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既培养了企业经验,也为各行业自主创牌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近几年来,“模仿秀”的节目,层出不穷,“明星模仿秀”更是花样百出,在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同时,既娱乐了观众,又秀出了一批像“小华仔”、“赵本山”等因模仿明星而走上另一种成功道路上的人。……可谓风靡天下。
温州商人致富之谜
近几年来,温州人已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人群体。许多温州商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很难相信一个总人口不过700万的地级城市,在没有任何政策、区位、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却在短短20年的艰难摸索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品牌,比如“正泰”、“德力西”、“红蜻蜓”、“康奈”、“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等,他们在快速致富方面有哪些秘密武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在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国家补助时,温州人就已经设法自己谋出路了。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搞家庭工业,四五个人,两三台机器,即可开工生产。由于当时工厂规模小,不仅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也很低,根本谈不上什么研发能力,但温州人脑子活,又肯钻研,既然研发没有条件做,他们就做改新,别人的东西拿来拆装琢磨一番,就可以自己画图纸,做模具,模仿得惟妙惟肖。
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巴黎时装或意大利时装,那些模特身上穿的最新潮的时装,用不了多久,在温州市场上就会出现样式相似的时装,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销售到全国各地。据说他们的做法是,委托国外的亲戚在服装节后,马上以高价购得新产品,乘飞机带回温州,连夜拆开,从里子到面料,从领口到袖口,从口袋到门襟,一一解剖,然后将式样图交给大师傅做出样板,交给裁剪部门。没几天,崭新的样式便可投放市场。
通过模仿,温州企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与一些基本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温州人善于仿制。小到钮扣、打火机,大到皮鞋、服装流水生产线,他们都能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有人将温州商人这种“群起仿效”的做法称为“蜂群现象”。
温州产的打火机风靡世界,就是克隆成功的例子。
1985年初,一些旅居海外的温州人回乡探亲,流行馈赠日本打火机给亲戚。这种小巧玲珑,一打就冒出蓝色火焰的打火机在当时要卖三五百元人民币。一些机灵的人动起了脑子,他们将打火机拆开,一个个零件仔细研究,他们想仿制这个新产品,然而关键的电子打火器却不是轻易能仿制成的。温州人来到当时电子业最发达的上海,从光明打火机厂了解到“猫眼”打火机的电子点火装置中的4.7伏电容器,其低损耗技术当年为日本松下公司所独有。在光明厂他们还获知,东风电器厂刚在一个星期前攻克了这一难题。因为有了国产的4.7伏电容器,世界畅销的这种时髦的“猫眼”打火机很快在温州生产问世了。
“猫眼”问世不久后,李坚购买了一个日本防风打火机,并将其拆下反复琢磨,最终发现打火机的外壳是“锌合金”通过压铸而成。他与几个朋友买来相关设备和材料,经几个月努力,不再冒明火的日本防风打火机出现了。这种打火机的外壳不是冲压而成的,连手工制作也难以达到如此精致。被称为温州第二代打火机的“王中王”防风打火机,就是温州人李坚的仿真之作。
温州的能工巧匠从模仿起家,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生产加工体系,如今温州每天有3种新款打火机问世,年产打火机5.5亿支,有大小打火机出口厂商3000多家,打火机款式超过1万种。其中周大虎的大虎打火机厂最为出名,他在1992年就拥有了温州打火机企业第一个注册商标:“虎”牌商标,开始批量生产质优价廉的“虎”牌打火机。
1993年末,德国商人英塞尔在美国纽约大商场购物时,无意间在琳琅满目的打火机柜台中发现了一款标明中国制造的“虎”牌打火机,其外观毫不逊色于日产打火机,但价格却低三分之二。英塞尔到北京,询之到“虎”牌打火机制造厂后,又赶到温州,向制造者周大虎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由他出资金,出技术,将大虎打火机厂改造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制造名叫“SOLO”的国际品牌高档打火机,专用来点雪茄。周大虎同意定牌生产,但不同意改变企业性质。英塞尔最后同意了周大虎的建议,并聘请韩国的打火机高级工程师直接指导大虎厂的定牌SOLO打火机的生产。大虎厂仍保留生产“虎”牌打火机,其份额不低于70%,英塞尔拥有大虎厂欧美地区的产品代理权。
1994年,仅一年时间,大虎打火机厂生产出了国际品牌SOLO雪茄专用打火机,并使大虎打火机厂成为全国惟一一家经外经贸部批准的,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打火机企业。1995年春,日本最大的生产打火机企业——日本广田株式会社社长广田良平作出了痛苦而明智的选择:放弃在本国的生产而转移到中国去。经过两年磨砺,大虎厂定牌生产了广田公司的产品,接着又接下了美国百年历史名牌Colibri Ronson的定牌生产。与此同时。“虎”牌打火机也跻身于世界名牌打火机行列。
事实上,模仿几乎遍及温州各行业的前期阶段,譬如皮鞋仿意大利,服装仿法国,打火机仿日本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企业经验,也为各行业自主创牌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汲取精华;在模仿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模仿中寻找机会;在模仿中成长,亦成功于模仿。温州商人的致富武器——模仿。
克隆明星,打造百万身价
近几年来,“模仿秀”的节目层出不穷,“明星模仿秀”更是花样百出,在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同时,既娱乐了观众,又秀出了一批像“小华仔”、“赵本山”等因模仿明星而走上另一种成功道路上的人。
因模仿赵本山而竞相被企业邀请做代言的田彪,出生于1958年,与赵本山同龄,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曾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后在家仅靠养牡丹花挣钱维持生计。
凡是见了田彪的人,都说他像赵本山,田彪以为是玩笑话,每次都没有放在心上,只是一笑了之。有一次,他无意间翻阅杂志的时候,发现里边有一幅赵本山的剧照。他盯着赵本山的剧照看了半天,怎么看怎么像自己!他对着镜子把本来浓密的头发稍稍梳理到脑后,发现自己竟然和赵本山是那么相像!
于是,田彪燃起了决心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模仿赵本山的想法。开始的时候,他的南京口音怎么也说不出赵本山的味道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口音,他到音像店特意买来了赵本山的小品专辑,苦练东北话,两个月后,语音终于过关了,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之后田彪又模仿起赵本山的神态。赵本山的经典小品《卖拐》、《如此竞争》,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细心模仿赵本山的每一个动作,仔细揣摩赵本山的语气、神态、表情等。
“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田彪没有想到,就在他勤加苦练的时候,江苏兴化市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专程赶至南京,找到了正在苦练的“赵本山”,并诚恳的希望田彪能够做他们公司开发的系列保健品的形象大使,肖像印在产品外包装盒上,报酬为该产品纯利的10%。
田彪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他欣然同意。没过几天,印有“赵本山”形象的系列保健品在广州举办的全国保健行业展销会上,赢得了好评,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
之后,南京一家具城准备搞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为保证这次促销活动的效果,家具城老总决定邀请著名笑星赵本山到场捧场,经打听,请出赵本山至少需要数万元,而且还不一定能预约得上。与此同时,经家具城老总的一位朋友推荐,田彪这一次便以模仿赵本山为家具城广告做宣传,他也因这次产品,在南京“浮出水面”,成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
田彪因此尝到“克隆”明星而得到的甜头儿。一个念头油然而生:组建一个“明星”俱乐部。一天,他在买东西的时候,见几个年轻的女孩子围着一个30多岁的男人说个不停,本想去凑个热闹,上前一看,原来这个男子叫魏泽义,是个卖衣服的摊主,几个女孩觉得他像潘长江,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了起来。田彪正寻思找个有明星脸的人,跟他一起编织梦想伊甸园,这不就出现了。
在田彪的鼓动下,魏泽义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和他一起去参加了一场“走秀”活动。魏泽义的参与,让田彪体会到了两个人搭档演出的好处——两个假明星凑在一起表演的喜剧效果出奇的好!
“明星”俱乐部一天天地壮大,从一开始的“赵本山”、“潘长江”到后来的“巩汉林”、“郭达”、“殷秀梅”、“李宇春”、“刘德华”、“韩红”等明星脸的加入,他们所参加的典礼或演出也越来越多。田彪为达到表演效果最佳,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表演一两个拿手的节目,每次表演都博得满堂喝彩和掌声。
“明星”俱乐部是可以接演各种商业活动和做形象代言的,但绝不能用所相像明星的名字为旗号。可是不用所克隆明星的名字,别人又如何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呢?为此,田彪决定为每个成员取一个和自己所扮明星谐音的艺名:他自己取名叫“赵本三”,而魏泽义则取名为“潘常江”,赵晨莉的艺名叫“李玉春”……
有了团队,他们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在南京本市内的出场费是每人600元;在南京市郊区的出场费是每人800元;而外省的演出最基本的价位是每人1000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起步价,如果还附带其他的表演项目,则按另外的收费标准执行,而形象代言的广告起步价为2万元!加入“明星”俱乐部后,这些原本是平头百姓的普通人的收入比从前多了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甚至有的厂商,宁愿出百万元请其为产品作代言。
如今的“明星”俱乐部,生意越来越火,原本很平庸的人因长相的优势而“克隆”明星,从轻而易举的走向成功的另一条捷径。
他们以模仿为基础,单凭个人的力量和优势是不够的,也是不长久的,如果能集合多个人的力量与优势,往往能取得更大、更持久的成功。另外,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追着潮流走,获得持久的发展!
田彪和他的伙伴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即使你是个再平庸不过的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也很简单。模仿成功不仅是成功的一条捷径,在模仿中变通,创新自我,也可以从中找回自信。
麦肯竞相模仿,效益倍增
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的经营取得成功是毋庸质疑的。只要有麦当劳的地方,同样也会看到肯德基的身影。两家巨头快餐店,不论是经营哲学(一重质量,二重服务,三重卫生)、产品特色、形式装修,设计店堂都有甚多相似之处。
1990年麦当劳的中国第一家餐厅在深圳开业。这家已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8000多家餐厅的餐饮业巨头,目前已将他巨大的黄色“M”标志插满了中国各大中城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特许经营组织。大约每隔15小时,麦当劳公司就要开一家新的分店。其在全世界的餐饮行业中70%的餐厅是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开设的。但麦当劳在中国特许经营的模式却是慎之又慎。
特许经营是国际上最流行的商业经营模式之一,在美国,超过35%的零售业营业额来自特许经营。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全球的大部分分店也是采用了这一经营方式。号称“不从零开始”的肯德基,1993年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西安开店,到目前肯德基特许经营店已有20多家,其中13家集中在西安,而其余400多家肯德基连锁店仍是以独资和合资方式经营。
只比肯德基迟来中国3年的麦当劳,从产品形式及阵式上并不逊色于肯德基。在以肯德基为标榜的同时,从模仿中创新,迅速与其展开商业大战。
炸鸡战:1996年6月,麦当劳的“麦辣鸡翅”和肯德基的“香辣鸡翅”展开广告促销大战,此时的鸡翅已成为流行美食的选择,使消费者为之心动,纷纷踏至购买,麦肯两店营业额暴涨。
甜筒战:2000年夏,麦当劳的“圆筒雪糕”和肯德基的“脆皮雪糕”展开降价促销大战,结果又是双赢,两家都出现了为甜卷而排队百米的场景。
玩具战:战端一开财源滚滚,麦当劳、肯德基花样翻新乐此不疲。麦当劳刚推出各式各样的小狗“史诺比”,肯德基就抛出16款“山德士”上校,为了俘获儿童易变的心,麦肯两家大搞玩具兵团促销大战。
优惠战:暑假伊始,肯德基推出周一~周五的优惠早餐,原价13.5元、12.5元的两套套餐一下降为6元。晚餐更优惠,买一赠一。麦当劳很快跟进推出5~6元的早晚特价套餐、8元黑椒汉堡、飞黑椒汉堡套餐赠甜筒冰淇淋等。
相对肯德基、麦当劳战略竞争的大手笔而言,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策略却显得贫乏无力。同质化企业、同质化产品之间的竞争往往一不留神就变成了自相残杀的“肉搏”,最终陷入价格战的怪圈不能脱身。麦当劳与肯德基结局的双赢的竞争策略,留给本土企业的思考是深远的。
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竞争案例。尤其惨烈的是国内的家电行业竞争。从电视机、VCD到空调。竞争的战役一次一次打响,厂家们一个一个地倒下。最终存活者也是伤痕累累。这当中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他们都过多的跟随对手在行动。大家轮流采取了被动应战的姿态。比如在历次的家电价格战当中,几乎每次都是陷进恶性循环之中。为什么要打价格战,大家的回答惊人的一致,因为对手降价了。到最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被动应战的人。我们可以看到,麦当劳与肯德基则表现出了更为高明的一面。他们每一个都是主动的竞争者。麦当劳主动的将目标客户群向年轻人转移,肯德基在加速本土化的步伐。他们随时都在关注对手,但是他们从不盲目跟从,而是模仿对方的优势,补己之短。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得出,由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02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强之中,肯德基和麦当劳联手占据了十强中的8个席位。其中肯德基占有5家,麦当劳占有3家。单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餐饮市场上的顶级争夺已经变成了美国两个餐饮品牌的内战,这不能不说是对以“食文化”享誉天下的中国餐饮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
有盲点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我们可以从盲点中发现新大陆,在成长中及时变通。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麦肯在竞相模仿对方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从而达到相互盈利。他们在获胜的同时让我们意识到,模仿在成长中很重要,在竞争中更关键。模仿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在模仿对方优势的情况下,创造更新、更亮的突破点。
汽车模仿之绝——神似而形近似
如今汽车界模仿之风劲吹,从中到外,各种车型的模仿无处不在。尤其在我国,汽车市场持续升温,大小厂商竞争激烈,对于相对较弱的汽车厂家来说,模仿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按照汽车界的规律,完整地开发一辆全新轿车的外形需要投入几千万美元,周期至少四五年。适当地借鉴他人的成功之处对这些相对稚嫩的企来说,是起步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吉利汽车的前脸儿像奔驰一直不是什么秘密。但他们前不久推出的吉利豪情“少帅”却把这种“模仿秀”推向了极致。吉利“少帅”的大灯用的是“大奔”C级车的形状。从车头望去,像“大奔”的不仅有车灯,还有水箱格栅、车标,而且都经过了电镀处理,明光锃亮,颇有些豪华车的气派。原先镶嵌在引擎盖上的吉利豪情车标也像奔驰车一样被竖了起来。总之是越看越像“具体而微者”的迷你“大奔”。
双环来宝S—RV“PK”本田CR—V
最近,在国内低档SUV市场上,出现了一款很富有个性的车型。说它有个性,是因为其外形酷似国内比较畅销的进口车型本田CR—V。这款车就是石家庄双环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环来宝S—RV。
来宝S—RV和本田CR—V无论从车的整体造型,还是前脸后背,乃至灯饰、门拉手都极为相似,惟一不同的就是来宝S—RV的车身尺寸要比本田CR—V稍大一些,轴距也相应长一些。来宝S—RV的进气格栅采用了网格状,中间有双环的标志——两圈相套。侧开式后门上的后风挡不能单独开启,门拉手上方和外挂备胎上有汉语拼音“LAIBAO”标识。与本田CR—V相比,来宝S—RV尾部的立柱式尾灯采用了透明的灯罩,灯的形状为圆形和椭圆形,看上去更酷一些。
来宝S—RV的座椅和门内饰板采用了棕色斜条纹针织面料,与整体的浅内饰色调搭配比较和谐。相较而言,仪表台造型普通了些,而且做工也略显粗糙。车内还有许多人性化的设计,像前排座椅的椅背后都有折叠的小桌板,行李舱两侧以及行李舱门内侧都有储物盒。另外,来宝S—RV的座椅还可以拆卸或者折叠,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得到想要的车内空间。
配置方面,除了转向助力、电动车窗、遥控中控锁和电动调整外后视镜外,还配备了全自动智能空调、松下单碟CD音响、伟巴斯特电动天窗、前后雨刮和后风挡除霜装置并配备了MABS(机械式ABS),配置相对来说比较齐全。
雷克萨斯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熟知的凌志。据说,这个品牌的雏形最初是模仿汽车界的老大哥奔驰而来,没想到经过多年的积淀,雷克萨斯已经悄然完成了从模仿秀到与奔驰平起平坐,甚至转换成为超越者的角色。事实是,自从1989年在北美问世以来,雷克萨斯就变为了“豪华”的同义词,成为畅销全球的国际汽车品牌,其销量在美国市场的豪华车种类中排名第一。雷克萨斯GS430/GS300来中国的时间还不足一年,却成了街头的常客。
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广州车展上,更让我们大开眼界:双环来宝克隆本田CR—V;通田阁萝克隆大众:Polo;北京现代索纳塔下沉的车尾、线条分明、突出的行李箱盖与捷豹有“异曲同工”之妙;福特蒙迪欧的三角双色尾灯明显借鉴了奔驰S级的设计;比亚迪F3貌似丰田花冠;双环CEO公然拷贝宝马X5;丰田RAV4、飞碟UFO、北旅御豹简直就是三胞胎。
从吉利的模仿起家,丰田1989年推出的LexusLS400模仿奔驰S系取得巨大成功,到奇瑞QQ和双环S—RV大获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厂家发现了这条“终南捷径”,“模仿秀”水平比以往更高,基本上都不是“全盘照抄”,而是“局部模仿”,即在一些关键的部位进行模仿,以达到“神似而形近似”的效果,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它像谁,但又不完全像谁。汽车模仿秀风靡天下,火热进行。但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利用模仿节省时间,创造最大价值。模仿有绝招,对于不同行业有不同“模仿创新”,汽车的行业,就在于他们模仿的神似近而形似。
吉利从来就没有否认过是从模仿起家,但也并不说模仿是简单的“克隆”。吉利所说的模仿是个学习的过程,是吸取别人成功经验的过程。韩国车发展学习了日本,日本车发展学习了美国,而美国车发展学习了欧洲,这就形成了世界汽车创新发展的过程。你们说现在吉利车模仿了谁,是奔驰、是夏利,还是其他?要说有,它都有,说没有,它都没有,它就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吉利车。可以这么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吉利已完全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模仿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少走弯路、创新发展的过程。吉利确实从模仿起步,但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便跨越了一些汽车企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制造出中国价格最低的家用经济车型。
鲁迅说:“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该向人家学习时要全力模仿,吃透学透,但该放手时要毫不吝惜,果断独创,走出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模仿并不代表落后,相反,模仿使人进步。
百事从模仿中赶超可口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是饮料界的两大巨头,也是全球市场竞争上的对手。他们像连体婴儿一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看得见百事的地方,一定会有可口。同样的,只要买得到可口的地方,绝少不了百事的踪影,他们就是这般如影随形的宿敌。
可口可乐发明人潘伯顿,百事可乐发明人白布罕,在19世纪末几乎同时推出他们向美国专利局注册商标的饮料。经过一个世纪的竞争,可口可乐因为经营手法胜于百事可乐一筹,所以始终处于优势。在1950年以前是可口可乐的兴盛时期,它和百事可乐的销量是5:1,显然,百事可乐是远远落后于可口可乐。
就单从口味和包装上来说,百事跟可口有着太多相似之处,那么起初为什么百事会输给可口呢?落后于可口的百事并没有被竞争的失败所打倒,他开始沉思,决定标榜第一,从模仿开始奋起直追。
从1886年可口可乐喊出“畅饮可口可乐”的口号以来,大约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推出一句风行全球的口号。
例如:
1960年的“可口可乐,才是真正可乐”;
1970年的“心旷神怡,万事如意,请喝可口可乐”;
1980年的“微笑的可口可乐”;
最近几年所采用的则为“就是可口可乐”。不过,据说还有一句更新的口号,那就是“如此感觉无与伦比”。
创业100多年,行销网遍及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每天卖出6亿多份可乐,年营业额高达9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靠着这几句简洁响亮的广告,配合大量的宣传,而维持其市场地位的。
百事可乐看到可口的这几大优势,从中借鉴,起初效仿可口,相继打出口号“给有想法的年轻人”,当这句口号于1964年打响之后,在以后的20年始终不断地出现在百事可乐的广告中。这对战后婴儿潮成长,充满叛逆性的新生代来说,真是深入他们心中的一句话。百事同年的销量立该有所转机,由原来的5:1扭转为5:2。
面对百事的紧追不舍,可口可乐在电视广告中不断创新,力争第一。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1997—2002年一系列的春节贺岁片。运用很浓的中国味道来迎合中国人的口味,紧接着,可口可乐还就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入世大打广告宣传,使可口可乐俨然成了中国本地产品,从而达到了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效果。可口可乐的成功与其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也是分不开的,如张惠妹、谢霆锋等,起用华人新生代偶像做宣传之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售增长了24%。
可口的这一成功举措,百事看在眼里,想在心中。百事在模仿中不断跟进,譬如:1976年百事可乐发动了一个广告campaign,利用在电视广告中盲目品尝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比较二者的优劣,结果显示出喜欢百事可乐的人比喜欢可口可乐的人多。这项经过细心规划,自说自话、自卖自夸的创意,居然令媒体和消费者大感兴趣。《商业周刊》还选文叙述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攻击招架无力。当年就凭这项挑战使得百事可乐的销量在美国境内凌驾于可口可乐之上。
直到1989年,百事可乐再次又发动了一场全球性的广告攻势,这场攻势使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在市场上分庭抗礼的地位更加巩固。那就是请当时全世界最热门,最受青少年疯狂喜爱的歌星麦当娜拍了一部两分钟的广告片。这部片子同时在40个国家的电视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广告播映都选择各国晚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出现,所以据估计全球收看到首播的人数高达3亿人左右。全世界40个国家、同时有3亿人看到同一部广告片,这是开天辟地的创举,也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效果可想而知。
可口不仅在电视中投放广告,在网络中也展开大规模的宣传。可口认为网络能够创造出一个奇妙的世界,更能给消费者创造一个互动的机会。
可口可乐公司对网络行销的投入与日俱增,在目前人气最高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进入中国之后,可口可乐迅速与该游戏的运营商达成协议,双方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共向市场投入上亿元营销费用,双方的品牌、产品销售均在此次合作中得到显著提高。在可口可乐公司与《魔兽世界》的合同中,《魔兽世界》被定义为,可口可乐公司“碳酸类饮料,惟一合作的可多人同时在线的网络游戏”。
借助新浪网络平台(新浪网以每天1000多万的访问量,目前居中文网站的霸主地位,它将icoke制造的流行元素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成为icoke成功的重要因素),2005年6月11日,可口可乐和9个城市举行了主题为“要爽由自己,冰火暴风城”的嘉年华网络游戏。活动在全国超过50个城市展开,近3亿名消费者将有机会参与此次活动。整个活动都和网站互动同步进行,可口可乐相当于借助互联网和网游,为自己的企业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推广。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口可乐成为游戏的必须道具,流行元素的标志,从而实现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今,《魔兽世界》已经不再是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营销的惟一网游,同时加入的还包括《街头篮球》、腾讯。
可口的这一创举,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所惊叹的。
而百事也不甘示弱,后起直追。
在2000年这一年间,便有拉丁王子瑞奇·马丁、“小甜甜”布兰妮和乐队Weezer先后出现在百事可乐的广告中。从NBA到棒球,从奥斯卡到古墓丽影游戏和电影,百事可乐的网络广告总能捕捉到青少年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百事可乐的网络广告独具匠心,气势非凡的画面采用了有动感的水珠,传达出了百事可乐品牌的充沛活力。醒目的文字表达出百事可乐对北京申奥的支持。广告方案利用“渴望无限”和“终于解渴了”的双关语,将中国人对奥运的企盼巧妙地与百事可乐产品联系在一起,并与其他宣传高度一致。
百事广告采用复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表现电视广告,使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结合,突破网络广告的限制。
2000年8月至2000年12月31日,百事与雅虎进行合作。百事将在15亿瓶饮料瓶上印雅虎标志,并在全美5万家商店公开销售。同时雅虎将新开一专门网站PEPSISTUFF.COM。
百事可乐借助奥斯卡颁奖晚会,在Yahoo!网站上首映小甜甜布兰妮为其拍摄的广告片。为配合这次互动,百事公司买断了Yahoo!主页的所有版位,成为Yahoo!主页的独家广告商。在奥斯卡颁奖当晚,由Yahoo!网站揭开了百事可乐网络广告的面纱。
2005年6月22日20:00,百事可乐最新的电视广告“百事蓝色风暴,突破梦幻国度”在“盛大”网站首播,约3.5亿注册用户纷纷第一时间登陆一睹为快,盛大的服务器在1小时内突破峰值。
百事与可口的销量从5:1到1:1,他的赶超速度不得不令人折服。从模仿中出招,不出则已,一出惊人。
耐克之胜——模仿永不过时
当今世界上,有运动场的地方必有耐克和阿迪达斯。20世纪70年代初,阿迪达斯公司在运动鞋制造业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当时阿迪达斯、彪马和虎牌这3家公司共同组成了制鞋业的“铁三角”,其他公司很难染指。然而仅仅过了10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耐克(Nike)公司后来居上,在鞋业市场的产销额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成为世界制鞋业的老大,阿迪达斯市场占有率一度降到20%以下,风光不再。耐克的后来者居上,致胜之处何在?他战胜运动鞋业老大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
20世纪20年代阿迪达斯制鞋公司创立于德国,起初业绩平平,1936年,著名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在奥运会上穿着阿迪达斯制造的跑鞋,为德意志民族赢得了奥运金牌,同时也使阿迪达斯一夜成名。自此,阿迪达斯树立了“利用著名运动员和重大体育比赛展示产品的使用情况”的市场营销策略,一直把国际体育比赛当做检验产品质量的基地,这一策略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业界的金科玉律。
1954年,穿着阿迪达斯鞋的西德球队击败了匈牙利队,夺得了世界杯。1976年,在蒙特利奥运会上,穿阿迪达斯公司制品的运动员占全部个人奖牌获得者的82.8%,这使阿迪达斯的声誉大振,销售额上升到10亿美元。正是这一关键市场策略的正确实施,为阿迪达斯成为业界不可超越的先锋铺平了道路。
耐克公司的前身是蓝丝带制鞋公司,成立于1964年,当时主要给价格低廉、技术优良的日本虎牌运动鞋代销。1972年,蓝丝带公司结束了与日本虎牌的合作,在美国奥运选拔赛中正式推出了自己的耐克(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品牌,在运动鞋市场站稳了脚跟(1978年正式改名为耐克公司)。
刚刚成立的耐克公司就以阿迪达斯为标榜,看到阿迪达斯的广告经营策略取得显著的成效,耐克也模仿其方法。当年,刘翔只跑出了近14秒时,耐克运动员市场部的张彤就寸步不离其左右。营销专家刘海龙指出:“他们向来不签急功近利的合约,而是以培养彼此的感情,直至对方彻底被征服为止。”
2000年,泰格·伍兹被耐克盯上后,耐克CEO菲利普·耐特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份,亲自到赛场给“老虎”端毛巾、递饮料和球杆。泰格·伍兹最终答应耐克,出任其高尔夫产品代言人,5年身价1亿美元。
耐克在不断效仿阿迪达斯的同时,还将自己的运动鞋定位为具有创新设计与技术、高价位的高品质产品。耐克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类型以及杰出的设计,2000年占据了超过39%的美国运动鞋市场,几乎是阿迪达斯市场份额的两倍。
30多年来,耐克体育用品在全球畅销不衰。然而,这家小作坊起家的公司在迈向成功的路途上,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像的艰难,他们独到的模仿策略也极具传奇色彩。
耐克公司最初一直以阿迪达斯公司的制品为模型进行仿造,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我开发。1975年,耐克成功设计了一种新型“华夫饼干”式的鞋底,鞋底上的小橡胶圆钉使它比市场上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这种看上去很简单的产品革新成为耐克事业的转折点。通过仿造和创新并举,仿造者战胜了发明者。
耐克公司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工作,致力于寻求更轻、更软的跑鞋,并使之既对穿用者有保持性,也给运动员——世界级运动员或业余爱好者——提供跑鞋工艺所能制作的最先进产品。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它雇用了将近100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研究工作,其中许多人具有生物力学、实验生理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学、化学和各种相关领域的学位。公司还聘请了研究委员会和顾客委员会,其中有教练员、运动员、设备经营人、足病医生和整形大夫,他们定期与公司见面,审核各种设计方案、材料和改进运动鞋的设想。其具体活动有对运动中的人体进行高速摄影分析、运动员踏车的情况分析、有计划地让300多运动员进行耐克实验,以及试验和开发新型跑鞋和改进原有跑鞋和材料等。1980年耐克公司用于产品研究、开发和试验方面的费用约为250万美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对于鞋子这样非常普通的物品,进行如此重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可谓是空前绝后了。
在模仿过程中,企业必须确立自己的个性。成功的模仿不是简单的盲从,可模仿的只是成功的决策、标准和措施行为。借助有效的模仿,企业仍可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采用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或标记,并建立善于抓住各种新机会的、时刻保持警觉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
耐克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卓有成效的仿效。就跑鞋市场来说,长期以来阿迪达斯公司所施行的市场战略,是生产型号多样的鞋,在重大体育竞赛中让运动员穿用带公司标志的产品,不断使产品更新换代。耐克公司把这一操作方法拿来,就等于在企业成长中掌握了现成的经营方法,也就是抄了一条近路,使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成功后的耐克,在很多方面还是沿袭了阿迪达斯公司几十年前树立起来的制鞋业公认的成功市场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是:集中力量试验和开发更好的跑鞋为吸引鞋市上各方面的消费者而扩大生产线;发明出印在全部产品上的、可被立刻辨认出来的明显标志;利用著名运动员和重大体育比赛展示产品的使用情况。甚至把大部分生产任务承包给成本低的国外加工厂。而且也不单是耐克公司一家这样做,但耐克公司运用这些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营技巧可谓得心应手,比它的任何对手,甚至阿迪达斯公司运用得更好和更有攻势。
学会模仿,赚钱也轻松
“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有“上帝选民”之称的犹太人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温州人被各界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温州商人用创富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仅要学习犹太人,还要超过犹太人。据说,在法国,温州商人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逐渐将犹太人挤出了市场,天下第一的犹太商人惊呼:居然还有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其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6%,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超载了日本,刷新了世界记录,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温州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以15%~20%的速度递增,“温州速度”成了专有名词。
温州商人何以做出如此迅速地反应?谁说赚钱是难事,如果真想知道赚钱轻松妙招在何处,那么,我们就不妨看看温州商人是如何轻松赚钱的吧。
20世纪90年代,温州眼镜企业发展到了100多家,并以样式新颖、独特,质优价廉吸引来了不少外商。据调查统计,1997年温州眼镜业产值突破10亿元,1999年上升为15亿元,占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以远洋眼镜公司最为有名。
那好,我们就看看较为知名的远洋眼镜是怎么火起来的。
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已经有许多走私的“金丝”眼镜流入市场。还在温州蜜饯厂金工车间当工人的叶子健,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金丝眼镜,出乎意料的是,叶子健并不是买眼镜来戴,而是将镜架拆卸,凭着自己对金工的了解,他把镜架拿到其他配件厂加工,配件经加工后,自己再塑型装配,就这样,他生产出第一批“金丝”镜架。自此以后,他仅凭这“小小的”眼镜开创了今天的事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叶子健赚钱轻松之绝招在于他善于克隆,并在克隆中创新。只要你学会克隆,灵活掌握克隆,其实赚钱决非难事,有时,它轻松得就连你自己也会难以置信。
就拿大隆机器有限公司来说,在1994年,大隆与台湾鞋机生产商益鸿公司合作,为其生产配件,引进并克隆台商的生产技术并加以创新,两年后将自己研制生产的鞋机推向市场。之后,大隆又洞察到了意大利的先进技术,于是他们选择了意大利的沙巴和BC合作,引进了意商具有国际水平的鞋机图纸,边生产边克隆其高科技术。大隆就是依着这条克隆再创新的线路,跻身于世界一流鞋机生产厂商的行列。在克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他们自豪地把此举堪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温州商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真的想赚钱,其实也并非难事,只要你学会克隆,善于克隆,掌握克隆的技法,赚钱就像吃饭一样简单。
在世界上,要说“克隆”做得最好,最成功的国家也许就是日、韩两国了。
就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日本、韩国原本远远落后于欧美。然而,近年来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三菱等,不但已经攻下美国的市场,而且正蓄势待发,准备大举登陆欧洲市场。而韩国的现代汽车,竟然也能在美、加两国,获得一席之地。
正如本田技研的创办人本田宗一郎所说的:“日本的生产技术,起码比欧美落后10年。如果采用类似欧美的机械设备,一年后一定能迎头赶上。可是当我们赶上时,他们又已经往前迈出一大步。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赶上,而是超越,而克隆成功却能让我们在克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赶超他们不再是渴望不可及的梦。”
本田的见解是对的,他也一针见血地点出技术落后企业的症结。光去用别人的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自己不加以学习,探索,思考的话,永远也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如果技术突然出现问题,在没有技术拥有者的帮助下,自己将一无所从,陷入绝境。克隆先进的技术,在不断学习中,加以创新,这就是跨越、超越、不受现状束缚。
以金钱购买技术、人才,或以资金并购拥有高科技的企业,在克隆中不断分解创新是日本企业得以和欧美并驾齐驱,甚至后来居上的秘诀。韩国是从1955年开始生产第一辆汽车是和美国合资的。到现在已经有50年了,这50年中韩国的汽车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究其原因,很多地方都是效仿日本企业克隆成功者的心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汽车的质量不是很高,不是在世界上可以出售的那种。之后,韩国人到日本去学习,同时也引进了很多日本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引擎,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比如,现代汽车的发展,除了通过日本三菱汽车的技术支持外,在设计能力上则将名扬于世的意大利汽车设计人员用高薪聘用,所以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新军。
有关专家曾对韩国的汽车工业如此评价: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积累技术,90年代也是,大概从90年代末开始达到了可以向世界出口的水平。
韩国汽车工业效仿日本企业,不仅成功的打出了销量,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厂,而且利用日本的技术反向其售出自己开发的引擎,达到了超越境界。
看了这些事例,谁还会说赚钱是难事呢?如果你想了解如何节省多一点时间,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更快地赚到更实在的钱,那还等什么呢?学会克隆,就是选择了一种轻松赚钱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