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水经注之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原文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闩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位小臣奉竭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口:“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墉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代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于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乎,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隥萦行,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

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资承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羊肠即此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东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孟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盂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缶卢也。《谷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

汾水又南,即洞过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

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北沙,南人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淮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并植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员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征士郭林宗、宋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征,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建宁二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扶风马日石单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人著锡衰者干数。蔡伯喈渭卢子、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无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渭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故彘县也,周历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薛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焉。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早,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

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水,疑是水也。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旦黾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乎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乎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却之邑也,故其地有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天井水出东迳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汇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武王二十五年,绛中地,西绝于汾,汾水西迳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搜清原,作三军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邢缺耨,其妻饣盍之,相敬如宾,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渭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不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为斯,其胄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汾水西迳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

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汾水又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白相徙此,为河所毁,故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毫,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迳皮氏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

汉河东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也。

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

《汉书》谓之汾阴月隹。应劭曰:月隹,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宅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即此处。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浍水东出绛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迳翼城南。按《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为城绛以深其宫是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水导源东北黑水谷,西南流迳翼城北,右引北川水,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乱流西南入浍水。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竹书纪年》曰:庄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也。又有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遁甲开山图》曰:绛山东距白马山。谓是山也。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乾河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记·白起传》称,涉河取韩安邑,东至乾河是也。其水西与田川水合,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于家水出于家谷。《竹书纪年》曰: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有范壁水出于壁下,并西北流,至翼广城。昔晋军北入,翼广筑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俗谓之白水,非也。

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以故绛为言也。《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安邑,绛水可以浸平阳。时,韩居平阳,魏都安邑,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以亡。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余睹智氏之谈矣,汾水灌安邑,或亦有之;绛水灌平阳,未识所由也。

西过其县南,《春秋》成公六年,晋景公谋去故绛,欲居郇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汉高帝六年,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古文琐语》曰: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大狸身而狐尾,随平公之车,公问师旷,对首阳之神,有大狸身狐尾,其名曰者,饮酒得福,则徼之,盖于是水之上也。

又西南过祁宫南,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时有石言于魏榆,晋侯以问师旷,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臣闻之,作事不时,怨读言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言也。

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石言不亦宜乎。叔问以为子野之言,君子矣。其宫也,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

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衈。原过受之于是泽,所谓王泽也。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其水东迳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口,又西合涑水。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乎公曰:卜云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不能相容,帝迁阏伯于商丘,迁实沈于大夏。台骀,实沈之后,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骀,汾、洮之神也。贾逵曰:汾、洮,二水名。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称乎?西过周阳邑南,其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汉景帝以封田胜为侯国。涑水西迳董泽陂南,即古池,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搜于董,即斯泽也。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也。按《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又西南过左邑县南,涑水又西迳仲邮泉阝北,又西迳桐乡城北。《竹书纪年》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乃返者也。《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者也。涑水又西与沙渠水合,水出东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水。

涑水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晋武公白晋阳徙此,秦改为左邑县,《诗》所谓从子于鹄者也。《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

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轻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侧,即狐突遇申生处也。《春秋传》曰: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曰:夷吾无礼,吾请帝以田廾秦,对曰:神不歆非类,君其图之,君曰诺,请七日见我于新城西偏。及期而往,见于此处。故《传》曰:鬼神所凭。有时而信矣。涑水又西迳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战是矣。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也。

又西南过安邑县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

余按《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传也。故晋邑矣,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盖增广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夏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者,后以识瞻而去。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月分、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景纯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龉。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夙沙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竭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水,《山海经》渭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渭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渭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盐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齿差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土会从之。阚马因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

朱公告之门:子欲速富,当畜五,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犹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四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畛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秦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迳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邀军东张,大破之。苏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鸯浆也。

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元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路出北山献,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迳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文水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雨泽丰澍,则通入文水。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盖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案《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缪王司马子政庙。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三年,改命爵土,明年十二月丧国。臣太农阎崇、离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

又东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洞过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迳受阳县故城东。按《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灌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阙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泽南,涂水注之,水出阳邑东北大山兼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入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过,即是水也。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渭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戏耳。

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电。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于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汉末赤眉之难,郡掾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迳旧溪东南出,迳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椹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原《经》所注,斯乃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间关也。是乃《经》之误证耳。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译文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山海经》说:《北次二经》头一座山,在大河东边,头靠汾水,名为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山下多产玉,汾水从这里流出,向西流,注入大河。《十三州志》说:汾水源出武州的燕京山。燕京山也就是管涔的异名。这座山峰峦重叠岩石很高大,只有杂草没有树木,泉源从南麓下流出,只是小水细流罢了。再向西南,两岸连山,山峰绵延不断。刘渊的侄儿刘曜曾隐居在管涔山上,夜里忽然有两个小童进来,跪下说道:管涔王派我们来拜见赵皇帝。献上宝剑一口,放在座前,再拜而去。他拿过灯烛来一看,剑长二尺,有异常的光泽,背上刻着字:神剑是皇帝所佩,用来除灭所有恶人。刘曜就佩上它,宝剑随时变作五色,后来刘曜终于成为胡王。汾水又南流,与东、西温溪汇合。温溪从左右附近溪流中出,水声很响,向两边流去,水上杂树相交,荫蔽着溪涧,涧上云雾缭绕。溪水下流,潭水升涨,水波回旋。又向南流经一座城的东边,这座城紧靠城墙堆积着岩石,侧面紧临汾水,俗称代城。又向南从二城之间流出,这座城斜向建造,两边紧临汾水,俗称侯莫干城,这是戎语,不知道它的真实名字。汾水又南经汾阳县故城东边。平川宽广,有高峻的山峰,平缓的流水。《地理志》说:汾水源出汾阳县的北山,向西南流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把这里封给靳强为侯国,后来在这里屯垦,积聚粮食,称为羊肠仓。山上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高坡上石级弯曲盘绕,好象羊肠似的,所以粮仓和山坡都取这名字。汉永平年间(58—75),浚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因想利用呼沱河的水,转运山以东的谷物。

从都虑到羊肠仓,将凭汾水运谷到太原,用来供给秦、晋。水运所经河道,共有三百九十八个险隘,连年苦役,死的人不计其数。肃宗封邓训为谒者,监护河道。邓训大致上知道这水道的艰难,立即详细报告肃宗,要求停止运输,肃宗同意了他的报告,使几千人免于死亡。和熹年间册立邓后,叔父邓陔认为是邓训做了好事积善的结果。羊肠就是这个仓。汾水又南流经秀容城东边。《魏土地记》说:秀容是胡人迁居的地方,设立了秀容护军治所。东距汾水六十里,南流与酸水汇合。酸水源出西边的少阳之山,向东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向南从山中流出,向东南流,有洛阴水注入。洛阴水源出新兴郡,西流经洛阴城北边,又西经盂县故城南边。《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分祁氏七县为大夫的食邑,把盂丙封为盂大夫。洛阴水又向西流,经狼孟县故城南边,王莽改为狼调。左右高山夹着溪涧,显得非常幽深,南面是大山沟,俗称狼马涧。旧时断涧作城,有南、北门,门址和原来的墙壁都还在。洛阴水又西南经阳曲城北边,《魏土地记》说:阳曲是因胡人寄居在太原的边界,所以设置阳曲护军治所。洛阴水向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南经阳曲城西南。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设置。《尚书》所说既修太原,就是这里。《春秋说题辞》说:高而乎叫太原。

原是端的意思,意为平而有限度。《广雅》说:大卤就是太原。《释名》说:地上不生植物叫卤,卤就是缶卢。《谷梁传》说:中原叫太原,夷狄叫太卤。《尚书大传》说:东部平原低乎,大而高平的叫做太原,设郡时也就用了这个名字。《魏土地记》说:城东有汾水向南流过,汾水东边有晋使者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的碑。汾水上原来有桥梁。青死在这桥下,豫让死在渡口边上,也是襄子解衣的地方。汾水西经晋阳城南边,原来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倒塌了,只有碑还在。现在碑上文字剥落,再也看不到内容了。

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向南流经梗阳县故城东边,原是榆次的梗阳乡。魏献子把这座城封给大夫魏戊。京相说:梗阳,是晋的城市。

现在太原晋阳县南边六十里处的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向南流与洞过水汇合。

又南过大陵县东。

从前赵武灵王游大陵,梦见一个处女弹琴唱歌,很想见到这个人,于是吴广献上美女孟姚,就在这个县。王莽改为大宁。汾水在县里向左,分流汇积成邬泽。《广雅》说:水从汾出,称为汾陂。汾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南与邬县相接。《地理志》说:九泽在北边,是并州的湖泽。《吕氏春秋》称为大陆。又名沤洟之泽,俗称邬城泊。许慎《说文解字》说:漹水源于西河中阳县的北沙,向南流入大河。就是这支水。漹水又汇合婴侯水,《山海经》说:竭戾之山,婴侯水发源于它的北面,向北流注入祀水。祀水源于祀山,这支水不同源而同流,注入婴侯水,乱流经中都县南边,俗称中都水。有侯甲水注入,侯甲水发源于祁县胡甲山,有一条很长的坡,叫胡甲岭,就是刘亩《遂初赋》所谓:翻过侯甲就可长驱直入了。蔡邕说:侯甲也是县名,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流经宜岁郊,经太谷,称为太谷水。太谷水出谷向西北流,经祁县故城南边,从县城西流与邬泽相连,这就是祁薮。就是《尔雅》所说的昭余祁,是贾辛的食邑。贾辛相貌极丑,妻子不跟他说话,只在与他一起去高原上射雉,如双双射中时才笑一笑。王莽改为示县。侯甲水又西流经京陵县故城的北边,王莽改为致城。《春秋》中称为九原之地。所以《国语》中说:赵文子与叔向游九原,说:死者如果是可以起来的话,我与谁同归呢?叔向说:阳子可以吗?文子说:阳子在晋国行为廉直,然而不免于死,智慧还不足以称道。叔向说:舅犯可以吗?文子说:舅犯见利而不顾君主,仁义还不足以称道。我看随曾可以吗?他接受劝炼的时候不忘记他的老师,说到自己的时候不忘记他的朋友,侍奉君主,不攀附以求进升,不阿谀而后引退。这一段话就在这地方说的。原来的都城还在。汉代在这里筑陵,所以叫京陵。侯甲水又西北流经中都县故城南边,城紧紧靠着水边。《春秋》昭公二年(前540),晋侯拘捕陈无宇于中都,就是这里。汉文帝为代王时,都城就在这里。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来到中都宫,殿上现出亮光,于是把中都死罪以下的犯人都赦免了。侯甲水又向西流,汇合婴侯水,流经邬县故城南面,有晋大夫司马弥牟的食邑。称为邬水,俗称虑水,虑与邬声音相近,是音变。又向西北注入邬陂,最后流入汾水。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向南流与石桐水汇合,就是绵水。绵水源出界休县的绵山,北流经石桐寺西边,就是介子推的祠。从前介子推为了逃避晋文公的赏赐,隐居在绵上之山。晋文公找不到他,于是赐绵为介子推田。说: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人。因而把这座山叫做介山。所以袁山松《郡国志》说: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说:从前鲁哀公父亲死了,祭祀路神时,孔子问道:难道要设桂树吗?哀公说:不设。祭祀用桂树,起于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人,晋文公在内乱时离开晋国逃到狄,介子推随行,曾割下自己的肉以供军粮。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

忘记了介子推的功劳,介子推唱出歌来,晋文公才醒悟过来,要封他爵禄,但是介子推跑到介山,抱着大树烧死了,老百姓埋葬他时,恐怕他的灵魂会落在地下,所以种桂树给他寄托灵魂。我父亲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为什么要用桂树呢!我按孔子对于用宝玉来送葬也还加以责难,怎么能问是否用桂树为礼呢?王肃这个论证,是近于诬蔑了。石桐水又西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向西南流经界休县故城西边,王莽改为界美。城东有征士郭林宗、宋子浚两人的碑。宋冲(子浚)以司徒有道的官职受朝廷征召。郭林宗是本县人,征为司徒,荐举为太尉,但以有病为理由推辞了。碑文道:将追随洪崖遥远的足迹,走巢父、许由的隐逸之路,展翅翱翔于天宇之外,超越天街而高高耸立。奉命而没有上任就逝世了,享年四十二岁。建宁二年(169)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志同道合的人,永远哀痛地怀念他,于是立碑把表文刻在墓上,以旌表他崇高的德行。陈留人蔡伯喈、范阳人卢子干、扶风人马日石单等,远道赶来奔丧,行朋友之礼。以子弟身份持丧一周年的,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人穿粗麻布丧服的数以千计。

蔡伯喈对卢子干、马日石单说:我替天下人写过的碑文多得很,但心里都有羞愧之感,惟有给郭有道写碑文,是毫无愧色的。汾水右边有左部城,一侧紧靠汾水,是刘渊担任晋都尉时建造的。

又南过冠爵津,冠爵津是汾水上的渡口名,在界休县的西南,俗称雀鼠谷。

山谷有几十里深,道路非常陕隘艰险,水的左右都是在伸出一头的梁上搭成的阁道,或垒石成路,盘绕在山岩的一侧,有的离水一丈,有的高出五六尺。上面一直到山峦上,下边一直到深涧边,俗称鲁般桥,这是从古以来的渡口,在今天也算得上是最险要的地方了。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永安就是原来的彘县,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就是这地方。王莽改为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134)改为永安。彘县原是霍伯的封地。

历唐城东,薛瓒注《汉书》说:唐城是帝尧的都城。东距彘十里。汾水又南流与彘水汇合,彘水源于东北的太岳山,《禹贡》称为岳阳。就是霍太山。山上有飞廉墓,飞廉凭着善于奔跑在纣王手下为官,恶来以力大而出名。因武王伐纣,杀了恶来。飞廉因为纣王派他出使北方,回来时纣王已死,出使情况已无法报告,于是在霍太山筑坛行礼表示复命。他在山上得到一口石棺,石棺上刻着字道:天帝命令你,不参与殷纣作乱,赐给你石棺可以安葬。于是飞廉死了,就用石棺来安葬。霍太山有岳庙,极为灵验,鸟雀都不栖息在附近的树林里,猛虎常常守卫着院子,又有一道灵泉以供祭祀,鼓一敲泉水就流出,鼓声一歇泉水就停了。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几尺,平时没有水,到祈祷时,甘泉涌出,够用了就停。也与这里相似。彘水又向西流经观阜北边,就是过去的百邑。原过跟从襄子,在王泽接受了竹书,报告了襄子。襄子斋戒三日,亲自剖开竹子,内有红字写着:我是霍太山山阳侯的天使,三月丙戌日,我将派你回去消灭智氏,你也要在百邑立我的庙宇。襄子拜受了三个神的命令,后来终于消灭了智氏,于是在百邑立了三个神的祠庙,派原过主持这件事,当时人们把这地方称为观阜。彘水又向西流经永安县故城南边,向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南经霍城东边,就是以前的霍国。从前晋献公灭霍,赵夙替他驾车,霍公求逃到齐国。晋国大旱,占卜说是霍太山作祟。于是派赵夙去叫霍国的君主来祭祀。祭祀后晋国又得丰熟。这里是霍公求的故居。汾水又流经赵城西南,周穆王把这里封给造父,赵氏从此开始。汾水又南流,霍水注入。霍水源于霍太山,发源处成为一个潭,阔七十步不知它的深度。西南流经赵城南边,向西流。注入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涧水源出东边谷远县的西山,向西南流经霍山南边,又西经杨县故城北边。是晋大夫僚安的食邑。应劭说:是以前的杨侯国。王莽改为有年亭。涧水西流注入汾水,汾水经杨城西边,不在东边。《魏土地记》说:平杨郡治所在杨县,郡的西部有汾水南流。

西南过离梁邑西。

黑水源出黑山,西经杨城南边,又西流与巢山水汇合。《山海经》说:牛道之山,有劳水流出。向西流注入水,可能就是这支水。颓水就是巢山之水。水源出于东南面巢山的东谷,北经山东边,又向西北流与劳水汇合,乱流向西北经高梁城北边,向西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南经高梁故城西边,就是以前的高梁之墟。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前636),秦穆公在晋国接纳公子重耳(晋文公),杀了怀公,就在这里。《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前462),智伯瑶筑了高梁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把这里封给恭侯郦疥为侯国。

又南过平阳县东,汾水又南流经白马城西边,魏时杀了白马筑成此城,所以俗称白马城。就是现在的平阳郡治所。汾水又南经平阳故城东边,这是晋大夫赵晁的食邑。应劭说:县在平河的北面,尧和舜都建都于此。《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前415),韩武子建都于平阳。汉昭帝把这里封给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改为香平。

魏设立乎阳郡,治所就在这里。汾水边上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说: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边高原上有一个小台,台上有帝尧的神屋石碑。永嘉三年(309),刘渊迁移到平阳,在汾水上得到一只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上边有龙纽,刻着的字是: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刘渊以为是上天授与他的,于是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前309)。汾水南流与平水汇合,平水源出平阳县壶口山,《尚书》所谓继壶口又凿梁山岐山。平水东经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人侵犯晋国,夺取了狐厨,就是这地方。平水又东流经平阳城南边,东流注入汾水。俗称晋水是不对的。汾水又南流经襄陵县故城西边,是晋大夫的食邑,所以当地有氏乡亭。西北有晋襄公陵,就用陵名来作县名,王莽改为干昌。

仿佛又南过临汾县东,天井水源出东陉山西南,北边有长岭,岭上东西方向有通道,叫钘隥。《穆在子传》说:乙酉日,天子西行穿过钘,向西南到卧皿,就是这里。天井水有三个源泉,向西北汇总成一条河,西经尧城南边,又向西流人汾水。

又屈从县南西流,汾水又流经绛县故城北边,《竹书纪年》:梁武王二十五。

因绛中地陷,西到汾水为止。汾水又西经褫祁宫北边,原有桥梁横跨水上,共有三十根桥柱,每根直径五尺,刚好与水面相平,这是晋平公时建造的。桥柱在水中,所以能持久而不坏。又西流经魏正平郡南边,是原东雍州的治所。太和年间(227—232),都城迁到洛阳,这里改州为郡。又西流经王泽,有浍水注入。

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西流与古水汇合,古水源出临汾县故城西边黄阜下面,发源处像车轮那么大,向西南流,有一条旧渠横向流出,向东注入汾水,现在已经没有水了。古水又西南流经魏正平郡北边,又西经荀城东边,就是古代的荀国。《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后把这地方赐给大夫原氏。古水又向西南注入汾水。汾水又向西南流经长修县故城南边,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把这里封给杜恬为侯国。有修水从县南流出,向西南流入汾水。汾水又西经清原城北边,就是以前的清阳亭。城北有清原,就是晋侯把军队聚集在清原,编为三个军的地方。汾水又流经冀亭南边,以前臼季出使经过冀野,看见缺在耘田,他妻子送饭来给他吃,相敬如宾,臼季把这事告诉了文公,文公就任命缺为卿,再给他冀这块地方。京相说:现在河东皮氏县有冀亭,是古代冀国的都城。杜预《释地》说: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就是这亭。汾水又西流与华水汇合,华水源出北山华谷,西南流经一个故城的西边。俗称梗阳城,是不对的,梗阳在榆次不在这里。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说:侯氏是苍颉的后代,经历了殷、周两代,各以氏分投各地,有的在楚、魏出名,有的在齐、秦显贵,晋的卿士为斯就是他的后裔,食邑在华阳,现在蒲坂的北亭,就是这座城。华水向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经稷山北边,稷山在水南四十里左右,这座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距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前594),秦桓公伐晋,晋侯在稷练兵,以掠夺狄的土地,就在这里。

西过皮氏县南,汾水西经丘北边,原是汉代的方泽。贾逵说:汉朝规定,三年要祭地一次。汾阴的方泽,泽中有方丘,所以称为方泽丘,就是丘。许慎《说文》:从邑,癸声。河东临汾是地名,在介山北面,就是汾山。这座山特别高,周围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说:在皮氏县东南大约三十里处,是不对的。现在这座山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祷祭祀的时侯,水满得用不完,俗称子推祠。扬雄《河东赋》说:车驾慢慢地前行,从容自得地到处漫游,仰望着介山为文公而嗟叹,为介子推而哀悼;在龙门追念大禹的辛劳。《晋·太康记》、《地道记》、《永初记》都说介子推逃隐在这座山上,其实不确。介子推所隐居的是绵山。晋文公把山周围划界,称为子推田,称这座山为介山。杜预说:在西河界休县,那座山才是。汾水又西经耿乡城北边,是以前殷的国都。帝祖乙从相迁移到这里,被大河泛滥冲毁了,所以记载道:祖乙毁于耿。杜预说:就是平阳皮氏县东南的耿乡。盘庚因为耿在河北。紧靠山川,于是从耿迁移到毫。晋献公灭耿,把它封给赵夙,后来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占据平阳,魏桓子建都安邑。号称三晋,这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巡视河东,渡过汾河,就在这条河上作《秋风辞》。汾水又西流经皮氏县南边,《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前307),秦国公孙爰率领军队来攻打我国,包围了皮氏,翟章率领军队解救被围的皮氏,非常厌恶这里的西风。十三年,在皮氏筑城。汉河东大守潘系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县的田地,原来的渠还在。现在已经没有水了。

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汾水的南面有很长的山冈,背靠汾水前临河水,这山冈长四五里,宽二里多,高十丈,汾水流过它的北面,向西注入河水。

《汉书》称为汾阴月隹。应劭说:月隹,是山丘一类。汾阴男子公孙祥能望气,有宝物的精气出现,他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从水中找到了一只宝鼎,把宝鼎放在甘泉宫里,改年号叫元鼎,这件事就发生在这里。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浍水源出东边的绛高山,也叫河南山,又叫浍山。浍水西经翼城南边。按《诗谱》说:晋穆侯迁都到绛,到了他孙子孝侯时,把绛改为翼,翼是晋国的旧都。后来晋献公向北扩展建城,方圆二里,又改为绛。所以司马迁《史记年表》中说:晋献公九年(前668),才在绛都建城。《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前718),晋士劳建筑绛城以加建他的宫殿,就是这里。浍水又向西南汇合黑水,黑水导源于东北的黑水谷,向西南流经翼城北边,右边引出北川水,北川水发源于平川?向南流注入黑水。乱流向西南注入浍水。

浍水又向西南与几条水汇合。汇流处称为浍交。《竹书纪年》说:庄伯十二年,翼侯烧掉曲沃的庄稼而回。又有贺水,源出东边附近平原,向西南流到浍交注入浍水。又有高泉水,源出东南附近的平原,西北流向浍交注入浍水。再向南,有紫谷水,源出东边白马山的白马川。《遁甲开山图》说:绛山东到白马山。就是这座山。

白马川西经荧庭城南边,向西流出紫谷,与乾河汇合,乾河就是教水的支流。《史记·白起传》说:渡河攻取韩国的安邑,东至乾河,就是这条河。乾河西流与田川水汇合。田川水源出东溪,西北流至浍交,注入浍水。又有发源于于家谷的于家水,《竹书纪年》说:庄伯在曲沃反叛,攻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他到于家谷。又有范壁水源出于壁之下,与于家水并列向西北流到翼广城。从前晋国军队北入,翼广筑了这座城,就用他的名字来作城名。两支水汇合后向西北流,到浍交注入浍水。浍水又向西南与绛水汇合,俗称白水,是不对的。绛水源出绛山东边,冷冽的泉水喷涌而出,卷起波涛直往北流,瀑布悬空飞泻,高达十丈奔腾入壑。青翠的山崖好象涂抹着一片黛绿,雪白的急流好象弯弯曲曲的绢,远望确是蔚为奇观。绛水向西北流注入浍水。应劭说:绛水源出绛县西南,这是按旧时的绛而说的。《史记》说:智伯率领韩、魏的军队,引水淹没晋阳城,没有被淹的有二丈余。智伯说:我起初没想到水也可以使人亡国,今天才知道。我用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用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当时韩国都平阳,魏国都安邑。魏桓子用手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两人在车上手肘与脚尖相触,被此意会同心协力攻打智伯,智伯终于被灭亡。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事吗?孔子认为差不多是这样。我看看智伯的话,要用汾水去淹安邑,也许有可能吧!至于用绛水去淹平阳,不知水能从哪里流。

西过其县南,《春秋》:成公六年(前585),晋景公打算离开原来的绛城,住到郇瑕去。韩献子说:郇瑕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水、浍水可以灌溉那儿的农田,于是迁居到新田。又称之为绛,就是绛阳。

这地方在绛水浍水的北面。汉高祖六年(前201),把这儿分封给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背靠二水。《古文琐语》说: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车到浍水上,看见有个狸身狐尾的东西,随着八匹白马拉的车子,跟在晋平公车子后边,晋平公问师旷,师旷说,这是首阳之神,在霍太山饮酒回来,刚好在浍水上碰到,您将有喜事来临。

又西南过祁宫南,祁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边四十里处,是晋平公建造的。当时有石头在魏榆说话,晋侯问师旷,师旷说:石头是不会说话的,也许有人借它来表达意思。我听说如不按时做事,老百姓怨恨激烈,那末不会说话的东西也说话了。现在宫室建造得那么奢侈,竭尽民力,石头说话,不正是理所当然的吗?叔向认为子野的话是君子的见解。这座宫殿,背靠汾水面临浍水,西面正是两水汇合之处。《竹书纪年》说:晋出公五年(前470),浍水在梁断流,就是这支水。

又西至王泽,注子汾水。

晋智伯瑶进攻赵襄子,襄子出奔居于晋阳,原过后到,在王泽遇到三个人,从衣带以下都看不见,拿着两只竹节给他,说:替我交给无衈。原过接受了,就在这王泽。

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涑水的发源地俗称华谷,到周阳与洮水汇合,洮水源出东边的清野山,世人称为清襄山。洮水东经大岭下,西流出山,称为口,又往西汇合涑水。郑国派子产去慰问病中的晋平公,晋平公说:我去占卜,巫师说是台骀在作祟。我问史官,都不知道,这台骀,请问是谁?子产说:高辛氏有两个儿子,长子阏伯,次子实沈,兄弟不相容,帝喾把阏伯迁到商丘,把实沈迁到大夏。台骀是实沈的后代,能忠于职守并有所建树,帝喾嘉奖地,把汾川封给他为国。由此观之,台骀是汾、洮的神。贾逵说汾、洮是两支水名。司马彪说:洮水源出闻喜县,王莽把县改为洮亭。那末涑水大概也是洮水的兼称了吧!

西过周阳邑南。

周阳邑城南临涑水,北靠山原。《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前652)正月,翟人攻打晋国,周有白兔在街市上跳舞,就是这地方。汉景帝把这里封给田胜为侯国。涑水西经董泽陂南边,就是古池,东西阔四里,南北长三里。《春秋》文公六年(前621),春季在董打猎,就是这个泽。涑水又与景水汇合,景水源出景山的北谷。《山海经》说:景山向南可望见盐贩之泽,向北可望见少泽,这里的植物多山药、花椒,北面多赭石,南面多玉。郭景纯说:盐贩之泽就是解县盐池。按《水经》中没说有水,现在是有水的。

向西北流,注入涑水。

又西南过左邑县南,涑水又西流经仲邮泉阝北边,又西流经桐乡城北边。《竹书纪年》说:翼侯讨伐曲沃,打了大胜仗,武公在翼请求议和,到桐才回来。《汉书》说: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将去缑氏巡视,到左邑桐乡,听到南越已打平的喜汛,所以叫这里为闻喜县。涑水又西流与沙渠水汇合,沙渠水源出东南附近的河川,向西北流注入涑水。涑水又西南流经左邑县故城南边。就是原来的曲沃。晋武公从晋阳迁移到这里,秦时改名左邑县。《诗经》所谓:跟着你到鹊。鹄,就是这地方。《春秋左传》说:下国有宗庙,称为国。在绛被称为下国,就是新城。王莽改为洮亭。涑水从城西注入,水流急而深,轻舟过渡非常快捷。所以诗人以为激起缓流的水。意思说不能使一束紫草流移。水边,就是狐突遇申生的地方。《春秋左传》说:秋天,狐突到曲沃新城,遇见申生,申生叫他再登车驾驭,对他说:夷吾无礼,我已请求帝把晋交给秦。狐突答道:神灵不会享受异类的祭品,还是请你来想点办法吧!申生说:好的,那请你七日以后在新城西边偏僻处见我。到时侯孤突去了,就在这地方相见。这件事发生在晋侯改葬申生之后,所以《传》说:对鬼神有听清求,有时也会听从的。涑水又西经王官城北面,王官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前578)四月,晋侯派吕相与秦国绝交,说:康公还不悔改,进入我河曲,攻打我涑川,俘虏我王官百姓。所以有河曲之战。说的就是这地方。直到今天世人还称这座城叫王城。

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安邑是禹的都城。禹娶涂山氏之女,她非常思恋本国,筑了高台可以时时遥望故国,现在城的南门那台基还在。我按《礼》:天子诸侯,台子的门在转弯的角落里一级一级降低而已,但未必全如《书经》所传。这是原来晋的城邑,春秋时魏绛从魏迁移到这里。从前魏文侯把师经的琴悬在城门上,作为对批评的儆戒。魏武侯二年(前394),又在安邑筑城,增加扩大了原来的规模。秦始皇派左更、白起攻取安邑,设置了河东郡。王莽改郡名为洮队,县名为河东。有个项宁都,得道成仙,忽然又回到这里,所以河东号称斥仙。汉代又有闵仲叔,隐居在市井之中,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因人们认识了他只得离去。涑水西南流经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接盐水。盐水源出东南的薄山,向西北流经巫咸山的北边。《地理志》说:山在安邑县南边。《海外西经》说:巫咸国在女丑北边,巫师右手抓着青蛇,左手抓着赤蛇,在登葆山上。群巫都是从这儿上下的。《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月分、巫彭、巫姑、巫真、巫轧、正抵、巫谢、巫罗,这十个巫师都在这儿升降,许多药也集中在这里。郭景纯说:说的是群巫上下灵山,为采药而往来。因为是神巫所游之地,所以山名叫做巫咸。谷口岭上,有巫咸祠。盐水又经安邑故城南边,又向西流注入盐池。《地理志》说: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称为盐。盐池长五十一里,宽七里,周围一百十六里,从盐省形,古声。吕忱说:炎帝的诸侯夙沙氏最初发明煮海盐,河东的盐池称为盐。现在池水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十七里,水色清紫,很深但不流动。水中出产石盐,是自然形成的,早上采盐到晚上又结起来了,一点儿也不会减少。只有大雨如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混浊的泥水冲进来时,那么盐分就被冲淡了。所以官民都协力筑堤阻断水路,防止泛滥。所以称水力盐水,也称为水。《山海经》称为盐贩之泽。泽南对着层层的山峦,峰高入云映天挺秀,下面的山谷深深,两边巨石壁立,中间狭得不能通车,称为石门,小径从其中通出,南到上阳,北达盐泽。池的西边还有一池,称为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的西边。《春秋》成公六年(前585),晋谋划离开原来的绛邑,大夫说:郇、瑕,土地肥沃富饶,接近盐。

服虔说:土平有水可以灌溉的称沃,盐,就是盐池。当地习惯挖一条沟来浇灌,把水分别灌满田野,畦中的水干后,泥土上就结出盐来,叫做齿咸鹾,但有苦味,号称盐田,盐卧皿的名称由此而来。本是司盐都尉的治所,领兵千余人镇守此地。周穆王、汉章帝都到过安邑来看盐池。所以杜预说:猗氏有盐池。后来撤销了尉司建制,分设猗氏、安邑两县。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流经猗氏县故城北边。《春秋》文公七年(前620),晋国在令狐打败秦国,直至刳首,先蔑奔逃到秦国,士会跟着他。

阚马因说:令狐就是猗氏。刳首在西边三十里处,县南面对着大泽,就是猗顿的故居。《孔丛》说:猗顿,是鲁国的穷知识分子,虽然耕田却常常挨饿:虽然养蚕却常常受冻。听说朱公极富:就去请教致富之术。朱公告诉他说:你想速富,应当养五头母畜。于是就到西河,在猗氏南边开辟牧场,大养牛羊。十年之间,得利无法计算,财产可与王公比拟,于是天下闻名。因为在猗氏兴旺发达致富的,所以称为猗顿。涑水又西流经郇城。《诗经》说:郇伯去慰劳他们。这就是他的故国。杜元凯《春秋释地》说:现在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说:郇国在解县东边,是郇瑕氏的故址。我按《竹书纪年》说:晋惠公十四年(前637),秦穆公率领军队送公于重耳,包围了令狐,桑泉、臼衰都投降了秦国,只有狐毛与先轸抵抗秦军,到了庐柳,于是对秦穆公说,你派公子絷来,商议退兵之事吧,军队驻扎在郇,终于在军营中会盟。京相《春秋土地名》说:桑泉、臼衰都在解的东南面,不说解,就证明没有到解。可见这里《春秋》的文字和《竹书》没有差异。现在解的故城东北二十四里处有一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俗称郇城,考服虔的说法,又与俗称相符,比杜元凯单文孤证要好多了。涑水又向西南流经解县故城南边。《春秋》晋惠公从秦国回层,答应给秦国河以外五座城,包括解梁,就是这座城。涑水又西南流经瑕城,这是晋大夫詹嘉的封地。《春秋》僖公三十年(前630),秦、晋联合包围郑国,郑伯派烛之武对秦穆公说:晋国答应给你焦瑕,你早上过河晚上就筑城防你了。京相说:现在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原瑕城。涑水又向西南流经张阳城东边,《竹书纪年》:齐国的军队追逐郑太子齿,齿逃到,张城南郑,就是这地方。《汉书》中称为东张。汉高祖二年(前205),曹参代左丞相,与韩信分别向东进攻,魏将孙在东张驻扎军队,大破魏军。苏林说:东张属于河东,就是这座城。涑水又向西南流注入大泽,这大泽分为两边,城南对着两泽,分为左右两个。东边的称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面对着盐道山。西边是千万丈高的百壁,东边是溪涧万丈,山岭耸于云端,奇峰在彩霞中兀立,高高挺拔显得十分雄伟秀丽,烟雾笼罩在群山上面,翠柏掩映着奇峰,清泉从山顶飞湍而下。郭景纯说:这就是人们称为鸯浆的地方。水发源于山上潜流于山下。

山的绝顶又方又平,有许多良药。《神农本草》说:这里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类。因此那些穿黑大袍讲玄学的道士,穿鹿皮衣服心念专一的隐士,世代都有人到这儿来遨游。路从北边的山峰中绕出,两边是悬崖绝壁,来往行人都得攀援葛藤才能跳过山崖,拉着葛藤才能爬下深谷。东边用木头架梯上下,走过一百道梯才下来,岩边锁链的痕迹,至今仍然存在,所以又叫百梯山。水从山北流出五里后转入地下,据说暗通大泽,未详。西边的陂泽就是张泽,西北距蒲坂十五里。张泽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无论冬夏水都有积水,但有时满有时浅。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流经大陵县故城西边。向南流,有泌水注入。县西南的山下,武氏凿井取水,凿到非常深了,后来一天突然水满出平地,向东南流注入文水。文水南经平陶县故城的东边,向西流经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改平陶为多穰。文水又南流经县城,右边汇合隐泉口,隐泉水源出谒泉上顶,民间相传:常有晴雨失调,就去那里拜谒祈祷。所以山有谒泉的名称,详情不知。这座山的石崖极其险峻,石壁直立坚固异常,半崖上有一石室,离地约五十余丈,一层层青松点缀着山岩,一排排翠柏遥遥相望,只在西边有一处能从石级上下,顶上有平地十顷左右,有个和尚名光的建立了两座寺院。泉水从两寺间流出。向东流经石上,沿着山注下,再往东,溪涧隐没,不常有水,所以称为隐泉。如果雨多水满,那就通入文水。文水又南经兹氏县故城东边。称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俗称西湖,在县正东十里。湖西侧,靠近湖边又有一城。湖泊积水的地方称为都,也叫潴,就用来作城名。文湖又东经中阳县故城东边,按《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是原来的县城。文水又向东南流,与胜水汇合,胜水源出西边狐岐山,东经六壁城南。魏朝原来在下边设置了六道墙壁,以防止离石胡人的入侵,所以成为大镇。太和年间(477—499)撤销了镇的建制,仍设西河郡。胜水又向东汇合阳泉水,阳泉水出西山阳溪,东经六壁城北边,又向东南流注入胜水。胜水又东经中阳故城南边,又向东汇合文水。文水又向东南注入汾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兹氏县原是秦时设置的,汉高祖把这里改封给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改为兹同。魏黄初二年(221),分出太原郡,重新设置西河郡。晋代把陈王司马斌迁移到西河,以为封地,所以县里有西河缪王司马子政庙。碑上刻着:西河原来处于山林之地,汉末社会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曹魏建立后,重新划分疆土,分出太原四个县,作为直辖县邑,郡则有群山环绕,临近边塞。西河缪王在咸宁三年(277),重新封爵,更改封土,次年十二月亡故。国家重臣太农阎崇、离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刻石立碑,以记述功德,碑北面的庙基还在。

又东入于汾。

原公水注入文湖,不到汾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洞过水西流,与南溪水汇合,南溪水发源于南山,向西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向西北流,有黑水从西边山中流出,三个源头汇合成一条河川,向东流又向南弯,经过受阳县故城东边。按《晋太康地记》乐乎郡有受阳县。卢湛《征艰赋》所谓经受阳而系马。黑水又西南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流,有蒲水从南边的蒲谷流出,向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向西与原过水汇合,附近的北边就是原过水的水源。水西山阜上有原过祠。原过胸怀正道协助神灵,接受天使的宝书;他平日为主上忧思的一片赤诚,也流芳于后世了。庙宇虽然倒坍了,树木还是非常茂盛。所以这条河取名原过。原过水向南流,注入洞过水。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榆次县就是原来的涂水乡,是晋大夫智徐吾的封邑。《春秋》昭公八年(前534),晋侯筑祁之宫时,有石头在晋国魏榆说话。服虔说:魏是晋的城邑,榆是州里的名字。《汉书》说:叫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王莽改为太原亭。县南侧靠水边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在凿台之下,就是把他剖腹断肠,折颈破面的地方。洞过水又向西南流,经武灌城西北。卢湛《征艰赋》说:经过武馆的故城,问这条路的远近。洞过水又向西南流,叫做淳湖,也称洞过泽。泽南有涂水注入,涂水源于阳邑东北大山兼山涂谷,向西南流经萝蘑亭南边,与蒋谷水汇合,蒋谷水源出县东南的蒋溪。《魏土地记》说: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到山下有蒋谷大道,过轩车岭,通到武乡。蒋谷众从蒋溪向西北流,西经箕城北边。《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晋人在箕打败狄人。杜预《释地》说:城在阳邑南面,水北就是阳邑县的故城。《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九年(前367)把榆次和阳邑给予邯郸。王莽改为繁穰。蒋溪又向西流汇合涂水,乱流向西北注入洞过泽。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守并州,刘曜引兵与他会战,就在洞过,即洞过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山,晋阳县是以前的唐国。《春秋左传》说:唐叔未生。他母亲邑姜梦见天帝对他说:我把你的儿子取名为虞,将唐给他。属参星分野。到生下来后就取名叫虞。《吕氏春秋》说:叔虞与成王在一起,成王拿桐叶当作玉,赠给他说:我把这封给你。虞告诉周公,周公问成王说:天子封虞了吗?成王说:我是玩玩的。周公说:天子说话不能开玩笑。当时唐已灭了,于是封他在唐国故地,县中有晋水,后来改名为晋。所以子夏在讲到《诗经》时说,这是晋地,却把它叫做唐,是因为这里的人民谦逊守礼,有尧的遗风。

《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都说晋水源出龙山,又名结绌山,在县西北,这说法不对。《山海经》说:悬之山,是晋水的发源地,今在县的西南。以前智伯堵截晋水来淹没晋阳,这川水倒灌,后人依照当时遗迹,蓄冰成池,池西边靠山连水,有唐叔虞祠。水边有堂,水上有凌空飞架的桥梁,左右杂树掩映,荫蔽天日。

性喜玩乐的亲朋密友、羁留在这里的外地官员,没有不结伴到这桥上来游玩,以相欢娱慰藉。在晋川之中,这儿是第一胜景了。

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池水分为两支,北支就是智氏故渠。以前在战国时,智氏居守晋阳,智氏在山上用水灌它,晋阳城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二三丈。襄子与韩、魏遥望晋阳为此而感叹,因此智氏终于灭亡。这条河乘着较高甜地势,向东北注入晋阳城,灌溉全城田四周的田地。汉末赤眉作乱时,郡掾刘茂背负太守孙福躲避在城门西边下面的空洞里,连夜逃到盂,就是这个地方。智氏故渠向东南流出县城,注入汾水。南支在石塘之下潜入地下,经旧溪向东南流出,经晋阳城南边,因城在晋水之阳,所以叫晋阳。《春秋经》写道:晋的荀吴率领军队在大卤打败了狄。杜预说:大卤就是晋阳县,是晋国的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在晋阳反叛,于是晋阳成为赵国之地。这支水又向东南流,注入汾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湛水源出轵县南原的湛溪,俗称椹水。这是因为字的读音和形体都相近,所以写法与读音都变了,就像三豕之误一样。

湛水出溪后向南流去。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湛水南流经向城东边,向南流去。

又东过毋辟邑南,推原《水经》所注,这是溴川流经之地,而不是湛水流过这里。这是《水经》的误证。湛水从向城流出,向东南经湛城东边,人们称之为椹城,也有人称隰城的。溪叫隰涧。隰城在东边,说在这里也不对。《后汉·郡国志》说:河阳县有湛城,就是这里。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东南流经邓,向南流,注入大河,所以大河渡口有邓津这个地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