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8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认清当前形势的,才是聪明能干的人。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汉末隐士司马徽有一次对刘备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1940年2月,毛泽东为延安民众讨汪大会起草通电《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其中指出,反共派、顽固派“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2页。)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指人所共知的恶毒意图。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晋朝习凿齿著),三国时魏帝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司马昭,司马懿之子。其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等多处。

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在谈到揭发出来的特务、坏人时,他说:“他不觉悟,不同我们合作,顽固得很,我们刀下还留不留人?我们刀下还要留人。为什么要留?为了稳定多数人,因为杀了他,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便要恐慌。”(《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1945年2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作《时局问题及其他》的报告。他洋洋洒洒地说:“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这样的时候,只讲光明,讲不得黑暗,这不是辩证法,没有照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办事。我们讲光明,同时一定要讲困难。1937年、1938年,进抗大的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像潮水一样涌向延安,滔滔而来,源源不断。我那时不太忙,给他们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所讲的大都忘记了,但有一点我还记得。我说同志们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绥远、新疆,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抗战的事是为了国家。我说清凉山上插了一面旗子,叫做新民主主义,中国要独立,要民主,要解决民主问题,这些对不对?很对。有没有希望?很有希望。叫不叫光明?叫光明,十分光明,不是九分光明。但是你们跑到延安来,幻想得很好,把延安看做天堂,这样想就错了。延安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人间,在天之下、地之上。我一点没有讲错,正确的方法是把延安看做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这个地方有很多缺点,我对他们说了七八条,并说你们要装进头脑里去。”(《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1945年9月12日,毛泽东在重庆红岩咀八路军办事处,宴请许德珩及其夫人劳君展。故人叙旧,格外亲切。随后,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知道我这个人怎么会打仗呢?我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家听了,都会意地呵呵笑了起来。(许祖范、姚佩莲、胡东:《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会曰:必须一大将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谁敢当之?”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给柳亚子信。内称:“迭示均悉。最后一信概乎言之,感念最深。赤膊上阵,有时可行,作为经常办法则有缺点,先生业已了如指掌。目前发表文章、谈话,仍嫌过早。人选种种均谈不到,置之脑后为佳”。(《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赤膊上阵”,不穿戴盔甲,光着上身便出阵作战。现比喻不顾一切地猛冲猛打,或毫无掩饰地干,常用作贬义。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

1946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的报告。在谈到军事形势时,他说:“对敌人如果不加分析,就会像三国时曹操号称83万人马,把东吴搞得议论纷纷一样。”(《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曹操号称83万人马,把东吴搞得议论纷纷”,详细情形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等多处。

1949年5月2日,毛泽东约柳亚子游颐和园。他在谈到政治宣传时,对柳亚子说:“你现在可以赤膊上阵,发表文章讲话。”毛泽东继续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与蒋介石时代不一样了,你的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你的意见会受到尊重的。”“赤膊上阵”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个典故。那是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向毛泽东提了较激进的建议。旧话重提,柳先生十分兴奋:“我一定按照毛主席说的去做,我要尽力做一些对人民、对政府有利的工作。”(海鲁德等:《生活中的毛泽东》,华龄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1950年2月,毛泽东在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前夕,和主将韦国清等作了谈话。在谈及要帮助越南,要帮助得好时,他指出:“我们的胜利,人家是知道的,不用自己去表示。对待人家的缺点错误,少讲过五关斩六将。”(廖西冈:《毛泽东派出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团》,见《文史春秋》杂志1994年6月号。)

1952年,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称赞梁武帝萧衍之部将韦睿智勇双全。天监七年(508),司州刺史马仙琕为魏所困扰,梁武帝派韦睿去援助。韦睿到了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毛泽东对这一段话批语:“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致军败身歼。”(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82页。)

“为将当有怯时”,原出《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韦睿(442-520),南朝梁名将。久随梁武帝萧衍,以治军严整著名。

1955年1月18日,浙东前线解放军准备进攻一江山岛。在陈赓汇报中,转达了张爱萍攻一江山岛的意见,毛泽东说,“既然箭在弦上了,那就不得不发呀!”“孙子说,夫钝兵挫锐,屈力殚殆,让他们打吧。”(雷华建、王冀成:《新中国海战内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

1955年10月15日,毛泽东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就中日关系和世界大战问题作了谈话。他说:“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有本小说叫《三国演义》,一开头就是这两句话。这也是我们过去犯错误的一条,因为老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搞不成什么事情了。”(《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1956年3月5日,毛泽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汇报手工业工作情况时作了指示:“你们说,在手工业改造高潮中,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撒点过多,群众不满意。这就糟糕!现在怎么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9页。)

1956年9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在讲话中,他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考虑,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党的安全。他说:“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来同志、朱德同志、陈云同志。另外还准备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名单还没有定,但总书记准备推举邓小平同志。”“一个主席,又有四个副主席,还有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几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就比较好办。”(李坨:《毛泽东与中共八大》,《纵横》杂志1996年第7期,第6页。)

“天有不测风云”,常与“人有旦夕祸福”连用,比如天灾人祸难以预料,随时都可能发生。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孔明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此句本出自元朝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中写有“势如破竹”。他在讲话中说道,要“振作精神”,“要有势如砍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高屋建瓴的气概”。他还举颜渊、曾参、贾谊、诸葛亮、王弼、玄奘、惠能、李世民等“少年有为”的历史人物为例,指出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推翻学问多的人。(王子今:《毛泽东和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见《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砍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又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1958年8月5日,毛泽东在河北安国淤村乡,听乡党委书记郭建汇报农业社的组织情况,听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汇报安国农业社大小变化过程的情况。听罢,毛泽东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又转过头问郭建:“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

1958年,周世钊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致函毛泽东陈述心理。10月25日,毛泽东复函周世钊,信中说:“我认为聪明、老实仁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士别三日”,常与“当刮目相看”连用。士人分别才三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他。比喻进步很大。典出《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拊(吕)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958年12月1日,毛泽东奋笔疾书,赶写出了两千来字的《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除重新强调“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外,他还说:历史的经验证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尽管曾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但是,“它们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写罢,他又给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封信:“写了一篇短文,请你看一下,如以为可用,请印发到会各同志。”当然,毛泽东不是单纯的乐观主义者,当时的形势也不容过于乐观。辩证法大师毛泽东深知此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告诫人们:一点不怕,无忧无虑,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每一个人都是忧患与生俱来。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发烧41度,以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不可胜数。(陈晋:《毛泽东指导编选不怕鬼的故事的前前后后》,《党史文献》1993年第3期。)

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颁发的陶鲁笳《介绍山西经验》上批语:此件很好,很容易看。如有头昏病,还可以治愈头昏。(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可以治愈头昏”,《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引《典略》,“(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由此据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有陈琳为袁绍作讨曹操檄,而曹操读后,头风顿愈。

1965年1月9日晚,毛泽东邀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共进晚餐,并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交谈。在座的有乔冠华、龚澎。据斯诺后来撰写的文章回忆:用毛的话来说,我们的谈话简直是“山南海北”、“海阔天空”,有些方面是独特的。在交谈中,斯诺说:“你在中国进行革命,同时也使外国的汉学起了革命变化,现在出现了各种的毛派和北京学派。不久前,我出席了一个会议,一些教授在争论你对马克思主义究竟有没有作出什么独创的贡献。会后我问一位教授,如果能够说明毛从未自称有过任何创造性的贡献,这对他们的争论会不会产生影响?那位教授不耐烦地回答说,不会有影响。那完全是相干的。”毛笑了起来。他说,两千多年前,庄周写了关于老子的不朽著作(《庄子》)。后来出现了诸子百家,争论《庄子》的意义。最后,毛泽东送斯诺到门口,同他握了手,嘱咐他要谨慎小心,引用一句中国的格言:“天有不测风云。”(斯诺:《漫长的革命》,见《斯诺在中国》,三联书店1982年版。)

庄周(约前369一前280),即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他发展了庄子、杨朱学说,著有《庄子》52篇(现存33篇)。

1967年,毛泽东看了一个小报告,说王震和韩先楚一起住院时,公开谩骂中央文革。王震用手杖敲着床板骂:“武官就是管文官的事,坏事要敢顶,坏人要敢斗,无非是取下乌纱帽就是了,老子跟着毛泽东干革命时,从来就没想到要戴乌纱帽。”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风趣地说:“看来王胡子要赤膊上阵了!”当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王震后,说:“听说你天天骂娘,他们要打倒你呢。”王震说:“我不怕!”毛泽东笑了:“打不倒的,我保你!”(师东兵:《决定中国命运的28天--粉碎“四人帮”集团纪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7页。)

3、运用其中的著名诗文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了发刊词。他指出:“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在这里,那些发国难财,吃磨擦饭的人物,应该引起一点反省吧!”(《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据1926年夏丏尊所译意大利亚米契斯的教育小说《爱的教育》(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后记中,就录有此句。溯其出处,据宋赵与时《宾退录》所记,有青城山隐士安子顺语:“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密)《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

“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前后写过两篇《出师表》,这里应该是指其中最著名的《前出师表》,其文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临行上此表,恳求后主刘禅励精图治、亲贤远佞。表中文句精辟透彻,诚挚恳切,似从肺腑中流出,感人至深。

“李密《陈情表》”。李密(224-287),蜀汉末年任大将军姜维主簿,太子洗马。蜀汉亡,家居。晋初,被征召去洛阳做官,再三辞谢,并且写了一篇《陈情表》,以祖母年老体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为由,恳求免召。晋武帝为之感动,准其请求。有关李密和《陈情表》,详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毛泽东评述诸葛亮“出师未捷”,见于他在若干史传上所做的眉批和密圈罗隐的诗上。一次是读《南史梁武帝纪》(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有关文字旁曾用红铅笔写下唐朝诗人罗隐在《筹笔驿》中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今四川广元市城北筹笔乡)为古地名。传说诸葛亮率兵出征,曾驻过这个地方,并在这里运筹决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出众才华的颂扬和钦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初衷,用尽其才,未能光复汉室深感惋惜。毛泽东写此批注,一方面表明他对梁武帝这个历史悲剧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也是他内心世界的自我表露。

罗隐七律《筹笔驿》是:“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毛泽东乃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三个大圈,每句诗末都画着圈,在第一句旁画着曲线,从第三句开始一路密圈到底。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颇有文才,因讥刺时政,十考进士而不中,逐改名为隐。散文集有《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我在毛泽东那里谈完工作后,说到陈云主持中财委的工作很得力,凡看准了的事很有勇气去干的,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就是他力主要做的,结果很快成功了。毛泽东听后说,陈云有这样的能力,我在延安时期还没有看得出来,可称之为能。接着,他顺手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能”字。毛泽东善于用典故抒发思想和情感。在这里,他是借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来赞扬陈云的理财之能。(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结论发言。他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7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忠诚,不辞劳苦,到死才止。原句见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汉晋春秋》所引张俨《默记》的《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所载《后出师表》,乃改“鞠躬尽力”为“鞠躬尽瘁”,尔后多为通用。

1944年11月15日,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邹韬奋先生逝世纪念特刊》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人的地方。”(《共和国领袖大辞典毛泽东卷》,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就在延安杨家湾小学工作的一位知识分子医生和老百姓结合得很好说:“我们各个根据地都有这样的共产党员,到哪个地方就和哪个地方的人民打成一片,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还就七大代表去传达七大精神说:“我们一定要采取上面所说的态度,不当钦差大臣,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346页。)

1953年,毛泽东指示傅连暲组织专家为林彪会诊。会诊前,叶群向傅连障指示:要给林彪作出有病的诊断结论。傅连暲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违背原则和事实,听命别人关照的习惯。他没有理会叶群的干预。专家会诊认为,林彪并无什么大病,只有一些不适症状,只要他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坚持晒太阳、散步、吃青菜等,就可很快好转。会诊后,傅连暲据实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他还诚恳地向毛泽东提出,希望毛泽东劝导一下林彪。毛泽东随即抄录了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赠送林彪。(冯彩章、李葆定:《红医将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曹操《龟虽寿》全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54年7月,中学放暑假,江青带着李敏、李讷来到北戴河。她们套着救生圈在海里飘荡,尽情地玩耍。为了让父亲分享她们的欢乐,李敏、李讷写去了热情洋溢的信。毛泽东回信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操到过的地方,他的碣石诗有名,可以读一读。(华英:《毛泽东的儿女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9页。)

“碣石诗”,即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很喜爱曹操的诗文,在故居藏书中有四种不同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却东西门行》等诗篇,毛泽东多次圈画。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有浓圈密点。在一本《古诗源》中,作者“武帝”旁,毛泽东用红笔画着两条粗线。“武帝”下的注释:“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毛泽东逐句对此加了圈点。在《短歌行》的标题前,有红、蓝两色笔画的圈点。对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处,都密密地加了旁圈。毛泽东爱读《龟虽寿》和《观沧海》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点,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手书全诗,作为练习书法的内容。《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有不信天命,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论色彩,毛泽东极为欣赏。(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古诗源》,总集名,清沈德潜编。选收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其中也包括曹操父子的乐府。

《短歌行》和以下的《土不同》、《却东西门行》,均见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短歌行》其一,全篇如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土不同》,系《步出夏门行》中一首。全篇如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草薠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却东西门行》全篇如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子桓,曹操次子曹丕(魏文帝)的字。

1956年6月,毛泽东经长江水路到达武昌,先后三次畅游了长江。三游大江之后,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5-96页。)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有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此句由此嬗化而出。武昌,今湖北鄂城,当时曾一度为东吴都城。另,此句也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撰写文章《纪念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孙中山,“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40页。)

1958年3月4日,毛泽东首次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如杜甫的《蜀相》等)和《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58年3月7日,毛泽东来到成都的武侯祠。他先到碑亭详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了二门和刘备殿的楹联。他对陪同的负责同志说:“你们走在前面,你们年轻,应该多看些。”武侯祠内楹联随处可见,以诸葛亮殿前清末赵藩所题最负盛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是赵藩游武侯祠时,借诸葛亮治蜀针砭时弊。此联独特新奇,不落窠臼,提出了“攻心”、“审势”两个颇有见解的问题,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非常认真地看了此联,反复吟诵。直到晚年,他还提议让四川的负责同志好好研读此联。

当时,毛泽东要求把武侯祠的三十余副对联全部收集起采,因为武侯祠对联大都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可为后世之鉴。(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132页。又见,《深圳特区报》1983年12月25日。)

赵藩,清末代理四川盐茶道,这首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楹联,原本用意是规劝四川总督岑春煊从诸葛亮治蜀吸取教益。

1958年3月28日,毛泽东在四川重庆乘江峡轮沿长江东下。在经过西陵峡时,有一位干部指着江南岸远处一座高耸云霄的褐色山峰,对毛泽东说:“那就是西陵峡中最有名的黄牛岩。”毛泽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了一阵,似乎看出了点眉目,就指着顶峰石壁上的那幅“黑人牵黄牛”的天然彩画说:“那就是诸葛亮在《黄牛庙记》中所说的帮助大禹开江治水的黄牛吧?”“是的,”一位工程师说,“黄牛岩下的黄陵庙,就是诸葛亮为纪念黄牛重修的。”毛泽东笑道:“好嘛,诸葛亮在这里修庙,我们就在这里修坝。”(林一山、杨马林:《功盖大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173页。)

“黄牛庙记”,即诸葛亮的《黄陵庙记》:“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御,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帅,趋蜀道,履黄牛,因覩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现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彩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但此文并不见于陈寿所上诸葛亮集目录和裴注所引诸书。又,南宋范成大称,“黄牛峡上有治川庙,黄牛之神也,亦云助禹所疏川者。庙在大峰峻壁之上,有黄迹如牛,一黑迹如人牵之,云此其神也”。

据《太平寰宇记》:“黄牛山,盛弘之《荆州记》云:南岸重镇垒起,最大高岸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犹分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迂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958年4月20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圈阅了唐宋明朝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印发给到会人员。本日选编为《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和《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其中涉及三国史事的,唐五代时人写的诗词有:杜甫的《蜀相》(咏诸葛亮)、《登楼》(咏刘禅)、《咏怀古迹》(四)(咏刘备)、(五)(咏诸葛亮);李商隐的《武侯庙古柏》(咏诸葛亮)、《筹笔驿》;罗隐的《筹笔驿》(咏诸葛亮)。明朝人写的有:李延兴的《读贾谊王粲传》(咏贾谊、王粲),杨慎的《武侯庙》(咏诸葛亮),吴骐的《汉昭烈》(咏刘备),陈恭尹的《邺中》(咏曹操)、《蜀中》(咏诸葛亮)。(林一山、杨马林:《功盖大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173页。)

《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咏怀古迹》(四)(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棒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拔拆海鹏风。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筹笔驿》(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筹笔驿》(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读贾谊王粲传》(李延兴):“白发悲王粲,青春羡贾生。万言辞慷慨,一赋气峥嵘。吊屈心犹壮,依刘恨未平。怀贤坐长夜,耿耿若为情。”

《武侯庙》(杨慎):“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至,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慙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汉昭烈》(吴骐):“名儒卢郑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龙种已移三统历,蚕丛还辟半隅天。金瓯付讬耕莘佐,玉几弥留顾命篇。一代英雄生死际,铜台遗令最堪怜。”

《邺中》(陈恭尹):“山河百战鼎终分,叹息漳南日暮云。乱世奸雄空复尔,一家辞赋最怜君。铜台未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蜀中》(陈恭尹):“子规啼罢客天涯,蜀道如天古所嗟。诸葛威灵存八阵,汉朝终始在三巴。通牛峡路连云栈,如马瞿唐走浪花。拟酹昔贤鱼水地,海棠开遍野人家。”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写成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05页。)

华佗是《三国演义》里提到的东汉末年一个神医。

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枚乘七发》中说:“后来七体繁兴,没有一篇好的。《昭明文选》所收曹植《七启》、张协《七命》,作招隐之词,跟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唱反调,索然无味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8页。)

曹植(192-232),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以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著名。曹丕做魏皇帝时,曾封他为东阿王,后又改封陈王,因其死后被谥为“思”,所以也通常称他陈思王。其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见于第七十八回等多处。

1959年9月,邵华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毛泽东与她谈文学,谈历史比较多。有一次,毛泽东问邵华喜欢曹操父子二人谁的诗。邵华说她喜欢曹植的诗,毛泽东则说他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喜欢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还把其中一些词句写出来,加以解释。(邹爱国:《毛泽东的后人们》,见《中南海内外》,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250页。)

1961年前后,毛泽东读《南史王僧虔传》:“时有前将军陈天福,坐讨唐寓之于钱唐,掠夺百姓财物弃市。先是天福将行,令家人豫作寿冢,未至东,又信催速就,冢成而得罪,因以葬焉。又宋世光禄大夫刘镇之,年三十许,病笃,已办凶器,既而疾愈,因畜棺以为寿,九十余乃亡,此器方用。因此而言,天道未易知也。”批语:“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山东视察工作时,同舒同(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讨论齐国的历史和曹植封东阿王、陈王的事,便随口背诵起谢庄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接着评价说:“自古以来赋月亮的,就是谢庄的这一篇最著名。”(陈晋:《毛泽东谈文说史,不废婉约》,《隙望》杂志1991年第1期。)

陈王,即曹植。赋中“应刘”是指应瑒、刘桢,他们都是“建安七子”里的人物,也都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因得传染病而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