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字面上看,就把它意会成安徽的黄山了。其实,在南阳人的语境里,它不念“黄山”,而念“黄山儿”。南阳城北有四座小山,因其太小,所以南阳人说起它们的时候,都带儿化音:广山儿,丰山儿,黄山儿,隐山儿。
黄山在城东北20里。其实是一个台地,高出地面17米。南坡根儿有个村子,与山同名,叫黄山村。2022年春天,笔者到村里踏访,遇两位老人。我问:“老先生,你们村有几家姓黄的?”
老人说:“一家也没有。”
我说:“那为什么叫黄山村呢?”
老人说:“在黄山根儿嘛!”
我又问:“那这山为什么叫黄山呢?”
老人回答:“听人说这里是黄帝的都城。”
“真的假的呀?”
老人向山上摆摆头:“那不正在挖么,挖出来就知道了。”
黄山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挖”,60年前就挖过了。这里土层肥厚,是黄山村的良田。村民们在耕地的时候,经常会耕出一些陈旧的陶片、奇奇怪怪的石块。他们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主贵,弯腰拾起,一甩就撂到了田头地边,时间久了,田头地边就成堆这样的东西。后来文物部门就知道了。1959年1月,为配合焦枝铁路建设,文物部门对黄山进行了试挖掘。这一挖不打紧,立即震动了考古界。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其《中国史稿》中,对此次发掘描述道:
在河南南阳黄山,一千平方米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十间房屋,其中有一处屋群略呈长方形,每边通长九、十米,六间民房交错相连在一起,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和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个灶址。这里还有单独的长方形套间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长六米多,东西宽四米多,大门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墙,辟为一大一小两间,隔墙一端设置门房,两间,隔墙一端设置门房,两间中部都有灶坑。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那次发掘匆匆地结束了,试掘深度仅0·5米,然后探坑被回填,重新成为黄山村农民的良田。接着就是大跃进,深翻土地,文化革命,修大寨田,多种经营,要让黄山变成花果山,挖树坑,栽果树……黄山上的华夏密码被严重扰动。
但历史学家们没有忘记黄山,考古学家们一直在心心念念地惦记着黄山。60年以后,2018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考古队对黄山进行了连续主动性常年发掘。
那时还没有搭起考古工棚,烈日当空,面对破坏如此严重的地表,他们手握探铲,心怀忐忑,汗流浃背。但当他们打开第一个探方,就忍不住又惊喜又亢奋起来:他们发现了一座大墓,一座考古史上从没见过的大墓,墓中有一架5000年前的骸骨,身高在1米86以上,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玉钺,脚前陪葬18个猪下颚骨。他们隐隐地意识到,多少个历史学家、多少个考古学家正在呕心沥血探寻的中华文明的源头,也许就在他们的手铲底下。
专家们把这座墓葬命名为M18。
上古时代,猪刚驯化不久,是人们享用的最稀缺、最珍贵的肉食品,也是祭祀神灵的最重要的供品。陪葬的猪下颌骨越多,说明墓主人生前享用的猪越多。一生能享用18头猪,说明M18墓主人是一个极其富有的人。
玉钺是新石器时期和夏商周时期集军事统治权、王权于一身的玉礼器,它是权力的象征。这说明,M18墓主人生前不仅可以享用天下珍馐,而且还手握军政大权。
手执弓箭,说明M18墓主人是一个勇武的人,可以统率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既有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又有代表权力的玉钺,还有象征军权的弓箭,这位墓主人会是什么人?
“是个王。”省考古队的专家雷工说。
“什么王?”时任南阳市文化旅游局局长白振国问。
“是个大王啊!”
“他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雷工说:“龙山文化,黄帝时期……”
白振国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黄帝时期,是不是黄帝呀?或者是夏禹?
然而,人们都右倾了。
考古队员们手中的考古铲变得轻快而激越了。数天以后,在M18不远处,又一个奇迹惊喜了考古队员们:那是又一具遗骸,骸骨旁随葬双玉钺,1把有象牙握饰的长弓,3捆骨镞箭杆、2把象牙梳,11件陶器,脚头一大堆猪下颌骨,一清点,400多枚,是M18墓主人的20多倍。考古人员把此墓编号为M77。
如果说M18的墓主人是个“大王”,那么,M77的墓主人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继续挖掘。具有屈家岭文化特质的大量遗存出现了:它们是一座座联排式别墅基址,前坊后居还有前后推拉门。专家们说这些建筑规划整齐、体量宏大、结构复杂、保存之好国内罕见,“完全可以推断,它们是王都里的宫殿!”
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4500年。这里是5000年前的王都啊!
继续挖掘。挖掘到了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层。这里有仰韶时期的建筑基址24座,分长方形连间木骨泥墙房、长方形墙基房、柱列式工棚房和圆形地面房四种。其中柱列式工棚式作坊底面积120平米,里边发掘出砂岩质的制玉工具2.3万余件,玉器116件、独山玉半成品或废品500余件、玉片3518件、玉料4500余件。工棚地面上有磨玉留下的砂石浆沉积。工棚的后间面积小,是工人住室,前间大房为制玉作坊,专家们称之为“前坊后居式”大型房基。
专家门推定,这是一处7000年前的玉石器加工厂。规模这么大,制玉场景保存得这么好,是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
远古时代没有铜铁,最坚硬的物质是石头,而石头中最坚硬的是玉石。所以古代“以玉为兵”,7000年前,玉斧、玉钺、玉刀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是国之重器,是战略物资。规模这么庞大、这么重要的生产基地,肯定是“国家”级的,是“王”级的,国家绝不会把它放在无所谓之地,而是要放在王都的。专家们似乎又得到了一个“黄山是王都”的证据。
也有人说,黄山是史前玉石器工匠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还有人说,黄山居住的是远古时期的斧遂氏。
斧遂氏是两个氏族的合称。斧氏是以打制石斧为职业的一个氏族;遂氏是以挖洞穴为专长的氏族。《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昔者,神农伐补(斧)遂。”《路史·后纪三》说:“(神农时)补(斧)遂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说:“神戎(农)战斧遂。”
也就是说,神农氏时,斧遂氏生产的战略物资不供应神农氏(斧遂不供),神农氏“乃伐斧遂”。
于是又有史学家们把“神农战斧遂”的历史记载与黄山遗址联系了起来:“神戎(农)战斧遂”,斧遂战败,神农氏攻占了斧遂的都城——南阳黄山。与神农氏一起进入南阳的,还有另一个势力较大的氏族——黄帝轩辕氏。
著名华夏文明起源史研究者黄饮冰先生在其《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一文中写道:“黄帝轩辕氏进入南阳,威逼石家河,神农氏让出天子之位给黄帝。”“黄帝代神农为天子,要举行禅让大典。黄帝代神农为天子的大典举行地,南阳黄山是最佳地。”“帝位之禅让,发生在南阳黄山遗址,所以黄帝在此地接受神农氏禅让之后,南下登熊、湘,以示天下一统。”
黄先生说的很有逻辑性。
黄先生又说:历史记载“黄帝五城十二楼”,黄帝建“五城”,其南城当在南阳。
这里说的“城”,即“都城”,“楼”是在城中修建的供神仙居住的房子。商王朝“五迁其都”;夏王朝的都城有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路史·国名记卷丁》更说:“邓,中康(大禹孙)子国,楚之北境,今之南阳。故杜佑(《通典》作者)以邓为禹都。”所以黄帝建五城很正常。至于南城是不是在南阳的黄山,神农是不是在黄山举行过禅让大典,黄山遗址中的王级大墓安葬的是不是轩辕黄帝……不可能发掘出板上钉钉的文字记载,但它已发掘出的能与黄帝时期对应的遗址规模、城壕、宫殿基址、大王级墓葬,战略级玉兵工厂,国家级粮食储备库……好像也不能让人斩钉截铁地否定。
南阳,真是一个让史学家们驰骋想象的地方。
至2022年,黄山遗址已清理出墓葬140多座,其中王级大墓三座;出土砂岩质制玉石工具、石玉坯料、石核、人工石片、石器、玉器、厂骨器、陶器等4.5万余件,猪下颌骨1500余个,还有大量未统计的玉石器、玉料、石器、陶器等文物原地保存;清理出大型粮仓基址16座、古船运码头一座……
而发掘面积只有2400平米,仅仅是整个黄山遗址总面积的200分之一。
还将有多少个惊喜在等待着我们啊……
黄山遗址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层层叠叠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遗存,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形成的各个时期。总共8个文化层,像一本史书,一页页书写了华夏民族7000年的历史。你站在探坑口往下看,一眼看尽7千年。
2019年3月,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考察黄山遗址后题字:“中华瑰宝,千年一遇。”
2019年4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为遗址题字:“文明在宛”。
2019年5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表示:“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
2020年3月,黄山遗址被列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点项目。
2021年10月,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的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咨询会所出的《会议纪要》中,称该遗址“是中华文明研究的关键遗址,为我国新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2022年,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阳,不仅仅古韵悠长,还幽眇而神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