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过获嘉县北,《汉书》说:越相吕嘉造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出巡到汲县中乡,得到吕嘉的头颅,所以称为获嘉县。东汉时把这里封给侍中冯石为侯国。获嘉县故城西边有汉代桂阳太守赵越墓,墓北有石碑,赵越字彦善,是本县人。先后升任过桂阳郡太守、五官将、尚书仆射,守孝期满后,任河南尹,建宁年间(168—172)死了。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石羊、石虎,都破碎沉陷了。清水又向东环绕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就是汲郡的新中乡。
又东过汲县北,汲县就是原来汲郡的治所,晋太康年间(280—289)设立的。城西北有石夹水,急流飞湍,人们也称为溪,说姜太公曾在这里垂钓。城东门北边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上刻着:太公望是河内汲人。本县人前会稽太守杜宣对汲县县令崔瑷说:姜太公本来出生在汲,他的旧居还在。你与高、国两姓同是太公的后裔,事迹记载在《经》、《传》之中,今天到了这地方,应当摆正他的位置,以发扬尊敬祖宗的传统。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分阝勤等都说:应当这样。于是立坛祭祀,把姜太公放在主位。城北三十里处,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树大林茂,一片郁郁苍苍,相传这里是姜太公的故居。晋太康年间(280—289),范阳人卢无忌担任汲县县令时,在这里立了一块碑。姜太公避殷纣之乱,隐居在市上当屠夫,在水边钓鱼。其实又何必非渭水、溪不可呢?只要能爽心适意,有一湾清水就行。只不过溪出了名,所以流传至今,这地名也没有可疑之处了。清水又东经以前的石梁下,石粱横跨于水上,桥石已崩塌了,只有遗址还在。清水又东流与仓水汇合,仓水源出西北边的方山,山西有仓谷,谷中有仓玉、泯石,所以取名仓谷。仓水向东南流,潜流于地下,又从东南方再流出地面,俗称雹水。雹水向东南经坶野,从朝歌以南,南边到清水,这一带土地平旷,既有高地又跨湖泽,都属于坶野之地。《郡国志》说:朝歌县南边有牧野。《竹书纪年》说:周武王率领西夷诸侯讨伐殷纣,败之于坶野。《诗经》所谓:坶野宽又广,檀车亮堂堂。就是这里。这里有殷大夫比干墓,墓前有石铭,上题着:殷大夫比干之墓。只记着这么几个字,而且今天已折断,不知是谁刻制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孝文帝南巡,亲临这墓上并加吊唁,刻石立碑,列在墓道上。雹水又东南流人清水。清水又东南经合城南边,就是以前的三会亭,因是淇水、清水汇合大河处,所以有三会亭之名。清水又转弯向南流经凤皇台东北,向南流注。
又东入于河。
入河处称为清口,就是淇河口,两条水名互相通用。《地理志》说:清河水源出内黄县南面。这里原没有清水可来,有的只是这支水罢了,因为大河河道南迁,清水改道,汇流的水道已断,只剩下原来的地名罢了。所以东川有清河之称,沿用不绝。曹公开掘白沟,阻水北流,才恢复故道。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沁水就是涅水,或说源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个源头汇合成一条水。又向南流汇合三条水,陆续从左右近溪中流出,不规则地从两边注入。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隋氏县东,谷远县王莽叫谷近。沁水又南流,经阝奇氏县旧城东,刘聪叫詹事鲁繇担任冀州牧,治所就在这里。沁水又南流经阝奇氏关。南与水汇合,水源出东北的巨骏山,从高而下,冲击在大石上发出轰响,因此以水声为名。向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向南与秦川水汇合。秦川水源出巨骏山东边,汇集诸溪水积成河川,又向西南经端氏县故城东边。从前韩、赵、魏三家分晋,把晋君放逐到端氏县,就是这个地方。秦川水向南流,注入沁水。
又南过阳河县东,沁水南流经阳河县故城西边。《魏土地记》说:建兴郡治所在阳阿县。郡西四十里处有沁水向南流。沁水又南流与泽水汇合,泽水从泽城西部白涧岭下流出,东经泽。《墨子》说:舜在泽捉鱼。应劭说:泽在县西北,又东经泽县故城南面,这是用泽名为县名。《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前351),晋国攻取玄武、泽。泽水紧靠城边向东流注,又东汇清渊水,清渊水从县北流出,东南经泽城东边,向南注入泽水。泽水东面有阳泉口,阳泉水从鹿台山流出。山上有水,积在深潭中不流动,泽水又东经阳陵城南边,就是阳阿县的故城。汉高祖七年(前200)把这里封给卞讠斤为侯国。泽水流经山焦山尧山东边,下与黑岭水汇合,黑岭水从西北边黑岭下流出,就是开隥。
泽水向东南硫经北乡亭下,又东南流,经阳陵城东边,向南注入阳泉水。阳泉水又向南注入泽水,泽水又向东南流有上涧水注入,上涧水导源于西北面的辅山,东经铜于崖南面,又经析城山北边。析城山在泽南面,《禹贡》所谓砥柱、析城,直到王屋。山势极为高峻,山顶上却又极平坦,山下有两道泉,东泉浊,西泉清,泉左右不生草木,几十步以外多生细竹。水从山北边向东流入泽水,泽水又向东南注入沁水。沁水又向东南,有阳阿水从左边注入,阳阿水派出北面的阳阿川,南流经建兴郡西边,又东南流经午壁亭东边,向南入山。奔腾的涧水冲激着岩石,落差达八丈之多,回环旋转,向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向南流五十余里,沿溪才有小径,小竹细笋长满了山坡水边,翠绿朦胧,茂密修长,蔚然成为奇观。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沁水南经石门,称为沁口。《魏土地记》说:河内郡野王县西边七十里处有沁水,左经沁水城西边,靠城向东南流去。石门是晋安乎献王司马孚在魏时当野王典农中郎将时所造。按他上表说:我受诏命,兴修河内水利。一到就检查沁水情况:沁水源出铜千山,曲折回环,有水道九百里,从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山岭绵延不断,层岩高峻,一到下雨之时,所有的山谷都水流滚滚,夹带沙石冲下,水闸木门都已腐朽,洪水泛滥,淹没稻田,常常没有好年成。我立即去视察实况,在离堰五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方石几万块。我以为垒方石为门,如果天晴干旱,就增堰进水;如果一下雨,湖泽满溢,就闭闸断水,原来空空的河渠,也足以成河。早涝可由人掌握,国计民生之大事,从此一劳永逸。皇上圣明,希望批准我的请求,下令大司农府拨给人工,不要延阻,及时完成这一工程。皇上下诏照准,于是两岸用方石垒叠起来,连接成门,代替木制门枋,所以过去石门有枋口的名称。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这一工程,至于灌溉面积等详情,门侧的石铭上都有记载。水西边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洞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这都是自然形成,不是人工凿成的。沁水向南流分为两支,南支称朱沟水。沁水又经沁水县故城北边,这是借水名为县名的。
《春秋》中称为少水。京相说:这是晋地。又说:少水,就是现在的沁水。沁水又东流经沁水亭北边,通称为小沁城。沁水又东流,右边汇合小沁水,小沁水源出北山台淳渊,向南流为台水,东南注人沁水。沁水又向东流,有倍涧水注入,倍涧水从北边五行山流出,向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沁水又东流,有水注入,水从太行的阜山流出,就是五行山的异名。《淮南子》说:武王想在五行山上筑宫室。周公说:五行山极为险峻坚固,只要以此为中心,德政就能被覆全国,物资供给也有回旋的余地,即使有暴乱,那么要攻打我也是极难的。当政者都以为凭此定能保持成业。高诱说:五行山就是今天的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的下党关。有诗说:行走在野王道上困惫不堪,却喜到上党关相逢知友欢谈。就是这地方。沁水南流经城西边,就是原来的国。城南有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周襄王将要讨伐郑国,富辰谏道:这是武王的宗庙之地。京相说:今野王西北三十里处有故城,就是台。
今故城在太行南路上,大路经过城中,汉武帝把这里封给李寿为侯国。水又东南流经孔子庙东边。庙内庭院里有碑。魏太和元年(477),孔灵度等因旧的庙宇已毁坏破落,上表要求修复。野王县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等向皇帝上表立碑于庙中。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立碑还不足以称颂其德,应当立记于此。记的大意说:孔子为大道不行而十分感伤,想北上跟随赵鞅,听到消息说他杀了鸣铎,于是调转车头就回来。这以后,晋人怀念他,在太行岭南给他立庙,这里就是从前孔子调转车头的地方。我按先秦诸子及史籍中都说孔子临河而叹道:我不渡河,这是命啊!这并不是说在太行山调转车头。碑上刻着:鲁国孔氏,在洛阳为官,住在这庙下,岁时进行祭祀。这话就说对了,因为孔氏迁到了山下,追念圣祖,所以在山上立庙以便祭祀,就好象刘累迁到鲁国,把尧的祠庙立于山上一样,并不一定就是孔子调转车头的地方。水向东南流经亭西边。京相说: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处,现在这亭在城东南迁移八里处,是京相弄错了,也许是别处有亭,我没详查。水又向南流注入沁水。沁水东经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太行,道路不通,后来韩国的野王投降了。秦始皇占领了魏东的土地,设置了东郡,卫元君从濮阳迁移到野王,就是这县。汉高祖元年(前206)设为殷国,二年改为河内郡,王莽改为后队郡,县名叫平野。魏时是怀州刺史治所,都城迁到洛阳以后。撤掉了州,恢复为郡治。沁水北边有华岳庙,庙边有柏树几百棵,面城临水丛生在高岗上,荫蔽着河渚,远望一片青葱,景色清奇可爱。这座庙是怀州刺史顿丘人李洪之经营建造的。庙前有碑。是河内郡功曹山阳人荀灵龟在和平四年(463)建造,天安元年(455)立碑。沁水又向东流,有朱沟支流注入。再向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源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的土冈下,俗称源源水。《山海经》说:沁水的东边有森林,名叫丹林,从丹水那里流出的,就是这支水。丹水源出东北,又转弯向东流,左边汇合绝水。《地理志》说:高都县有莞谷,是丹水的发源地,向东南流入绝水。绝水源出泫氏县西北的杨谷,所以《地理志》说:杨谷是绝水的发源地。绝水向东南流,左边汇合长平水,长平水出自长平县西北的小山,东南流经长平县故城西边,就是泫氏的长平亭。《史记》:秦国派左庶长王齿乞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百姓逃到赵国,赵国驻军在长平,派廉颇为将,后来又派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偷偷地叫武安君白起攻打赵军,赵括的四十万兵都投降了,白起把他们全都埋在长平。
《上党记》说:长平城在郡南,秦军驻扎在城西,秦赵二军共用一川之水,溪涧相距五里。秦埋了赵降卒,在营垒内埋了头颅,上筑高台,台在山上,高高突出,至今仍叫做白起台。城左右沿着山是接连不断的沼泽地,南北五十里左右,东西二十余里,都是原来秦、赵两军的壁垒,残壁仍遗存至今。汉武帝元朔二年(煎127)把这里封给将军卫青为侯国。长平水向东南流,注入绝水,绝水又向东南流经泫氏县故城北边。《竹书纪年》说:晋烈公元年(前415),赵献子筑泫氏城。绝水向东南与泫水汇合,泫水源出泫氏县西北的泫谷,东流经一故城南边,俗称都乡城。又向东南经泫氏县故城南边,汉光武建武六年(30)把这里封给万普为侯国。泫水东边汇合绝水,乱流向东南到高都县,右边注入丹水。
《上党记》说:长平城在郡南的山中,丹水源出长平北山,向南流,秦坑赵降卒后,血染红了水,所以叫丹水。这是不经之谈。丹水又向东南流注入丹谷,就是刘越石《扶风歌》中所谓丹水。《晋书地道记》说:县中有太行关,丹溪是关的东谷,大路从这里出去,不再从关上经过了。丹水又流经两个石人北边,石人各在一座山上,倚角相望,南是河内,北是上党。两郡在这里分界。丹水又东南流经西岩下边,岩下有大泉喷涌而出,洪流如巨轮,渊潭深不可测,水藻浮萍茭白野芹,长满水上,一片碧绿,即使是严冬腊月,仍是绿油油的。丹水又向南流,有白水注入,白水源出高都县故城西边,称为长平白水,东南流经天井。《地理志》说: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说: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天井北,故名。所以刘歆《遂初赋》说:奔驰在太行山险峻的路上,进入了天井那个高高的大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晋国征虏将军朱序在太行打败了慕容永,派军队到白水,离长子县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流,与天井溪水汇合,天井溪水源出天井关,北流注入白水,俗称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汇流处称为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经城西边,城在山边,俗称期城,是不对的。司马彪《郡国志》说:山阳有城。京相说: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处有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赵成侯偃,韩懿侯若联合攻打我国的葵,就是这城。丹水又向南转弯,向西流去,有光沟水流出。丹水又西经苑乡城北边,向南弯,向东流,经苑乡城南边,东南注入沁水,汇流处叫丹口。《竹书纪年》说:晋出公五年(前470),丹水干涸三日不流,幽公九年(前425),丹水奔腾而出,与沁水互相冲激,就是这支水。沁水又向东流,有光沟水注入。光沟水上口承接丹水,向东南流,有界沟水流出,又向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南流经成乡城北边,又东经中都亭南边,左边汇合界沟水。界沟水上游承接光沟,向东南流,有长明沟水流出,又南经中都亭西边,向南注入沁水。
又东过州县北,州县,原来叫州。《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周天子把这里赐给郑国的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迁移到这里。有白马沟水注入,白马沟水上游承接白马湖,白马湖又名朱管陂,朱管陂上接长明沟,湖水向东南流,经金亭西边,分为两支,一支东出叫蔡沟,一支南流注入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