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九章 批评他人可以很艺术

人们做错了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出于自尊一般不愿坦白地告诉别人。如果有人主动指出他的错误,他往往也会找出种种理由加以辩解。被人批评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件难堪的事,所以,批评他人一定要斟酌用语。批评不是目的,使对方从中受到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批评时一定要使对方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对方

一位企业家有一次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时,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头顶上正好有一大招牌,上面写着“禁止吸烟”。企业家没有指着那块牌子责问,“你们不识字吗?”他的做法是,径直朝那些人走去,送给每人一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工人们立刻知道自己违犯一项规则,因为他对这件事不说一句话,反而给他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并使他们自觉很重要。

这种巧妙的暗示所带来的效果远远强过言辞激烈的指责,因为后者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逆反心理,即使他们表面上看来是平静地接受了。

没有哪个领导人在他的领导生涯中从不曾有过极想发火、大骂下属的冲动,否则就必然意味着他不是一个热爱工作、敬岗敬业的人。但事实上却并不是每一个领导人都真正狂风暴雨般发作了,这便是领导技巧上的最大区别。

大多数领导在责备其下属的时候都是“对事不对人”的,那种动辄肆意责骂,把自己心中的闷气全然发泄在下属身上,或者随意发号施令,毫不考虑下属感受的领导毕竟是少数。但为什么几乎90%的人都声称他们接受不了,甚至对上司曾经给过他们的某些批评终生耿耿于怀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的上司没有学会批评人,不能以一种很平和、很巧妙的姿态完成对下属的训导。

“我一点也不怪你有愤愤不平的感觉,如果我是你,毫无疑问,我也会跟你一样不快的。”如果以这样一段话作为批评的开始,相信任何一个下属都会乐于接受你的批评,因为它显出了你百分之百的诚意。容易让人感觉你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与他共同做着一件很崇高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喜欢为自己做的事找个动听的理由。在作自我评价时,也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因此,做上司的如果想要下属顺着你的指挥棒走,就要挑起他的高贵动机。

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事,通常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真正的原因,另一种则是听来很动听的原因。”人人都明白那个真正的原因,却又不由自主地喜欢想到那个好听的动机。因此,要让下属既接受你的批评,又能收揽人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批评他们的同时,挑起他们的高尚动机。

很多上司在开始批评之前,都先真诚地赞美对方,然后一定接一句“但是”,才开始批评。例如,要改变一个下属工作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最近工作上有很大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办事再努力点的话,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马上,他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你就无法实现要改变对方工作态度的目标。

其实,只要你把“但是”改为“而且”,问题就能轻易解决。“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工作表现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以后再接再厉,你的工作表现成绩就会比别人高了。”这样,约翰会接受这种赞许,因为没有什么失败的推论在后面跟着,他已经间接地知道自己需要改进。

所以,要批评一个人又不伤感情,不引起憎恨,那就不防间接地,用暗示的方法提醒他注意自己的错误。

和风细雨地指出别人的不足

人人都喜欢表扬、称赞,批评总是令人难堪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错误而不指出,甚至还去随声附和,那将会是件非常令人难过、不安的事情。

因此,要摆脱“说”还是“不说”这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需要掌握批评的技巧。批评是交际中最难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要考虑时间、地点、对象等多种复杂因素,其宗旨是要照顾对方的自尊心,力求不伤害对方。

要使对方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批评者从细心挖掘错误的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从而帮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

有一天一大早,某部门科长见到他的女秘书,便夸她:“你昨天拟的那份报告很好,我很喜欢。”那位女秘书听了受宠若惊,很高兴。这位科长又不慌不忙地说:“不过,要是没有错别字将会更好,今后打字的时候多留点心。”

这位科长的方法值得效仿。它就像裹上糖衣的药丸,先让人感到甜,容易一下子吞到肚里。这样,药物进入肠胃之后再发生作用。病人既不会感到药苦,又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在讲究说话艺术的今天,良药未必苦口,批评也要讲究方法。态度强硬的批评往往事与愿违,即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自尊心严重受挫,他也会强词夺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欢而散。因此,学会和风细语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好处多多!

伏尔泰曾有一位仆人,有些懒惰。一天伏尔泰让他把鞋子拿过来。鞋子拿来了,但上面满是泥污。于是伏尔泰问道:“你早晨怎么不把它擦干净呢?”

“用不着,先生。路上尽是泥污,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子又会和现在的一样脏了。”

伏尔泰没有说话,微笑着走出门去。仆人赶忙追上说:“先生慢走!钥匙呢?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

“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反正两小时以后你又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伏尔泰巧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仆人的懒惰。如果他厉声喝斥他,命令他,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另外,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对其进行批评。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做到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的作用。

在一个宴会上,一位好吃懒做、肥胖出奇的夫人,问身材瘦小的萧伯纳:“亲爱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办法吗?”肖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我倒是知道一个办法,但是我怎么想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外国话呀!”

萧伯纳这种含蓄委婉,柔中带刚的批评方式,针对性极强。

总之,批评应以教育为目的,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从而使对方诚心实意地接受。

用赞美代替批评效果更好

人总是喜欢挑剔批评别人的短处,却很少看见他人的长处。如果你想真心地帮助别人,不妨用赞美代替批评,用鼓励代替抱怨。这样会使对方在潜意识里坚定自己成功的信念,同时他在内心里也有了反省的时机。

心理学家史基诺经由动物实验证明:“因好行为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学习效果亦较佳;因坏行为而受处罚的动物,则不论学习还是学习效果都比较差。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个原则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结果。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怨恨。”另一位心理学家汉斯·席尔也说:“更多的证据显示,我们都害怕受人指责。”因批评而起的羞愤,常常使员工、亲人和朋友的士气大为低落,并且对应该矫正的事实状况,一点也没有助益。

“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这不但是教育上最好的方法,这也是做人处事最妙的高招。人与人相处,产生摩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因为责备太多,给予鼓励赞美太少。所以部属离去、朋友疏离,这是为人处事最大失败。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相处的人们,并不是绝对理想之人,而是充满情绪变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一群。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并不擅长交际,但后来却变得富有外交手腕,善于人应对,因而成了美国驻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诀是:“我不说别人的坏话,只说大家的好处。”

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会批评、指责或抱怨别人,但是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修养和自制的工夫。常听到周围人抱怨:与朋友交往抱怨朋友不讲义气;乘坐公交车抱怨人多拥挤;购物抱怨营业员的态度冷冰冰;工作抱怨上司没有人情味;回家抱怨妻子没有做饭、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总是看到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其实,如果换一种心情看问题,将抱怨换成赞美,生活将是另一个天地。

有位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因为工作关系,必须时常出入邻镇那家邮政所,并与该所某服务小姐经常接触。由于频频打搅,服务小姐虽未曾对我横眉冷目,但也从未给过好脸色,总是满脸不耐烦。

两个月后,我遇到以前关系相当不错的老邻居,言谈之间,得知我的邻居竟是那名服务小姐顶头上司。我赶紧把握住眼前机会,狠狠在邻居面前数落她一顿,发泄心中长久的不满,同时请邻居将我的不悦传到她的耳中。

第二次我再到邮政所办事时,她的态度果然大有改善。前脚才刚进门的我,被她史无前例地奉茶问好,吓了我一大跳。她还从抽屉拿出一本有利于我办事的书递给我,主动表明借我带回好好阅读。事后我将她态度改善情形告诉邻居,感谢邻居把我埋怨她服务态度太坏的话转告她,让她痛改前非。

“不!我并没有把你的原话告诉她。”邻居大出我意外地说:“其实我说的话正好相反,我告诉她你相当欣赏她的服务态度,因为很少有人能和颜悦色忍受你三番两次打搅而不发脾气。”

邻居一席话,让我当场愣住,惊讶于将抱怨的话换成称赞,竟有如此效果,而且还事半功倍。显然用赞美语言远比埋怨来得更令人动容!此事,不禁让我想起卡耐基曾说过的一席话:“用你的表情、声调和动作来表示他犯了错误,你这样的表示就好比是当面告诉人家,他错了。但是你能够当面对着他说出他的错误吗?决不可!因为这样做会伤害了他的自尊、判断力和理智。如此,对方只会反击,也不会更改他的主张,即使用柏拉图或康德的理论去说服对方,也不会使他改变意见,因为你已经伤害他了。”

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批评责骂的方法。多想想对方的优点,将埋怨换成赞美,很少有人会勃然大怒或恶言相向。所以,我们应该把赞美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批评别人也要留足面子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因此,不管对什么人来说,面子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在批评对方时,也应该为对方留足面子。

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正在休息,一位监工走过去把大家臭骂一顿,说是拿了工资不该在此偷懒。工人们畏惧监工,当然是立即站起来工作去了,可是监工一走,他们便又停下来休息了。如果那位监工上前和颜悦色地说:“今天天气真热,坐着休息还是不停地流汗,这怎么办呢?朋友们,现在这项工程很重要,已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忍耐一下赶一赶好吗?我们早一点干完了,可以早一点回去洗洗澡,休息休息,你们看怎么样?”相信工人们会一声不响地、自觉自愿地去工作了。

有时候,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不适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可能因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敏感区,避免让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为止”。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成功地处理过一件类似的事情。

一次,丘吉尔和夫人克莱门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举行的晚宴。席间,一位著名的外国外交官,将一只自己很喜欢的小银盘偷偷塞入怀里,但他这个小小的举动,却被细心的女主人发现了。她很着急,因为那只小银盘是她心爱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对她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怎么办?女主人灵机一动,想到求助于丘吉尔夫人把银盘“夺”回来。于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克莱门蒂娜。

丘吉尔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语一番。只见丘吉尔微笑着点点头,随即用餐巾作掩护,也“窃取”了一只同样的小银盘,然后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里的小银盘说:“我也拿了一只同样的小银盘,不过我们的衣服已经被弄脏了,所以应该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对此话表示完全赞同,两人将盘子放回桌上,于是小银盘物归原主。

即使是手下人犯了错误,你不得不批评他,在批评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既要坚持原则性和斗争性,又要不伤害对方的面子,更不可口出恶语,挖苦讽刺,侮辱人格。

同时,还要做到情理结合,情真理切,特别是对落后者的批评,更要注意亲近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进步,以顾全他们的脸面,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用间接委婉的方法批评别人

批评是一门学问。运用间接委婉的方法批评一个人,既可以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为对方留足面子,又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

在座无虚席的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老先生。一个年轻人前后张望了一下,然后起身给老人让座。

老先生坐了下来,一声不吭,没有向年轻人道谢。

年轻人俯下身,装着倾听的样子,然后问老先生:“您说什么呢?我没有听清,麻烦您再说一遍好吗?”

老先生很奇怪,他抬起头,疑惑地说道:“我刚才根本就没说话呀。”

“我还以为您说谢谢呢!”年轻人笑着说。

年轻人说完,车上有人发出浅笑。但是,当老先生说出下面的话之后,浅笑立刻变成了哄堂大笑。

“年轻人,我误会你了。我还以为你是一位尊敬老人、不讲条件的模范青年呢,看来,我看错人了,我检讨。”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先不去评判他们谁是谁非,单就他们互相批评的方式来看,双方的表现的确称得上机智。他们用机智的话语,既指正了对方的错误,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在生活中,这种机智的批评,在被批评对象听来,虽然有一种被讥讽的小小的不舒服,但比起承受那种不留情面的批评,还是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善意的。

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指出对方过失,不会让对方感到太尴尬,因此,也不会遭到对方的反感,并且,对方在体会到你的善意的同时,会很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纽约一家大百货公司的老板弗兰克,平时就很喜欢采用间接委婉的批评方式,对犯错误的员工进行教育,并且,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掌握自己公司的动态,弗兰克每天都会去百货公司“巡视”一次。有一回,他一走进公司,就看到一位女顾客站在橱柜前,四处张望,然而,却没有一个营业员主动上前提供服务。弗兰克觉得奇怪,向四周一看,原来,她们都凑在一个角落处,嘻嘻哈哈地在开玩笑。

弗兰克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当即教训她们。他快步走到那位女顾客面前,微笑着为她介绍起她所看中的商品的特性,然后把她挑选好的商品交给营业员包装,接着,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营业员看到这种情景,都非常惭愧,马上各就各职。

从上边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弗兰克这种只以自身行为为榜样,而不进行语言批评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谆谆教导都更具有震慑力。

因此,如果你想使自己的批评收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首先就得让对方把你的建议听进心里去。而那种不顾对方的感受,任由自己一吐为快的批评方式,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的。

尽量避免正面批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者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在别人犯了错误,你不得不要求对方改正时,千万不可直截了当地指出,而应该采用委婉的方式,对对方进行暗示,让他明白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并自觉地改正。这样,既可以使对方避免尴尬,也可以使你的建议能够更好地被人接受和执行。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中,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

站在一旁的服务小姐看到这一切,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微笑着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令我们非常感动。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中国大酒家,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你,并按照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薄上,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那位外宾一听,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于是,他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还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

说完,哈哈大笑,并取出内衣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递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在这个例子中,服务员就是用委婉暗示的方式,使外国客人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在服务员的提示下,找到了改正错误的方式。服务员这样做,既让对方改正了错误,又让对方保持了应有的尊严和风度,因此,不愧为一种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有个宾馆的服务员捡到一块名牌手表,拒不缴公,并且,她自认为样做并不犯法。这件事情让酒店管理员知道了,就过来问她:“请你帮我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不劳而获’呢?”服务员觉得很奇怪,就说道:“您难道连这个都不懂啊?它不就是说一个人不经过劳动,就占有劳动果实吗?”

接着,管理员又问道:“那么,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是不是‘不劳而获’呢?”

女服务员听到这些,无言以对,把手表递到了管理员的手中。管理人员接着教育他的下属,拾物不缴公虽然不构成犯法,但却违反了社会公德,而作为一个服务人员,是不应违反社会公德的。

管理员正是通过巧妙的暗示的方法,对犯错误的服务员进行了教育,并且,这个教育恰到好处,既让服务员改正了错误,也保全了她的尊严。

因此,在我们试图使别人改正错误时,不妨使用一下这种暗示的方式,只要使用的巧妙,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批评于旁敲侧击之中

在与人沟通时,既要善听弦外之音,还要会传达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奥妙的人际关系。老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之人无须多言直语,即让你心里明明白白。并且,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表明自己的不满,要比直接说明效果要好得多。

生活中,正面的批评劝告往往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不妨独辟蹊径,调换个方法来劝说,从侧面打开缺口,或许能事半功倍。旁敲侧击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好方法。旁敲侧击法一般多以人与人的感情为媒介,以人对新事物的兴趣、注意力或以列举有关事例为突破口,对其进行攻心。

荷兰物理学家彼得·塞曼,大学一年级时十分贪玩,物理成绩也不好,被人称为浪荡公子。为此,他的母亲很伤心。为了劝告儿子,她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他们的家乡位于西海岸的一个半岛上,自古以来常被大海淹没。1860年5月24日午夜,家乡又遭到了大海的侵袭,一个孕妇在孤舟上漂流了几天几夜,产下了一个男孩——彼德·塞曼。幸亏乡民救助,母子二人才平安无事。接着,母亲不无悲哀地说:“早知塞曼是个平庸的人,我当初就不必在海浪中拼搏努力了。”塞曼听完母亲的话,羞愧万分。从此他改掉坏习性,努力学习,最终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些女孩子喜欢动不动就生男友的气,以显示自己有个性。如果这个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是兄长的娇妹妹,就更是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不满。有些痴情的男孩子因为自己的某句话引起女友的不快,生怕得罪自己的“公主”,会忙不迭地赔礼道歉,更有甚者会贬低自己请求原谅,以示对恋人的忠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你可以采用“柔性敲打”的方法让对方自己觉悟。

某局长的千金小徐和本单位的小李谈恋爱时总是显示出某种优越感,因为小李是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分在局里做科员,没有什么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对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流露出看不顺眼的情绪,并不时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吃过晚饭后,把小姑子叫唤得团团转,又是叫烧水又是让拿擦脚布什么的。

小李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他借机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当徒弟嘛!你现在加紧培训一下也好,等将来你嫁到别人家里,也好摆起师傅的架子来。”小李这么一说,小徐当时似乎听出了什么,过后不得不在小李面前表示自己有些过分。

小李不失时机地用“要当师傅先学徒弟”的俗话来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冲突。即使对方当时略有不满,过后也会有所感悟的。

需要说明的是,交际情境并非都由自我选择与设计,如果是由对方选择和设计的,就要注意交际的情境意义,做到准确理解,灵活应变,防止劝告或批评的被动与失误。

以退为进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当对方犯了错误而我们希望他们改正时,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或者声色俱厉地指责,不如用表扬的方式,让对方在羞愧中自己改正。在陶行知做校长时,有一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使一个顽劣调皮的学生王友自动认罪,主动请求校长处罚自己。

有一天,王友在下课时,在教室里用泥巴砸同学们,这件事正好被从此经过的校长陶行知看到。陶行知当时并没有批评王友,而是让他下课后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去。

放学后,王友心惊胆战地来到了校长办公室,低着头,一言不发。这时,从外边进来的陶行知连忙塞给了他一块糖,说道:“来,奖给你一块糖,因为你准时来到,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很小心地接过糖果,不知道校长到底要干什么。

就在他疑惑的时候,陶行知又塞给了他一块糖,说道:“再奖励你一块糖。当我不允许你再打同学时,你马上住手了。你这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此时,王友手里拿着两块糖,更加不知所措了。

“再奖励一块。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善良正直,有跟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说着,陶行知又塞给了王友一块糖。

到了这时,王友既为自己砸同学的过失内疚,又为校长这种尊重人格的教育方法感动,他哽咽着说:“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样,我也不该打人,何况……他们不是坏人,他们是我的同学啊。您就……打我两下惩罚惩罚我吧……”

陶行知听王友这么一说,微笑着说:“你能够正确认识错误,再奖励你一块。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看我们的这次谈话也应该结束了吧。”

说完,他快步走出了办公室,留王友一个人在那里发愣。

在这个例子中,陶行知想要让王友改正错误时,不仅没有批评对方,反而是用以退为进的方式,采用表扬的方法,令对方自动认错。

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很多道理,比如,不准打人,不准辱骂同学,要尊重师长、老人之类的道理。因此,生活中很多人在这方面犯错误,不是他们不懂,而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引起的。在对这些人进行说服教育时,不必给他们讲大道理,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反感,反而不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表扬他们,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该不该受表扬,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它能够让对方在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的基础上,接受我们的批评教育。

让对方从批评中受到教育

在工作中,下属有过失、犯错误在所难免,与之相对,上司要及时批评指正,以免给工作带来不便。但批评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下属在批评中受到教育。因此,作为上司,就要本着教育的目的来批评下属。

1.批评要把握时机

掌握事情发生的时效,在人们记忆犹新之时提出批评。假如你在事情发生几个月以后才提出来,这时人们的记忆已经模糊,你的批评反而容易给对方留下“偏颇不公”的印象。

一个人心平气和时较能以客观立场发言,此时就是谈话的好时机。

另外,批评需要一定的前提:

首先,批评和接受批评的双方应该以足够的信任为基础,如果无法取得对方的信赖,即使所的见解确实言之有物,见解精辟,却依然无法令对方折服。

其次,批评者必须有纯正的动机和建设性的意见,在进言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对方,而且确能发挥实际效用。

再次,你和被批评的对象之间有足够的关系,构成批评的理由,而你又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自己的看法。

真理并不是任何人所能垄断或独占的,当我们观察别人时,总免不了以个人有限的经验和一己的需求作衡量尺度,难免失之偏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提出批评之前,先请教第三方,使你的言论更能切合实际,合乎客观。

2.批评要因人而异

由于经历、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不同的人对批评的承受力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上司,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比如,对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做自我批评的方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评法;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思想麻痹的人应采用警示批评法;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等。在进行批评时切忌方法单一,生搬硬套,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要求细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对于个别现象就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谈话,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

对下属的粗暴批评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员工听到的只是恶劣言语,而不是批评的内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服和哀怨。这就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批评时要注意含蓄,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错误;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错误等。

3.批评于表扬相结合

要学会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防止只批评不表扬的错误做法。在批评时运用表扬,可以缓和批评中的紧张气氛。可以先表扬后批评,也可先批评后表扬。

欧美一些企业家主张使用“三明治”批评方法,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儿的食品,故以此为名。

在批评的时候,讲对方的长处,既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又表明上司对下属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

4.批评要带有目的性

你所批评的事项,最好是对方可能再犯,而实际上又可以纠正的错误。假若同样的事件或错误不太可能再发生,那么在批评之前,最好先三思而行。另外,假若对方所犯的错误,是他个人所无法纠正或弥补的,那么你的批评反而有害。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