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非洲沙漠的埃及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类古文明之谜。无独有偶,近年来在世界的东方也发现了一处辉煌的古代王陵遗址,它就是中国西部贺兰山下荒漠中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考古人员对这一神秘的古文明遗址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探究,旨在破译它的秘密,并谋求找到早已消失的西夏文明。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远古的荒漠中,一阵阵热浪从地表升向高空。战士们挥汗如雨地劳作着,钎锤的撞击声在空旷的大漠中却显得有些纤弱,一点回音都没有。
十几天之后,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它们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块文字!
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时驱车到达银川市,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自治区博物馆。
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
10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在这个坑道下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上布满一个个方块文字。
经过考古人员仔细地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文字正是今天被人们看作如天书一般的西夏文!
千年前,西夏文明湮灭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因而这项规模并不大的挖掘,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考古人员立即在这片荒漠中四处探寻,希望获得新的发现。结果到底没有让他们失望。
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每一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围墙等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的韧劲。
当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十几座类似金字塔的建筑。不久,他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头大漠中的睡狮一样,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
后来的考古工作发现,贺兰山下荒漠中类似金字塔的高大陵墓建筑远远不止十几座。随着时间的推进,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几十座、上百座。到2000年,有关部门已经发现这样大大小小的陵墓200多座。专家证实,尚未发现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王陵并不在少数,其真实数量可见一斑。
但是,眼前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高大的陵墓群已在这里矗立千年,而这里距离银川市仅40公里,为什么被发现得这么晚?
据讲,几百年来,这片荒凉的戈壁滩几乎无人问津,甚至游牧四方的人也很少光顾此地。
近千年前,西夏文明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当人们再次注目矗立于中国西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无异于端详一块难得的西夏文明的古老化石。
西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隋代之前,善于游牧的党项人开始崛起。不久,他们征战南北,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及内蒙的部分地区。到了宋代,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复较量。1032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立足怀远(今银川),取消宋赐赵姓(其实他们一直沿用唐赐李姓)。不久,李元昊登基称帝。
从此,西夏开始了它近200年灿烂的历史。受汉文化的影响,西夏有了自己的方块文字和历法,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和宗教体系。可以说,这个善于征战的民族在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文明。至今,被称为东方文化宝库的敦煌莫高窟还有专门反映西夏佛教和游牧生活的壁画。
从夏景宗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了10位皇帝。到了13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
事实上,当年伴随着西夏文明的湮灭,西夏王陵也遭受到一场空前浩劫。
伴随着一个民族的灭亡,西夏文明成了一桩历史谜案。鲜为人知的是,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秘密被埋藏千年后,终于在20世纪初向世人隐隐亮相,只不过它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给了外国人。
1908年,一个脸上长满大胡子的俄国考古学家穿过新疆地域的大沙漠,又经河套地带,不远万里,来到内蒙。他用小小的恩惠打点了当地清政府的官员,从而获得了在中国的文物发掘权。此后,他雇佣几十个强壮而廉价的中国民工为他出力。黑城子镇的一座座古墓和古塔被他挖掘一空。
清朝的腐败成全了他的“事业”。这其中他打开了一个埋藏着一具女尸的古墓,从中发掘出一些十分陌生的方块文字、古画及其他文物。几十头高大的骆驼驮着大量的文物运往彼得堡。而来自那个古墓中的文物也在其中。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座古墓的主人是当年一位西夏王朝的公主。而那些方块文字正是西夏文!
继俄国人之后不久,一个叫大谷的日本探险家从新疆、甘肃挖走大量中国文物,同样也发现了一些西夏时期的文物。大谷也开始青睐于西夏文明。
此后,中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这两个外国人的资料及部分在国内发现的西夏文物对西夏学进行了研究,他们当中出现了一些颇有造诣的学者。
但是,有限的文物使西夏文明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是迷雾紧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希望寄托于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地处贺兰山下,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
研究表明,西夏王陵中的陵墓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巨大陵区。应该说这是其统治集团内政治等级的最具代表的翻版,也可以说是统治者利益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不同级别的陵墓有不同的建筑制式和建筑材料。有人把西夏王陵分成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等级。这种分法在学界得到认可。
按这种分法,甲类中9座陵墓,其规模巨大,每座陵墓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主墓高20多米,均有角台、鹊台、献台和碑亭等辅助性建筑,有宽大的围墙,类似一个个神秘的古代城堡。专家认为,这9座建筑应该就是西夏9位帝王的陵墓。
乙类陵墓是指一些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现墓高5-10米的夯土建筑;丙类陵墓占地3000平方米左右,现墓高为5米;而丁类陵墓占地1500平方米以下。专家认为,其中的丙、丁类大都为陪葬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与此同时,也对几个小型陵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
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各类工艺精巧的银器、陶棋子等文物。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
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夏王陵被发现以来,它的真面目一直若隐若现,迷雾重重。
几年前,一个关于西夏王陵的精确坐标图在专家的手中完成。不久,有人惊讶地发现,9座帝王墓的组成正是一个北斗星的图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种星象的布局来设计的!这使西夏王陵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今天,当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所见到的一切与当年最初的形象相比,已是面目全非,此王陵非彼王陵也。
但是当年它究竟是何面目,考古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在被蒙古人破坏前,这些帝王陵高达40多米,是由琉璃瓦组成的辉煌的八角形尖顶建筑;也有人认为它当年是圆锥形高大建筑。20世纪70年代人们刚刚发现它的时候,陵墓下还堆满当年被蒙古人砸碎的各种各样精致的琉璃瓦。
西夏王陵动工于李元昊时代,这在专家们中被一致认可。但是,由于当年高大的墓碑全部被毁,各个墓的主人也就成了不解之谜,因而这方面一直存有争论。但一般都认为规模最大的3号陵应为李元昊之墓。
1995年,国际西夏学术研讨会在西夏陵博物馆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考古学专家对西夏王陵各种未解的疑惑作出了不同的推测。有人呼吁,为了全面了解西夏文明,有必要发掘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管理处林骏对记者说:最近国家下拨的1000万元专项资金已经到位,将此用于发掘李元昊墓。4月份动工,发掘工作将历时两年。
我们相信,随着西夏王陵的发掘和有关研究的开展,“东方金字塔”之谜必将被破译,而湮灭千年的西夏文明也将更多的为世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