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摩西的书
罗宇

第一章

苦难的历史铸就了千年奇书。

——犹太人智慧之源

犹太人的历史仿佛一部悲惨史,几千年中犹太人无数次的被屠杀,被驱赶。而给犹太人创造无数动力、造就无数奇迹的来源正是犹太人的圣人摩西。《圣经》中记载的是摩西带领受苦受难的犹太人历尽艰辛逃离埃及,是摩西传递上帝的声音给犹太人指示正确的方向。《摩西的书》中记载了摩西对犹太人的律法与训诲共613条,有248条是应当履行的,另365条是禁行的。《摩西的书》涉及犹太人的信仰、为人、处世、经商、教育、家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犹太人生活与生存所有智能的指南。《摩西的书》成功复活了希伯来语,演化铸就了犹太文化的独特信仰,也成就了众多犹太名人,让犹太人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商人”。

把摩西十诫当做行动指南。

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人;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的书》

在世界民族之林,很难找到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有2000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而且几经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无论是古埃及时代还是希腊化时期,无论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大肆屠杀犹太人,犹太人一直是被排斥和捕杀的对象,仿佛他们命中注定就是要遭受污辱和迫害。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经受了巨大的精神摧残,希特勒的“最后解决”则使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但是,犹太人在浩劫中从不畏惧,从不丧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屠夫只能消灭他们的肉体,但不能摧毁他们心目中的圣殿和故土新生的希望。他们具有承受任何压力的忍耐力和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于磨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动力和财富,而这一切正是来自《摩西的书》。

《摩西的书》的最初来源是摩西十诫。相传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布《雅各》的阿拉伯语发音为叶尔孤白,后来改名叫以色列。他生有12个儿子,在一次灾荒中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沦为埃及人的奴隶。

公元前1250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犹太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艰难行进中面临着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起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们多年来在埃及受多神信仰的影响,对自己尊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

摩西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戒律,作为耶和华给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戒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诫”:

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二、不可为自己制作和崇拜任何偶像;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五、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人;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在迦南的旷野地区生活了四十多年。相传摩西五经就是在这期间由摩西编著的。

摩西五经是犹太民族文化的经典,称作托拉(Torah)。托拉是关于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记载,因此它影响了犹太人关于人类本质的看法。奇特的是,这看法里面同时包括了两种看似互相冲突的观点:一方面人是独特的(unique),另一方面人却是不重要的(unnecessary)。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上帝给予的,人在上帝的面前没有主权;另一方面上帝给予人(犹太人)律法,好叫人能尊敬这上帝给予的生命。要解决今天科学所面对的伦理问题,犹太人认为就得先寻求上帝对人的要求,借由明白律法(如著名的十诫)的原则来解决冲突。《摩西的书》主讲者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根据上帝(指犹太教里的上帝)对人的要求,在影响生命的决定上取得一个平衡。当然,这种决定向来是十分困难的。

犹太人从摩西五经中引申出了民法、商法、刑法和典礼仪式,不断发展形成关系犹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摩西的书》。

关于这本书,犹太教还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

相传埃及王托勒密二世文治有盛名,所建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敕命遍收天下图书”50万(纸草)卷,四方学者云集,为地中海文明圈“希腊化”时期的最高学府。国王听说腓尼基南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奉一部先知所传的“法”(nomos)为“上帝之言”,用希伯来文写成,亟欲翻译入藏。遂下诏解放从腓尼基掳来的全部希伯来奴隶(犹太人),以示敬神,同时遣使节携厚礼至耶路撒冷,请求耶和华圣殿的大祭司协助。大祭司从以色列12支族中每支族选6名学问精深的长老共72人,随同使节南下到亚历山大城译经。国王在港口外的法罗斯岛为长老们盖了72栋风凉舒适的客舍,小岛和王城间有一道防浪堤相连。清晨,长老们进宫请安回来,走下长堤,在明净的海波里洗了手,便各自入屋祈祷,开始一天的翻译。作家雅理斯泰写道:“我问过他们,为什么祈祷前先要洗手?他们解释说,‘手是做事情的器官,洗手就是身心无咎的见证。’浸润于如此美妙而神圣的精神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真理与正义。就这样,他们面对大海,在那静穆愉悦、充满光明的小岛上,全神贯注于托付他们的工作。”

这本上帝之言在第72日译成,当长老们把独立完成的译文拿来一起校对时才发现,那72份译文竟像是听写同一个声音似的,从头至尾无一字不同;拿原文来对照,竟找不到一处舛误!如此,译文之完美无疵,乃因为译者得了神的恩顾和启示,“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真理与正义”。所以译本被视同原作,也是“上帝之言”。这可说是古往今来的译经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早期的《摩西的书》。

犹太人称《摩西的书》为“托拉”。“托拉”在希伯来语中是“教化﹑上帝的旨意和指示”的意思。这个词是由“教化”这个动词演变成的名词,因此它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上帝的意志可能会在某一天得到实现。就是说,人们行动的指针就是“托拉”,你对此重视还是轻视,你有选择的自由。

重视“托拉”的犹太人的律法观和古代希腊或罗马人将国法当成至高命令的观点不太一样。对于希腊人或罗马人来说,国家和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犹太人则认为,除了上帝不变,什么都是变化的,所以《摩西的书》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人们也在不断地领悟上帝的语言。摩西和以色列民众在西奈半岛接受的律法只是《托拉》的一部分。“托拉”的本质与其说是上帝对于世人的意志,不如说是上帝的善意和慈爱。

用生命捍卫摩西的书。

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拉比;为了娶得拉比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摩西的书》

拉比是犹太教教职的一种。在古代犹太教中,原指精通经典律法(包括《摩西的书》)的学者,故其原意为“老师”,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其实,在犹太社会中,拉比们身兼传道者、学者、教师、咨商者、评判者等角色,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

犹太人与其他古代民族突出的不同之点是他们的顽强的民族自尊心。尽管拉比们经历了动荡的犹太社会的不同时期,但他们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构筑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民族的信仰具有永恒的意义。拉比们用自己的智慧鞭挞人们又启迪人们,使犹太民族散而不亡,生生不息。

拉比们认为《摩西的书》是犹太人的根本,所以常常用生命来传承《摩西的书》。

公元70年前后,罗马人占领了中东地区,他们大肆破坏犹太会堂,图谋彻底灭绝犹太人。当时犹太人只剩下一座孤城耶路撒冷,在此危急时刻,他们分裂为两派:鹰派主张以武力相抗,战斗到最后一人;鸽派认为双方势力悬殊,应当采取非暴力手段抵抗侵略,为民族留下一线生机。约哈南大拉比属于鸽派,他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就是必须亲自见到罗马军队主帅韦斯巴芗将军。但城门在鹰派手里,他出不去。情急生智,他先放出风去,说自己突患重病,于是,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

不久,大拉比去世的噩耗传遍城里城外。城内没有墓地,必须要葬到城外去。众多弟子将他装入棺材。出城门时,守军要验尸,但犹太人的传统是绝对不可看尸首的,士兵要用刺刀捅棺材,被弟子以亵渎死者为由严辞拒绝。到罗马军队阵前时,军士仍要检查棺材,又被弟子们以同样的理由拒绝。这样,大拉比如愿见到了罗马将军,一见面他便说,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将军一听来人把他与至高无上的皇帝相提并论,大为不满,大拉比却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请相信我吧,阁下一定会当上罗马皇帝的。将军见他死到临头还这样沉着,便说谢谢你的祝福。可是,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呢?大拉比从容地说,我只有一个心愿,给我一所能容纳大约10名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将军觉得留下这么一所小小的学校也无关紧要,便答应了。

大拉比十分清楚,耶路撒冷是守不住的,而罗马人一定是要屠城的。不久,罗马皇帝死了,手握重兵的韦斯巴芗将军果然当了皇帝。在城破之日,他如约向部队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命令: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学校。罗马将军永远不会想到,犹太人就是靠这所小小的学校,薪尽火传,留下了民族的血脉,延续了民族的传统。确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不曾被攻破过的城堡,哪怕它是铁打铜铸的,唯一攻不破的是一种精神流,而精神流主要是靠学校传承的,哪怕它是多么多么小的学校。

在罗马帝国统治犹太人的时期,为了毁灭犹太民族,罗马统治者想尽方法,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或封锁学校,或禁止做礼拜,或焚烧书籍,或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最终目的是禁止培养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曾发出布告:任何参加拉比任命仪式者,无论是任命的一方或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处以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都市城镇也将遭受毁灭。

这无疑是罗马人采取的最残忍的一项措施。即使拉比不惜牺牲生命,他们也不愿背负伤害同胞生命的责任,所以这项措施一时颇收恐吓之效。

对于犹太人而言,没有拉比,社会即告瓦解。因为拉比是犹太人精神上的领航者,代表犹太社会中的一切权威。万幸的是,有位出色的拉比看破了罗马人的这项恶毒的措施,于是他率领他最赏识的5名弟子溜出城镇,走进大山中的无人地带。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避免被罗马人捉住;即使被罗马人捉住,也只有自己受刑罚,不会牵连整座城镇的同胞。这位杰出的拉比与弟子们在距离城镇2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来,老拉比为他的5名弟子举行了拉比任命仪式。

很不幸的是,罗马人听到了风声,并派军队来抓捕他们。老拉比说:“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死而无憾。但你们必须尽快逃走,因为我们需要有人继续承担起拉比的任务!”

5名弟子非常清楚肩上的责任,于是迅速逃走,并安全躲过了抓捕。最后,年迈的老拉比落到了罗马人的手中,恼怒的罗马人砍了老拉比几百刀。老拉比死了,但是5名年轻的新拉比开始了新的斗争。老拉比虽死,但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却岿然不倒。

在犹太人心目中,最受人尊敬的拉比便是阿奇巴。他是一位为国家、为道义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阿奇巴出生于巴勒斯坦,出身寒微,替一位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干活。后来,他爱上了主人的女儿拉结,两人不顾家庭的阻挠与反对,结为伴侣。富翁暴怒之下,与女儿断绝了关系。在阿奇巴40岁之前,他还仅是个目不识丁的牧羊人。但在40岁时,他在井边看见水滴石穿,从中悟出了日日不废则至柔之水可破至坚之石的道理,遂决心日日学习。在妻子拉结的支持下,他在雅乌内犹太经学院苦学。

经过12个寒暑的潜心苦读,阿奇巴终于成为学者,赢得当时人们的推崇与爱戴,并且承担了《摩西的书》最初的编辑工作。他曾研究过医学及天文学,并通晓数国语言,学问广博而精深,而且曾以犹太人精神领袖的身份多次陪伴“纳西”或“长老”前往罗马与哈德良皇帝进行交涉。

公元132年,为反抗罗马暴政,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犹太人揭竿而起,举行起义。阿奇巴的很多弟子都参加了起义。公元135年,起义被镇压,很多犹太人被杀害。罗马统治者为了彻底摧毁犹太民族的精神,禁止进行犹太教传播。但阿奇巴不顾当局的禁令,继续讲学,并对他的犹太同胞讲了这样一则寓意深远的故事:

有一只狐狸在小河边漫步,发现河中有一条鱼惊慌不安地游来游去,狐狸感到很奇怪,便问道:“鱼儿,你为什么如此不安呢?”鱼儿回答说:“我担心随时会遭受渔网的捞捕呀!”

狐狸说:“既然你害怕渔网,那么你到岸上来吧。来陆地上,我会保护你,你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了!”鱼儿听了,冷笑道:“狐狸呀,人人都夸你聪明绝顶,在我看来,你实在愚笨。在我们习惯已久的水里都必须承担被捕的风险,若是到了陆上,我们将会遭受何种危机,难道你不明白吗?”

对犹太人来说,信仰便如同水,如果离开水而上岸,惟有死路一条。无论遭受何等厄运,犹太人都不能离弃民族信仰。这便是阿奇巴至死仍奉守不渝的主张。

不久,阿奇巴便被捕入狱,并很快押往罗马。为了泄恨,罗马帝国统治者决定对阿奇巴处以严酷的烤刑,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慢慢死去。由于阿奇巴是犹太人的领袖,所以行刑当天,罗马司令官也亲临刑场。当时旭日东升,正是做晨祈祷的时刻,这位伟大的拉比在被烧红的铁块炙烤全身之时,仍不忘虔诚而平静地进行祈祷。

罗马司令官看到此情此景,惊讶地问道:“你现在身受如此痛楚的极刑,难道还不忘祈祷吗?”

阿奇巴回答说:“我爱神,所以我绝不亏欠任何一次与神交流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当我即将被杀之际,我十分喜悦地发现我是如此忠诚地敬爱着神,至死仍能与神祈祷交流,我的生命将无所遗憾。”

阿奇巴英勇就义,犹太教视之殉教者。人们赞颂他:“要是没有阿奇巴,《摩西的书》早就被以色列遗忘了。”正是由于大批拉比对犹太人的心灵指引,犹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才得以传承下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