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阳光:
——犹太人享受生活的学问
《摩西的书》中提到上帝提供给犹太人的除了干活,就是享受。犹太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犹太商人是天底下最有生活智慧的商人。犹太人认为,生活中无论遭遇到何种困难,都要让自己享受生活的快乐。几乎所有的犹太先知们都无一例外地鼓励人们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寻找幸福美好的生活。探询犹太民族享受生活的智慧,有助于破译他们的经济神话。
民以食为天: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
——《摩西的书》
如果要去问犹太人:“你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就会回答:“人生的目的当然是能随心所欲地吃到美味食物!”你听到后一定会大吃一惊。
难道他们的人生目的真的就是为了“吃”吗?这太令人不可思议了!我们平时在吃饭的时候,也许会把一天的不快乐或是把一天的忧愁都向大家说一说,好发泄一下。可是犹太人不这样。他们在餐桌上用餐时是绝对不谈不愉快的事情的,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用餐时愉快的气氛,使之不能充分享用佳肴美味。他们用餐时,娱乐、艺术、名胜古迹、动物、植物、天下大小趣闻等均可列入谈论之列,但有关政治及战争、宗教迫害的话题是绝口不谈的,因为这些话题往往会引起争论。还有,猥亵的话题也是避而不谈的。他们在吃饭时一定尽量放松心情慢慢地吃,以便在吃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把一切烦恼都暂时置于脑后。
很少人会以吃当做一生的目标,可是犹太人却把“吃”作为了人生的目的,所以他们认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不过一天中最重要的是晚餐,他们花在晚餐上的时间至少两个小时以上。他们总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毫不吝惜地花在吃上,而为了吃好,他们就必须拼命去赚钱。没有钱,哪能吃好?怎能享受人生的乐趣呢?
精明的犹太人:
神给予了我们看透一切的智慧。
——《摩西的书》
大家提起犹太人,都会说他们特别精明。他们怎么精明呢?下面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下来。贷款部经理问:“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只见面前这位犹太人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戴着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简直就是要多富有多富。
犹太人说:“我想借些钱。”
贷款部经理说:“好啊,你要借多少?”
犹太人:“1美元。”
贷款部经理:“只需要1美元?”
犹太人:“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贷款部经理一面看着犹太人一面说:“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犹太人:“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说着,他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犹太人:“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贷款部经理:“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犹太人:“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贷款部经理:“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您。”
犹太人:“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可是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富翁,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要是你想借30、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犹太人:“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另一个让证券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为了借款而抵押,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肯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能够钻这个“空子”,转换思路思考问题,这就是犹太人的“精明”。
来自犹太人的自嘲:
曾有人说,假如犹太人在家里打个喷嚏,世界上的多数银行都将“感冒”;如果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就可以应付国际股票市场。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理财,而又不怕被人叱责为“言利小人”的民族。
敬钱如神的他们始终都把赚钱看作一种正常的生存手段,但是他们既没有葛朗台般爱财如命的贪欲,更没有想赚钱又羞羞答答、畏畏缩缩的虚伪,而是伸手拿钱之际眼睛看着下一桩更有前景的生意,钱赚得干干净净,平平常常,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态,犹太商人做生意才会表现出出奇的神闲气定、随意自如,也出奇的精明而又有运气。
犹太人对精明之人是极为推崇的,就如崇拜知识和财富一般。精明之人不仅不被人唾骂和嫉妒,只要是好点子他们就可以大胆实施,而且即使失败了也绝不会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成功了也不用故意“大智若愚”,担心“枪打出头鸟”。
当你对一个百万富翁说“你是一个穷光蛋”时,他很有可能笑着回答说:“对,我是一个大穷光蛋。”因为富有对于他们已经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而他自己也“富”到了不怕别人说“穷”的地步了。
相反,如果你对一位刚刚摆脱贫困的暴发户说:“买不起就别买!”他会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并且很可能会“非买给你看看不可”。因为“富有”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实身份的筹码,这些人还是在靠财富来显示个人的魅力,还没有达到凭个人品格增值自己的财富的阶段。
其实敢于嘲笑自己的人却是一个自信的人,而自信的人也是一个具有较大包容度的人。包容不仅仅在于兼收并蓄,而且更在于藏污纳垢。所谓兼收并蓄即在自嘲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弱处,吸纳别人的长处,但并不会由于弱处的存在和自嘲的行为而妄自菲薄。所谓藏污纳垢,即能容伟大,亦能容渺小;能容高尚,亦能容卑贱;能容美丽,亦能容丑陋。一个人的高大或矮小、崇高或卑微、卓越或平凡只有在比较之中才能分辨。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则显得不那么精明,因为中国人是一个最讲“海量”的民族。但是在利益与金钱的问题上,中国人的幽默却带着几分神圣和正经。因为孔老夫子曾被后人强加上了“罕言利”的“桂冠”,所以所有想表明自己是君子而非小人的人,对“利”字和“钱”字都退避三舍。面对金钱,中国人编出的是自勉的故事而非自嘲的笑话。
中国历史上传说,当初钱币的铸造就是加进了孔老夫子的理念。孔子说做生意的人外表不得不圆滑,但内心则一定要方正,所以钱被铸成外圆内方状,并被尊称为“孔方兄”。先做人、后做事原本是美德,然而做过了火头,就变成从“君子正人”开始,又做回到“正人君子”了。
一个过于呆板的民族,也是一个少有商人气质的民族;一个缺乏智能的民族是一个物质上也不会富足的民族。然而,在一个民族中,如果投机战胜了精明,精明也就会变得只“精”不“明”了。商人要精明并善于把握机遇,但是绝不能有“投机情结”,更要谨防“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精明得厚重,朴实得灵活,这才是现代商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气质。
抛弃无谓体面,才能认识人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人名叫霍伊拉,一天晚上10点左右,他正打算上床睡觉,突然有人敲门,出去一看原来是富凯尔博士,他一进门便说:“我刚才在小摊上喝了一碗枸杞汤,也就是在上次你介绍我吃的那一家。”霍伊拉打了一个呵欠,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值得讲的呢?”富凯尔博士显然没有留意到霍伊拉的疲倦,还是自顾自地说:“我告诉你一个有趣的发现,刚才去喝枸杞汤的人只有我一个,我便和摊主聊起天来。他向我透露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他说他原来在大学是专攻化学的,毕业后曾在某公司任化学技师……”
“真的?”霍伊拉惊讶地问,“那他为什么不去做化学技师,而要摆小摊呢?”“是呀,当时我也觉得奇怪,他说他有一天在公司工作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不过是像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一样任人摆布,觉得毫无趣味,便提出辞职,于是自由自在地摆起小摊来了。”“他这样做,难道不会让他太太和子女们在朋友面前感到不体面吗?难道他的自尊心就没有一点受损吗?”富凯尔博士说:“我今天晚上这么晚跑来,目的就是要改变东方人体面的旧观点。中国有句俗语:‘打肿脸充胖子。’这句话深刻地表露了东方人是非常注重体面的,不少人为了体面,吃了许多苦头,却不知反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一般人混为一谈。犹太商人在生意难以成交的情况下,有时会用适度的话来刺激对方的自尊心,从而俘虏对方。
犹太商人韦森有一次和一位办公室经理谈打印机生意。那位办公室经理很想买,但害怕他的上司会批评他,于是这桩生意一拖再拖却毫无进展。后来韦森看清楚了,决定利用他的骄傲去消除他对上司的恐惧。于是,当韦森又一次拜访他时,故意拍了一下他的字模打印机,用全办公室的人都听得见的声音说道:“T型福特!T型的!”那位经理问道“你说的T型是什么意思?”韦森说道:“没什么,T型福特是过去盛极一时的汽车,正如你的点式字模打印机一样。但今天,它只是一个过了时的怪物!”
这深深地触动了那位经理,他坐在那里陷入深思。两天后他打电话给韦森说,他想用激光打印机代替他原来的那部点式字模打印机。虽然说是为了刺激对方的自尊心,但是刺激的话也要说得巧妙含蓄一些。有的商人在顾客放弃购买离开前会说出“买不起就不要买”之类的伤害感情的话,这是毫无意义的,顾客听了后下次肯定不会再到你这里来。
就像那位卖枸杞汤的人,起先在公司任化学技师,可以说相当体面,但是一个月薪水才10万日元,生活非常拮据。自从他辞职摆小摊以后,每月平均可挣到30万日元,生活已大见改善。这样他太太和子女们在朋友面前怎么会感到不体面呢,而且他的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中国人说‘富贵’,而不说‘贵富’,确实是很富有人生哲理的:人只要先富,然后才会得到一般人的尊敬。
但是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如不勇敢地面对现实,却一味顾虑体面问题,弄得很多正当赚钱的生意都不敢去做,害得妻子儿女都挨饿,演变到如此困境的时候,还有什么体面可言,还有什么自尊心可言,让一家老小都害得挨饿,那样难道自尊心真的不受伤害吗?所以说,真正懂得顾全体面的人,要先暂时把体面放下,无论什么事,只要是正当的,能够赚较多钱的,就要不顾体面去做,等成为小富,或中富,甚至于大富之后,那时大家都来向往你了,在那时,也就更加体面了。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最爱面子,讲“行头”。过去男人们头发长了,去理发店简单剪短就行了,女人们则是不管长发短发,只是很随意地弄两下子。后来大家都开始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己的脸型特征等来要求理发师们,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发型。不仅考虑到美丽,还要健康、休闲,甚至还要考虑那说不清的“品位”。
“面子”算什么,有利就一定要争。商人们都重利,而犹太人也毫不例外,甚至更为注重。他们以“变脸术”去争利,从来不会有半步的退让。怎么讲呢?犹太人会慷慨大方地把笑容“赠送”给他人。但是,在金钱问题上,犹太人会擦亮眼睛,高度警惕地瞧着,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们的笑能预示商谈的圆满顺利!一旦进入角色,多半会是斤斤计较。
在商定有关价钱问题时,紧盯金钱的犹太人,态度非常认真。犹太人对每个有关价钱的问题,都会深思熟虑。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及契约书的形式等,也细致入微。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毫不含糊,即使谈得发生激烈的争吵也不会退让。犹太人绝对不可容忍的就是敷衍了事,马虎大意。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他们的一贯作风是必须深究到底,及时决定之后才肯罢休。犹太人在探讨问题、辩论是非之时是无“面子”之说的,他们不论对方是何人,对的就是对,错的就是错,丁是丁,卯是卯。有时辩论演变成相互谩骂而纠缠不清。在商谈时的第一天很多时候都是不欢而散的,更不用说商谈出什么圆满的结果。犹太人在争吵后的第二天,一改昨天的态度,依旧笑容可掬地前来晤谈,这一点不能不令你感到惊讶。他们态度转变之快,实在令人叹服。不过,商谈中他们还是以利益为重,始终不会做出丝毫的让步。犹太人的“变脸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理智,足以战胜一切。在利益为头,“面子”算什么,值多少钱?因此,为了“面子”,不值得放弃商谈或浪费时间来拖延商谈。
西方人更强调自尊心和尊严。而中国人因文化传统更注重面子,乃至在权衡时,会顾面子而损尊严。
其实,面子是给人看的,尊严是活着的理由;面子是人际关系的要义,尊严是个性张扬的基础。一般重群体的文化优先考虑面子,重个人的文化则以尊严为首。重群体的文化不只是中国文化,犹太人就很讲究。
比如说“圣经”里有个女的嫁了七次,又有女的在行淫时被抓,都受到社会的巨大压力,“没脸见人”了。耶稣不这么看,他首先强调的是个人的得救,心灵的平安,他主张给这些妇女和“瞧不起”她们的犹太人上一课,叫他们首先看到自己,再看别人。所以他说,“你们所以错了,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不晓得神的大能吗?人从死里复活,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他叫那些可以依据犹太传统用石头打死行淫女人的人们讪讪地走了。他让每个得救的基督徒都有说不完的快乐,让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了认可。活着为了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就为了个面子而活,累,有时还吃力不讨好。还有人是以监督别人面子为己任,更是有趣。
物极必反,过分的张扬个人,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失当。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不给人家面子”。遇见过一个想说啥就说啥的,大伙儿相聚的时候,横空一句,要么扫兴,要么破坏气氛,要么别人都看见都明白就是顾全人家面子才不说的,他/她偏要说。在绝对支持“有一说一”和“实话实说”的文化里,这些人还有生存的空间。也许换个地方,这些人就会和大家格格不入,成为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