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非常喜欢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孙权、周瑜、黄盖、陆逊、吕蒙等人
1927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茅坪,张子清率领的三营走散了(后来在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毛泽东要寻找他们的下落,团长陈浩以为“即令没有被消灭,也会投降敌人的”。毛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是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又是封官赐爵,又是赠送金银、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了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骑上吕布的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李前:《不落的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吕布(?一198),字奉先,汉末五原九原(今山西定襄附近)人。好勇力,善于搏斗。初从丁原,后归董卓,又与王允杀董。汉建安三年(198),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为曹操所围,降后被杀。所骑马名赤兔,实为罕见良骏。当时有谚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曹公,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张子清(1901-1930),湖南益阳人。1927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团三营副营长,随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后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30年5月在江西永新病故。
据赖传珠回忆:1930年,在古田会议决议后,毛泽东在江西寻邬专门召开了一次大队以上的干部会,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对部队进行管理教育。在讲到“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反对命令主义”时,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三国时黄忠老将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了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有高度阶级觉悟的,我们用不着“激将法”,但我们却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用宣传鼓动提高战士的觉悟,启发大家的革命英雄主义。(赖传珠:《古田会议前后》,《伟大的历程--回忆战争年代的毛主席》,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4-85页。)
“黄忠斩夏侯渊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黄忠(?一220),字汉升,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初为刘表部中郎将,守长沙。赤壁战后,归刘备。汉建安十六年(211),随刘备取蜀,立有大功。后参加争夺汉中,连败曹军,并于定军山诛杀夏侯渊,不久病死。
夏侯渊(?一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州)人。跟随曹操起兵,任将军。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取汉中后,任征西将军,留守汉中。后为黄忠所杀。
1934年前后,毛泽东曾对王震说起过《三国志》中对于关羽和张飞描写的两句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并举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王震以此作为警语,在革命实践中这样去做了。(《肝胆篇》,《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4辑,第187页。)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原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毛泽东把它改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社论说:“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毛泽东在“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之后,加上了“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
赵子龙(?一229),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刘备在河北时,即追从,以勇敢善战、端严谨慎著名。旧剧常以赵云为刘备四弟;由此以排辈行,呼赵云为四将军。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1944年10月25日,毛泽东到延安中央党校作报告。在谈到审干问题时,他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高度的原则性的。关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寿亭侯,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先你又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我们一定要有严肃性、原则性。当然过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抢救运动,十几天,我们马上就停下来了。(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
1947年,彭德怀率军在陕北战场歼灭国民党军长刘戡所部。在战役打响前,彭德怀曾打电话问毛泽东:“刘戡这个龟儿子,主席要活的还是要死的?”毛泽东在电话里笑道:“《三国演义》里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彭德怀就说:“主席,我立军令状。”结果果然是击毙了刘戡。(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375页。)
据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在1959年7月31日的中共中央常委会上,彭德怀说:“张飞这个绰号是主席取的。”故此处有以张飞比喻彭德怀之说。
“张飞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内称关羽斩颜良后,“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也同:“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吾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现比如此人本事很大,事情很容易办到,易如反掌。典出《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1947年,毛泽东撤出延安时,在问新四旅特点时,警卫排长阎长林说:“新四旅河北人最多。”毛泽东放声大笑:“哈哈,河北人就一定打胜仗?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嘛!”李银桥(当时是周恩来卫士)在旁小声说:“山西人也不一定行,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噢,你还是很有见解么。你也是河北人吧?”李银桥脸红了,轻轻点头。(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5月版,第185-186页。)
“关云长走麦城”,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与楚图南等人握手以后,很有风趣、十分幽默地和他们讲起《三国演义》中古城会的故事来了。他微笑地说:“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二哥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于是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孙琴安:《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0页。)
1952年,毛泽东读《梁书韦睿传》,就其中魏中山王元英“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包围钟离城。“(韦)睿自合肥径阴陵大泽,过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毛泽东批语:“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周瑜(175-210),字公谨,东吴将领,庐江(今安徽庐江)人。汉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军,以5万之众,用火攻大破曹操军。当时曹军号称83万。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刘秀,即东汉光武帝(前6-57)。更始元年(23),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东北),率3000人众大败王莽军42万。
1952年,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张廷蕴传》,就“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批语:“张桓侯之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张桓侯,即张飞,蜀汉景耀三年(260)被追谥为桓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称:“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1954年,春暖花开之日,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陪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毛泽东问王芳:“《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看过没有?”“也看过。”“你读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先是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后来在曹操麾下时又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兄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那重义气、轻富贵的优良品质,深明大义的儒将风度,单刀赴会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他又有惟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又问:“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答道。“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毛泽东笑了笑说,“关公是指关为姓。”
于是,毛泽东向王芳和其他随行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他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还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关羽指关为姓的由来。
“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毛泽东绘声绘色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你查查其他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找到这道题答案,王芳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为关,却没有讲。(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和省委书记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88-90页。)
据《关西故事》:蒲州解梁县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月甚明,启窗越出,闲步园中。闻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兼有老人相向哭声,怪而排墙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矣。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骂,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傍,掬水洗面,自照其形。自水洗后,颜已变仓赤,不复识认。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详见清朝褚人获之《坚瓠秘集》卷三。)
欧阳修有《为君难论》。该文称赵王用赵括、秦王用李信,分别遭到失败,“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士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毛泽东1957年读至此,批语说:“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起、翦、颇、牧”,指战国后期的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他们都是当时有勇有谋的将军。贾诩(146-223),字文和,曹操主要谋士。曾先后跟从李催、段煨和张绣。归曹操后,为他出过很多好主意。
1957年3月20日下午1时至2时,毛泽东在由南京飞往上海的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还向随行的林克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61-262页。)
毛泽东写完后,说辛词里的“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了杜甫诗中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用了曹操的诗句。他讲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时说,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接着,毛泽东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毛泽东是位渊博睿智、潇洒自如的政治家,他一再借古喻今,强调不讲政策,丧失人心,必然失败;而只有会用人,能团结人,才可成一番事业。(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曹操煮酒论英雄”,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里也说:“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为此故事张本。
“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引《吴历》,曹操见孙权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1957年4月上旬,毛泽东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在谈及提拔青年干部时又说:“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就陆逊在彝陵大战前奉行以逸待劳,“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批语:“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1-162页。)
陆逊,其故事开始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就清朝钱振鍠评彝陵之战,“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连营,皆伐山木为之,故易火;若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批语:“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1页。)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就火烧连营后,“又(刘)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擒,乞复攻之。”的清何焯评:“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溯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昭烈老于兵,得蜀已固,非若曹仁之在南郡,可惧而走也。连兵于西,主客异势,决还者中人所能知也,盛、璋、谦如豕突耳。”批语:“何评有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2页。)
1958年,毛泽东曾几次谈及陆逊。他在读《南史贺琛传》,就其中梁武帝萧衍刚愎拒谏,责骂贺琛,“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日闻听览,每苦倥偬,更憎惛惑。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阘茸,止取名字,言我能上事,恨朝廷不能受”。批语:“此等语,与孙权诘陆逊语同。”(《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07页。)
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因不附和鲁王孙霸(孙权四子)争夺太子事,多次上书孙权,“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而为孙权责诘,忧死。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骆统传》,就骆统与孙权疏:“每有征发,赢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小有财货,倾居行赂,不顾穷尽。轻剽者则送人险阻,党就群恶。百姓虚竭,嗷然愁扰。”“方今长吏亲民之职,惟以办具为能,取过目前之急,少复以恩惠为治,副称殿下天覆之仁、勤恤之德者。官民政俗,日以凋敝,渐以陵迟,势不可久。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闲,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余之民,阜人财之用,参曜三光,等崇天地。臣统之大愿,足以死而不朽矣。”批语“买壮丁”,“振古如斯。”(《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60页。)
骆统(193-228),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东吴大臣,任乌程相,曾随陆逊参加彝陵战役。
陆逊在彝陵大战中火烧连营,打败蜀军,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步八阵图》。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讲话。他提出:“要人们敢说,精神振作,势如破竹,像马克思、鲁迅那样,敢说。把顾虑解除,把空气冲破一下,搞出一种新气氛。邹容十八九岁写了一篇《革命军》,直接骂皇帝。章太炎写文章驳康有为,也是精神百倍。年纪越大,用处越不多,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有用处就要鼓点劲。当然,年纪大的也还要,也要掌舵。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要冲破党内的沉闷气氛。”(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页。)
刘备“还是老头子挂帅”,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主要讲了“破除迷信”的问题。他说:“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年轻人,孔明27岁当军师。程普是老将,他不行,孙权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周瑜死时才36岁。这里还有我的老乡黄盖,湖南零陵人,他在这个战役中立了功,我们老乡也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又说:“三国末年有个王弼,他十七八岁就是哲学家,做《庄子》和《易经》的注释。他死的时候才24岁。”(王子今:《毛泽东和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黄盖(?一215),东汉末年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初随孙坚,后又在孙策、孙权帐下为将。汉建安十三年(208),在赤壁之战中,建议用火攻,并以诈降计,乘机纵火,大破曹军。其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作第二次讲话。他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实;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要看到我们的弱点、缺点,以免秋后达不到指标的要求。”(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1958年6月7日下午3时,陈毅率黄镇和另外几位回国的大使,一同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池水和天空一样蓝。毛泽东出水后,披上浴衣,向池边的藤椅走去。他招呼大使们入座,递一支烟给陈毅。陈毅摆摆手:“我戒了。”毛泽东笑着把烟放在嘴上,说:“还是你有决心,我戒不了。”毛泽东伸手划开眼前淡薄的烟雾,十分沉着地望着变成许多不规律的烟雾在慢慢挥发,随便谈起来。在说到外交上也要破除迷信时,毛泽东便开始了他擅长的“古为今用”:“人太稳了不好,野一点好。子路是个野人,孔夫子离不开他。因为他有打手作用。孔子自从得了子路,就比较平静了些,当然不是压服的办法。”毛泽东兴致极高,揿灭了一支烟,又点上一支。他对多少有点吃惊的外交官们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三国时关张开始因孔明年轻不服气,刘劝说也不行,没封他官,因封大封小都不好。后派孔明到东吴办了一件大事,回来后才封为军师。东吴程普是老将,但叫周瑜挂帅,打了赤壁之战的大胜利。”“自古以来多是年轻的代替老的。”毛泽东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尹家民:《将军不辱使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子路,即仲由(前542一前480),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主要门生之一。为人刚直、鲁莽,有勇力。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公败于赤壁,引军还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担任的所谓“军师”,乃《三国演义》所称,不见于史传。
1958年9月21日,毛泽东由南京赴上海、杭州火车途中,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据张治中日记:
在去杭州的火车上,我和罗部长到主席的车厢去,主席手上拿着一本《三国志》在看。主席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我想起在武汉某次晚会听到的相声《歪批三国》,就从这里打开话匣子。主席想起也就大笑:“编相声的人对《三国演义》是相当的熟。他们说《三国演义》中三件奇怪的事,指出诸葛亮一年四季不管冷热,手上都拿把羽毛扇,真好笑。”由此谈到陈寿,谈到周瑜、鲁肃、曹操、刘备、孙权,和对曹操、刘备的评价。接着又谈到赤壁之战。谈到刘备入川,干部少而弱,南方干部多,北方干部太少。谈到曹操并不姓曹,关羽并不姓关。
后来又谈到《三国志》的周瑜、鲁肃、吕蒙合传。主席告诉我们:“这个合传特别是吕蒙部分不可不看。吕蒙是行伍出身,以后孙权劝他念书,做了东吴的统帅。”然后他又说:“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以后才受到教育的,他们不可不看《吕蒙传》。”罗部长列举许多高级军官都是行伍出身的。我提到陆逊,主席说:“最初陆逊是吕蒙手下的一个中级军官,以后继吕蒙当了统帅。”“关羽攻曹军手上的樊城,吕蒙用计骗关羽把全军开到前方,然后轻骑疾趋南郡(现在的宜昌),南郡太守麋芳投降。关羽将士家眷留在南郡。吕蒙进城办法很好,对他们不但不加损害,还特加照顾,对年老的慰问,对疾病的给医药,对饥寒的给衣服粮食,对关羽的财产丝毫不动,对关羽派来的人很优待,使他和将士家属相会,结果起了很大的作用。关羽的将士知道了,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使得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
主席还谈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陆云,这两兄弟在晋代是有名的文学家。他又说:“陆机的《文赋》是有名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只是写得冗长些,能压缩一半就好。陆机写文赋时很年轻,才二十岁吧。”我说我没有读过《文赋》。主席说:“范文澜也没看过,我曾告诉他看了。”(张治中、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日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2页。)
据余湛邦回忆:在武汉军区举办的晚会上,著名相声演员连阔成演出了《歪批三国》,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科打诨,引人入胜。他谈到《三国演义》中有三件怪事,其中一件是诸葛亮不管春夏秋冬,不分天热天冷,在家在外,手里都拿着一把鹅毛羽扇。然后引出诸葛亮和黄承彦女儿的恋爱故事。描写他们两人都是军事政治全才,上精天文,下通地理,古今战史,奇门遁甲,经史子集,三教九流,无所不精。说是黄氏女把这渊博的学问,都写在这羽扇上,因此诸葛亮爱不释手,一遇到疑难,只要翻扇一看,一切精确答案都马上找到,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都是这位黄氏女贤内助的功劳。大家一听,都知道是编的,但编的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因此都感到津津有味。诸葛亮手拿羽扇,这是千千万万人都看到的,但都没想到为什么。经相声演员点出,都不禁哑然失笑。第二天,张治中到毛泽东住处,毛还津津乐道说:“看来,这些演员对《三国演义》是读透了的,所以能够娓娓而谈,惟肖惟妙,情节曲折,群众喜怒哀乐随之。”(即《张治中与毛泽东》同一书,第162页。)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将领,勇而有谋。后代鲁肃领兵,袭取荆州。不久病死。吕蒙少年就投军,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了将军后,努力学习兵法和历史书。他常能提出很好的看法,由此人们称他是“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后来便比喻一个人进步很大,今非昔比。
“吕蒙取南郡”,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南郡,为汉荆州六郡之一,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晋太康十年(290),集合三国的官私著作,撰《三国志》六十五卷,以纪传体例分记魏、蜀、吴三国史事。因文笔简练,叙事明了,被时人誉为良史之材。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国名将。曾与吕蒙合计取荆州(江陵),后代吕蒙为将。吴黄武元年(222)出任大都督,率吴军在彝陵用火攻大败蜀军。
麋芳,原系刘备部将,后任南郡太守。降吴后,授将军,后不详。
陆抗(226-274),东吴后期将领,陆逊之子,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
陆机(261一303),陆抗第四子;陆云(?一303),陆抗第五子。陆抗死后,陆机、陆云与兄陆晏等分领父兵。吴亡,隐居,后至洛阳做官。他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又一本书中说,三国时代的名将吕蒙,《三国志》的作者在评价他时引用了孙权的话:“吕蒙勇而有谋。”毛泽东十分赞赏这个评价,在这6个字旁加了密密的旁圈。一个将领,既要做到有勇,又要做到有谋,是极其难得的。(高梁红主编:《毛泽东重视的历史人物》,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959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庐山,就人民公社等事情说,你说我不放大炮吗?我也放了三个: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炼钢铁,一个总路线。彭德怀同志讲的,张飞粗中有细,他说他粗中无细。我说我也是张飞,粗中有点细。我讲公社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要有个过程。当然那个过程,现在看起来,可能过于短了一点,我讲大体两个五年计划。(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1959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上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锦囊妙计”,现比喻预先制订的、到一定时候再拿出来的好计策。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1959年8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就政治挂帅和军委工作批评彭德怀说:“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参加中央的会,等于没参加。周瑜是政治家,程普开始不顾从,他是老将军,同当右军都督。你为何不能容纳这些元帅,无非乱中求治,没有周瑜那种气概,年龄比周瑜大,经验也多。其他元帅经验不见得比你多,也没有程普那么老。元帅团结在自己周围,疙瘩解开。”(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1964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27岁,孙权也是27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不过36岁,那时也不过30岁左右。鲁肃40岁,曹操53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又说:“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20岁。孙权更小。”(《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1971年9月10日,毛泽东的专列在靠近绍兴的一条专线上,他与浙江省党政军负责人南萍、陈励耘、白宗善作了谈话。这次谈话,讲了庐山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的问题,军队干部的团结问题、战略问题等。谈话中,毛主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打掉一条军舰就翘尾巴,我不赞成,有什么了不起。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直到麦城失败。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再一次批评了林彪、黄永胜。(汪东兴:《毛主席在粉碎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的日子里》,见《中共党史资料》(第49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很长时间,毛泽东都没有召集政治局会议了。毛泽东在外地休养了十个月,刚刚回到北京。在会议最后快结束时,毛泽东对自己所作《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毛泽东念了辛稼轩的一首《南乡子》中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他指着叶剑英说:“他看不起吴法宪。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说吴法宪不行。”毛泽东让叶剑英念这首《南乡子》。叶剑英随口念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很高兴,对大家说:“此人有文化。”他指的是叶剑英,并且又重复了一遍刚才念过的这首词中的那两句,以及吴法宪不行,曹、刘为谁的话。(贾思楠:《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51-352页。)
“古代的武昌”,即今湖北鄂城,三国时期称武昌,一度曾为吴国的都城。
4、客观评价华佗、庞统、荀彧、程普、刘表、郭嘉、张鲁、袁绍、董卓、张昭等人
傅连暲长期从事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1934年秋,毛泽东在江西于都突然病倒,持续高烧,病情严重。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紧急关头,毛泽东肩负着调查突围路线的重任。谢觉哉、张闻天急电召傅连暲赶赴于都。经傅连暲详细了解病情,确诊为恶性疟疾,随即千方百计抢救治疗,使毛泽东得以迅速痊愈。事后,毛泽东半开玩笑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医生叫华佗吗?”接着,他讲了华佗的故事,讲完了又说:“我们现在也有华佗,傅医生就是华佗。”(徐富俊等:《英武满华堂--毛泽东和他的将军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又见,边齐:《傅连暲与卫生保健工作》,《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8日。)
华佗(?一208),字元化,东汉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老乡。麻醉术的发明者,尤擅长外科,被誉为神医。后为曹操所杀。《三国志魏书》有《华佗传》,记述他的医术高明甚详,华佗由此千百年来被民间奉为“医圣”。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十五回。
1935年前后,刚到陕北时,毛泽东对“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的学习抓得很紧。他常说: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记得在一次校务办公会议上,他对大家讲:“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大家都可以涉猎。但不能一目十行。三国中那个庞统能一目十行,我是从来不信的,那是神话。读书先是粗读,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要章节,也叫精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写点读书笔记,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思考一下周围的事情。这样才能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穰明德:《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多读书》,《湖南日报》1983年12月9日。)
“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速度很快,而且记忆力、理解力、反应能力也好,过目便能掌握。
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时与诸葛亮齐名,号称“风雏”。被刘备任为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入蜀,在围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时,中流矢死。庞统“一目十行”故事,不见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出处不详。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1952年,毛泽东在武英殿版《二十四史》重刻本的若干列传作了眉批,其中涉及三国人和事的有多篇。如在《南史王弘传》,就其中一段“宋武帝召补镇军咨议参军,以功封华容县五等侯,累迁太尉左长史。从北征,前锋已平洛阳,而未遣九锡。弘衔使还都,讽朝廷。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乃从北来,穆之愧惧,发病遂卒”。批语:“略似荀彧。”(《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荀彧事见《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系曹操主要谋主之一。他倡导曹操迁都许(今河南许昌),后任尚书令。汉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建议曹操进爵魏公。他以为做人应该忠诚、谦让,不须过分讲究名禄。曹操知道后很不高兴,南征时,故意留他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还送去空食盒。他知道曹操用意,就自杀了。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