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五章

关键时不能手软

刘备当初未成气候时,曹操屡次要把他掐死在襁褓中。如今刘备有了胜曹之道,当然不会手软。这不仅是报仇的问题,因为刘备深知,如果不把曹操彻底打败,一旦这魔君苏醒过来,将又是一番恶战,妖魔化的对方最难打,因为太野蛮,且变化多端。所以刘备必须要置曹操于死地,不容他翻身。

在人生簿上刻着“忠义"两大字

江山虽可贵,情义本无双

忠义是朋友间最有价值的东西。人与人之间有忠义,也存在非忠义,自然就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

强者谋事的手段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没得到之前朝思暮想,得到后感觉不过如此,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仅享受成功,更享受过程,并且能从中发现比成功更有价值的东西。刘备一开始就想当皇帝,现在终于当上了皇帝,总觉得不过如此。他看重与关羽、张飞二人的兄弟情义甚于江山,因为江山是虚的,而情义是实在的。刘备一生最大成功在他自己看来就是赢得了兄弟。

刘备命关羽在荆襄之间打败曹操军队后,没有及时增援。曹操奸诈,挑动孙权夹攻关羽。关羽两面受敌,久候援兵不至,败走麦城,为东吴伏兵所擒。孙权斩关羽而献之曹操,曹操厚葬关羽首级。不久曹操中风而死,曹丕继位登大统,是为魏文帝。刘备见曹操已死,不胜惆怅。观曹丕篡位,十分震怒。群臣拥戴刘备为皇帝,以继汉统。

刘备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关羽报仇。本来按刘备、诸葛亮君臣二人定下的战略,曹操既死,魏国必然衰落,这时应变原来的“联吴抗曹”为“直接伐魏”。但刘备感于当初桃园结义之情,并且关羽是为了保他的江山而死,所以决定先攻吴报仇。诸葛亮百般劝阻无效,只好由他。

刘备亲领大军七十五万,浩荡攻吴。张飞报仇心切,行军路上虐待部下,被部下暗杀身亡。刘备见张飞又死,肝肠痛断,火速进攻。孙权甚惧,降了曹丕。曹丕十分精明,虚授孙权为吴王,但不出兵。孙权只好自家迎战刘备。刘备一路胜利,张飞之子张苞、关羽之子关兴虎威如父,大败吴军。刘备擒得杀害关羽的潘璋,手刃仇人。趁势杀向东吴,孙权胆裂,将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二人囚于车中,并张飞首级送至蜀营。刘备见了张飞首级,放声大哭。张苞将范、张二人处死。

刘备本以曹操为大仇人,如今曹操死了,孙权与他有杀弟之仇。孙权国中无人,这时陆逊横空出世,伏兵于三峡,火烧连营七百里,如当初赤壁之战,刘备兵败不堪。幸有诸葛亮当初在夔关口布下了八阵图,将陆逊挡回。这时曹丕也派兵前来参战,看刘备、孙权谁败就灭谁,正好与东吴兵碰上,东吴大将孙桓大破曹仁,取得了对蜀、对魏的两路战绩。

刘备因连续征战辛苦,又吃了败仗,在白帝城染病不起,夜梦关羽、张飞来相会,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将诸葛亮从成都请来,托孤事毕,驾崩。

刘备启示录

世上之物情义最重,虽有江山不能替代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千辛万苦拉扯起了蜀汉江山,开国称帝,终于实现了一生的抱负。

但刘备极重情义,在他心目中最看重的是兄弟之情,江山倒是其次。当初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立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从此便不变心,兄弟三人再困难也走在一起。关羽千里走单骑,张飞凡事冲在前,平时“哥哥”前、“哥哥”后,完全是亲兄弟。所有这些,刘备都记在心里。

刘备心狠,打天下的人都心狠。

刘备心软,他爱他的兄弟。

在他看来,天地间有价值的唯有隋义。他以前认为江山社稷是头等重要,现在关羽去他知道那都是虚的,只有兄弟感情最真。

诸葛亮虽然也很亲密,但刘备必须以礼待之,还有距离。

赵云虽然也很亲密,但君臣大节不可废,也是有距离的。

只有关羽张飞,刘备与他们完全亲密无间,要笑就笑,要骂就骂,张飞甚至有时与刘备顶嘴,多么可爱。刘备生来没有爹,也没有兄弟,关羽、张飞把他当大哥,一陪就是几十年,一直忠心耿耿到死,这是多么厚重的情义!

刘备之所以不要江山要兄弟,即在于他天性的善良,没被尘世烟云污浊了本心。

情义出自天性。

仁义存乎人心。

刘备打仗失败了,但他做人成功了,他找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之相比,当皇帝算得了什么?人要虚名虚利来干什么?

与刘备相比,曹操真的是彻底失败了。最后打仗失败了,做人也失败了。曹操一生都没有相信过别人,喜欢过别人,他最欣赏的就是他自己。但当他自己不可逆转地走向末路时,他动摇了对自己的信仰。于是他疯狂地杀人,并自虐着。

刘备为人忠厚,平生救人无数。其实在他雄心壮志的背后,更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太平盛世的百姓。他依然贩履织席,张飞依然杀猪卖酒,关羽依然在江湖上行侠仗义,三人平时见面并不多,一旦碰上了就拉着手去张飞的庄上于桃花之下痛饮狂歌,那才是人过的生活。

刘备死时暗中祈祷再不要有战争,再不要看见杀人与被杀,因为他明白世界已经太多杀戮,太少欢乐。

刘备想着关羽的二尺长髯,耳旁仿佛又响起张飞那雷鸣般的喊声:“哥哥!哥哥!”刘备含笑而死,死得相当宁静。

第三篇诸葛亮谋势变术

诸葛亮绝招:天下能人都身藏在云雾里

天下人人都想取势、得势。然后打响人生第一炮。但很多人只能白日里做些好梦而已,把计划打了水漂。真正的取势、得势者,必为“人中龙”。

诸葛亮是一台智谋机器。他最喜欢高强度、高难度的博弈。在赤壁之战中他是个收盘人物。周瑜击败曹操,他又气死了周瑜,将最大战果收入囊中。他早就想到会这样,他只需要走程序即可完成任务。但光是任务完成他还没有太大的快感,他还要享受过程,无情地折磨周瑜,这就超于机器之上。所以说诸葛亮既是人又是机器。确实是个智慧高度发达的幽灵。

这就揭示了:智者会面临比一般人更大的打击,而且这种打击通常会来得更早、更快、更严重、更频繁。诸葛亮以他的经验应对复杂的局面。当时非常凶险,他之所以能带队生存下去,在于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与超常的应变能力。

诸葛亮为人特点:足智多谋,修养高深,具有罕见的综合素质。待人宽。待己严,鞠躬尽瘁,忠诚于事业。同时不失书生风度,潇洒出尘:最大优点:将一切问题看作是必然。所以能用智谋来解决;最大缺点:大事小事都做,过度操劳,不知道休息,以致早死;最大目标:“我既然出山。就让别人成为智慧的垫脚石!”

掀起诸葛亮的盖头来

姓名: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自号卧龙先生,又称伏龙。

籍贯:瑯琊阳都人。

长相: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然有神仙之概。

师从何人:近无所师,远师姜子牙、张子房,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按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自己对周瑜说的话,他曾遇奇人,传他奇门遁甲天书。

专业:军事、政治、外交。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在与曹操、孙权及南蛮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并著有兵书《将苑》,还有很多军事发明。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在蜀中推行法治,革新吏治,制定法律,又大兴水利与农耕,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繁荣。作为外交家,诸葛亮联结东吴与南蛮,很多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为蜀汉争取了极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

业余爱好:作诗、弹琴、交友、浪游山水、演讲、发明。

志向:不为帝王,但为帝王师,自比管仲、乐毅,愿辅佐明主治理天下。

家族: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诸葛玄曾为泰山郡丞,早卒。诸葛亮少年时长期跟随叔父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刘表有旧,所以带着诸葛亮搬家到襄阳。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从城市搬到山村,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诸葛亮是老二,他的长兄诸葛瑾在东吴为官,小弟诸葛均一直在家务农隐居。诸葛亮的老丈人为黄承彦,也是一位异人。

地位:诸葛亮有大智、大德、大才,实为大贤。隐居山中时为远近闻名的高人,所交皆奇士。出山辅佐刘备后,诸葛亮为军师、丞相,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在蜀汉集团中,诸葛亮是第一人,刘备爱才,甘居第二。整个蜀汉的政治军事其实主要由诸葛亮经营。

子嗣:不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在这段话里,诸葛亮自己说有“子弟”,“子弟”在当时泛指家族中的小辈,可见诸葛亮可能有子嗣。其妻黄氏。

隐身是抬高身价的一种方式

良禽择木而栖

隐身术一则可以让人等待时机,二则可以抬高人的身价。其奥秘在于:让明眼人来发现你、重用你,这种让人求于你的做法一下就能给自己出个好价钱。当然,你要隐身,必须有真本领在身,确实能为人挑起大梁。

强者谋事的手段

凤凰非梧桐不栖,狂龙非骊珠不安,古来高人总是曲高和寡,若得知音,终身事之。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就知天下有刘备,而刘备不知天下有诸葛亮,一旦知道,马上三顾茅庐,把诸葛亮恭请出山。诸葛亮清静无为,高卧山中,如姜太公钓周文王一样,他不用动就钓到了刘备,因为他知道刘备会来找他。

诸葛亮生于官宦世家,祖祖辈辈在山东老家为官。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开始家道中落,随着汉王朝的衰败,高层不断洗牌,原来的一些大家族被挤出官场,诸葛家族于是无官可做。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南下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与诸葛玄交厚,将诸葛家族安排在了襄阳。诸葛玄死后,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另寻出路,去了东吴为官。诸葛亮很有远见,主动带着弟弟诸葛均迁到襄阳城外二十里的卧龙岗落户做农民,半耕半隐,自食其力,与刘表保持距离。

诸葛亮家世不凡,从小又死了双亲,与刘备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二人俱年少奋发,不同的是刘备少年时以织席为业,游学拜师只是手段,虽有名师但并没有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诸葛亮则异于此,相对富足而悠闲的山村生活使他有大量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并广泛交友。诸葛亮自学成才,自修为高人,在出山之前已满腹经纶,因为他志在社稷,所以并没朝单纯的学问家方向发展。他轻视腐儒,自比管仲、乐毅,对法家、道家、儒家、五行家的学术都有精深研究,其修为之高为当世第一人。

所以诸葛亮绝不会轻易出山,他像孔子一样待价而沽。本来以他的能力与关系,前去辅佐刘表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事,但他深知刘表不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不值得为他效命。孙权倒还不错,但他大哥已先去东吴为官,他再去帮孙权就没有新意了。曹操太远,况且非我辈中人。唯有刘使君仁义之名四海传闻,当是英雄人物,不二之贤主。刚巧刘备也来到了荆州,诸葛亮知道刘备早晚要来找他,所以从从容容、三试其心,因见刘备实在心诚,也就出山了。大丈夫相时而动,时候一到就不再犹豫。

诸葛亮启示录

要想卧龙出山,除非另一条龙前来邀请

刘备是条龙,真龙。诸葛亮更是条龙,卧龙。真龙独具慧眼,前往山中与同类相会。卧龙静久思动,于是随真龙出山,吟啸风云。

只有刘备才能请动诸葛亮,只有诸葛亮才配刘备三顾茅庐,掏心掏肝地倾诉大志,虚心请教天下大事。

良禽择木而栖。良禽是主,木是客,良禽栖木是木的光荣,因为木有很多,良禽只有一个。刘备深知此理,因此他把诸葛亮当老板侍候,不是当客卿。

士为知己者死

人心都是肉长的。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别人对我坏,我也对他坏。别人敬我一分,我就敬他十分。别人害我整我,我就要他完蛋。

诸葛亮曾有过随叔父依附刘表的经历,寄人篱下,想来受气也不少。如今刘皇叔如此尊重他,三顾茅庐,如果他还不出山,那就矫情了。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终生为他服务。刘备死后,又忠心为刘备的儿子服务,最后为刘家江山而累死。

人活着要有意思,当刘备把诸葛亮敬若神明时,诸葛亮心中不仅是满足,相同的信仰使他们成为朋友加同志,一齐向着目标进发。至死不渝。

要三试才知人心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英雄,也知道他爱才敬才。但传说与现实是两回事,他决定试一试这个仁义之名传遍天下的刘皇叔是不是真的要请他出山。如果对方仅仅是猎奇,那就免谈。

刘备前两次都没有碰到诸葛亮,都“刚巧不在”,其实说不定当时诸葛亮就在窗下观察。刘备也很有意思,他知道诸葛亮在试他,因此越试越心诚,最后终于获得了见面的机会,一吐仰慕之心。

首次出场,四座佩服得只是叩头

高手出手与众不同

只要有本领的人,做任何事都会心里有底。特别是初次登场,就智能超人,技压群雄,别人一定会觉得你身手不凡,是他们的主心骨。

强者谋事的手段

“高手”指有高明的手段,有高强的手腕。诸葛亮是圣人,圣人不轻易出手,圣人一旦出手当然是高手。诸葛亮一下山就把曹操的十万兵马打败。他还像在山上那样清静无为,他不动,所以能把对方的动静看得清清楚楚,以静制动。夏侯惇远道而来,兵马喧嚣,一无遮挡,活生生做了诸葛亮的靶子。

诸葛亮亲自指挥的第一战是与夏侯惇的十万兵马作战。曹操要灭刘备于羽翼未丰之时,因此派了十万大军前来,企图泰山压顶。

诸葛亮定力高深,已修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境界。见夏侯惇杀来,从容布置。双方兵力悬殊,当然不可以硬碰硬。诸葛亮对新野地形了如指掌,于是很自然地选用伏击的方式。光是一路伏击还只能打乱曹军,必须层层伏击才能打垮对方。当对方被我方一次次闷棒打狼而无还手之力时,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与莫名的恐慌中必然溃败,并且人越多败得越快。

诸葛亮以少胜多,作了如下布置:

第一路,关羽埋伏在豫山,见敌至,放他过去,从背后烧其粮草。

第二路,张飞埋伏在安林背后山谷,关羽一放火,他就接着放火烧掉曹军另一处粮草。

第三路,关平、刘封在博望坡两边等待敌军,敌军一来就放火。

第四路,以赵云为前锋正面迎敌,但只能输不能赢,诱敌深入。

第五路,刘备亲自领兵为后援。

最后这五路伏军收拢,形成包抄之势,大火越烧越猛,关张赵武艺高强,在混战中占尽上风。

夏侯惇不知对方底细,突然被接连骚扰重创,只好逃走,败回许昌。

诸葛亮启示录

以弱胜强是常事

这回诸葛亮用三四千人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堪称神奇。但在人类的博弈中,以弱胜强其实并不罕见,甚至是常事。这是因为双方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要占天时地利人和,并正确利用好己方优势,双方都有平等的机会赢。

强方优势:人马众多,威慑对方。

强方弱势:人多难以管理,往往首尾不能兼顾,摆得太开势必形成诸多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对方创造了很多的进攻可能。一旦混乱,将按多米诺骨牌效应逐一跌倒。

弱方优势:人少心齐,便于管理统筹,攻击力强。并且正因为人少,目标也小,对方不容易找到,便于隐藏。

弱方弱势:不能硬碰硬,尤其不能面对面,否则会被对方的人海淹死。

此役中诸葛亮扬长避短,通过占地利取得了胜利,这是很正常的。

又,诸葛亮五路伏军相呼应,相穿插,不是简单的一路接一路来,而是交叉行动,同步行动,这样就形成了立体进攻,使对方的平面防守形同虚设。诸葛亮以立体破平面,是位空间大师。

高手之道匪夷所思

按夏侯惇一方的预想,一定是把大部队开到刘备的新野城下或郊外,然后与刘备军队对垒,双方兵对兵、将对将干起来,他们十万大军要灭一个仅三四千人的部队不是小菜一碟吗?

诸葛亮当然预想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的全部智慧都集中在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上,一共有两种办法:

一是让对方开过来再奇兵制胜。但这很难,对方人太多,胜算极小。就算能小胜,小胜过后通常是大败。

二是不让对方开过来,把对方在半路上解决。OK!就这么办。

诸葛亮让对方的计划完全落空,提前进入战斗,在对方意想不到的时空里发动毁灭性进攻,其胜利是必然的。

所谓匪夷所思并不是说奇想天外,而是利用现有条件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合,用超前思维领先步骤,从“冷僻”之处下手,环环扣住,这样对方就没有还手之力,可以以弱胜强。

打仗并不累,戏敌更轻松

再烧一把火

假如一个人把带兵打仗视为一场智能游戏,那么这样的人简直是灭敌于谈笑之间的神人了。再加上,这样的人能把自己的戏敌术设计得密不透风,一把接一把地猛攻对方,自然就会彻底击败对手。

强者谋事的手段

常人通常认为对方上次的手段不会第二次重演,诸葛亮就利用了常人的这种思维,第二次出手基本上还与第一次一样,果然又见奇效。从火烧博望坡到火烧新野,诸葛亮都是以静制动用火烧。诸葛亮事先设局,让对方一动就盲动,不动就被闷棒打死,后退就落下悬崖。

诸葛亮用火攻加伏军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兵后,曹操震惊,亲提五十万大军前来灭刘备,前队为曹仁,先锋为许褚。诸葛亮知道许褚性急,于是在山头摆酒,与刘备对饮(其实都是替身),戏弄这蠢夫。许褚大怒跟进。曹仁鉴于上次夏侯惇之败,处处防伏军,没想到一处伏军都没有,大军顺利开进新野,火速攻城,却原来是座空城。

因人马远来困倦,曹军在城中扎营休息,准备第二天再找刘备军队打仗。夜半三更,伏军尽出,火烧新野城,赵云、关羽等将连环夹杀,曹军大败。

诸葛亮启示录

故伎不妨重演

夏侯惇败后,曹仁再来。曹仁认为诸葛亮不会再玩伏军加火攻的游戏,但不幸的是,诸葛亮正好利用了他的这种心理,依然是伏军加火攻将他无情击败。这就是奇特思维胜一般思维。

曹仁认为:既然诸葛亮智谋高深,一定会用新花样来与他作战,并且他认为自己不是夏侯惇,完全可以应付伏军加火攻。所以曹仁认为自己安全得很,简直就是胜券在握。他没有看出许褚被诱深入这意味着什么,还以为是诸葛亮已被小小地打败。接下来又盲目地进入空城,造成被瓮中捉鳖的被动局面。

诸葛亮的想法很奇特,其思维模式如下:

你认为我不会来第二次相同的手法,我偏来;

你认为我还会来第二次相同的手法,我偏不来;

当你不能确定时,我就来了。

这就是占博弈之先的好处,我方设局,对方钻;我方摆棋,对方破棋。等他苦苦寻解时,我又变花样了。

看似花样多的人其实就那么几种花样,他巧就巧在能应用得适当,所以能把旧花样当新花样用,并玩出新意来。

后来诸葛亮与周瑜共同定下破曹的妙计,其实也是火烧博望坡的翻版,都是伏军加火攻,配以诱敌深入与连环进发。几次战争的规模大小不同,其手法其实是相近的。

一般人总认为对方不会用第一次的手法玩第二次,我们可以利用一般人的这种思维故伎重演,往往有奇效,当然也要看什么时候。第一次对方的剪刀被我方的石头打败,对方以为我方会变招,于是他不变好捡便宜,他还出剪刀,如果我方变成布或剪刀,他就能战胜或战平。但我方依然不变,又赢了。

旧招配以新招

这次诸葛亮大破曹仁,与上次用的是相同的手法,但也有新招配合。

第一个新招就是激怒许褚,让他深入。

第二个新招就是转移大本营,把新野变成座空城,让敌军驻入,好放火烧烤。

这两个新招连环相扣,如果许褚不深入,空城就不会被对方着急占领,就无法烧烤。

曹仁做梦也想不到诸葛亮会主动放弃仅有的地盘,还以为被吓走了,竟然不细看就占据了空城。

诸葛亮耐心好,授意伏军到深夜才出来放火,这时曹军正在睡大觉,就算他要抵抗也无妨,因为新野城本是我方的,地理太熟了,想在哪儿放火就在哪儿放火,并且都能安全撤离。

有时细节决定胜负,如果城中伏军在曹军进入后大白天就放火,将烧不了多大就被扑灭了,不能获胜。

诸葛亮这次第一回使用了空城计,日后他还将把这条计发挥到更高的境界。

死缠着不放,急坏对手的五脏六腑

玩命谁怕谁

用死缠术去围攻对手,即使他再精力过人,也会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头晕眼花,这样做下去,就可以拿出杀手锏--乘虚而入。

强者谋事的手段

智者也有玩命的时候,不玩命无以成就一位真正的智者。有人认为智者可以光说不动手,那是不可能的。考验一个智者是不是真正的智者的方法并不是抽象地比智慧,而是在关键时候面对面玩命定输赢。当然,既然是“玩”,也就是在比智慧。两次失败后,曹操一看势头不对,马上集合几十万大军来灭刘备。诸葛亮一方面从容用计,一方面带领团队玩命,故能在强压下保持生存。

曹操见夏侯惇、曹仁两人都被诸葛亮打败,气疯了,马上集合大军杀气腾腾地奔驰而来。诸葛亮知道无法避免硬碰硬,决定依然利用地形优势边打边走,转移到安全地带,把损失降到最小。

刘备心地仁慈,怕百姓被北方兵蹂躏,带着新野、樊城、襄阳三地百姓一起走。诸葛亮指挥手上仅有的四五千兵马,又要保护十万百姓,又要与曹操的五十万大军作战,其难度超出想像。

诸葛亮熟悉地形,因此行军依然较快,曹操兵马超出计划很多天才追上。追上又如何?诸葛亮除了派关羽前行求援于刘琦外,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集合起来向曹操大军迎头痛击。双方一番恶战,赵云、张飞二人的高强武艺在这次战斗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诸葛亮又以疑兵退敌,保证了硬碰硬之后主力不倒。不久关羽、刘琦也前来接应,刘备一方胜利转移至江夏,并没有被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吃掉,还保住了大部分百姓。

诸葛亮启示录

该玩命时就要玩命

此次曹操下了狠招要灭刘备一方,摆出了吃人架势。诸葛亮毫不害怕,虽然兵力悬殊,依然奉陪。该玩命时就要玩命,会玩的人命越玩越大。

果然曹操因不熟地形,大军不能如期追上。如果刘备一开始就被追上,将凶多吉少。等对方“再而衰、三而竭”时我方予以勇敢的还击。赵云单枪匹马、怀抱少主杀得曹操手下大将死伤一大片,张飞稳如泰山在长坂桥上静候敌至,一声狮子吼将曹操大军喝退。这固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对方“再而衰、三而竭”时其实并不可怕。别管他看似多么强大,只要我方敢在这时拼命,依然有希望。而不拼命就只有死路一条。当然也不能一上来就拼命,要找机会,要找地方,要等对方不在最佳状态的机会,这样拼起命来才有效果。

玩命不是蛮干

如果敌我力量悬殊,弱方只用玩命的方式与强方打依然最终会被消灭。玩命不是蛮干,玩命也要用脑子。诸葛亮安排赵云、张飞与曹操大军玩命,不过是整盘棋中的两步,绝不是整盘棋。

赵云、张飞既不能打败曹操大军,也不能拖住对方,但至少可以延缓一定的时间,从而为援军的到来争取希望。如果一味蛮干,仅靠赵云、张飞带有限的兵杀来杀去,刘备一方很快就会完蛋。而之所以他们没有完蛋,即在于诸葛亮下棋灵活,一边丢子,一边用车马炮来与对方绞杀,一边用士相保帅,这样虽然被吃掉好多人与地盘,但依然没输。

傻冒儿才用蛮劲

借力卸力可以生力

用蛮劲的叫傻冒儿,用巧劲的叫智者。前者只知猛到底,后者知晓借力打天下的种种计策。

强者谋事的手段

力量像光线,可以折射出去。一个武学高手尚且知道四两拨千斤,作为智慧大师的诸葛亮自然懂得借力卸力。当阳之役,刘备集团被重创于曹操大军,诸葛亮紧接着巧妙地把曹操的视线转移到孙权身上,使自己一方得以保存与迅速发展。

诸葛亮成功挫败曹操大军的追杀后,带队转移到江夏。刘备问破曹之计,诸葛亮早就胸有成竹,轻摇宝扇,慢慢地说道:“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刘备从之。

曹操这时认为刘备已不足畏,马上准备吃掉孙权这块大肥肉,从而把刘备方面基本上忽略了。

诸葛亮启示录

巧妙转移敌人视线

当阳之役不管怎么说,刘备方面还是被曹操打败了。按曹操的习惯一定要赶尽杀绝,但这也不是想做马上就能做到的事,江夏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操再想进攻也要先布置一番。因此,诸葛亮有时间与刘备商量如何反败为胜。

他们深知,假使再来一次当阳之役,那可就输不起了,那么如何才能不再出现被追杀的险局?

一是再走远些。但此时除了江夏他们无处可去。

二是让曹操别进攻。

让曹操别进攻?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会把注意力放在第一个方案上。殊不知此路不通,刘备一方一旦走出江夏这个唯一的屏障,将会被继续追杀至死。

诸葛亮反复琢磨,知道再走远些确实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让曹操别来进攻吧!如何才能实现这个大胆的创想?

一是曹操收兵。这不可能,曹操要是不贪得无厌,那就不是曹操了。

二是让曹操去打其他人。此计大妙!诸葛亮马上想到东吴近在咫尺,又曾与曹操有过恩怨,更重要的是孙权一直想当曹操第二,看来只要把这两大势力挑动起来,必有一番火拼,最后将是我方受益。

只要巧妙地转移敌人视线,敌人就会被更大的利益吸引,不要芝麻,而捡西瓜去了。

于恰当时候隐形

诸葛亮成功地把曹操的视线从刘备转移到孙权身上后,忽然带队从曹操面前消失,把整个军队隐形起来,几乎让曹操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最后又神出鬼没地杀出来,会同东吴大军将老曹的北方兵杀得丢盔弃甲,死伤无数。

诸葛亮曾长期做隐士,他知道怎样把自己隐藏得严严实实的。具体地讲,他把军队变成一支隐形军队的方法为:

一、不进攻,并在敌我中间设隔离带。这样对方就不能接触他们。

二、不张扬,并做出假象,好像在一个个地死去。但就算是死了也不发丧。

三、不抵抗,如果对方有零星进攻,就让他们打,绝不抵抗,让对方误以为我方已完全失去战斗力,几乎不存在了。

就这样,一支几万人的军队变成了隐形部队,从敌人眼皮底下消失,好像一场人间蒸发。

诸葛亮这条计没被曹操识破,缘于两点:

一是曹操忙着准备吞并东吴,没心思细看刘备这个手下败将的真实状况。刘备到底是在舔血养伤呢,还是在干其他事,曹操不知道。如果在刘备被打败前,曹操还会担心刘备与孙权联手,那么如今刘备已遭重创,就算与孙权联手也无所谓。曹操对此相当放心,因此他不再管刘备,只等灭了孙权再回过头来顺便把刘备扫除干净。

二是在当阳之役中刘备一方的军民死伤太多,情况相当混乱,甚至有人相传刘备已死。这种情况恰恰对刘备一方有利,因为这样对方就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活着,更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人。

实际上诸葛亮在当阳之役后马上制造出了全军覆没的假象,有效地麻痹了曹操,从而顺利地把军队隐形。

靠一根舌头战天下

该发言时一定要能说会道

舌头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例如,舌战群儒,就比刀枪火炮还厉害。有些人不发言则已,一发言就能震惊四座,绝对是一位舌战大师。

强者谋事的手段

说话能力就是办事能力。一般来看,不会说话的人一定不会办事,因为说话与办事原理相同,都讲究互动与博弈。诸葛亮为了促成孙刘两家结成联盟共抗曹操,亲自来到东吴,先以大言不惭的气势舌战群儒,再用激将法激起孙权斗志,最后骗周瑜说曹操要抢他的老婆,引得周瑜与曹操势不两立。

诸葛亮到东吴后鲁肃引他去见孙权,到了孙权幕前,看见一帮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此时孙权还没出来,诸葛亮与这帮人逐一相见,各问姓名。东吴的文臣武将都知道诸葛亮此来何意,纷纷向他询问,发难,诸葛亮一一作答,风度翩翩,侃侃而言。东吴众人见诸葛亮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这时还有人想为难诸葛亮,被东吴粮官黄盖阻止。于是黄盖与鲁肃带着诸葛亮入内室见孙权。这是诸葛亮到东吴后的第一次发言,名为“舌战群儒”。

诸葛亮见了孙权,知道这人心理:又想战,又怕打不过;又想和,又怕人耻笑,于是使用激将法。首先,孙权向诸葛亮询问曹操一方的情况时,诸葛亮故意夸大其词,说曹操有一百五十万军队,战将一二千人,马上就要来吞掉东吴。孙权于是请教如何抗曹?没想到诸葛亮说阁下不如自己掂量,如果打不过,何不投降?还是让刘备去打曹操吧。孙权问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说刘备天生英雄,哪怕战死也绝不会投降别人。孙权一听诸葛亮这话分明是拿他与刘备作比,看不起他,当下大怒,拂袖离去。鲁肃责备诸葛亮,诸葛亮笑道:我早有破曹之计,你家主人又不问我,关我什么事?我视曹操如儿戏!鲁肃赶忙进屋传话,孙权一听忍不住又跑出来请教,于是诸葛亮赞扬了孙权不畏强敌的气概,正式提出两家结盟、共同抗曹的建议,孙权大悦,马上就将与刘备盟好的意思传遍文武百官,孙、刘联盟达成。这是诸葛亮来东吴后的第二次发言,名为“攻心为上”。

说服了孙权还必须说服周瑜,这就比较容易了。周瑜也很聪明,见了面先试诸葛亮的态度,假意说要劝孙权投降。当时鲁肃也在场,马上反驳周瑜。诸葛亮知道周瑜心高气傲,于是假装也说东吴还是投降好,如果投降,条件也很好,用不着年年进贡,只需要送两个人给曹操就行了。周瑜入了套,问送谁?诸葛亮说大乔、小乔这两个东吴美女,曹操垂涎已久,并有赋为证。只要送二乔给曹操,就可以避免战争。那小乔正是周瑜之妻,周瑜一听诸葛亮说得言之凿凿,当下狂怒,彻底愤恨起来,要与曹操决一死战。诸葛亮牵强附会,一番花言巧语就凭空在周瑜与曹操之间添了一个“夺妻之恨”,意在使周瑜铁心抗曹。这是诸葛亮来东吴后的第三次发言,名为“智激周瑜”。

诸葛亮启示录

说话决定办事成败

这次诸葛亮前来东吴劝说孙权结盟,任务相当艰巨。他起码要过两关:

A.说服孙权,以定大局。

B.说服孙权手下,以安群情。

重点在A。诸葛亮知道孙权像他父亲孙坚、兄长孙策一样,都是心高气傲的角儿,以英雄自许。如果能激起孙权的英雄气概,那孙权就敢与曹操拼。如果不能让孙权感到自己很英雄,那孙权还会害怕曹操。

怎样才能激起孙权的英雄气概呢?夸行不行?不行,在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一见面就夸孙权是英雄,那将是很怪异的事,因为分明曹操才是大英雄,诸葛亮又没与孙权打过任何交道,怎知是英雄?未免有献媚之嫌。以孙权的地位,手下的献媚者太多了,不差诸葛亮一个,所以“夸”是根本无效的,而且有反作用。

既然“夸”不行,诸葛亮就根本免去俗套不去夸孙权。他用“激”,并以刘备顽强抵抗曹操为例,赞扬刘备是英雄,同时建议孙权万一觉得打不过曹操,投降算了,暗示英雄只有刘备一个。孙权听了诸葛亮这话坐不住了,马上有反应。诸葛亮更加来劲,“激”后又“夸”,孙权有了面子,联盟结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也很精彩,但比起激孙权的难度要小得多,那不过是诸葛亮的一次演习罢了。

关键处可以编造故事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诸葛亮是编故事的高手,他首先指出曹操占二乔有铜雀台为证,铜雀台就是曹操准备金屋藏娇的地方。曹操好色天下人皆知,铜雀台又是活生生的存在之物,但光凭这两点还不能让周瑜全信曹操真想霸占他的老婆小乔。于是诸葛亮旁征博引(其实是牵强附会),用曹操的儿子曹植写的著名的《铜雀台赋》来证明确有其事,诸葛亮说到这里,还当众朗诵曹植赋中的两句原文:“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下周瑜一下大怒起来,大骂“老贼欺吾太甚!”要与曹操拼个你死我活。

其实曹操想霸占大乔小乔完全是诸葛亮编造的,压根没那么回事,曹植赋中说的“二乔”原是指樟树、楠木这两种乔木。诸葛亮的本事就在于能把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几件事巧妙地扯在一起,让人觉得真有那么回事。

人是语言的动物,让人“信”其实不难,只要像诸葛亮一样编造得符合逻辑就行了,并以某实物为证。这样就可以说太阳每天都从西边升起来,因为某人看见了,太阳自己也承认了。太阳会说话吗?太阳会说话。我怎么没听见?你没有听见并不表示没有这回事,昨天有人在大街上骂你,你不也是不知道吗?云云云云,一定可以把人搞晕,最后入套搞定。

当然,最精彩的是两个说谎的高手在一起,他们的对话就更精彩了。诸葛亮一生没遇到过辩论对手,未免寂寞,后来他能骂死王朗,可见语言有多毒辣。孔子曾教训子路:“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看来用语言杀人虽不是最高境界,也相当厉害了。

无防即无攻

提防“朋友”从背后拍砖头

攻防转换,相辅相成,即无攻则无防,无防则无攻。细心的人不但善于攻击前方,还精于提防“朋友”从背后拍砖头。这一点出自于他们多年的战场经验。

强者谋事的手段

一般的“朋友”也好,“盟友”也好,都是暂时的,双方关系止于利益。一旦利益冲突或情感冲突,就有人想动砖头。诸葛亮虽然骗了周瑜不对在先,但周瑜要杀诸葛亮就更不对了。诸葛亮知道周瑜气盛,头一歪避开砖头,也暂不如何,从容脱身而去。

诸葛亮说动孙权与刘备结盟后,两家既开始配合作战,又开始了内部斗争。周瑜先是让诸葛亮带兵远道去切断曹操的粮道,后又让诸葛亮去准备十万支箭,好江面迎敌,处处为难。

诸葛亮见周瑜不容他,心中冷笑,私下让鲁肃给了他五十只船,船上扎满草人,趁夜雾开往曹操方向,一路虚张声势,呐喊不已。曹操受惊,又疑对方有后援,不敢应战,命手下只管放箭。于是曹兵拼命地朝五十条草船射箭,不多久就密密麻麻射满了。每条船五六千支,一共数十万支箭就此到手。周瑜见诸葛亮草船借箭,如有神助,大惊失色。

不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天时不利,急得病倒了。诸葛亮于是大施法术,在七星台上仰天暗祝,借来东风。有了这东风,才有了接下来的火烧赤壁。周瑜见诸葛亮道行高深,骇然道:“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去,免生他日之忧。”于是派人追杀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已飘然远去。

诸葛亮启示录

合作时就必须合作,但要时刻提防对方下黑手

诸葛亮与周瑜二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周瑜死时曾叹“既生瑜,何生亮”,双方互相欣赏,互相较劲。他们的合作是利益使然,一旦胜利必会出现重大分歧。

平心而论,开始时诸葛亮虽然骗了周瑜,假说曹操要抢他的小乔,但完全也是出于善意,想与东吴共同抗曹。周瑜一开始就怕诸葛亮压住自己,处处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善忍,以大局为重,把周瑜当朋友,尽量满足周瑜的需求,并在关键时候借来了东风。即使这样,周瑜还要杀人,那就只好走开了,从此各走各的路。

在双方合作时,诸葛亮总是配合周瑜,但周瑜总想从背后给诸葛亮拍上一砖头。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周瑜的心,于是果断离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周瑜到底没能奈何诸葛亮,诸葛亮把事情安排得天衣无缝,在一个缝隙口上从周瑜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脱身而去。

制造局势的顶级工程师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