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五水经注之水甘水漆水水沮水

原文

水出弘农黾池县南林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水出千崤东马头山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水又东迳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山禺,收之桑榆矣。水又东迳土崤北,所谓三崤也。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水又东迳新安县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谷水又东迳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迳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水又东迳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

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南望微山,云峰相乱。栽水又迳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从中出北,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人于。

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水又东迳魏将作大匠毋丘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管辂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

果如其言。水又东迳函谷关南,东北流,早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迳毋丘兴墓东,又南迳函谷关西,关高险狭,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西人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也。去家十二年,果如志焉。涧水又东流入于。水又东北迳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纟宁麻涧,北流注于,其中多碧绿。

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二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听渭我卜涧水东。言是水也。自下通谓涧水为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氵廛、涧,既入于河。而无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余考诸地记,并无渊水,但渊、涧字相似,时有字错为渊也。故阚马因《地理志》曰:《禹贡》之渊水,是以知传写书误,字缪舛真,澄之不思所致耳。既无斯水,何源之可求乎?水又东,波水注之。

《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其中多茈石、文石。

水又东,少水注之。《山海经》曰: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世谓之慈涧也。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山,其阳多王雩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在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谬志耳。缘生从戍行旅,征途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究。今川澜北注,澄映泥泞,何得言枯涸也。皆为疏僻矣。

东北过城县北,城西临水,故县取名焉。水又东迳城南,不历其北,又东,洛水枝流入焉,今无水也。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北出为湖沟。魏太和四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淹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氵廛水。水又迳河南王城西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县,故郏、辱阝地也。京相曰:郏山名;辱阝地邑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人也,故谓是地为鼎中。楚子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洛二水,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洛斗也。今城之东南缺干步,世又谓之、洛斗处,俱为非也。余按史传,周灵王之时,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三堤尚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贺。韦昭门:洛水在王城南,水在王城北,东人于氵廛,至灵王时,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颖容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觳是也。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封周桓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秦灭周,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卿。光武都洛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水又东流迳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

《洛阳记》曰:千金)旧堰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积石为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筑此,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明帝修王、张故绩也。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

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进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二,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历载消弃大功,今故无令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二渠。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

水积年渠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按千金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首狐丘。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迹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北引渠东合旧渎。旧渎又东,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文,称晋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后辟级续石障,使南北人岸,筑治漱处,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讫。并纪列门广长深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龙尾广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皋门桥。潘岳《西征赋》曰:驻马皋门。即此处电。水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大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备具。金谷水又东南流人于。

水又东迳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白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宵榭于故台,所谓台以停停也。南曰乾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门,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西北连庑函荫,墉比广榭。炎夏之日,高视常以避暑。为绿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水迳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永嘉之乱,结以为垒,号洛阳垒,故《洛阳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

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行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已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迳通。《东京赋》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水又东,枝分南人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又迳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飚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实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于其上。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水白天渊池东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隶簿,昔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坐者咸伏,惟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阅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拒,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人洛阳县之南池,池,即故翟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按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苍色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之翟泉,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年,刘曜、王弥人洛,帝居平阳。陆机《洛阳记》曰: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是翟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京相瑶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又曰:旧说言翟泉本自在洛阳北苌弘城,成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证,谓必是翟泉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收愍怀太子于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迳宣武观,凭城结构,不更增墉,左右夹列步廊,参差翼,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而清秀,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袒褐,迭与之搏,纵百姓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亭然不动。帝于门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充宅地。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丘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水又东屈南,迳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出上东门者也。一日上升门,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曰:郅恽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欲人,恽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恽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攒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河南尹邳崇阝嵬、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荫、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皋卑国,洛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又自乐里道屈而东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北而返,水南即马市,旧洛阳有三市,斯其一也。亦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昔孙子荆会董威辇于白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迳马市石桥,桥南有二石柱,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

是渠今引水,盖纯之创也。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从洛口人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也。《汉宫记》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戌,故以丹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迳望先寺,中有碑,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右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知所拟,亦奇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白干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门衡袱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迳间阉门南,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日毕门,亦曰虎门也。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阉门。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荆州,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韦诞以古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舍人沈含馨以隶书书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今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月悬治法于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观于门,是谓之阙,从门,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曰:阙,门观也。《汉宫典职》曰: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洛阳故宫名》有朱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更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三马皆死,即斯阙也。《白虎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

今间阉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虽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思谓之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思在门外,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思,曰无使民复思汉也。

故《监铁论》曰:垣阙思。言树屏隅角所架也。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阙,所以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右,置登闻鼓以纳谏。昔黄帝立明堂之议,尧有衢室之间,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诽,武王有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迳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旧魏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阉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水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西国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人土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人法用,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社各以物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桃庙则无,后代通为一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祭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社树折,青气属天,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

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迳杜元凯所谓翟泉北,今无水。坎方九丈六尺,深二丈余,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是验非之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于洛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电。渠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毂水自阊阖门而南迳土由东,水西三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所成,筑土为山,植木成苑,张瑶《汉记》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积金玉,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迭相寻逐,死者十三人。南出迳西阳门,旧汉氏之西明门电,亦曰雍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邪出,故徙是门,东对东阳门。水又南迳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

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木党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木党后移在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水又南迳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又言皇女稚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胡军丧乱,此象遂沦。水又南迳西明门,故广阳门也。门左枝渠东派入城,迳太社前,又东迳太庙南,又东于青阳门右下注阳渠。水又南,东屈迳津阳门南,故津门也。昔洛水泛泆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将筑以遏水,谏议大夫陈宜止之曰:王尊臣也,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水又东迳宣阳门南,故苑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南,直洛水浮桁。故《东京赋》曰:泝洛背河,左伊右氵廛者也。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也。门左即洛阳池处也。

池东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洛阳南宫,故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员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讠移台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讠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云:讠移门,冰室门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

讠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藏之西陆,朝觌而出之。冰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室又罢。

水又迳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鼠廷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孟兴等,皆伦故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建中卒。水又东迳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

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雍也。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迳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右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奚谷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石单,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卉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奚谷典等名。《太学弟于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牛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雍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雍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人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又北迳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迳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水又东左迤为池,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水又东南转屈而李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一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溜径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入桥电。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折杨之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迳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东向,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犹高丈余。阙西,即庙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于安仰澄芬于万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字厥集矣。阳渠水又东迳毫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春秋之尸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人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霾云,攒木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也。

《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年余,鸡至千余头,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水又东迳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亳,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师氏者也。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甘水出弘农宜阳县鹿蹄山,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人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余按甘水东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人于甘水。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人洛。《经》言县南,非也。京相曰:今河南县西南有甘水,北人洛。斯得之矣。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曰:输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盖自北而南矣。《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矣,亦曰洛水也,出冯翊北。周太王去分阝,度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云: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符《禹贡》、《本纪》之说。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水,声。

又云:一曰漆城池也。

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渭、灞、沪、酆、部、漆、沮之水,酆、邮、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鄂县,漆、沮皆南注,酆,高阝水北注。《开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山,在杜阳北。长安西有渠,谓之漆渠。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阚马因《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霸陵人霸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礻殳栩县北,东入于洛。

《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今水自直路县东南,迳谯石山东南流,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又得黄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迳礻殳礻羽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

又西南流迳礻殳礻羽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迳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东注郑渠。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皆亩一钟,关中沃野,无复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迳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太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也。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万年县,高帝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马因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迳郭艹狼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人于渭水也。其一水东出,即沮水电,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迳薄昭墓南,冢正北原上。又迳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门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沮水又东迳汉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

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译文

谷水出弘农黾池县南林阳谷,《山海经》说:傅山的西边有森林,叫,谷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洛水,其中多产玉。今谷水发源于千崤山东边的马头山谷阳谷,向东北流经黾池川,本来是中乡之地。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筑城,并迁来万户人口,设为县,借崤黾池为县名,也称彭池。徐广《史记音义》说:黾或作彭,是谷水的出处。谷水又东流经秦、赵二城南边,司马彪《续汉书》说: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来,想到宜阳去,就是这里。世称俱利城。老人们说:从前秦、赵会于黾池,双方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这件事就发生在这里。冯异又在这条水上打败赤眉,所以汉光武《玺书》说:开始时虽然垂翅于回溪,终于能奋飞于黾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谷水又东经土崤北边,所谓三崤。谷水又向东流,左边汇合北溪,溪水发源于北面的黾池山,向东南流注于谷水。可能就是孔安国所谓的涧水。谷水又东流经新安县故城,此城南北夹流,西边与崤黾池相接。从前项羽西进入秦,活埋了降卒二十万,就在这里。项羽终于国灭身亡。是罪有应得。

谷水又东流经千秋亭南边,该亭垒石为墙垣,世称千秋城,潘岳《西征赋》说:亭有千秋的名号,儿子却活不到七十日。说的就是这亭。又东经雍谷溪,山谷迂萦绕,石路为山峡所阻,所以也有峡石之称。谷水流过侧面,左边与北川水汇合。北川水有两个源头,都发源于北山,向东南流合成一支水,从西北流向东南,注入谷水。谷水又东经缺门山,山阜的缺口有一里多,所以叫缺门山。

两边岩壁高耸,峰峦错杂,向西遥望两座山岗,好象两块磨刀石一样。谷水从缺门流出。向东,有广阳川水注入。广阳川水发源于广阳北山,向东南流注入谷水。南望微山,远峰云影难辨难分。

谷水又流经白超垒南边。戴延之《西征记》:接着到白超垒,离函谷十五里,当着大道建筑营垒,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距百多步,从中间向北面出去。就是原来的关城,并不是所谓白超垒。这营垒在缺门东边十五里处,旁边原有一座土堡,原来是管理冶炼的官吏的驻地。魏、晋时期,引谷水冶炼,供国家之用,遗迹尚存。谷水又向东流,有石默溪水——源出微山东麓的石默溪——向东北流注入谷水。谷水又向东流,有宋水北流注入谷水。谷水又东经魏将作大匠毋丘兴墓南边,有两块碑还在。毋丘兴是毋丘俭的父亲。《管辂别传》说:管辂曾随军西征,经过这墓时对友人叹道: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方危机齐备,按法要灭族。后来果然如他所说。谷水又东经函谷关南边,向东北流,有涧水注入。早涧水源出新安县,向东南流经毋丘兴墓东边,又南经函谷关西边,函谷关高而险狭,道路经过城中市井城郭。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楼船将军杨仆屡建大功,耻于住在关外,请求以家僮七百人,迁移到新安筑塞为关,就是这里。从前郭丹从西边入关,在关下感慨道:不乘四匹马拉的高车,终不出此关。离家十二年,果然如愿以偿。早涧水又东流人谷水。谷水又东北经函谷关城东,右边汇合爽水。《山海经》说:白石山西边五十里处叫谷山,山上多谷,山下多桑,爽水发源在这里。世称纟宁麻涧,北流注入谷水,水多碧绿。谷水又向东,有涧水注入。《山海经》说:娄涿山西边四十里处,叫白石山,涧水从那儿流出,北流注入谷水。挚仲治《三辅决录·注》说:马氏兄弟五人,一同住在涧水和谷水汇合处,建一所五门客舍,因以为名。现在在河南西边四十里处。以《山海经》推算,里数与挚仲治所记相同,两水汇合处还有他们的故居存在。这是涧水,就是《周书》所谓我在涧水东占卜,说的就是这支水。从此以下,涧水为谷水的通称,所以《尚书》说:伊、洛、氵廛、涧,都流入大河。

这里没有谷水的名称,是用通称的缘故。刘澄之说:新安有涧水,源出县北,又有渊水,不知其源。我查考各种地理著作,并无渊水,渊涧字形相似,常有错写成渊字的,所以阚马因《地理志》说:《禹贡》的渊水,是笔误而谬种流传,刘澄之不独立思考,以误传误。既然没有这支水,又哪来的源头呢?谷水又东流,有波水注入。《山海经》说;瞻诸山西边三十里处有娄涿山,不生草木,多产金玉,波水从它的西面流出,世称百答水,北流注入谷水,水中多茈石、文石。谷水又东流,有少水注入。《山海经》说:魔山西边三十里处叫瞻诸山,山南面多金,北面多文石,有少水从它的北面流出。汇集了许多溪流,积成河川,向东流注入谷水,世称慈涧。谷水又向东流,有俞随水注入。《山海经》说:平蓬山西边十里处有山,它的南面多王雩玉,俞随水从它的北面流出,向北流注入谷水,世称孝水。潘岳《西征赋》说:在孝水中洗濯帽缨,美好的名声就在这里。孝水在河南城西边十余里处,所以吕忱说,孝水在河南;但戴延之说在函谷关西边;刘澄之又说出于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边,在谷水之南,没有向南流入的道理。考查这一说法,是承郭缘生《述征记》中的错误。郭缘生在军旅之中,沿征途查访,既然并非旧地也就无法查究了。现在溪泉向北流注,碧波照映着岸边的泥泞,怎能说干涸了呢?这都是疏漏之处。

东北过谷城县北,城西紧靠谷水,所以县名叫谷城。谷水又东流经谷城南边,不流经北边,又东流,洛水支流注入,现已无水了。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子洛。

在河南县王城西北,谷水右边有石碛,向石碛南边流出叫死谷,向北流出叫湖沟。北魏太和四年(480)洪水暴涨三丈,在这里停流,积成湖泊,造了一条沟来通水,东西十里,把湖水引注入氵廛水。谷水又流经河南王城西北,就是所谓成周。

《公羊传》说:成周是什么地方?就是东周。何休说:名为成周是因周道刚成,国王建都在这里的缘故。《地理志》说:河南郡的河南县,是原来郏、辱阝的地方。京相瑶说:郏是山名,辱阝是邑名,占卜后定都于此,叫东都,称为新邑,就是王城。王城的东南,名叫鼎门,是九鼎运进来的地方,所以称这地方为鼎中。楚子征伐陆浑之戎,就在这里询问有关鼎的情况。《述征记》说:谷、洛两水本来在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洛相接合。今王城东南有千步长的缺口,世传这是谷洛相接合之处,但都是不对的。我按史传,周灵王时,谷、洛两水改道相接合,冲毁了王宫,灵王准备筑堰阻水,太子晋谏王,灵王不听,至今这条堰的三处坝址还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48),齐人在郏筑城,穆叔到周庆贺。韦昭说:洛水在王城南边,谷水在王城北边,向东流注入氵廛水,到周灵王时,谷水猛涨,在王城西边流出,南流汇合洛水,两支水相冲,好象搏斗一样,因而冲毁了王城的西南面。颖容《春秋条例》:西城梁门枯水之处,世称死谷,就是这地方。根据这些知道郭缘生行军途中匆促,人关后考察历史陈迹,与事实不符。周考王封周桓公于此,这就是西周,到他的孙子惠公,封小儿子在巩,这就是东周,所以有东、西之名。秦灭周,把这里设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代叫河南郡,王莽改为保忠信卿。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这里设尹。尹是正的意思,用来治理好京城,做天下各地的表率。谷水又东流经乾祭门北边,——此门是子朝之乱时晋所开——东到千金、《河南十二县境簿》说:河南县城东十五里处有千金。《洛阳记》说:千金原来是谷水的堤坝。魏时重修此堰,称为千金。用石块砌城堰坝,开沟渠五处,称为五龙渠。渠上造堰,堰的东首立着一个石人。石人腹上刻着:太和五年(370)二月八日庚戌,造筑此堰,又开凿沟渠,此水满到渠上,有助于堰的牢固,这一定要经历许多年代的,所以立此石人以记其事。这是魏明帝学习王梁、张纯的老办法,堰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说:陈协多次送酒给阮籍,后来晋文王要修九龙堰,阮籍举荐陈协,晋文王才起用他。筑堰时掘地得到古代承水的铜龙六条,堰才筑成。渠水堰经坝向东流注,称为千金渠。直到晋代,大水猛冲而下,把沟渠都冲坏了,又扩大了修建工程。

石人东边肋下有文字道:太始七年(271)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发,比平常的水流高出三丈,冲毁了两条堤堰,五龙渠排水,向南流泻而下,加上年久堤岸侵蚀严重,每逢水涝,就要冲坏,多年大功一旦弃毁,所以现在不让它受阻,改从西边排出,名叫代龙渠,地形平正,实为排水最好的地形。千金渠不是迎着水流冲击之处,没有理由毁坏,因为位置低下,水才能涨上来侵蚀堤堰。现在千金渠比旧时增高一丈四尺,五龙自然一定经久无患了。如果五龙年久又损坏,可以转向西边再筑两条,凿两条渠。一共用了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工。从太始七年十月二十三开始动工,因工程浩大,人力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完成。代龙渠就是九龙渠。后来张方包围洛阳,破坏了千金。

晋怀帝永嘉初年(307—309),汝阳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复了千金,使漕运便利,公私得益。因年代久远渠堰塌毁,所砌的岩石被水冲光,只有基础尚存。本朝太和年间(277—299)重新修复。千金石人西肋下铭文道:如果沟渠年久不通,疏浚者应当在河南城北面,石碛西面,再深深地朝北开挖一道沟渠,使它通向旧时的小丘,汇合旧渠东流,利用老沟开渠,工程容易完成,石碛坚固,有利农事。工程完成后,效果就可见到。边防多事,苦于人力太少,渠堰又刚刚筑成,未遇水患,所以不敢先修备用渠道。如果今后要再动工兴修,那么应从石碛西边挖渠。因此特地写在石上,以供后世贤者参考。即使石碛冲毁了,也有遗迹可凭,根据上面的话,可以向北开渠东与旧渠汇合。旧渠又往东流,晋惠帝在水上造了石桥,据桥西门南边刻着的文字,说晋元康二年(292)十一月二十日,改修石巷、水门,拆除石门枋改为卷洞,上面以石枋覆盖。前后开凿石级接长石障,使南北都到岸上,修筑水流冲击处,凿石以减杀水势。工程到元康三年(293)三月十五日才完成。并把各水门的长宽深浅记在左右两边,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护堤龙尾宽十二丈,石巷通水口高三丈,称为皋门桥。潘岳《西征赋》说:驻马皋门,就是这地方。谷水又向东流,又砌筑了一座石桥,横跨水上,以阻水护城,称为西梁。谷水又东流,左边汇合金谷水。金谷水出于太白原,向东南流经金谷,称为金谷水。金谷水向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的故居。石崇《金谷诗集叙》中说:我在元康七年(297),随太仆出征为征虏将军,有别墅在河南界上的金谷涧中。那里有澄清的泉水、茂密的树林及各种果树,修竹、翠柏以及各种药草,应有尽有。金谷水又向东南流人谷水。谷水又东流,经金墉城北边,这是魏明帝在洛阳城西北角修筑的。在城东北角造起层楼,《晋宫阁名》说:金墉有崇天堂,就是这里。上面架木筑成台榭,就是原来的白楼。都城迁移时,宫殿还未全部造好,皇帝就住到这里来了。在故台土构筑宵榭,所谓高台亭亭玉立。南门叫乾光门,两边建筑两座楼观,观下在濠堑上排列红色的桁条,作为御路。东门叫含春门,北面有门。西面城上排列着观台,每五十步建一垛女墙,观台里放着一只钟,用来配合漏鼓,西北有廊庑连接荫蔽着通道,城墙靠近宽敞的台榭。在炎热的夏天,高祖常来这里避暑。在金墉城中还有绿水池一口。谷水流经洛阳小城北边,小城紧靠旧城,连着金墉城,这就是原来的向城。永嘉之乱,这里造了堡垒,号称洛阳垒。所以《洛阳记》说:陵云台西边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就是这地方。又东经大夏门下,就是原来的夏门。陆机《上弟书》说: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所造。门内东侧,靠城有魏明帝所造的景阳山,余基还在。孙盛《魏春秋》说:景初元年(237),魏明帝极为注重宫殿观阁的雕饰,从太行谷城山取白石英、紫石英及五色大石,在芳林园筑起景阳山,种下松竹草木,捕来禽兽充实其中。当时各种徭役极其繁忙,皇帝亲自掘土,率领三公以下群臣人人出力。山东边,原有九江,陆机《洛阳记》说:九江凑聚成圆形水池,池中筑圆坛,又建三条堤道把池分为三块,与两岸相连。《东京赋》说: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铺满水面,秋兰长遍岸边。如今,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高岗,江则再也看不出痕迹了。谷水又东流,支流向南流人华林园,经过菜园南边,园中古玉井,井栏都用珉玉做成,用黑石做井口,作工精密,虽年代久远,还没有改变,色泽灿烂如新。又流经理华宫南边,过景阳山北边,山上有都亭,堂上砌方湖,湖中造有御座石,御座前建造蓬莱山,曲池接连着雅座,飞泉吹拂着席位,南面挂着箭靶,席位两边有商高的屏障,背山的堂上,石路崎岖,岩嶂险峻,云浮台上,风入观中,山峦如缨带缠绕,游人在高阁中上下,从曲阶上出入,远望好象凫在水中浮沉,鸾在云中出没。堂中引水从岸上倾泻下来,形成飞瀑,奔流在曲渚间,水声潺潺不绝,竹柏把树荫投在层石上,青草丛丛铺满了泉边,微风吹拂,四周飘散着芳香,这实在是神仙所居之地。这支水向东注入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都用洛中故碑叠成,现在台上造了一个钓台。池南有魏文帝茅茨堂,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年间(220—226)所立。这支水从天渊池向东流出华林园;经听讼观南边,就是原来的平望观。魏明帝常常说:刑事案件,事关天下人的性命,每当判决大案时,常常亲临听讼观听审。太和三年(229)改为今名。观的西北边接着华林,有从前罚劳役的刘桢磨石之处。《文士传》说:魏文帝在东宫时,设宴招待文学之士,酒酣,命甄后出来施礼,在坐的人都俯伏不敢仰视,只有刘桢正视着她。太祖以为不敬,送去罚劳役。后来太祖跟在车后步行上城,去查看役徒服役的地方,役徒们都恭恭敬敬,但刘桢却坐着照样在磨石。太祖说:这不是刘桢吗?这石头的特性怎么样?刘桢说:这石头来自荆山玄岩之下,外表有五颜六色的花纹,里面具有坚贞的志向,雕刻不会使它增加文彩,磨砺不会使它增加晶莹,气质真正,禀性自然。太祖说:这个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恢复他的文学之职。池水又向东流人洛阳县的南池,南池就是过去的翟泉,南北长一百一十步,东西阔七十步,皇甫谧说: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的大墓就是。《春秋》:定公元年(前509),晋国魏献于与诸侯的大夫会聚于翟泉,始议在周筑城。班固、服虔、皇甫谧都说翟泉在洛阳东北,是周代的墓地。今按周烈王葬于洛阳城内东北角,周景王墓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墓之间、广莫门大道的东侧,建春门大路的北边。

这条路就是东宫街,在洛阳的东北。后来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把城扩大了,包括进周景王墓,这就是他的墓地。到晋永嘉元年(307),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两只鹅出来,青苍色的高飞冲天,白色的停在这里。陈留的孝廉董齐说:步广是周代的翟泉,会盟之地,而今鹅色青苍,这是胡人的象征呀,下文还能说下去吗?后五年,刘曜、王弥入洛,晋怀帝出居平阳。陆机《洛阳记》说: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边是翟泉所在之地,不可能在太仓西南。京相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也说今太仓西南的池名叫翟泉。又说:旧说翟泉本来在洛阳北边,苌弘给成周筑城,于是把翟泉围绕在城内。杜预根据这说法,认为这一定是翟泉,其实是不对的。这里后来成为东宫池。晋《中州记》说:惠帝为太子时,出外听到蛤蟆叫声,问人说,这是官蛤蟆还是私蛤蟆?侍臣贾胤答道:在官地是官蛤蟆,在私地是私蛤蟆。于是太子下令道:如是官蛤蟆可给一份口粮。起先曾有谶语:蛤蟆当贵。从前晋朝收愍怀太子于后池,就是这个池。其中一支水从大夏门东经宜武观,宣武观是凭城建造的,不再造围墙,左右有回廊,两旁房屋参差如两翼伸展,南望天渊他,北观宣武场。《竹林七贤论》说:王戎小时长得很清秀,魏明帝在宣武场上筑斗虎场,把老虎关在栅栏之内,叫力士赤膊,轮番与虎搏斗,让百姓观看。王戎时年七岁,也去观看,老虎乘空跑到栅栏边上大吼,声音把地也震动了,参观的人没有不吓得乱退乱跌的,只有王戎直立不动。魏明帝在门上看见了,派人去问他的姓名,认为他与众不同。场西边是以前贾充的宅地。谷水又东经广莫门北边,就是汉代的谷门。北边对着芒阜,连绵的山岭把群山都包围在里边,从洛口开始,西经平阴,全都是芒垅之地。《魏志》说:魏明帝想夷平北芒山,使得一登台就可看见孟津,侍中辛毗谏道:如果九河暴涨,洪水为害,丘陵都夷平了,用什么来抵御呢?明帝才打消了这一想法。谷水又向东弯过南边,经建春门石桥下,就是上东门。阮籍《咏怀诗》:步出上东门,就是这地方。一名上升门,晋代叫建阳门。《百官志》说:洛阳十二门,每门设侯一人,俸禄六百石。《东观汉记》说:郅恽为上东门侯,光武帝曾出上东门,夜里回来叫郅恽开门,他不答应,光武帝叫他从门缝里看看是谁,郅恽说:用火把只能看到远处。于是拒不开门,因此光武帝越发看重他了。这里也是袁绍挂节之处。

桥头建造两支古柱,桥的《石柱铭》说:阳嘉四年(135)乙酉月壬申日,皇帝下令城下挖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地方进贡的东西部由水路运输而来,派中谒者魏郡清渊人马宪为监,建造石桥梁柱,命令工匠尽量发挥巧妙的技艺,垒叠又重又大的岩石,筑得高,跨度大,桥要造得好,路要筑得宽,以便流通万里。河南尹邳崇阝嵬、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椽中牟任防,史官王荫、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缘成旱卑国,洛阳令江双,平阳丞降监椽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动工,八月竣工。这支水从柱边流过,又从乐里弯向东流出阳渠。从前陆机为成都王颖进入洛阳,打败而逃回。水南就是马市,旧洛阳有三市,这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嵇康被司马昭所害之处。北面是白社故里,从前孙子荆与董威辇相会于白社,就是这里。他以同车为荣,所以有《威辇图》。又东经马市石桥,桥南有两石柱,都没有刻字。

汉司空渔阳人王梁在河南为尹,将引谷水以灌溉京都一带田园,渠挑成但水不流,因而罢官。后来张纯在洛水筑了堤坝,使漕渠通水,洛中公私都获益不浅,这条渠现今引谷水而来,是张纯所创。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韧记》都说城西南有阳渠,是周公所造。从前周朝把殷的百姓迁移到洛邑,城内极其狭窄,是个简陋恶劣的地方。晋国把故城成周给敬王居住,秦国又扩大了这座城,把它封给吕不韦,以此推知,这城并非周公一人所造。这支水也叫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说: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边,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说: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从洛口注入九曲渎流至东阳门。所以阮籍《咏怀诗》说: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说:遥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阳渠水南到阊阖门,就是汉代的上西门。《汉宫记》说:上西门所以不纯白,是因为汉皇家曾在西北蒙难,所以用红漆镶嵌。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迁都,把门迁到南侧。这支水北乘高渠,支流分为上下两支,流经原石桥东入城,经望先寺,寺中有碑,碑侧效法《子丹碑》作龙飞图案,如果是现在雕刻算是好的,但作为古物就算不上好的了。渠水又东经原金市南边,直对千秋门,千秋门就是右宫门。又一支流流入石砌阴沟,注入灵芝九龙池。魏太和年间,都城迁到洛阳,建筑宫殿,修理街渠,一定要把隐藏的东西发掘出来,于是掘出了石雕,一点也没毁坏。只见石工细密,不是今天的石工可比,也是极其精致奇妙的稀珍之物。于是就把它用上。另一支水从千秋门南边流经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这两座门的横木伏上,都刻着云龙、风虎的图像,饰以玫瑰珠石,每当晨光初起或夕阳斜照时,五光十色,斑驳陆离,眩人眼目。又南经通门、掖门西边,又南流东转,经阊阖门南边,按礼》:王有五门,叫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又叫毕门,也就是虎门。魏明帝效法太极图改造洛阳城,在南宫里建造起太极殿,就在汉代崇德殿的故址上,把雉门改为阊阖门。从前在汉代,洛阳宫殿门上的题额,都用大篆,是蔡邕等人的手笔。

从董卓焚烧了宫殿,曹操平荆州后,汉吏部尚书安定人梁孟皇善写师宜官的八分体,请求以写字免他的死罪。曹操认为他的书法很好,常常挂在帐上仰着欣赏,以为他的字胜过师宜官。北宫题额都是梁鹄的手笔,南宫造好后,明帝令侍中京兆人韦诞用古篆书写。都城迁到洛阳后,才叫中书舍人沈含馨用隶书书写。景明、正始年间,又下诏命令符节令江式用大篆全部换掉。

今天宫中题额都是扛式所写。《周官》:太宰在正月把法令悬挂在宫门外墙(象魏)上。《广雅》说:阙,叫做象魏。《风俗通》说:鲁昭公在门上建两座楼观。称为阙,从门,朔声。《尔雅》说:观稼为阙。《说文》说:阙,就是门观。《汉宫典职》说:偃师离洛阳四十五里。远望朱雀阙,郁然一片与天相连,鲜丽高峻极厂。《洛阳故宫名》中有朱雀阙、由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东观汉记》说:西汉末,更始帝从洛阳出发,李松导引车驾,车马忽然狂奔,撞在北阙铁柱门上,三匹马都死了,就是此阙。《白虎通》说:门为什么定要有阙呢?阙是用来装饰门,以区别地位尊卑之用。今阊阖门外两边建造了很高大的阙,与天上星宿相应,虽然不按周礼,但还如象魏的样子。门上加门屏(复思)以代替楼观。《广雅》说:复思叫做屏。《释名》说:屏,是用来遮隔的屏风。

四孚思在门外,四孚,就是复。臣子将入宫请示,在这里可重新思考一番。汉末起兵,把园林、陵墓、门阙、复思都破坏了,说是不使百姓重复思念汉朝。所以《盐铁论》说:墙阙复思,是说要把屏风立在角落里的意思。颖容又说:阙是皇上有失误,臣下可以写在阙上,用来让大家评论的,所以叫阙。现在阙前面河水南边大路右边,设置登闻鼓以接受臣下进谏。从前黄帝立明堂议政。尧有衢室用来询问下情,舜有告善旗,禹有立鼓问讯,汤有总街来听下民的非议,武王有灵台的纳谏回复,这些都是为听取下民意见改正错误而设的。渠水又分流,在路两旁向南流出,经太尉、司徒两坊之间,称为铜驼街。魏明帝在阊阖南街置铜驼及诸兽,背脊高出太尉坊。陆机说:铜驼高九尺。水西有永宁寺,熙子年间(156—157)创建,还造了高九层的宝塔,塔基方十四丈,从金露盘以下到地面高四十九丈,此塔仿效代都的七级宝级,又加以增高扩大,虽然两京极为繁盛,五都非常富庶,各地的佛寺宝塔,建筑都没有像这里这么宏伟。按《释法显行传》:西方有爵离浮图(宝塔),高度与此相仿,一在东都、一在西域,两塔都可称庄严美妙了。这里是曹爽故宅,开始建寺时,在寺院西南角找到曹爽的地下室,深入地下一丈多,地壁都用方石砌成,石工细密,都没有毁坏,这些方石部用于建筑寺院了。假如不是曹爽,平庸的工匠也难以造得这样好。桓氏说过:曹子丹生了这小牛犊,确实如此。渠左边是魏、晋时原来的庙地,今天都成了民居,连墙垣也没有留下。渠水又西流经宗庙和社坛之间,向南流注入南渠,宗庙和社坛各用有特征的事物以示区别。效仿《周礼》,宗庙及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都和明堂一样,里面有帝王休息睡觉的地方,只有远祖宗庙里是没有的,后代笼统合为一庙,把正室列在下边,再也没有帝王休息睡觉的地方了。《周礼》:天子建国,左建宗庙右建社坛。以石料为主来建造,祭祀时戴细葛制的希冕如今大多是王公代行祭祀,皇帝不亲自来拜社、庙了。晋咸宁元年(275),洛阳大风。社坛的树木被吹折了,青气冲天。后来元帝东渡,魏国取代了它,在此繁荣昌盛起来。渠水从铜驼街东流经司马门南边。门为魏明帝始建,门阙崩塌,压死了几百人,于是不再修筑了,所以没有阙门。南屏中原有放置铜人的地方。铜人早被搬走,旧址也湮灭了,只有崩塌下来的石块还在。从此向南直通宣阳门,横、直的通路都是驰道,往来的禁令,和西汉一样。

曹子建曾在御街上走,犯了门禁,因此失宠。渠水又东经杜元凯所谓翟泉的北边,今天已无水,有土坑方圆九丈六尺,深二丈多。似乎是人工建造,不象自然陂塘。这是表明此泉并非翟泉的一个证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王室决定迁移,因成周太小,容纳不了国都,所以毁掉翟泉扩大都城,泉源已塞,原处分明已不存在了,这是表明此泉并非翟泉的第二个证据。札预说: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说在西南,那末不能在洛阳东北了,这是表明不是翟泉的第三个证据。查考地理典籍。事情很明显,这不可能是翟泉。渠水经司空府前边,经太仓南边,流出东阳门石桥下,注入阳渠。谷水从阊阖门南流经土山东边,水西三里处有一斜坡,斜坡上有土山,是汉大将军梁冀所筑,筑土为山,植树成园,张《汉记》说:山多陡峭的斜坡,仿拟二崤,积聚金玉,捕捉禽兽以充实其中。有人杀了苑中一只兔子,挨家挨户地追查,被杀的有十三人,向南流出经过西阳门,是原来汉代的西明门,也称雍门。旧门在南,太和年间(477—499),因为旧门有邪祟,所以把它迁移了,东对东阳门。谷水又南流经白马寺东边,从前汉明帝梦见金色的巨人,颈上绕着白光。询问群臣,有人答道:西方有神名叫佛,样子像你所梦见的,不知是不是?于是派使者去天竺,抄写佛经,描绘佛像,才开始用榆木箱子盛佛经,叫白马背负着,送到中夏,所以用白马作寺名。这榆木箱子后来移在城内愍怀太子宝塔中,近代又迁回白马寺。金光流照,法轮东转,佛法传人中国,就从此时开始。谷水又南流经平乐观东边,李尤《平乐观赋》说:于是设立平乐这一庞大的宫观,以展览那些神秘的稀奇珍贵之物。华峤《后汉书》说:汉灵帝在平乐观下筑大坛,坛上竖起十二层的五彩华盖,高十丈。坛东北有小坛又竖起九层的华盖,高九丈。天子留在大盖下,有奇兵骑士数万人列队。礼毕,天子亲自披甲全付武装,称为无上将军,绕阵三周然后回宫,还有各种歌舞、杂技,招待远方来使。所以《东京赋》说:坛西边有平乐都场。是给远方人观看的,上画着黄龙盘绕金雀飞舞,天马在半空中飞行。应劭说:风神飞廉神禽能招来风气,古人用最好的金属给他们铸像。汉明帝永平五年(62),长安迎取飞廉与铜马,放置在上西门外平乐观中。今天在上西门外并无其他宫观,只有西明门外有这座台,宏大高耸,可能就是平乐观。又说皇帝幼女夭折后,埋在台侧,所以又称为皇女台。晋灼说:飞廉身子像鹿、头像鸟雀,有角,蛇尾,身有豹纹。董卓把它熔成金属,把铜马迁移到始建殿东阶之下。后因胡军之乱,这些铜像都湮灭了。谷水又南流经西明门,就是原广阳门。门左边有支渠东流入城,经太社前边,又东流经太庙南边,又东流在青阳门右边注入阳渠。谷水又向南流,往东弯经津阳门南边,津阳门就是原来的津门。从前洛水泛滥受害的人很多,津阳城门校尉将筑堤阻水,谏议大夫陈宣劝止道:王尊是臣子,大水只满到他的两足,朝廷如果中兴,大水一定不会满进来。后来大水只到门口就退了。谷水又东经宣阳门南边,就是原苑门。都城迁到洛阳后,移置在这里,对着阊阖门,南面直通洛水浮桥,所以《东京赋》说:上溯洛水背靠河水,左带伊水右连氵廛水。洛阳这地方,核查中原一带,占卜起来只有洛阳是大吉,实在是神灵之地。门左边就是洛阳池的所在地。池东边是原平城门的所在地,今已堵塞。北对洛阳的南宫,所以蔡邕说:平城门就是正阳门,三宫相连、郊祭时皇帝法驾从这里出去,是门中最尊贵的。《洛阳诸宫名》说:南宫有讠移台临近照台。《东京赋》说:其南则有讠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说:讠移门就是冰室门;阻就是依。洫是护城河。意思是都曲折斜行依护城河修路。《说文》说:隍是护城河,有水叫池,无水叫隍。讠移门就是宣阳门,门内有宣阳冰室。《周礼》有冰人,十二月时把冰藏起来,三月,朝见时拿出来。冰室原在宣阳门内,所以有这名称。门既然堵塞了,冰室也就没有了。谷水又流经灵台北,灵台就是天文台,是汉光武帝时建筑的,高六丈,方圆二十步。光武帝曾在台上设宴,在台中捉到艇鼠,也就是谏议大夫第五子陵所住之处,他是第五伦的小儿子,以清正闻名。

他在洛阳无处借住,乡里无田宅,奇居于灵台,有时断炊十天,司隶校尉南阳人左雄,尚书庐江人朱孟兴等,都是第五伦以前当孝廉时的功曹,各送来礼物食品,他一律辞谢不受,死于永建年间(126—132)。谷水又东流经平昌门南边,就是原来的平门。

又经明堂北边,这是汉光武中元元年(56)建造的。结构特别,上圆下方,有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有相同的说法。

引水环绕四周,建成最高学府辟雍。谷水又东流经开阳门南边,《晋宫阁名》说:就是原建阳门。《汉宫》说:开阳门才筑成时,还没有命名,忽然有一支柱飞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县令上报说:县里南城门有一支柱飞去了。光武帝叫他来看,确认是开阳县之物,于是把它缚得很牢,并刻上飞来的年、月、日。何汤字仲弓,曾任门侯,皇帝微服在晚上回来,何汤闭门不肯放他进来,朝廷还嘉奖他。又东流经国子太学石经的北边,《周礼》规定有国学,是西周的太学,传授治国之法。《学记》说:古代家中有塾,乡党有庠,举荐上去送进序中学习,国家则有学。有虞氏分为上庠、下庠;夏后氏有东序、西序;殷朝有左学、右学;周代有东缪、虞庠。《王制》说:在上庠养国老,在下庠养庶老,所以有太学、小学,教育国家的子弟,称为国子。汉、魏以来,在国子堂设置太学。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把《五经》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讲堂的前面,都在东侧。蔡邕在熹平四年(175)与五宫中郎将堂奚谷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石单,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等,上表请求校定《六经》的文字,汉灵帝同意,蔡邕于是亲自用丹砂写在碑上,叫工人雕刻,竖立在太学的门外。于是儒士后学者都以此为准来校正文字。刚竖立时,来观看及抄写的,坐来的车子每日达千余辆,连街道都堵塞了。碑上把蔡邕等的名字全部刻上,魏正始年间(240—248),又立古文、篆体、隶体的《三宇石经》。古文产生于黄帝的时代,仓颉依据鸟兽的爪迹造字,不断滋生发展,所以文字有六义。从秦代起用篆书,焚书坑儒后古文就绝迹了。鲁恭王得到孔子家里的书籍,不知有古文,称为蝌蚪书,这是仅从形象来命名的。大篆出于周宣王时代,史籀所创造。周平王东迁,文字错误极多,秦朝的李斯、胡母敬又改为小篆,所以有大篆、小篆的区别。许慎《说文解文》专释篆体,没有根据古文,说古隶书起于秦朝,是因篆体太繁杂,无法应付繁忙的公务。改用隶人的省笔,所以叫隶书,也有人认为就是程邈在云阳的基础上加以增减,称为求是篆体的简写。孙畅之曾听到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掘古墓,得到桐棺,前额外面隐隐有隶字,说这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的棺木郭,只有三个字是古文,其余都与今文相同,可以证明隶书古已有之,并非从秦代开始。魏初相传古文出于邯郸淳,《石经》上的古文,失去了邯郸淳的体例,竖立在堂西,石长八尺。宽四尺,下面又排列着石碑四十八块,宽三十丈。魏明帝又刻《典论》六块碑,附于后面。陆机说:《太学赞》另有一碑,在讲堂西边,下面排列着《石龟碑》,刻着蔡邕、韩说、堂奚谷典等人的名字。《太学弟子赞》又是一块碑,立在外门中间。现今这两块碑都没有了。《石经》东面有一块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132)所立,碑文道:建武二十七年(51)造太学,年久毁坏,永建六年(131)九月,皇帝下令修太学,刻石以纪年,用人二十一万二千,在阳嘉元年八月底完工。碑的南面刻着颂,内外都刻字,至今还保存着,未被毁坏。《汉石经》北面有晋《辟邕隹行礼碑》,是太始二年(226)所立,碑已中断,但世代不同,事物不会停留不变,《石经》也残缺了,虽留下一些,但不知毁掉了多少。要想使圣哲的话永久留传下来,却只叫人失望!查考典籍,说是古代有三雍,但现今的灵台太学,并无辟邕隹的地方。晋永嘉年间(307—312),王弥、刘曜入洛阳,焚毁了太学、小学,只剩下层基还依稀可见。谷水在城东南角分支向北流,经肖阳门东边,就是原来的清明门,也称税门,又叫芒门。又北经东阳门东边,就是原来的中东门。又北经原太仓西边。《洛阳地记》说:大城东部有太仓,仓下来往船只数以千计。就是这里。又向北流人洛阳沟。谷水又向东分流而出,积为池塘,又东流,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是原水衡署的所在地。谷水又向东南弯,向东流去,称为阮曲,据说这是阮籍的故居。谷水又向东流,注入鸿池陂。《百官志》说:鸿池是池名,在洛阳东二十里处,设丞一人,俸禄二百石。池东西一千步,南北一千一百步,四周又有池塘,中间有东西横塘,池水互相流通。所以李尤《鸿池陂铭》说:鸿泽的湖泊,是圣王所规划,以城池为源头,向东流注。这支水又向东流,左边汇合七里涧,晋《后略》说:成都王颖派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京师,轻率前进,被洛阳军队钴了空子,大败于鹿苑。兵马自相践踏,死在堑壕及七里涧中,涧都填满了。就是这条涧。涧上有石梁,就是旅人桥。从前孙登不想久居洛阳。深知杨氏没有好结局,想隐居乡下,终于死于隐居之处,杨骏把他埋葬于旅人桥东面,杨骏不久也死了。

《搜神记》说:太康末年(289),洛阳开始流传《折杨》之歌,中有兵革辛苦之类歌词,杨骏后来被杀,太后幽闭而死,歌谣《折杨》应验了。这里的几座桥,都用石头砌筑成,非常高大壮观,造得也很好,虽然日久损坏,但行人仍然来往不绝。《朱超石与兄书》说:桥距洛阳宫六七里,都用大石建造,下圆以便通水,并可让大船通过。桥上题曰:太康三年(282)十一月初动工,每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完成。此桥曾经破落重新修补,今天不再有文字了。阳渠水又东流经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边,庙在北山上。

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山上旧基尚存,庙宇向东,门前有两石人相对,北边石人胸前刻着:门亭长石人。西边有二石阙,虽然颓毁,还有丈把高。阙西边就是庙的故基。基前有碑,文字剥落,不能再辨认了,成公子安敬仰这万古清芬,赞扬这庙像高雅,可惜文字已没有了。阳渠水又东流经毫殷南边,从前盘庚迁殷,从此开始把商改为殷。班固说:尸乡,原是殷汤的都城,所以也叫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王世纪》都认为是不对的,以为这是帝喾的都城。《晋太康记》、《地道记》都说田横死在这亭里,所以改称叫尸乡,这说法不对。我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是春秋时的尸氏,这大泽两边有广阔的原野,城郭中高地极多,就是陆机会见王辅嗣之处。袁氏《王陆诗叙》说:陆机初入洛阳,住在河南的偃师,这时忽然天寒阴雨,远看道左好象是民居,就去投宿。看见一少年,姿态端庄,情神遐远,与陆机谈玄,陆机非常佩股他的才能但无以酬谢,只有送给他一席话。陆机纵贯古今,列举典实,这少年也不很能了解。天将亮,离开了他,住在旅店里,老妪问:您昨夜住在什么地方?从东边十里以来并无村落,只有山阳王家的坟墓。陆机非常奇怪,回头看看昨天的来路,只有旷野空空,阴云密布,树林高耸,掩蔽天日,知道所遇到的是王弼。

这座山就是祝鸡翁的故居。《搜神记》说:祝鸡翁是洛阳人,住在尸乡北山之下,养鸡百余年,鸡有一千多只,都有名字,要捉时叫它的名字,它就来了。后来到吴山,就不知去向了。谷水又东流经偃师城南边,皇甫谧说:帝喾的首都在毫,就是偃师。王莽改为师氏。谷水又东流,注入洛水。

甘水出弘农宜阳县鹿蹄山。

鹿蹄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称纵山。水从山曲中流出,所以世人称此为甘掌。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后向东北流,北弯经一故城东边,城在非山上,世称石城。京相说:有人说甘水的西山上,很平而有水源,有原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处,就是这座城。我按:甘水东边十多里处洛城的南边,有原甘城在那儿,北对河南故城,世称鉴洛城,鉴与甘读音相近,就是原甘城,是王子带的故邑。所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甘水又与非山水汇合,非山水出于非山东谷,向东流入甘水。甘水又在河南城西北注入洛水。《水经》说在县南,不对。京相说:今河南县西南有甘水,北流入洛。这才是对的。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说:次山有漆水流出,向北流注入渭水。这是从北至南而言的。《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说:渭水导源后向东北流到泾,又东过漆水、沮水,注入大河。孔安国说:漆、沮是同一水名,也称洛水,源出冯翊北边。周太王离开分阝,渡过漆水,翻过梁山,到达岐山之下。所以《诗经》说:先人草创之时,由杜水到漆水。又说:从西边小溪,来到岐山之下。这是符合《禹贡》、《本记》的说法的。许慎《说文解字》说:漆水源出右扶风杜阳县的岐山,向东流入渭水。又说:又称漆城池。潘岳《关中记》说:关中有泾、渭、灞、浐、丰、高阝、漆、沮等河流,丰、高阝、漆、沮四条河,在长安西南雩阝县,漆、沮都向南流,丰、高阝水向北流。《开山图》说: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南八十里处有岐山。在杜阳北边,长安西边有漆渠。班固《地理志》说:漆水在漆县西边。阚马因《十三州志》又说:漆水出于漆县西边,北流至岐山,向东流入渭水。

今有水从杜阳县岐山北边的漆溪流出,称为漆渠,向西南流注入岐水。由于河流土地变异,各种说法不同,查考经、史,各有所据,我见识浅薄,无法加以鉴别。

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子灞。

《地理志》说:浐水发源于南陵县的蓝田谷,向西北流,与另一水汇合,这支水发源于西南面的莽谷,向东北流注入浐水。浐水又北经蓝田川,向北流到灞陵,注入灞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礻殳礻羽县北,东入于洛。

《地理志》说:沮水发源于直路县西边,东流入洛。现今这支水从直路县东南,经谯石山,向东南流,经檀台川,俗称檀台水,弯向西夹山而流,又向西南流经宜君川,世称宜君水。又有黄山钦水口,黄山钦水发源于西北的云阳县石门山黄山钦谷,向东南流,注入宜君水。又向东南流经礻殳礻羽县故城西边,礻殳礻羽县是汉景帝二年(前155)设置的,黄山钦水向南汇合铜官水。铜官水从县东北流出,向西南流经铜官川,称为铜官水。又向西南流经礻殳礻羽县东边,向西南流经县城南原之下,向西南注入宜君水。宜君水又向南流出土门山西边,又称沮水。又向东南流经土门南原下,东经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之上。又东经汉太上皇陵北边,陵在南原上,沮水向东注入郑渠。从前韩国想使秦国不要东征,派水工郑国侦察泰国,凿泾河引水,称为郑渠。渠上口在中山西的邸瓠口承接泾水,所谓瓠中。《尔雅》以为是周的焦获。此渠与北山相并,东流注入洛水,有三百余里长,原是用来灌溉的。工程进行中,被秦国发觉,秦国要杀掉郑国,郑国说:开始时我是来侦察秦国的,然而挖成此渠,对秦国却是大为有利的。于是让他完成这一工程。渠成,用渠水注入已阻塞的水道,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产量每亩一钟,关中成为沃野,不再有荒年了,秦国也因此富强,终于并吞了诸侯,把这条渠命名为郑渠。渠道又东经宜秋城北边,又东经中山南部,《河渠书》说:凿泾水从中山西边开始。《封禅书》:汉武帝在汾阴得到了宝鼎,将要把它放在甘泉,运到中山,有黄色云霞氤氲复盖。徐广《史记音义》说:关中有中山,不是冀州的中山,用来证明此山,并说俗称仲山,是不对的。

郑渠又东经舍车宫向南横穿过冶谷水。郑渠故道又东经山南边,池阳县故城北边,又向东横穿过清水。又东经北原之下,有浊水注入,自浊水以上,今已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部的大黑泉,向东南流,称为浊谷水,又向东南流出北原,注入郑渠。又向东经过北原,又经曲梁城北边,又东经太上陵南原下边,北弯经北原东与沮水汇合,分为两支水,一支向东南流出,就是浊水,到白渠与泽泉汇合,俗称漆水,又称漆沮水,横穿过白渠,东经万年县故城北边,称为栎阳渠,这座城就是栎阳宫。汉高祖把他的父亲葬在这里,造起坟陵,把这城邑改为万年。《地理志》说:冯翊万年县,是汉高祖设置的,王莽改为异赤。所以徐广《史记音义》说:栎阳今天称为万年。阚马因说:县西有泾水、渭水,北面有小河,就是这支水。这支水又向南弯,改名为石川水,又向西南经郭艹狼城西边与白渠支流汇合,又向南注入渭水。另一支水向东流出,就是沮水,东流以与泽泉汇合,泽泉出于沮水东边泽中,与沮水隔一高原,相距十五里,俗称这条水为漆水。东流经薄昭墓南边,墓在北原上。又流经怀德城北边,向东南流,注入郑渠,汇合沮水。又从沮水一直横穿,注入浊水,到白渠才汇合,所以浊水又有漆沮之名。沮水沿着郑渠,东经当道城南边。

当道城在频阳县故城南边,就是频阳宫,是秦厉公设置的。城北有频山,山上有汉武帝殿,用大石架成。频阳县在山的南面,所以叫频阳。应劭说:县在频水之阳,今天频阳县左右,没有其它相应的河流,有的只是郑渠与沮水。又东经莲芍县故城北边,《十三州志》说:这县名是采用了草名而来的。沮水又东流经汉光武故城北边,又东经粟邑县故城北边,王莽改为粟城。后汉把这里封给骑都尉耿夔为侯国。沮水又向东北流,注入洛水。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