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司说“不”的奥妙——委婉而不顶着干
1、如何与不易相处的上司说“不”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难保不碰上一两个难缠的上司。其中有恃强凌弱型的、优柔寡断型的、吹毛求疵型的等等,也有集几种特性于一身的。碰上这些类型的上司,只要策略对头、方法得当,你就能应付自如。
(1)面对恃强凌弱型的上司说“不”的奥妙
一位广告事务部的新部门主管,打算将一些客户的委托材料返还客户,公司会议上,他谈到这个打算,没想到他的老板脸色下沉,嘴唇发颤,竟勃然大怒起来,嚷着要这位新职员立即打电话给顾客,承认自己对广告业务一窍不通,并保证不退回委托材料。
几个月过去,这位主管渐渐观察到,老板一定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你越想避开他,越容易惹火上身。
恢复了这种自信,再加上对老板习性了解的进一步加深,他逐渐适应了老板的粗劣行为。“如果他提高声调对我说话,我也不示弱,同样抬高我的声调,并适机说‘不’。”果真,这位老板对他的态度开始有所收敛,尽管心底很不情愿。后来这位年青人得到提拔,再也没有和老板顶撞过。
对这种恃强凌弱的上司采取对着干的办法常能奏效,但弄不好也容易把事情搞僵。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另一种与之迥异的对策:待上司平息下来后,再和他论长短。
无论你决定采用何种对策,千万记住一条就是要尽早付诸于行动,而且越快越好。
另外,即使与上司发生争执,也应尽可能地在私下了结,以免挫伤面子,如果你的老板依然我行我素,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消极等待的策略。
1.在上司发火的时候,保持沉着、镇静,对自己说“别理会他,他的脾气不是冲我来的。”
2.将注意力转移到上司身上某个滑稽的地方。比如,他腭下脂肪肥厚,你就可以细细观察他吼叫时那部分肉体的颤动。只要你意识到即使是最爱向别人施淫威的人也有缺陷时,你就能在他们的面前充分地放松自己。
3.待上司精疲力尽的时候,再这样回敬他:“我没听清你究竟说了些什么,你得把话说慢些才好。”
(2)对工作狂式的上司说“不”的奥妙
有些上司根本就不懂得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如果你想在晚上或周六找到他们,将电话打进他们的办公室准成。糟糕的是,这类上司也会尽其所能侵占应属于你的时间,使你无法从工作中分身出来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遇到这类上司,你先得定下自己可供上司支配的限度,同时要让上司相信,在非常时期你可以随叫随到,但平常不成,得按钟点上下班。如果老板因此感到气恼的话,你还可向他保证,明早上班你可以处理好任何一桩他认为重要的工作,让他根据轻重缓急做出安排。
(3)对优柔寡断型的上司说“不”的奥妙
优柔寡断型的老板则是另一种样子,他不愿意他的公司存在任何等级差别,对职员讲究的是无原则的一视同仁。结果,有位秘书将一封重要的来函搁置了一个多月,致使该客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事后,这位秘书居然安然无事。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该袖手旁观。你得去告诉这位谨小慎微的老板,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再征求他的意见。这样一来,你既采取了主动,又不至于使老板感到难堪。这类老板的病症就在于做事缺乏果敢和信心。所以你要尽可能地向他提供一些真凭实据来证明你的建议切实可行、万无一失,才能潜移默化地促使他采取强硬立场。
(4)对吹毛求疵型的上司说“不”的奥妙
碰到吹毛求疵爱挑剔的领导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了,这样的领导常常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明明你是完全按照他的吩咐去处理一件事的,过后他又指责你办事不妥;公函内容和十丁字格式是他告诉你的,等你拿给他签字时,他又说这封信应该重打;你从事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对你专业一知半解的领导偏偏对你的能力“不放心”……
有的领导如果有妒忌、小器、自私、偏见等心理的话,就会处处刁难下属,即使下属把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好,他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出事来。
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之所以爱挑剔,不外乎受两种动力驱使。一种动力是长期自我为中心形成的跋扈乖张的性格;另一种动力是由于缺乏自信而产生的压抑下属能力的本能。
不管怎么说,碰到爱挑剔的领导,对下属而言,总是不利的。那么,该怎么办呢?以下几点方法不妨一试:
(1)弄清领导的意图
当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之时,你应该问清楚他的要求、工作性质、最后完成的期限等等,避免彼此发生误解,应尽量符合他的要求。
(2)设法获取领导的信任
假如领导处处刁难你,可能是担心你将来会取代他的位置。这时,你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他安心,让他明白你是一个忠心的下属,你可以主动提出定时向他报告的建议,让领导完全了解你的工作情况。一旦获得他的信任后,他便不会对你过分地要求完美的工作效果。
(3)正视问题
不要回避问题,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卑不亢。正视问题,尝试与你的领导相处,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个人。例如:领导无理取闹的时候,你应该据理力争,抱着“错了我承认,不是我的错而要我承认,恕难照办”的态度,论理而不是吵架,让他感觉到你的思想和人格。一个言行一致、办事有原则的人别人自然不会小看,就算老板也不例外。
(4)别太计较
不要对领导的挑剔或刁难太计较,能过去就过去。应该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2、面对误解,辩解要有分寸
小王是几年前从基层以工代干调到宣传部的,方部长是一个求才若渴的人,见小王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文笔不错,就多方跑动,终于将一个人才网罗到自己的麾下,六年后,由于小王能干精明,厂里调他到厂办公室工作,厂办主任也很喜欢他。
过了不久,小王忽然觉得,方部长似乎对自己有点看法,关系有渐渐疏远的感觉。底下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方部长和厂办主任之间有隔阂。方部长认为,小王已经是厂办主任的人了,有点忘恩负义。误解的形成很简单,一次下雨,中层干部开会,小王拿着雨伞去接上级,只发现雨中的厂办主任,却没看见站在门口躲雨的方部长,这雨中送伞就送出误解来了。
盛怒之下,方部长对信得过的人说,怪他当初看错人了,没想到小王是一个势利小人,见利忘义。时间不长,话终于传到小王的耳朵里了,他这才意识到已经被误解,问题严重。
这可怎么办呢?小王真有些为难了。
小王经过反复思考,是这样处理的:
每当有人说起自己与方部长的关系时,他总是实事求是地不承认两个人之间有矛盾。这样做可以一方面向方部长表明自己的人品;另一方面可以制止误解的继续扩大化,便于缓和与方部长的关系。
小王和方部长在工作中经常打交道,他总是先向部长问好,不管对方理与不理,脸上总是笑嘻嘻的。逢到工作上的宴请时,一起招待客人,小王总是斟满酒杯,当着客人的面向方部长敬酒,并公开说明是方部长培养和提拔自己,自己才有了今天的长进。小王的感激与态度,不仅是一种对客人的介绍,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心灵道白,表示了并非忘恩负义的小人,最后,方部长终于和小王和好如初。
在多个领导手下工作,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不定会在不经意中得罪某位领导。假如是领导误解了你,你就要想办法消除误解。不然的话,会不利于你的工作。
消除领导的误解,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1)极力掩盖矛盾。如果领导误解了你,与你产生了矛盾,你在其他同事或领导面前,要尽力掩盖这件事,不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与某个领导有矛盾,以免他们把这件事宣扬得沸沸腾腾,使事态扩大。
(2)在公开场合注意尊重领导。即使领导误解了你,在公开场合仍要尊重他。见面要主动打招呼,不管他的反应如何,你都要微笑着和他讲活,使他意识到你对他的尊重。这样,他对你的误解便会慢慢消除。
(3)背后注重褒扬领导,虽然领导的误解使你不舒服,但为了搞好与他的关系,在背后不应讲他的不是,而应经常在背地里对别人说他的好处。这样可以通过别人之嘴替自己表白真心。假若对方知道了你在背地里褒扬他,肯定会高兴的,这样更利于误解的消除。
(4)领导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他一把。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此时你不是隔岸观火,看领导的笑话,而是挺身而出,帮他一把,使他摆脱困难,一定会令他大为感动的。
(5)找准机会尽释前嫌。待领导对自己慢慢有了好感之后,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请教领导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看法。弄清了领导误解的原因后,你可以耐心向他做解释,证明你并不是有意的。只要你是坦诚的,领导不会不接受你的解释。
(6)误解消除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刚消除掉领导的误解,你对领导的态度就变得不冷不热,会使领导认为你仍是在欺骗他,反而更加深了他对你的误解。这时,你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趁热打铁,经常找理由与领导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你们之间的友谊。
3、和上司的距离不要太近
和领导相处,不能过从甚密。过于亲密,往往弊大于利。其中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领导和你的地位不同,关系过于亲密,就有一种平等化的趋势,这会扭曲和干扰上下级之间的正常关系。
与领导过从甚密,就容易让他失望。你越是亲近领导,他就越对你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你总有达不到的时候,这难免失去信用,而他也会因此而对你感到失望。两个人长期交往,缺点洞若观火,这时对你不是一件好事,偶尔言及他的缺点,一不高兴,会危及到你的职位。俗话说,仆人面前无英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有所威仪,而你和他过从甚密,他就难以进入角色,显不出那一份尊重来。
与领导过从甚密,也容易失去其他人缘。
你把精力都用在和领导的周旋上,关系过于亲近,倘若同事们看不惯,你不仅会落一个“影子”的名声,也会招致大家的轻视和讨厌,甚至有些人还会起来拆你的台。
所以,妥当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保持点距离,不要和上司走得太近,这样既不引人注目,也不默默无闻;既让领导感觉到你的存在,但也不要让领导觉得你无所不在。
那么,怎样做才不至于和上司走得太近呢?
(1)保持工作信息沟通,不打听个人生活问题
要注意保持工作上的沟通,信息上的沟通,一定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但要十分注意的是,不要打听和窥视领导的家庭秘密,不要去探听和抖落领导的个人隐私。对于领导在工作中的性格、作风和习惯,你可以去多侧面的了解,但对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嗜好则不必过分打听。
(2)只了解主要和必要问题
和领导保持相对的距离,还要注意掌握领导的主要意图和主张。但不要事无巨细,胡子眉毛一把抓。熟悉他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措施,会使他如芒刺背,感觉到你的眼太明,耳太聪,会认为你碍手碍脚,不便于他实际工作的开展。
他是上级,你是下属,他肯定有一些事需要向你保密。一部分事你知道就行了,完全不必去追根问底。所以,切忌不要成领导的“显微镜”和“跟屁虫”。那样的话,同事们是会用有色眼睛来看你的。
(3)注意场合
和领导保持相对的距离,还有一点要留神,这就是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时间、场合和地点。有些事可以在私下谈,但在工作时间或公开场合,就应该有所收敛或有所避讳,以免授人以柄。
(4)虚心而有主见
除了和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需要提及,这就是要虚心接受领导对你的所有批评,但同时也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倾听领导的所有意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应小心谨慎,避免给人留下人云亦云的感觉。服从领导的指挥,但不简单驯服,否则他会认为你只能使用,而不宜重用。
(5)要注意与领导者的接触频率
尤其是正副职领导超过两位的情况下,更要时常检查自己,有没有与某一位领导接触最为频繁,必须谨慎处之。如果工作之余经常与某一领导接触,则容易引起种种不必要的猜测。你虽“君子坦荡荡”,但总有“小人常戚戚”,还是适当注意为好。由于工作关系,你可能与某一位领导接触较多,而与其他领导接触较少。因此,你应当注意调节“频率开关”,寻找与接触较少的领导打交道的机会。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角度看,这种感情上的“平衡”还是很必要的。
(6)不要有意表白你与领导之间的亲密关系
毋庸讳言,哪一个领导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哪一个人也都有几个自己所尊敬的领导。因此,某个领导对你有好感,你对某个领导很“崇拜”,这都是很正常的,但你千万不要轻意表露与领导者的亲密关系,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某机关里有个同志就有这方面的教训。某个领导与他关系不错,而他一见那位领导便迎上去东拉西扯套近乎,周围的同事都很反感,时间一久,那位领导对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冷淡了。
4、跳槽时,说话要有方法
松下电器王国不是凭运气缔造的。作为这个王国的决策者,松下幸之助有许多过人之处。他除了拥有商人的精明,还潜藏着战士的斗志、军师的谋略、政治家的远见和将军的果敢,更重要的一点,他一旦看准了目标,他就会不顾一切的努力去奋斗。在这里,我们看一看他跳槽时,对他的上司是怎么说的。
1917年5月15日这一天,也是松下幸之助辉煌的一生中,最具决定性日子的一天,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辞掉了令人羡慕,还没干满两个月的电灯公司检查员工作。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艰难险阻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
这天,松下幸之助很早就起床了,他在自己的心里默念了一遍辞职的理由:“不要犹豫,男子汉要有决断的勇气!”
其实,主任原本打算派他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还没开口,松下幸之助就将写好的辞呈交给了主任。
主任接过他的辞呈,先是一惊,继而不解地问道:“松下君,我并不想挽留你。但是,你今年开春才升任检查员,辞职不是太可惜了吗?公司对你这样器重,你是前途无量呀,你辞职后能做什么呢?坦率地说,我不是泼你的冷水,而是认为这根本行不通,你可得三思而后行啊!”
听完主任这番话,他的信心有点动摇了,觉得自己的辞职确实是太冒失了,但他很快镇静下来了,用果断的口气说:“谢谢主任的关心,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还是让我辞职吧。”语气中透露出了他的自信而又诚恳。
松下幸之助辞职的决定确实使人费解。他十五岁入电灯公司,由于技术精湛,二十二岁就当上了检查员,该公司还没有过像他这样年轻的检查员。公司对松下寄以厚望,可是,谁会想到,他竟然放弃金饭碗,执意要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其实,松下幸之助从见习生涯开始,就萌生了创业念头。
松下幸之助十五岁进入电灯公司做见习生,这里的见习期通常要半年至一年,松下因为好学上进,只三个月就被提升为内线员。他的脱颖而出,令众人不敢小觑。
松下幸之助认定电气是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因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是立下“要以此发迹”的野心。
那时的电气工都在努力学习新知识,他也下决心读夜校,经过一年的努力拿到了预科文凭。接着,他又进了电机科就读。
此时的学习跟他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但松下幸之助却感到极为困难,因为,他只接受过四年正规的小学教育。
于是,他并没有坚持到最后,而是,中途辍学了。
他的父亲松下正楠安慰他:“只要做成大生意,你就可以雇用许许多多有学问的人为你服务,因此,不要在乎你有多少知识。”
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幸之助也的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松下幸之助的内弟井植薰,曾任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社长,他是这样评价当时松下的行为的:“在常人看来,电灯公司的检查员是个稳定的铁饭碗,而松下却感到寄人篱下,压制了自己的能力。这种思想,实际上已经奠定了松下幸之助创建巨大事业的基础。”
事实确是如此,松下幸之助一旦看准了的东西,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主任的话不仅没有动摇他的自信,反而坚定了他继续研究的决心。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他的辞职和以后的独立创业。
创业之时应该选择什么行业呢?正如邱永汉所总结的:“成功的创业是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开始的”,松下幸之助熟悉与电气行业密切相关的电气器材,便以此为创业方向,而且面对上司的尽力勉留,他也不为之心动,敢于说“不”。
生产电气器材必须设立厂房,但松下幸之助的自有资金还不到一百日元,又从朋友和原来的同事那里借到一百日元,这才勉强解决了办厂的资金,厂房就设在自己一家人居住的简陋平房里。但是,松下由此起步,终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松下电器,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商人。
他由一个底层的学徒,一步一步建立了松下电器王国,成为闻名世界的企业家,松理把成功归为他的运气特别好。
但是,日本的电器商是如此之多,运气为什么独独降临到松下幸之助身上,而不降临到别人身上?
井植薰对松下的“运气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诠释:“人生(对于男人来说,实际就是工作)只有依靠一些重大的转折机遇,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而转折机遇不是上天恩赐的,它来自于像松下幸之助这样看准了目标就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