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青春期男孩的虚荣心
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渴望得到同类的欣赏,特别是希望得到最亲近人的欣赏,青春期男孩更是如此。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多运用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的正面教育方法,在满足男孩虚荣心的同时,还会为男孩的成长增添信心和勇气。
夸奖男孩学问大
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说过:“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所以,家长应当细心观察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外的任何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着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才。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天赋,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而决定他能否成为真正天才的条件是他所受的教育方式是夸奖鼓励,还是批判指责。
夸奖让人兴奋,感到光荣,为了再次得到夸奖,男孩会继续努力,只要努力去做,事情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每次恰当地夸奖,都会收到促其进步的效果,甚至某次重要的表扬,能成为一个人一生中的转折点。
爱因斯坦是众所周知的天才,然而这样一位有着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他童年时却是以愚笨和智商低而闻名的。
爱因斯坦从小就不活泼,3岁时还不会讲话,父母对此虽然很担心,但从没有放弃过他。有一天,他的母亲正坐在钢琴旁,为小爱因斯坦弹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她发现小爱因斯坦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听着美妙的音乐,大大的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年轻的母亲非常高兴,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她相信他不是哑巴,也不愚笨。从此以后,她都会为爱因斯坦弹奏动听的乐曲,爱因斯坦也对音乐入了迷。在母亲的陪伴下,他学会了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畅,而且学习成绩平平,举止又缓慢,不但老师不喜欢他,就连同学也嫌弃他,他也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这个沉静的孩子,父亲总是拿个小罗盘来个儿子解闷。就是这个小小的罗盘,唤醒了这位科学巨匠。
正是爱因斯坦的父母总是默默地陪伴他,支持他,欣赏他,从不像有些人那样嫌弃自己的儿子愚笨,才成就了一代伟人。
孩子取得成绩、获得进步时是需要夸奖的。夸奖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不少父母已认识到这一点,能运用表扬的手段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夸奖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夸奖也有学问,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导致孩子狂妄自大的不健康心理。孩子需要夸奖,但父母不要轻易表扬,夸奖多了也会滋生优越感,长此以往,便受不得半点批评,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很不利。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告诫我们:“你的赞美应该是真诚的,如果是虚伪的,就好比是张伪钞,用出去多危险!”因而,我们家长不但要善于为孩子的进步喝彩,更应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
现在很多父母的夸奖却过了头。他们常常愿意用大量的夸奖来鼓励孩子,当孩子有了一点成绩时,就会表现得欣喜若狂。结果,无形中使父母的夸奖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给青春期男孩恰到好处的夸奖呢?
1.夸奖要及时
当孩子某方面表现出色或有所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使其产生不断进取的勇气。但在表扬时要防止表扬过滥。
2.夸奖要出于真诚
不能为了夸奖而夸奖,只有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的发自内心的夸奖才会产生感情的共鸣,才会真正有力量。那些言不由衷的夸奖,不仅不会产生激励的作用,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厌恶,起负面影响。
3.夸奖要慎用
夸奖是给孩子“加油”,这个“油”不能用得太多太滥。不要重复表扬孩子做过的某件事。一些孩子必须反复做的良好行为,父母就应减少或不再对这件事表扬,让孩子逐渐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而不觉得在“做好事”。
4.夸奖要切合实际
对孩子的夸奖应该恰如其分,不可夸大其词。如果表扬言过其实,或过多过滥,就会使孩子产生“表扬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错觉,直至不把表扬当回事,或者成天等待着别人表扬,一旦哪天父母“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时,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伤感或受不起打击。
5.表扬要讲究艺术
有的家长以为给钱给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实则不然;也有的家长夸奖孩子时常常显得很做作或笨拙,结果使表扬变成了“例行公事”。实际上,给予孩子暖人心扉的赞美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都可以传递真情的鼓舞,都能表达对孩子的表扬;带孩子去旅游、爬山、逛公园、看电影,这都是表扬孩子最适当的方式。总之,在表扬孩子时,家长应该不拘一格,因时因事而宜,以充分展示出表扬的真正魅力。
夸奖男孩,要找个人多的地方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青春期男孩的自尊心以及虚荣心更是强烈,尤其是在别人面前,自尊心表现得更加敏感。所以,父母要学会选择夸奖男孩的时机——在人多的地方夸奖男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是出于恭维、客套,而多在人前夸赞别人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家长心里当然清楚,这绝不是因为自己孩子真的比别的孩子差。但问题在于,处于敏感期的青春期男孩却不知情,他们会以此认为父母喜欢别的孩子而讨厌自己,以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阻碍孩子健康地成长。
当然,有些父母夸奖别人的孩子,批评自己的孩子,可能是认为孩子真的不如别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男孩都有自尊心,父母这样做会伤了孩子,对孩子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相反还会使孩子越来越差劲。
因此,父母要在他人面前多赞扬孩子,尤其要在人多的地方夸奖孩子。如果男孩在场,听到父母当着别人的面对自己的表扬,自尊心不但得到了满足,而且会增加自信,朝着好的方面更加努力。如果男孩不在场,当着别人的面夸赞孩子好的方面,会使别人对孩子留下好的印象,由此会对孩子投射出赏识的眼光,也会间接地鼓励孩子。父母夸赞男孩还有一定的技巧,如孩子不在场却能听到来自父母的夸奖,这样孩子会更加高兴,知道父母是从内心赏识自己,从而能激励孩子产生无穷的力量,快速地朝着父母希望的目标前进。
妈妈带着小鹏参加了一个青少年智力竞赛活动。竞赛中,在一个较难的项目上,一个女孩很快巧妙地闯过了关,而小鹏却费了很大的劲,用了较长时间才通过。活动结束后,小鹏他们正好与那个巧妙闯关的母女同路,四个人在路上有说有笑。在提到活动的时候,小鹏的妈妈由衷地夸奖那个女孩很聪明。
那个女孩听后很高兴,响亮地说了声“谢谢”。小鹏的妈妈转头看了儿子一眼,又夸奖他说:“小鹏做得也不错,虽然时间用得多,但毅力可嘉。”小鹏刚听完妈妈表扬那个女孩,心里正不是滋味,后来又听到妈妈表扬自己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他对妈妈说:“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下次提高速度,争取第一。”妈妈看到儿子喜上眉梢,而且更加有斗志了,自己也乐在其中。
另外,父母在众人面前夸奖男孩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听到。可以说,父母在人前夸奖孩子,其实目的不应该是让众人听,而是让男孩听。当然,如果父母在夸奖的过程中,既能让孩子听到,还能让孩子以为父母不知道自己在听,这样的效果会比当着孩子的面夸奖更好。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赞扬是发自内心,是真正赏识自己,所以为了回报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他会加倍努力。
小风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小风的数学终于有了不小的进步。一次,小风的父亲在家里客厅与邻居聊天,各自都谈起了自己的孩子。小风当时就在隔壁房间学习。聪明的父亲知道儿子能够听到他们的谈话,于是在谈起小风时故意夸奖孩子道:“我们家的小风以前数学成绩不太好,不过这段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了不少,以后再继续努力,数学成绩一定还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到那个时候,我相信小风考上大学一定是没问题的。”小风听着父亲的赞扬,心里暗自下决心,要努力学好数学,不令父亲失望。
父母应当知道,在众人面前夸奖孩子,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满足男孩的虚荣心,从而增强他们努力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因此,父母在众人面前夸奖男孩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这样真诚的夸奖,男孩才能听进去,才能把它放在心里,从而做为激励自己的一种手段。
小刚最近一段时间很讨厌妈妈,原因是妈妈总在别人面前夸奖她上次竞赛的成绩。有一天,小刚正在房间认真写作业,又听到妈妈向邻居吹嘘自己的儿子是多么多么棒,成绩是多么多么好。结果,那个邻居还没等小刚的妈妈讲完,就抢过话头说:“小刚的妈啊,我已经知道了,你这已经是第三次说了。”小刚妈妈尴尬地笑了笑,说:“哦,我忘了。”
小刚听后,又是羞愧又是生气,等邻居走后,她不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啊!我不就是参加了个市级的竞赛,拿了个三等奖嘛!怎么让你说的跟得了诺贝尔奖似的啊,在路上也是,碰见一个人就得跟人家重复三遍,你烦不烦!”
小刚妈妈说:“我这不是给你长面子,激励你继续进步嘛!”小刚则反驳道:“你这哪是在给我长面子啊,而是让我丢脸、尴尬。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再好好学习了!”说完,一摔门进屋了。
男孩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父母当然可以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以此增加孩子的动力,提高孩子的公众形象。但是,夸奖孩子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更应该有个度,并不是夸的次数越多越好,否则会让男孩认为父母很虚伪而感到厌倦。
夸奖的话要说到点子上
父母对男孩的进步或正确行为给予得体的夸奖,不但会使孩子心花怒放,还会使孩子的信心增强;而不得体的夸奖不但不能鼓励男孩,还有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夸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夸奖青春期男孩更要让男孩明白是因为什么而被夸,要把夸奖男孩的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才能起到夸奖的效果。
小雷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同邻人之间,小雷是个各方面进步都很快的男孩,而且表现优秀、突出。小雷之所以如此出色,是与他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他的父母非常喜欢表扬孩子。小雷的父母不管孩子在哪方面有了进步,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夸奖小雷。但是,他们的夸奖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充分的事实根据的。他们对孩子的夸奖从来都不夸大其词,这样别人听起来不但不会觉得反感,同时还能增加孩子在他人心中的正面形象。小雷父母的夸奖因为总能实事求是地说到点子上,这让小雷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因此更有利于他取长补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争取更大的进步。
青春期男孩注重自我,感情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以及虚荣心。因此,家长在对男孩进行鼓励教育的时候,的确能塑造孩子坚毅的品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夸男孩还得注意一些方法,笼统地夸奖不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对他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1.过分夸奖毫无意义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这样的夸奖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太“笼统”和“幼稚”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他应该在家长的暗示下,深切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家长以及社会认可的。然而,这样的夸奖根本不能让男孩认识到这一点,甚至还会让男孩产生父母是在敷衍了事的想法。这些不能让孩子所理解的“夸奖”,对孩子毫无意思。那么,男孩就不会珍惜家长给予的夸奖。
2.引发孩子的反感和不安
父母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很多父母就误入了盲目夸孩子的歧途,家长见孩子就夸,而且对孩子从来不打击不辱骂。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思想,也有这样的行为。这主要是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寻找男孩身上一切值得夸的优点来夸孩子。更有甚者,把男孩不具备的优点也拿来夸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没有这些优点,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不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了吗?”
“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虚伪的夸奖,会让男孩怀疑父母的目的,“爸爸妈妈是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家长这样的夸法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更顽劣。
3.让孩子在挫折面前更加脆弱
超乎寻常地夸奖男孩,就会给男孩一种错觉:我永远是对的,是最好的,我也不会做错事,这样的心理一旦形成,以后老师再因为某事而批评他时,他就会受不了;相信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他就会变得很固执、偏激,经受不了失败。这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因此,父母在夸奖男孩时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不要笼统的夸孩子,要具体地夸,要针对孩子的某项好的行为进行夸奖,要让男孩明白是因为什么而被夸,要把夸奖孩子的话说到点子上。
夸男孩一定要夸得具体。比如,当你下班回家之后,孩子主动地给你拿来了拖鞋,你要告诉他,你给妈妈拿拖鞋是对妈妈的关心,妈妈很感动。当男孩自己想办法解决了一个难题,家长就要告诉他这就是独立思考,很棒,以后继续这样,什么困难就都能解决。
男孩各方面的情况,父母是最直接的知情人。对于男孩突出的表现,父母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夸奖。实事求是,恰到好处的夸到点子上,才能让男孩获得真正的满足,获得巨大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用这种方式夸奖男孩是重在对本质的肯定,这样男孩就会把这次夸奖牢记于心,做为日后行为的榜样。这样的男孩,在增加自信的同时,才不会滋生出故步自封的狭隘心理。
及时赞扬男孩的成就
男孩是需要赏识和赞扬的,并且家长要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一般来说,在孩子取得成就以后,及时给予赏识和赞扬的效果最好,这时候,最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孩子最容易从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如果不是及时赞扬,而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再赞扬,效果则会相差很多。那时候,孩子已经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而失望,即使后来再补也无济于事了。
作为父母,适时对孩子的成绩给予积极评价,告诉孩子你因他的成绩而自豪,这将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往往能够促使孩子乘势而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因此,当男孩达到了某个既定目标,父母一定要把握机会,及时由衷地赞扬孩子;同时表现出你的喜悦心情,让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为表现使父母感到高兴。这是简单而又能产生显著效果的一招,只要坚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获。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一句赞扬话,他们也需要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心。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当看到男孩偶然一次打扫房间时,应该及时称赞他:“你真能干,家里干净多了。”而不应当嘲笑他“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等。当看到男孩随意画了一幅画时,应该及时称赞他:“画得真棒,很有想像力。”说不定一句小小的赞美,就能激起男孩对艺术的热爱。相信这些点点滴滴而又及时的赞扬会让孩子更加快乐和自信。
赞扬要及时才管用,因此,不要给孩子设立周期太长的目标,让孩子长期等待父母的赏识和赞扬。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力都是有限的,他们很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放弃努力。因此,应该多给孩子设立一些短期的表扬目标,一旦孩子达到目标或取得进步,就及时赞扬他。
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这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会促进孩子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励孩子奋发向上,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赏识孩子,不仅仅表现在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赞扬送给孩子,更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期望,从而满怀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某学校校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期末考试之后,他分别在不同时间内对两个班级考试成绩差不多的两组孩子做出评价。
对第一组孩子,校长在考试成绩出来的当天就表扬了他们:“成绩真不错,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继续努力吧。”
对第二组孩子,校长一直等到下一个学期开始之后,才会他们说:“你们上学期考试成绩不错!”
一个学期以后,第一组孩子因为受到了校长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一致认为是校长的赞扬让自己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学习劲头也更足了。而第二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进步。虽然校长赞扬了他们,但时间已经相隔太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种表扬,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男孩总是很在意父母对自己最及时的赞赏。因此,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取得哪怕一点微笑的成绩时,都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等事后再赞扬孩子,而应该及时赞扬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因为,这表示父母很在意孩子取得的成就,那么这样真诚的赞扬也会让男孩铭记于心。
当男孩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绩时,父母不应该不屑一顾,不要对于孩子的邀功嗤之以鼻,应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停下手中的工作,真诚地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做得的确不错!”这样,男孩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会更加重视父母的赞赏。
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每一个青春期男孩都渴望得到赞美和承认,而不愿意别人,尤其是父母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然而矛盾就在于,每个孩子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缺点和不足。如果父母只盯着男孩的缺点,只会指责男孩的不足,而吝啬对他的赞美,就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摸清男孩的心理。孩子表现好时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赞扬,如果父母及时给予关注和表扬,会增加孩子的动力,以后会做得更好。对于自己的不足,孩子希望父母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不要总是盯住不放、指责不休,甚至以偏概全,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父母这样做,是在给男孩强烈的消极暗示,会使男孩最后真像父母所说的那样,变得一无是处了。
小蒙是初中一年级的男孩,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但是他除了调皮捣蛋还有另外一个爱好,那就是彩喷,为此他还报了学校的彩喷培训班。这天放学回家,小蒙看到学校门口停放着一辆高级轿车,小蒙围着这辆轿车看了又看,当他走到轿车的另一面时,竟然反发现轿车的车身有一道长长的划痕,虽然划痕不深,但确实影响了轿车的美观。小蒙灵机一动,立刻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第二天,小蒙以及小蒙的父母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原来,小蒙昨天对门口那辆受了伤的轿车做了彩喷,而那辆车的主人竟然是刚刚聘请来的彩喷老师。就这样,小蒙的家长以及小蒙的班主任、校长以及车主几个人围绕小蒙的错误商量处罚的对策。
最后,彩喷老师也就是车主说话了:“我看,就让他免费为学校的墙壁做一个学期的彩喷吧!”就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下,彩喷老师转而对小蒙说:“谢谢你对我的车做了修复,你不但很好的掩盖了车身的划痕,而且你对色彩的搭配让我感到惊讶!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彩喷艺术家。”
其实,在孩子的缺点表现出来的时候,父母的安抚与恰当的赞扬,会使孩子产生内疚与自省,去除自卑心、增加自信心,并暗下决心主动改正缺点,吸取教训,争取表现越来越良好。
父母用赞美点击男孩的缺点时,要找出值得赞美的点,同时还要注意,赞美的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孩子骂人,父母知道孩子张口骂人不对,就不能去夸赞孩子骂人这个行为,而是在孩子因何骂人的整个过程中,找出孩子值得赞美的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对孩子先给予肯定,然后再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不良的行为。
因为父母开始的赞扬,可以使孩子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减少对父母教育的对立,甚至还能促使他主动认识错误,自觉改正。即使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孩子也容易接受后面父母的引导,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每个孩子都会有各种缺点错误,父母应该善于从孩子的缺点中发现可以赞美的东西,并以赞美点击缺点,这是使孩子改正缺点的最好方式。
1.赞美男孩缺点中的优点
父母在赞美男孩优点的同时,也要赞美孩子的缺点——从孩子的缺点中发现优点,以赞美点击缺点,以此引导孩子改正缺点,这是教育孩子改正缺点并让他心甘情愿承认并接受自己缺点的最好方式,最终,父母也会收到孩子心服口服的效果。
2.从努力弥补缺点的过程中挖掘优点
有些父母只注重结果,却忽略了男孩在过程中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也忽略了对男孩的鼓励,从而导致孩子也只能看到结果而为自己不良的结果感到自卑。因此,父母要忽略男孩不太理想的结果,去发现他在努力过程中的任何优点进行赞扬,使孩子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把它坚持下去,这样,男孩才能迎来取得优异成绩的那一天。
小民是个要强的男孩。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因为小民喜欢调高,就报名参加了跳高的比赛项目。在运动会之前的一个月里,小民每天放学后都去操场进行练习。运动会那天,小民的父母满怀期待去观看了儿子的比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在总共十名学生参加的跳高比赛中,小民仅排第九名。
小民的父母想到孩子每天辛苦练习,便走到跟前,大声赞扬他道:“儿子,做得好。名次并不是唯一,在参加运动会的过程中,你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才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东西,把它继续下去,发挥到擅长的方面,一定会助你成功的。”
一段时间后,小民的学习成绩、品德、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在同学中成了表率,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称赞男孩的努力和勤奋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获得的,这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他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和成就证明了它的正确。其实,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这个真理的有力例证。父母也都知道努力与勤奋的重要性,但怎样赏识孩子的努力与勤奋,让孩子把这一良好的行为坚持去,形成优良的品质,帮助孩子将来走向成功,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培养孩子的努力与勤奋意识,最终带来了不好的后果,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人都希望别人夸自己聪明,青春期男孩也不例外。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无几。之所以有人能出人头地,有人一生碌碌无为,勤奋与努力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有些孩子即使天资较聪明,接受能力很强,父母也要注意嘉奖孩子的努力,而不应夸耀孩子多么聪明,否则孩子由此而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学起来就不再努力,最后导致一事无成。聪明反而成了这些孩子成功的绊脚石。
父母看到男孩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赞扬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父母如果不仅没有看到孩子的勤奋和成绩,还拿成绩好的孩子与自己孩子相比,给孩子冠以“笨”的标签,这样不仅使孩子伤心,还会因此打消他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仅存的自信心,认为自己确实笨,再努力都没用,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父母要给男孩做最好的沟通,就要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所有的东西,包括聪明、财富、地位等等,只有靠自己奋斗得来的才值得称赞,再好的天资与条件也不值得羡慕。因为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那些东西都不会长久。再聪明的人,没有努力与勤奋也会一事无成;再笨拙的人,如果付出勤奋与努力,一定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因此,父母夸奖孩子,一定要在孩子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及时称赞。称赞的同时。一定要体现出来,值得称赞的地方不仅仅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更应该是获得良好成绩背后的努力和勤奋。
小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父母对他的期望也不太高,想着孩子能上到什么程度就供他读到什么程度。但小华是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他不想一直落后于人。上初中后,为了赶上其他同学,他默默地努力,把别人玩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老师请教。
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华的成绩在班里上升到第三名。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喜出望外。妈妈高兴地抱着小华,由衷地夸奖小华的努力,要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晚上,爸爸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以示对他的庆贺与鼓励。有了父母的及时勉励,小华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奋了。
父母要想让男孩认识到努力和勤奋的重要性,从而把勤奋的行为坚持下去,就要在孩子经过努力获得进步、提高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以赞扬,并且要强调孩子的进步是因为勤奋的来的。以此让孩子明白,勤奋对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都很重要,是取得所有成绩的根本,提醒孩子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勤奋的美德。
父母想要让男孩变成一个知道努力,懂得勤奋的人,就要与孩子进行及时的交流。比如,面对懒惰的孩子,父母应善用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激励孩子,告诉孩子勤奋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向那些因勤奋而获得成功的人学习;运用惜时的名言警示孩子,让孩子懂得时光的珍贵;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使之及早改变懒惰的行为。这样孩子才能从小养成勤奋努力的良好品质,为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盛由于基础扎实和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没下过前三名。可是在初二的时候,因为小盛有些骄傲,学习没有以前努力,成绩一度下滑到了十名以后。小盛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年后孩子就要中考,如果再不努力的话,中考时就会吃大亏。但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希望孩子能一生保持努力勤奋的优良习惯,这才是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石。
于是,小盛的父母与他诚恳地做了一次交流,在肯定了他以前的成绩,分析了他最近的退步后,激励孩子说:“我们相信你以后会努力学习,勤奋上进,并把这种良好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小盛在父母的激励下,又加上因骄傲成绩明显下滑这一事实的警示,深刻认识到勤奋与努力是不能放弃的成功原则,只有在勤奋努力的伴随下,才能做到事事出色。从此以后,小盛戒骄戒躁,成绩也不断稳步前进。
父母对男孩的努力和勤奋,永远不要吝啬夸奖,父母应该运用夸奖的手段努力和男孩沟通,使他把勤奋和努力这一优良品质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孩子将一辈子会受益于此。
进步一小点,喝彩大声点
德国的教育家约翰·赫尔巴特说:“父母的喝彩,会使孩子增加自信,积极性提高,各方面变得越来越好。为孩子喝彩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父母喝彩的孩子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青春期男孩有了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很小的好事,或者坏习惯有了改善等,此时他们都会希望父母给予关注,需要父母为他们喝彩。父母及时恰当的喝彩,可以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会增加孩子的动力,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内心需要父母为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喝彩,就像禾苗需要阳光那样强烈。喝彩声证明了孩子的价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实现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前进。有了喝彩,孩子就能在人生路上无往不前、临危不惧。
有些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因此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那样笨拙,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很多青春期男孩想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心,努力求得进步,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思维角度,不仅没有对他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进步喝彩,反而冷言冷语,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最后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很多父母都会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各方面不如别人,总是责怪他没有努力,不求上进,甚至埋怨孩子是个累赘,到最后,孩子也许真的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社会累赘。其实那些优秀的孩子,并非生来就很超群,而是在父母的不断喝彩声中,自信增强了,能力提高了,各方面都得到了完善,最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功。因此,父母应该学会为男孩的每一个小小进步喝彩,让孩子在喝彩声的伴随下茁壮地成长。
为孩子喝彩也要讲方法。首先,父母要对孩子细心观察,才能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使孩子坚持下去,走向成功;其次,对孩子不能不讲原则地进行喝彩。有些时候孩子并没有进步,表现一般,父母也为孩子叫好,这样做就会失去喝彩的意义和效果。
其实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成绩没有别人好,做事没有别人快,脑筋没有别人聪明……但是,作为父母,就要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男孩看来,自己每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他都很高兴,父母也应该是高兴的,那么他就能得到表扬。可是有的父母却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孩子,所以导致孩子在很多时候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如此一来,孩子就很难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没用,慢慢地也会丧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所以,做父母的应当随时看到男孩的进步,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当男孩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他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善于从中发现孩子那小小的进步,并给予孩子赞扬和鼓励,让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完成事情。
小成刚进初中的时候,他的期末考试成绩是班上的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小成感到很难过,回到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和同桌一样在听老师讲课,也同样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第二十名,而他能考第一名呢?”
妈妈只是抚摸着小成的头,温柔地说:“孩子,你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到了第二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小成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小成又想不通了,回家后,他又问了妈妈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很亲切地告诉他:“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就这样,小成中学毕业了,虽然最后他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等他毕业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前十名。
暑假的时候,妈妈带小成到大连去看大海。母子俩坐在海滩上,看着那些在海边争食的海鸟。他们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体型越小的鸟越能迅速地起飞;而那些体型比较大的鸟,像海鸥,却显得十分笨拙,起飞也很慢。这时,妈妈告诉小成说:“孩子,海鸥虽然起飞慢,但是真正能飞越大海、横穿大洋的还是它们。”
小成听了妈妈的话,豁然开朗,进入高中后,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清华。
小成的妈妈并没有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孩子,而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并鼓励和赞扬孩子,这不仅影响到了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还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及时称赞男孩的每一点进步,为男孩的每一点进步大声喝彩,能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真切关怀和重视,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男孩更加努力和自信,还能激发孩子奋发向上,让他的成长道路更加健康快乐。
发自内心地夸奖男孩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
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笑地回答:“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是令她感到自豪的,无论儿子是农夫还是总统。
也许正是受到了母亲的赞赏和鼓励,杜鲁门的弟弟是这样评价哥哥和自己的:“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他的这种自信正是来自母亲发自内心的赏识。
作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男孩是最好的。但是,在很多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父母的本意是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作为家长,更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实际上,每一个孩子总是有优点的,只要父母真正从内心去赏识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父母自豪的。如果父母没有发自内心,那么,所有的赞扬都是虚伪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赞扬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梦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无情地对他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他听了老师的话后,非常伤心,回到家后,他向自己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着这一切。母亲温柔地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
听了母亲的这番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多年后,这个孩子竟真成了著名的歌剧演唱家。后来,他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或许,这位歌唱家的母亲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儿子有一天能成为著名的歌唱家,也从没指望过靠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正是由于她那句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首要是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如何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重在心态。父母赞扬孩子的心态必须是阳光的,因为父母有了这种心态,即使孩子一时不尽如人意,或者犯了错误,也会安慰孩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了这种心态,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相信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赏识男孩要发自内心,从孩子本身出发,不要总是揪出孩子的短处,将它与别的孩子做盲目的比较;也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孩子坏,父母也跟着说孩子坏。应当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并真心地称赞自己的孩子,让他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管自己的男孩是否优秀,做父母的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只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平凡的人,当你在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时,你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他。当你要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注视着孩子,无比坚定地说:“儿子,你永远是我的骄傲!”那么,男孩一定就会把这句话珍藏起来,当成至理名言一样,铭刻一生。
不要把夸奖变成口头禅
小强的妈妈知道运用喝彩这个良好的方式可以鼓励孩子,所以就经常夸赞小强:小强从学校里回来,她会夸奖小强懂事,能够独自回家,而这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小强数学得了80分,她夸赞小强比邻居孩子成绩好,而小强的成绩一直都是这个水平;小强从小就养成了起床刷牙的习惯,但只要她看见小强在刷牙,也不忘记夸奖小强一句讲卫生。夸赞小强几乎成了他妈妈的口头禅,以致后来小强都不愿意再听了,告诉妈妈如果再这样夸下去,他就不理妈妈了。
小强的妈妈从儿子的态度中明白了喝彩虽好,但也不能滥用,而要有针对性,应该在孩子出现进步或者更好的行为时才能给以夸奖,以后妈妈就注意像这样去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强的优点增多了,对妈妈的态度也改善了许多。
为男孩喝彩要有的放矢。夸奖可以在孩子最初进步之时,在孩子坏习惯改善之际等,然而决不能天天像口头禅似的没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夸赞,这样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厌烦。
夸奖如果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了必不可少的经验,或者像口头禅一样,成了张嘴必出的习惯,那么这样的夸奖也就是失去了夸奖的意义。青春期男孩整日面对这样的夸奖,只会陷入两种境地:一是对夸奖产生严重的抵抗力,面对真正的夸奖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更别说因为别人的一次夸奖而增长进取的自信心了;二是离开了每日必需的夸奖,就像是一天不吃饭一样没有力量,即使本来就可以干好的事情也会因为没有夸奖而失去尝试的力量。长此以往,男孩就变得胆小、懦弱,无法承受挫折。
因此,为了避免将夸奖变为口头禅,父母应当做到以下内容。
1.孩子改正缺点时要及时表扬
有些父母发现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不由分说地把孩子责骂一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杜绝孩子的坏行为,反而会使这种行为加重。父母要善于通过对孩子现在的行为和以前的比较,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奖励,这样才能强化孩子正面的行为倾向,达到逐渐杜绝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
亮亮小时候有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妈妈发现后,对亮亮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告诉他这种行为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并且告诫亮亮以后不能再偷拿别人的东西。亮亮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有一次还是不由自主地偷了同学的铅笔盒。
回到家后,亮亮主动向妈妈坦白了自己的行为,并且保证下次不会再偷了。妈妈看着知道错误并且已经有了很大改进的亮亮,抱着孩子认真地说:“亮亮,妈妈相信你以后不会再有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了。妈妈知道你喜欢这种铅笔盒,你把同学的东西放回去,妈妈为了奖励你的进步,给你买一个同样的铅笔盒。”听完妈妈的话,亮亮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下决心以后再也不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2.细心观察,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喝彩
父母要做到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并要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闪光的东西,挖掘出孩子本身具有的优点、长处,为孩子高声喝彩。在孩子失意时更要如此。有了这种意外的收获,孩子不但会唤醒满腔的热情,还会提高对自己优势的认识和发挥。
小明是初一的学生,在学校举行运动会时,他报名参加了1500米的长跑项目。运动会那天,小明的爸爸来为儿子助威。1500米的项目有很多同学参加,但跑过两圈后,就有很多同学因支持不住退出了比赛。三圈后,小明也感觉体力渐渐不支,但是他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坚持到底。在最后一圈中,又有多名同学退出了比赛,小明成了最后一个,他前面还有五个同学。眼看着同学们都过了终点线,自己早已经没有得名次的希望,但小明还是一直坚持着跑到了终点。
没有人在意他这个最后一名到达终点的参赛者。只有小明的爸爸迎上前递给儿子一瓶水,陪着他又小跑了几步,并且向他伸起了大拇指,亲切地告诉儿子说:“儿子,你的韧性无人可比,你的毅力会使你终生受益。我相信你将来做任何事情都会坚持到底!”小明看着爸爸,使劲点了点头,他为有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自豪,并且坚定了做事要坚持到底的信念。
3.夸奖男孩每个微小的进步
孩子的行为有了好的转变,父母一定不能对此表示漠然,或者装做没有看见,这样会降低孩子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打消孩子正确做事的积极性。而积极赞赏的态度会令孩子兴奋的同时,决心把好的行为坚持下去。
在对孩子进行夸奖的同时,还要注意,夸奖不要泛滥。对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只进行一次真诚的彻底的夸奖就好,否则夸奖多了,就成了唠叨,也就失去了让孩子听的意义。
夸奖男孩的同时,应该加一点激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更何况是孩子。恰到好处地赞美孩子,能让他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陷,培养他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单纯的夸奖有时候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期中测验中,小林考到了20名,这个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回家后,他把自己的成绩告诉了妈妈。妈妈认为应该赏识孩子,就非常高兴地对小林说:“不错啊孩子,恭喜你考了好成绩,今天晚上想吃什么?妈妈做给你吃!”
本来已经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没想到却被妈妈夸了一顿,小林非常纳闷。不过他还是咽着口水告诉妈妈:“我想吃糖醋里脊!”
晚饭,妈妈果然做了红烧肉,并对小林说:“这是为你取得优异成绩专门做的,以后取得好成绩,妈妈给你做更多好吃的。来,多吃点!”小林看到妈妈是真诚地夸他,于是放心地吃了起来。
原来考20名妈妈就这么满意,这还不简单。小林一边吃,一边想。于是,小林不仅没有加强对数学的学习,反而逐渐放松了。他想,反正妈妈要求也不高,只要能拿到20名的成绩就可以了,我干吗还要那么努力呢!
结果,小林的数学成绩始终没有进步,甚至有时候还在退步。为此,小林的妈妈也很苦恼,为什么自己这么赏识孩子,他却没有做到想象中那样好呢?
其实,小林的妈妈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只夸奖、不激励,只看到孩子的成绩、看不到孩子的不足。对于孩子的成绩,如果父母只给予肯定和夸奖,甚至小题大做,把一个本来不是很理想的成绩说成是优异的成绩,把本来准备接受批评得孩子捧到天上,而不对孩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做出提醒和激励。这样一来,会让孩子误会父母的意图,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从而忘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变得骄傲自满,最终放弃了继续努力和积极进取的想法。
很多时候,简单的赞美容易让孩子失去新鲜感,这样反而会失去赞美的作用。所以,不仅要对男孩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赏识,更要在赏识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鼓励,让孩子在欣慰的同时,感觉到来自父母的殷切希望。父母可以这样对男孩说:“成绩还不错,不过再努力一点,你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只有这样,父母的夸奖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父母在夸奖男孩的同时,不妨用一用奖励的手段来激励孩子的进取心。但是,奖励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要讲求方法和技巧的。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许多父母也在实行奖励制度,有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父母不管奖励多少,孩子仍然是老样子,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越奖励越差,起了反作用。因此,父母在将奖励做为激励孩子的手段时,应当讲究一些方法。
1.避免奖励过于频繁
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否则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不奖励就不做,做了就应该奖励,从而让孩子产生为了奖励才去做的不良心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父母应该做到奖罚分明,对于那些应该做到的,就不应该予以奖励,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的,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
2.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
男孩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了好奇心。因此,父母应该经常变换奖励方法,这样可以保持奖品对孩子的吸引力,使奖励更有效。等孩子将这种受奖励的行为变成了一种习惯行为时,父母可以再针对孩子的其他行为进行有目标的奖励。
3.奖励在不经意处
父母可以对男孩渐渐形成的,连他自己也没注意到的优点或偶尔的一次良好表现给予特别奖励,以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优点和表现。
4.辩证地对待奖励
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不罚,更不能只罚不奖。父母不要因为奖而看不到男孩的缺点,更不要因为罚而看不到他的优点。
5.要履行对男孩承诺的奖励
父母不应当失信于对男孩承诺的奖励。说好要奖励就必须奖,说好奖多少就奖多少,不能把自己的承诺当做玩笑,不能给奖品打折扣。有些父母当时信誓旦旦,可等到孩子真的做到了,就反悔了。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极大,不但如此,这对父母自己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