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大败之后能保本

攻守力戒盲目性。假如善算明细账,就不会丢掉失败后亏损的底线。

强者谋事的手段

人总有被打得大败的一天,非大败不能成就大人物。但大败也能毁掉一切,所以人必须有一套在大败到来时的自救系统。曹操在赤壁之战遭遇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个强劲对手,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但曹操能在战前预备好曹仁这支救援敢死队,自己又能逃,所以能保本生还。

曹操一路追刘备,结果把刘备追到了江夏。诸葛亮献计,让刘备与孙权结盟共抗曹操,将曹操的注意力转移到孙权身上,让曹、孙二人火并,若孙权胜,趁势夺取荆州;若曹操胜,趁势夺取江南。刘备从之。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成功,孙权为求自保与刘备结盟,命周瑜为主帅,与刘备夹攻曹操。

曹操见对方结成联盟,并不以为然,威慑孙权,继续推进。曹操军队大部分是北方军队,不擅长在南方丘陵与水域作战,于是以荆州水军为前锋,又在陆地布置曹仁、曹洪等路兵马接应,水、陆两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

孙、刘联军以孙权的水军破曹操的水军,以刘备的陆军破曹操的陆军,各自发挥优势,从火烧连营开始,大败曹操。

曹操接连败退,损兵折将甚众,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打击。此次作战的水军、陆军几乎全军覆没,幸有曹仁、曹洪接应,始能保住本钱,不至于彻底完蛋。

曹操启示录

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认为自己天下无敌

曹操是谁?

曹操是灭黄巾军、讨董卓、吞袁绍的一代枭雄,其文治武功堪称汉武帝之后第一人。但千万别忘了,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曹操想凭一己之力与一己之智一口气接连吞掉刘备与孙权,火速统一中国,这就违反了社会发展与战争的自然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将对方的智慧与力量逼到了最高峰,最终被反扑,兵败不堪。

我们必须牢记曹操的教训,任何时候千万不可认为自己真的就天下无敌,任何急着称王称霸的行径都会被看似弱小的对手击得粉碎。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有退路。打了败仗也能保本,任何时候不至于全军覆没

曹操有了荆州水军来降,得意忘形,驱之为前锋。但他毕竟战争经验丰富,并不把荆州水军当成唯一的依靠,同时也令大部队沿岸开进,并在较远区域伏下曹仁、曹洪两支大军接应。事态的发展渐渐超出曹操控制,曹操的三支军队分别遇到了如下情况:

荆州水军--遭遇东吴水军痛击

陆路大军--遭遇刘备伏军痛击与东吴陆军追击

曹仁伏军--刘备、孙权忙着收拾主战场,无人顾及

显然曹操靠曹仁伏军保住了老命。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陆两路大军基本上完蛋,但靠了第三路军队(伏军、备用军队、接应军队)他安全转移了,居然没被赤壁的大火烧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奇迹缘于智慧。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曹操都是个大笨蛋,一直挨打,但他用聪明的一招救了自己,那就是:

任何时候都为自己多准备一条后路,越在鼎盛时期越要准备好退路。

《红楼梦》中王熙凤有与曹操相同的智慧,在贾家鼎盛时,王熙凤抽空买了一批田地,为的是万一贾家败了,子孙还有口饭吃。结果预言不幸言中,贾家很快衰败,幸亏有王熙凤当初买下的田地,贾家子孙们才不至于饿死。

绝不低头的斗志

新败之后求新胜

屡败屡战,这叫守志;屡战屡败,这叫丧志。凡是成大事者均是在新败之后再求新胜。

强者谋事的手段

人在新败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喘气,休养生息;第二件事是迅速东山再起,一定要打赢一场新的战争来挽回败局。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暂避刘备、孙权之锋芒,是个罕见的懂得韬光养晦的霸王。霸王一旦能忍,功夫将更上一层楼,果然,不久曹操就灭了西凉诸侯马腾,以新胜重振军威。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狂奔回许昌。不久曹仁又被周瑜打败,曹家江山雪上加霜。曹操韬光养晦,坐等时变。果然不久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桂阳、彝陵等地,孙权不敌刘备,周瑜又被诸葛亮气死,两家失和,孙权为了牵制刘备,派人向曹操示好。曹操大宴铜雀台,重振士气。又从西凉诸侯马腾开刀,将他诱骗入许昌杀死,又除去一个劲敌,取得了赤壁之败后的第一场胜利,重振了军威。

曹操启示录

败后之身应求胜

我们打了败仗之后要迅速翻身,哪怕只是打了一个很小的翻身仗,也要当成一次重大胜利来庆祝与跟进,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重振旗鼓,从而避免一败再败的厄运连发。

何妨另找一人开刀

曹操被刘备孙权联手打败后,当然想报仇,但孙刘二人势头正猛,曹操明显不敌,只好暂避其锋芒,等他们自家不和,日久生变。同时,曹操积极寻找一个替罪羊,好出一口恶气,于是找到了力量较弱的马腾。马腾当初与董承、王子服、刘备等人结盟要除曹操,又是一方诸侯,与曹操抗争。曹操拿马腾开刀,实际上是在清算刘备的外围,让所有与刘备为友的人一一灭亡,这样就杜绝了刘备呼应四方的可能,从而使刘备在赤壁之战取得的战果到此为止,不至于动摇曹操统治的根基。

活着即是一场鏖战

越败越求胜

世上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你不能战胜自己,就战胜不了对手。故活着就是一场鏖战。

强者谋事的手段

所谓“屡败屡战”,就是不服输,就是坚信自己最后准能赢。曹操天性好杀,故天常杀之,一生凶险不断。马超为报父仇,会同韩遂决战曹操于中原。曹操擅长陆战,马超也擅长陆战;曹操出手狠,马超也狠,并且出手够快,因此曹操被杀得割须弃袍。如果换作他人必远遁,但曹操不,终凭一招离间计,将韩遂与马超挑动不和,于中取胜。

曹操诱杀马腾成功后,又点起大军三十万来攻刘备孙权。刘备孙权于是又结同盟,诸葛亮向刘备献计,这次不需动用我方军队与孙权军队,以免生变,不如让马超来敌曹操。刘备然之。马超听说其父马腾已死,大恨曹操,与父亲的结拜兄弟韩遂点兵数十万,来战曹操。曹操来不及南下,只好与马超决战。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又报仇心切,结果曹操又被马超打得大败,差点被马超活捉手刃,割须弃袍,比在赤壁之时更惊险、更狼狈,马超、韩遂占了长安。曹操心生一计,离间马超、韩遂。计成,韩遂要杀马超,反被马超一剑砍落左手。曹操趁其内乱杀人,马超大败,远遁西凉,曹操反败为胜。

曹操启示录

人在接连吃败仗时千万要挺住。并且要用硬扛与巧卸来反败为胜

曹操一败于刘备孙权,二败于马超,两次都伤筋动骨,差点葬送了老命。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与顽强的斗志挺住了。鉴于曹操依然强大,刘备孙权也不敢杀到许昌来,曹操只要不南下,暂时也无事。唯有马超与曹操是死仇,必须解决。马超多厉害,曹操手下大将无一能敌,想用硬碰硬的方法已经失效。情况紧急,这时也把曹操逼聪明了,玩了一个离间计,结果大获成功。曹操胜利了,因为他挺住了。因为他挺住了,所以胜利了。

离间对手通常都是有效的

曹操在赤壁之战时不知道离间刘备与孙权,所以他失败了。正因为吸取了这次教训,曹操学聪明了,巧妙离间马超与韩遂,结果把貌似团结的对手很快分化,得以趁乱进攻,一举拿下。

记住:离间对手通常都是有效的。

自我得意的弊害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

你盲目地骄傲,是让你的对手最得意的一件事,因为你会不等对手出击,就已败在自己骄傲的感觉之中。

强者谋事的手段

人总是一有机会就骄傲,却常常为此付出代价。曹操取了西凉,下一个目标是汉中张鲁。张鲁要趁乱取西蜀,西蜀刘璋被逼无奈,要向曹操献降,谁知使臣张松到了许昌受到曹操轻视,张松一怒之下把西蜀地图献给了刘备。

曹操打败马超后,又在各路诸侯间挣得了面子,威震八方。汉中诸侯张鲁感觉不妙,想南下吞掉西川后攒足本钱抵抗曹操。西川之主刘璋惧怕张鲁,这时张松献计:不如投降曹操,让曹操收拾张鲁,同时免去与曹操、张鲁两处相争。

刘璋同意,派张松前往许昌献降。谁知曹操傲视天下豪杰,见张松生得矮小,十分怠慢。张松感觉受辱,怒而辞去。因见刘备礼贤下士,张松转将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曹操痛失西川大好河山。

曹操启示录

我们为人千万不可太骄傲,否则必有损失

曹操一生傲视群雄,成也是因为他的这种豪气,败也是因为他的这种豪气。豪气让人一路奋斗不懈,同时也容易让人粗心大意,不能细察。

曹操因为骄傲输掉了赤壁之战,现在又因为骄傲输掉了西川,足见他其实是个粗人,从本质上讲与董卓没什么两样,但曹操胜董卓的地方也刚好就在这个骄傲上。的确,曹操一生不曾委琐,是个充满阳刚之气的大丈夫,从这点讲,曹操又绝似项羽。项羽也是因为太骄傲,被刘邦暗算了;如今曹操又太骄傲,也只好落得个死在刘备之前的下场。看来人还是不能太骄傲,否则容易失败。骄傲其实就是愚昧。

当忽然有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来找我们谈某件事时,一定要搞清楚对方的意图。这其中可能有陷阱,也可能有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松本是来向曹操献西川的,曹操以貌取人,没有看出张松此次前来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曹操不如刘备的地方了。凡是有人找刘备,他都说“好好好”,这样不会放掉机会。

凡是有人找曹操,他一旦不明其所以,就会烦起来,说“不不不”或“走走走”甚至“杀杀杀”,这样就容易让机会溜走。

有陌生人求见,这是蹊跷的事,越是这样越要明察。很多看似偶然的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道理,这其中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并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事态,如果把握好,当有意外收获,把握不好则会把绝好机会拱手让人。

曹操没有看出张松来找他是他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反当成一件莫名其妙的事,不等张松说出来意就把人家驱走,可谓不智。

为什么说张松来找曹操是曹操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呢?其中关系如下:

引发

曹操杀马腾并打败马超向右向右张鲁自危,从而想攻取

引发

西川以拒曹操向右向右西川之主刘璋自危,想求援于曹操,

引发

从而派张松前往向右向右张松见曹操

曹操没看出张松与他的因果关系,所以错失良机。其实我们通常都像曹操一样,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多半都看不出来,这是由于慧力不到。如果有足够的慧力,将可以自种自收,利用自己的因果成就自身。

世上没有陌生人,当有陌生人来找我们时,一定是有某件与我们相关的事发生,这时必须明察。

以和为胜

当退则退,见好就收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保持这个“度”,大家就可形成和局。当退不退,当收不收,只能收拾一场大败局。

强者谋事的手段

凡事自有尺度,不可任意为之。曹操被尊为“魏公”后再次南下,本想与孙权决战,因雨季到来便主动收兵,以和为胜。

曹操错失良机,让刘备占了西川。但这只是少了一笔进账,他本身的存款依然在随利息增多。长史董昭等人上表建议朝廷尊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朝廷没法不同意,于是曹操称“魏公”,为不久之后称“魏王”作好了过渡。曹操做魏公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兵南下,这是第三次南下了。曹操一路开进,与孙权会战于长江边的濡须口,因见孙权兵强马壮,曹操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两军互有胜负,因江南雨季来临,北方兵苦不堪言,曹操见好就收,班师回朝,此行意在显示魏公的威风,不是为了报赤壁之仇。曹操见已达到目的,就退兵回去了。在这期间,曹操与孙权有过两次照面,两雄相见,大有英雄相敬之意。曹操胸怀大度,不以孙权为仇,这为后日吴国主动归降魏国打好了基础。

曹操启示录

我们做事要见好就收,不可犹豫不决

曹操此次下江南本来要与孙权决斗,不料天公不作美,碰上江南雨季,拖下去十分麻烦,他果断地退兵,既保持了威风,又能让军队零损失,做得很漂亮,显然比起上次赤壁之战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味贪进高明多了。

有的仇不报比报了好。有的仇不报就是报

孙权与刘备当年联合起来整曹操,一下子就搞垮了他的百万大军,可以说是曹操的仇人。曹操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当年陶谦手下杀了他父亲曹嵩,曹操为报父仇,一路疯杀,是个热血人。但如今曹操毕竟长了岁数,再也不是小青年了,他深知一切都要为利益服务,如果报仇能得应得之利,那么就要报;如果报了仇没有利益,仅为泄愤,那没什么意义。

有的仇不报比报好,比如与孙权,如果曹操再派百万大军杀下江南,孙权绝对再也不是对手,因为这时周瑜已死,孙刘联盟已破裂。但曹操与孙权大战自家也必定元气大伤,因为孙权也不是省油的灯,最终的受益者必是刘备,这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

世人皆知曹操的杀气、霸气天下第一,却不知道曹操的“忍功”也是天下第一,决不亚于刘备。你想,曹操连赤壁之战的奇耻大辱都能忍,那天下还有他做不成的事吗?对于一个自视甚高、性格狂傲的英雄人物来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被比他更强的对手打败了。

这仇报还是不报?

曹操决定不报。

当然不是怕了,我是曹操我怕谁?曹操此举相当明智,既然这仇不报比报了好,那就不报呗。曹操真是个大英雄,拿得起放得下,奇耻大辱说不报就不报,这是何等气概!曹操从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变成一个有仇不报的人,这其中有着极大的飞跃。

有仇必报:常人也。

有仇不报,以图大利:非常人也。

有的仇不报就是报,看谁笑到最后!曹操不报孙权赤壁之仇,这样孙权就终生提防他报仇,你看孙权多累!本来应该是曹操报仇受累,但正因为曹操不按常理出牌,老是不报仇,结果他自己就轻松了,反而把对方搞得既紧张,又很累,当然划算。

在曹操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孙权终生不敢妄动,龟缩于江南,只敢与刘备争荆州,不敢与曹操争中原,客观上为曹操打刘备助了一把力。后来孙权投降了曹操之子曹丕,这是很必然的。事实上孙权一直称臣于曹操,这就是曹操不报仇的好处,所以说有的仇不报就是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顺天求利

趁势正旺再下一城

假如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办法是再鼓一把劲,趁势把局面做大。你要知道,离开此刻,你再重整自己,就会多付出百倍的艰辛。

强者谋事的手段

人在感觉顺利时要继续努力,所谓“顺利”就是顺天求利。曹操在朝中身份越来越重,完全独把朝政,无人可挡。曹操以治内之势治外,将汉中诸侯张鲁一举拿下。

曹操南征孙权恰逢梅雨,班师回朝后不久,再次逼宫。将伏皇后逼死,把自己的女儿曹贵人扶为汉献帝的正宫皇后,以天子丈人、大丞相、魏公的三重身份威加天下。因孙权暂时不可取,曹操决定直奔刘备,将这个大对手一举拿下。但这时刘备已得西蜀,与曹操中间隔了个汉中诸侯张鲁。曹操于是派夏侯渊、张郃等人攻打张鲁。张鲁不敌曹操雄兵,又被曹操策反的手下大臣杨松作了内应,内外交困,只好降了曹操。曹操轻松取了汉中,又剪灭了一路诸侯,所剩对手就只有刘备与孙权了。汉中紧邻巴蜀,曹操大军龙骧虎步,要与刘备一决高下。

曹操启示录

人在顺利时要多出成果

曹操在朝廷中一切得心应手,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赤壁之战让他倒了大霉,但曹操很快恢复过来,通过加尊为魏公与南征炫耀武力两件事又顺利起来。曹操精得很,深知此时要有所作为,于是毫不犹豫地吃掉了张鲁,从而威慑刘备。

为人做事要直奔目标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就中了诸葛亮的圈套,把注意力从刘备身上转移到了孙权身上。曹操接连绕了好几个圈,才醒悟不要再与孙权耗下去,应该直取刘备。而这时刘备因为暂时扔掉了曹操这块大石头,得以自由发展,短短一段时间就占了荆州与西蜀,地盘骤大,能量暴涨,又新收了马超这员猛将,想不称王称霸都难。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及时调整战略,一是警告孙权不要再帮刘备,二是吃掉了刘备的外围张鲁,终于有了机会再次与刘备零距离接触。所以说我们为人做事要直奔目标,千万不要绕圈圈。

拿出应变的绝活

见招拆招

世上的事都在变化,犹如天气之变。当然,应对变化的良策是见招拆招,找到出路,此为谋事的绝招。

强者谋事的手段

天变夹杂人变,人变引发天变,情况是复杂的,各种现象是诡异的。当此之时,曹操积极应变,在应变后率先突变,故能突出重围,变人之所不能变。诸葛亮变招他就变招,孙权还没出招他就出招,果断率领大军从攻打西蜀改为与孙权会战于合淝,其见招拆招的机智让刘备、孙权两边都明显被动。

曹操吞掉张鲁后,直奔刘备。刘备这时因为西川之根基不稳,根本不想与曹操打仗。一个想打,一个不想打,形势将如何?还是诸葛亮聪明,又故伎重演,派人前去说服孙权抗曹。正好这时孙权趁曹操在汉中,有北上取合淝之意,于是与刘备达成默契,共同攻曹。曹操见孙权居然又与刘备伙在一起发兵十万攻打皖城,大为恼火,知道刘备在蜀中极不容易攻打,又担心张辽守不住合淝,只好暂时放弃西川,命夏侯渊驻守汉中待命,自家亲提大军四十万来与孙权会战。曹操本意是直取刘备,没想到又被诸葛亮坏了好事,按他以往的脾气一定偏偏要取西蜀,但经过赤壁之战他已深知两头受敌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不再坚持原定战略,积极地应对变化,见招拆招,体现出一种“该变就变”的智慧。

曹操启示录

计划赶不上变化,面对变化要见招拆招,否则会被更大的变化吞噬

曹操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别看他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其实他做所有的事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当初一切为了搞掉董卓,后来一切为了搞掉刘备,这是铁定的计划。在这个大计划中又有很多小计划,大计划不能变,但小计划可以变,这样才好为大计划服务。

不要老是跟着对方变。要变化在敌先

在这一点上曹操做得不好,曹操一直到死都被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牵着鼻子走,无法破解。曹操也知道要拆散孙、刘联盟,然后一一击破,但事情变化太大,根本无法预料。

首先,孙、刘联盟时而破裂时而修复,谁也无法预料他们什么时候又好了(总是在关键时候又好起来),这是无法掌控的。对曹操来说,孙刘联盟时好时坏比一直都好或一直都坏更危险,因为这变化更无法把握。

其次,曹操无法将刘备与孙权逐一击破,两个都太强大了,强大得连曹操都时刻担心对方会再来一次赤壁之战而把自己彻底搞死。

曹操被以上两个问题困扰,他无法变化在敌先,但他凭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做到了不断应变,所以能与刘备、孙权互有胜负,以一敌二保持基本不败的局面,也可谓不易了。

如果不能变化在敌先,那就要紧跟敌变。

不战为胜才是高手

不妨再次收手

最大的胜利是不费一枪一弹,就能全收对手。所以,成功之道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力。

强者谋事的手段

天道不能尽观,人道不能尽得。曹操思量此时灭孙权依然火候未到,于是在一番激烈争夺后再次收手,以治外之势治内,被群臣尊为“魏王”。

曹操暂时无法攻取西蜀,提兵四十万来战孙权。孙权早有准备,奇兵突击,上演了一出“甘宁百骑劫曹营”的精彩表演,威慑曹操。曹操反威慑,派出张辽、李典、乐进、徐晃、庞德数员大将一齐进攻。孙权被围,为周泰救出。曹操猛追孙权,东吴军一时大败。孙权急遁,令吕蒙断后。吕蒙箭尽,幸有陆逊领军十万反攻曹操,曹军又大败。两军鏖战月余,互不能胜,僵持不下。孙权主动求和,曹操再次见好就收,班师回朝,不久被文武百官拥戴为“魏王”。

曹操启示录

当棋逢对手、实在不能取胜时。和棋最好,以免一不留神就被对方吃掉

曹操与孙权打了三次大仗,一败两和,相当没面子。但曹操就是曹操,具有何等远见,以和为胜,就在众目睽睽之下高唱凯歌班师回朝,完全是一副胜利者的气派。

他太欣赏自己了,一回朝就授意手下拥戴他为“魏王”,与皇帝平起平坐,好像看到刘备与孙权已匍匐在他身下山呼“万岁”,称臣不已。

无疑曹操也是位精神胜利者,他知道怎样保存实力。只要他能在名分上、气势上压制刘备与孙权,那他不管怎样都是老大。为此他可以一万次收手,就让对手狂吧,就算我收拾不了你们,我还是你们的老大。

明知打不赢还要打,这也好也不好,像对付董卓就可以,对付刘备、孙权就不行了,因为双方实力差别不大,故应常和常胜,不要常败常胜。

做事要注重感觉。感觉好就是成功

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其实做事重在感觉,而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做成什么事,因为他深知,一切不可逆转,谁敢与天争输赢?

做事重感觉的人必是成功者,因为就算他失败一万次他也把自己当成功者,任何小小的胜利都会让他欣喜若狂。这样的人没出息吗?错!这样的人有大出息。说白了,成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提前享受、时刻享受这种感觉呢?当然这必须要有强大实力、可行计划与业绩作为支撑,否则就真是阿Q,成笑话了。

曹操没有统一中国,但他一直把自己当王看,因为他真的是个王。

做一回治人专家

造大反的不怕造小反的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你制住对手,就意味着对手受制于你,这样你就掌握了主动权。

强者谋事的手段

世界上所有的王者都是靠造反起家的,正如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曹操是靠造董卓的反起家的,靠造汉献帝的反成气候的,属造大反。他深知造反之道,所以不怕别人又造他的反。虽说先造反的怕后造反的,但造大反的不怕造小反的,耿纪等人要造曹操的反,机会等于零。

曹操当了魏王后,被道人左慈戏弄了一番,心中大为恼火。太史丞许芝见他心神不宁,建议请神卜管辂来卜算一番。曹操见管辂卜算如神,心中安定下来。不久耿纪、韦晃、金袆、吉邈吉穆兄弟(吉平之子)五人要为天下除大害,谋诛曹操。正月十五闹元宵,五人趁机起事,满城沸腾,曹操的忠臣王必与曹休苦苦支撑。夏侯惇领军来救,将五人杀死。曹操见乱不惊,趁机又清除异己三百余人,继续称王称霸。

曹操启示录

任何人都有被造反的可能

越是霸道的人物,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越是本领高强的人,越会引起别人想取而代之的欲望。当初项羽在人群中看见秦始皇巡视天下的帝王气象,不由一声感叹:“大丈夫当如是!”(见《史记项羽本传》)。想当王的人就应该知道“皇帝轮流做”的道理,世上不会有永久的王,只有暂时的王。秦始皇想把皇位千秋万代传下去,结果只传到秦二世,秦朝就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人搞死了。曹操也难逃此运。但曹操比秦始皇会当王,他以豪迈的气概、智慧的处世方式玩出了新的境界。曹操不怕被人造反,他越被造反越不倒,越证明他是王。

深知造反之道者可以保住座位

曹操就是一个靠造反起家的人,他造董卓的反,造汉献帝的反,最终修成正果,成了个反王。

孙悟空也是个反王,但还有如来佛来收拾他;曹操比孙悟空还厉害,没人可以收拾他。刘备、孙权都可以与曹操一拼,但三人谁也杀不死谁。

当曹操大摇大摆地操纵汉献帝一步一步把自己从丞相变成魏公、又从魏公变成魏王时,刘备、孙权二人只有干望,虽然曹操奈何不了他们,但他们也奈何不了曹操。

话虽如此,造反的人还是大有人在,而且都在身边,每次都弄得很惊险。董承、吉平、耿纪等人轮番要杀曹操,但始终因为力量不够,又没有奇谋,很快被曹操轻松地打压下去了,反遭其祸。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曹操就是一个靠造反起家并修成了正果的人,别人造反的手段他都知道,所以别人造不了他的反。

以逃遁为上策

绝顶高手也要会溜

绝顶高手不是一味地与对手死较劲,而是适时逃遁,这样可以在将来反戈一击而惊人心。

强者谋事的手段

曹操无疑是个绝顶高手,但任何高手都不可能永远胜利,因此就必须像不是高手的人一样,要有会溜的本事,而且高手要比一般人更会溜。曹操在汉中打不过刘备,虚张声势一番,溜走了。

曹操解决了耿纪等人的造反问题后不久,与刘备的冲突再次爆发。刘备养精蓄锐已久,率先挑起战争,先使张飞强行占了瓦口隘,接连黄忠又设计夺了天荡山,并有赵云助威,汉中守将夏侯渊、张郃大败。赵云趁势占据汉江要害,将前来相争的徐晃打败。曹操大怒,亲领大军来战赵云。这时刘备也与诸葛亮到了前线,两军对垒。诸葛亮设计使曹操深入,围攻不已。曹军大败。因见刘备、诸葛亮强大难敌,曹操退兵,以图来曰再战。

曹操启示录

实在打不赢就走

被人踢开总比被抱着扭打好,因为被踢开虽然痛,但同时也逃出了对方势力范围。

曹操没想到刘备入主西蜀后如此厉害,使自己接连吃败仗,痛失汉中宝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与刘备争下去那就没意思了。曹操很聪明,一旦在外面失利就赶紧回家调整,所以每次总能脱险,逢凶化吉。

藏起回应的手段

借刀杀人不伤身

做事不能太暴露意图,一要学会藏身,二要学会借势,三要学会谋算究竟该如何出手。

强者谋事的手段

“借刀”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别人的刀杀人,二是让别人来借自己的刀杀自己想要杀的人。两种“借”法都有移花接木之妙。曹操借孙权之手杀关羽,也是在借关羽杀刘备,借刘备杀孙权,一石三鸟,手法高明。

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得汉中宝地后,马上称起汉中王,准备学刘邦正式开始称王称霸。曹操大怒,联结东吴攻刘备。孙权不愿碰刘备锋芒,先礼后兵,欲与关羽联姻试探。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孙权闻之也大怒:“何太无礼耶!”于是孙权与曹操夹攻刘备,刘备两面受敌,但依仗关羽之威,依然夺了曹操的襄阳,将曹仁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命大将庞德战关羽,始终不能抵挡关羽之勇,关羽斩了庞德,还擒了于禁。曹操震惊,布置徐晃兵马,待孙权进军后再出击。果然关羽因孤军深入,被东吴大将吕蒙打败生擒,孙权杀关羽,夺了荆州、襄阳。刘备、诸葛亮相隔太远,不及救援。曹操借东吴除去了关羽,便觉西蜀不足畏也。

此战是曹操打的最后一个胜仗,也算是终于打败了刘备。

曹操启示录

如果打不赢敌人,就让打得赢的人来打

曹操其实在赤壁之战后就一直打不过刘备,这次与关羽对决,更显出了他缺乏一员能独挡一面的猛将,曹仁、徐晃、庞德不可谓不厉害,但无一是关云长之敌手。

曹操手里没牌了,干脆歇一歇,让别人来玩,这样反而把关羽间接置于死地。

为什么曹操不能克关羽但孙权能?因为曹操不如孙权手下有诸多智谋人物,关羽虽武艺高强,但心高气傲,容易被人暗算。

曹操与关羽曾是好友,不忍亲自暗算关羽,他让孙权来暗算,看来还有些仁义。

战争是无情的,有时决斗就在朋友间进行,曹操心够狠,所以关羽一定得死。

为人要多造福

临死犹为儿孙计

你给别人造福,别人就会给你送来赞誉。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沾上太多的私利,否则就会一切皆无。

强者谋事的手段

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但人应该为儿孙造福。曹操一生英雄,死时却很不“豪爽”,婆婆妈妈地为子孙想办法,使他们在他死后能过好日子,与田舍翁无异。这正是英雄多情之处,所谓“无情英雄偏多情,临死犹为儿孙计”即此。

曹操借孙权杀了关羽后,厚葬了关羽首级。因此事有负于心,曹操神魂不宁,屡逢妖异之事而受惊,头风发作,岌岌可危。华歆推荐神医华佗前来医治,华佗的治疗方案为:先喝麻沸汤,再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以根除。曹操大怒:“汝要杀孤耶,”华佗说他昔日为关公刮骨疗疮,关公未曾有半分犹豫。曹操到底怀疑华佗是前来为关羽报仇的,杀了华佗,杜绝了唯一起死回生的机会。孙权趁曹操病危,上表鼓动曹操伐蜀,又劝曹操当皇帝。曹操手下群臣也希望他当皇帝。曹操不肯,暗示其子曹丕可以当皇帝,他只需要作周文王就可以了。司马懿建议曹操封赏孙权,令之拒刘备,曹操从之。不久曹操病危,向司马懿等人托孤,一代枭雄,临终犹为儿孙计,体现出了温情的一面。同时,曹操临死不肯当皇帝,也直接避免了国家遭受更大的动乱,可谓有功。从智谋上讲,曹操临死的那段时间,学会了诸葛亮的高招,变刘备的“联吴抗曹”为他的“联吴抗刘”,挑起孙权与刘备的死仇,从而为魏国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当然他没想到曹家江山的真正危机来自内部,葬送魏国的竟是他的心腹大臣、托孤元老司马懿,这是后话。

曹操启示录

人要为后人打算,要为子孙造福,不要为后人惹祸

曹操一方面是个威风八面的枭雄,一方面又是个仁慈的父亲。他的大儿子曹昂当年为救他被乱箭射死,一想起这些,他就感觉亏欠儿子们太多,于是就拼命造福,让曹丕当了皇帝。当然,曹丕当皇帝对曹丕本人来讲未必是福,但曹操的本意无疑是好的。曹丕被司马氏搞下了台只能怪曹丕无能,原不关老父的事。

佛家说“福由心生”,就是说“福”是由“造福之心”造出来的。道家说“承负”,旨在说明子孙往往会负担先人的罪过,先人无法不为子孙留下负担。但如果同时能造福于后代,就可以福多祸少。

曹操死时还有个戏剧性的场面:他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侍妾们,算是留下点财产,又让侍妾们在他死后要多做女工,自食其力。曹操这一举动与老农民无异,可见老曹是有远见的一个人。

曹操死得相当有水平,不愧是一代枭雄。他生时的丰功伟绩已随浮云散去,唯有其虎步天下的英雄气概与精湛的智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任何时候都足以让人心生向往。

既然一生都多疑,那么就临死都不要相信人

更好玩的是,曹操让手下在他死后设立七十二处疑冢,让人掘不到他的坟。世人因此笑话曹操到死都多疑,殊不知这也是他老曹的智慧。几千年过去了,秦始皇的坟被人掘了,汉武帝的坟也被人掘了,但谁也不曾掘到过曹操的坟,你看他多精!

曹操其实是个“好人”,他一生作恶确实太多,但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并在临死时对自己曾经做过的暴行有相当大的悔悟。既安排好国家大事,造福于民,又改掉一生多疑的臭毛病,坦然而信任地把儿子与曹家江山托付给司马懿。

在这点上讲,曹操就不如刘备了。刘备眼力好,把儿子托给孔明,让这老先生受苦受累、忠心耿耿力保少主,最后落得个累死的下场。

第二篇刘备谋心变术

刘备绝招:朋友的力量比火炬更厉害!

天下最难之事莫过于谋人心,这好比恋爱,不得心永远读的都是一场游戏。在这方面,刘备想得绝、做得绝,常令人拍案叫绝。

刘备之所以是刘备。当然有绝活。那就是卓越的管理才能。这是曹操所不具备的。刘备不是智者,但他能请动诸葛亮这样的智者为他服务。刘备不是英雄。但他能驱使五虎上将这样的英雄为他服务。这就绝了。为什么刘备可以如此神奇?简直创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说来说去。这还是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谁对我们好。我们就对谁好。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刘备对诸葛亮好。诸葛亮就跟了刘备。刘备对五虎上将好,五虎上将就跟了刘备。就这么简单。当然那不是一般的好。而是最好。当人感觉我们对他最好时,他当然会最卖力。

刘备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所以他赢得众人的衷心拥戴。千万别说刘备没能力,这就是他最大的能力。

刘备为人特点:重仁义,爱哭爱跪,真仁义之君也;最大优点:能管理人才。用一颗善心感化了诸葛亮与五虎上将为他服务终生;最大缺点:哭多伤身,跪多难行;最大目标:让大家都不明白我的心!

掀起刘备的盖头来

姓名:姓刘名备,字玄德。

籍贯:涿县

长相:身长七尺五寸(比曹操高五寸),两耳重肩(被曹操骂为大耳贼),双手过膝(双手长,所以在长坂坡没把阿斗摔死),目能自顾其耳(相书上称为“狼视”与曹操一样有反相),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是个美男子,因此被吴国太招为驸马)。

师从何人:师从汉末大儒郑玄、卢植。刘备是个正儿八经的儒家弟了。刘备十五岁就外出游学,结交公孙瓒等人。

专业:政治、军事。刘备小时候就是孩子王,具有天生的统治才能。业余爱好:编草席、草鞋、牛尾帽(因此曾被曹操轻视为“织席小儿”,又曾被诸葛亮正色训斥:“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矣?”);园林、美色、音乐、金玉锦绮等玩意(孙权以此为武器把刘备绊在东吴数月之久)。

志向:明为除去汉贼曹操保汉献帝,实际上是自己想当皇帝。

家族:汉王室宗亲,刘备为汉高祖刘邦的后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父刘弘。

地位:在汉献帝手下时最高职位为左将军、宣城侯,后为豫州牧,为汉献帝的远房叔父,人称“刘皇叔”。刘皇叔后来当了刘皇帝,为蜀汉之主,史称“汉昭烈帝”。

地盘:全盛时有荆州、益州、汉中全境之地,并有桂阳、彝陵等地。后经诸葛亮开发西南,蜀汉拥有中国大西南与周边地区,地盘比曹操还大。曹操在北方只能统治北方偏南的一部分,北方偏北的一部分为匈奴人地盘。

手下兵马:两川、荆襄、汉中兵马加起来近百万,略逊于曹操。

手下将帅:文臣有诸葛亮、庞统、靡竺、孙乾、许靖、法正、伊籍、秦宓、谯周、许慈、孟光等;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刘封等。精英荟萃,曹操、孙权皆不及。

子嗣:太子刘禅、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刘禅后为蜀汉皇帝。刘备有甘夫人、糜夫人、吴夫人三位夫人。

享寿:六十三岁,殁于三峡白帝城永安宫,时在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

眯眼看天

英雄要应时而起

眯眼看天,是因为要看天时。掌握天时,再付之以人力,就可以应时而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天下英雄,莫不如此!

强者谋事的手段

刘备要做天子,天子要会看天,刘备出身低微,一直积极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本是汉王室的子孙,正好是汉王朝的衰落为他提供了机遇。正是“先人若不死,后人何以生”。黄巾军起义反汉王朝,刘备抗黄巾军,应时而起。

刘备蛰居乡里二十八年,这其中也曾外出发展,但也就是交友而已,并没有做出什么事来。刘备只得回家潜伏起来,正所谓“潜龙勿用”也。一般来说,外面的机会要大于家里,但也不尽然。

在家里等机会往往比在外面找机会更有希望,这是因为在这人是静态的,容易捕捉信息,况且又占地利。信息是活的,外面的信息很快就会传到家乡来,所以有时我们像刘备一样干脆守株待兔也是一法。

机会果然来了,黄巾军一时蜂起,朝廷派人镇压,地方官着急征兵,这就为刘备施展抱负提供了可能。刘备熟读兵法与史书,他知道:

A、汉王朝行将灭亡

B、这次黄巾军起义一定会闹大

C、朝廷与黄巾军必有场好斗

D、我辈崛起正逢良时

刘备看准了这次机会,不再犹豫,果断地应时而起,终于踏踏实实地开始了事业的第一步。

刘备启示录

起事不在于早晚,关键要看准

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曹操在二十岁就当了军官,比刘备早了整整八年。但在黄巾军起义爆发前,曹操也只是打基础,没什么大作为。黄巾军起义同时成就了曹操与刘备,没有这次机会,曹操依然当他的小官,刘备依然当他的草席贩子,很难翻身。

《易经》上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天下睹。”风云不起,龙虎难有作为。当然龙虎毕竟是龙虎,别人看到的是天空,他们看到的是风云。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