王岗遗址房屋墙壁所抹的火烧过的草拌泥中,鉴定出稻的残留,说明早在夏代,南阳先民已能种植稻谷。在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发掘中,还发现了龋齿病、佝偻病、腰椎移位、脊椎炎等病例,一些发现填补了夏文化考古的空白。如此多的夏商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证明了当时南阳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其在全国所占的分量。这是对南阳人夏文化记忆的支持和固定,说明南阳人的夏文化心理并不虚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