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僖公四年,齐、楚之盟于召陵也,管仲曰:昔召康公赐命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盖四履之所也。京相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二说参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责楚无棣在此,方之为近,既世传已久,且以闻见书之。清河又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也,王莽之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云:汉景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侯国,建安中,魏武擒袁谭于此城也。清河又北迳北皮城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谓之合口,城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迳高成县之苑乡城北,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北,汉景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王莽更名桓章,晋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渎又东迳箧山北,《魏土地记》曰: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浮渎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县,浮水所出,入海朝夕,往来日再。
今沟无复有水也。清河又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迳浮阳县故城西,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更封骁骑将军乎乡侯刘歆为侯国,浮阳郡治。
又东北,滹沱别渎注焉,渭之合口也。
又东北过瀡邑北。
涉水出焉。
又东北过乡邑南,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迳汉武帝故台北,《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又东注于海,清河又东北迳纟宁姑邑南,俗渭之新城,非也。又东北过穷河邑南,清河又东北迳穷河邑南,俗渭之三女城,非也。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水。
《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自下为派河尾也。又东,泉州渠出焉。
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
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
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迳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晋伐成都王颖,败帝于是水之南。卢纟林《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颖,战败时,举辇司马八人,辇犹在肩上,军人竞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血汗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则嵇延祖殒命之所。
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地理志》曰:县之西山,水所出也。水又东迳韩附壁北,又东流迳城北,故里也。《史记音义》曰:牖里在荡阴县。《广雅》,牖,狱也。夏曰夏台,殷曰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括见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城北,水积成渊,方十余步,深一丈余,东至黄与防水会,水出西山马头涧,东迳防城北,卢谌《征艰赋》所谓越防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水,又东历黄泽入荡水。《地理志》曰:美水至内黄入荡者也。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其水导源黑山北谷,东流迳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故班叔皮《游居赋》曰: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者也。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迳荡阴县南,又东迳枉人山,东北至内黄县,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是水,秋夏则泛,春冬则耗。荡水又迳内黄城南,陈留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
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东过隆虑县北。
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华水,出于神之山黄华谷北崖上。
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东北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华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水出林虑山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华水,渭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北迳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啮其臂,寤而恶之,购求其尸,而莫之知。后宫嬖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阳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平城东侧西阙,北对射堂,绿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其水西迳魏武玄武故苑,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水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东合沟,又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河,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迳高陵城东,又北迳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王莽之利丘矣。又庙迳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洹水自邺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于安阳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则枝沟出焉。洹水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按《晋书·地理志》曰:魏郡有长乐县也。
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
洹水迳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口也。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己琼瑰而食之,泣而又为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后言之,之暮而卒。即是水也。
译文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修武县北白鹿山东边,是清水的发源地。清水上流承接各陂墉散流的冰,汇积成一条河川。南流再向西南转弯,瀑布从岩上凌空飞泻而下,注入二十余丈的深壑,声如奔雷,震山动谷。深壑左右石壁层层叠叠,鸟兽也难以到临此地。溪谷中水花喷溅,雾气弥漫,一片迷蒙。峰岭上栖居着不少修禅隐逸之士,岩谷间常可见到些佛刹浮屠。在这样清幽绝俗的环境里,高洁的情怀就变得和神灵的心一样高远,仁智的天性也随着高山流水变得愈加博大渊深了。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这支水经历了深山幽谷千溪万涧,清冷明澈,所以称为清水。这条溪叫瑶溪,又叫瑶涧。清水向南流与小瑶水汇合,小瑶水源出附近西北边深山尽头的溪涧中,向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向东南流,有吴泽陂水注入,吴泽陂水上口在修武县故城西北承接吴陂。修武就是从前的,也叫南阳。马季长说:晋国之地从朝歌以北到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到轵为南阳。所以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河内是殷国之地,周代叫作南阳。又说:晋国才开发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城。
秦始皇改为修武,徐广、王隐都说是秦始皇改的,薛瓒注《汉书》说:按《韩非子》秦昭王经过赵国的长平,向西攻打修武,当时秦并没有兼并天下,但修武这地名已很久远了。我按《韩诗外传》说:周武王伐纣,在宁练兵,改名为修武,魏献子在大陆打猎回来,死于,就是这里。汉高祖八年(前199)把这里封给都尉魏为候国,也称大修武。因为有小修武所以这里称大修武。小修武在东,汉高沮与膝公渡过玉门津,宿于小修武,就是这里。大陆就是吴泽。《魏土地记》说:修武城西北二十里处有吴泽水。吴泽南北二十里左右,东西三十里,西边有长明沟注入。吴泽水有两个源头,北源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的界沟,分出支流叫长明沟。
东经雍城南边,有寒泉水注入。寒泉水源出雍城西北,流向南国,经过雍城西部。《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前636),王将利用狄人来攻打郑国,富辰谏道:雍是文王宗庙所在地。京相说:今河内山阳西边有原雍城。寒泉水又向东南注入长明沟,长明沟又东经射犬城北边,汉代大司马张扬被部将杨丑所害,睦固杀杨丑驻兵于射犬城,想与北边的袁绍联合。《典略》说:睦固字白菟,有人告诫他说,将军字菟,这县名叫犬,兔见犬一定非常害怕,应当赶快离开。睦固不听,汉建安四年(199)魏太祖在这里杀了他,叫魏种担任河内太守,镇守此地。州叛乱,曹操说:只有魏种还忠于我。
等到魏种也逃走时,曹操大怒说: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向北不逃到胡,在中原,我是不会饶了你的!平定射犬后,俘获了他。曹操却说:他是有才能的人啊!释放之后还是任用他。长明沟水向东注入石涧,向东流,有蔡沟水注入,蔡沟水上承州县北边的白马沟,向东分流,称为蔡沟。蔡沟向东汇合长明沟水,又东经修武县的吴亭北边,东注吴陂。再北边有苟泉水注入,苟泉水源出山阳县原修武城西南,同一源头分为两支水。南边的叫苟泉,北边的叫吴渎,两支水都向东注入湖泊。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处有陆真阜,南面有皇母、马鸣二泉水,向东南汇合注入吴陂。到陆真阜的东北,有覆釜堆,堆南面有三条泉水,相隔四五里,参差汇合,向南注入湖水。泉在浊鹿城西边,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就是汉献帝所住的地方。湖水北边靠近大泽,泽畔一侧有聩城。《春秋》隐公十一年(前712)周桓王把司寇苏忿生的田——攒茅、阝贵等十二座城邑给郑国。
京相说:河内修武县北有故陨城,中间十分坚实。现在俗称皮垣,周围四百步,中间坚实,高八丈。在湖泊旁边,北边隔水十五里处,俗称兰丘,周围二百步。西边十里处又有一小丘靠山,一般称为来力丘,周围五百步,形状相似,可能就是古代的攒茅。杜预说:这两个城邑在修武县北面,未详。吴陂水又向东流,有长泉水注入,长泉水源出白鹿山东南,流入地下十三里,再出地面于邓城西北流出,一般称为重泉水。重泉水又经七贤祠东边,左右有茂密的竹林,即使冬夏也都一片青绿。魏步兵校尉陈留人阮籍,中散大夫谯国人嵇康,晋司徒河内入山涛,司徒邪人王戎,黄门郎河内人向秀,建威参军沛国人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一同住在山阳,结交同游,自得其乐,号称竹林七贤。这就是向子朔在《思旧赋》中所说的山阳旧居。后人立庙于此处。庙南又有一泉,向东南流,注入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说: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处有稽公故居,还有遗留下来的竹园,讲的就是这里。长泉水又南经邓城东边,名为邓渎,又称白屋水。从前司马懿征伐公孙渊,回到白屋,就是这地方。白屋水又东南流经牍城北边,又东南经湖泽面注入陂塘。塘水东流,称为八光沟,向东流注入清水,称为长清河。东周时的永丰坞,有丁公泉发源于焦泉的右边。再到东面有焦泉,焦泉发源于天门左边,天井固右边,天门山的岩石十分奇特,中空,形状像门,宽三丈,高八丈,深一丈多,别无出路,所以称为天门。向东五百多步,有一个向西的石洞,刚能容纳一个人。向东南走进去,可直达天井,直上十二丈余,攀登而上,到顶上却很平坦,东西两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陡险,无路可登。上面有和尚名训的精台,寺中有十余名僧人,因上下难行,给养难以完备,大多数都离开到平原上去了,只有有志修道的才留在这里。寺左右有杂树,虽然稀疏但高大挺拔。有一眼石泉,周围一丈多,清水满满一井,永远不会增减,山居之人都赖以饮用。北面有石室两间,原是隐居者专心修道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人了。泉水发源于北阜,向南流成溪水,一般称为焦泉。到东边有鱼鲍泉,再到东面有张波泉,再东面有三渊泉,好象梗河三星相连,女宿四星相接。这四条河流在重门城并成一支水向南流注。重门城是从前齐王芳被司马师废黜后幽禁在之地,《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就指此城。重门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处,城南有安阳陂,再往东有卓水陂,再往东有百门陂,陂方圆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边。
汉高祖八年(前199)把这里封给卢罢师为共侯,就是古代共和之故地。共伯归政于宣王后,就在共山上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共山在都城北面,称为共北山,是仙人孙登住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嵇叔夜痼在山泽中采药,与孙登相遇于山中。孙登冬天以长发当被盖,夏天编草作裤穿,手弹一弦琴,然而五音相和。这里有三条水在南边汇合,称为清川。清川南经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说:共县有凡亭,是周代的凡伯国。《春秋》:隐公七年(前716),天子派遣凡伯来问候,就是这里。杜预说: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现在在西南边。清川又西南流,与前四条水汇合成一条,又称陶水,向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绕过新丰坞,又向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