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习惯我行我素的溺爱孩子,原因可能就在于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溺爱对孩子能造成多大的危害。事实上,溺爱孩子会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性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学习、成长、价值确立、社会交往、善待父母等方面,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溺爱的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且成绩优秀。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长大后做个顶天立地的人。这是所有父母的美好愿望,可是他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若一味这样去教育,只能是失去自我,缺乏独立能力,从而导致孩子能力低下。在孩子必须学会的诸多能力中,父母远远没有认识到,独立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溺爱,其实就是指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爱。作为一个需要独立生活在社会上的自然人,他连生存的本能都没有了,就根本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都是溺爱的后果。父母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情地剥夺了很多有益于孩子的权利:
(1)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机会。培养运动能力,支配自己的身体,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溺爱孩子的父母却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卫生等问题,限制孩子外出活动,结果导致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龄人玩不到一起,以至于内心因此自卑孤独。
(2)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事务都一一代劳,情愿自己受累,也不肯孩子吃一点苦。
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孩子产生“只有父母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认为父母做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恩。
(3)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溺爱孩子的父母大多非常专制,小到一个发卡,大到以后的人生路,都替孩子做主。
父母的做法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父母操控的机器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可是由于社会能力和经验不足,孩子又不敢自作主张,所以会产生对父母既抱怨又依赖的感觉。
(4)剥夺了孩子认识规则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哭闹妥协,更不能有效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于是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建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在遇到外界要求遵守规则时他就会感到愤怒,甚至无理反抗,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他也享受不到友情的快乐。
“真爱”的真谛
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都是深如大海的,或许没有深浅之分却有质量的差别。不是富家望门之族给予的爱就是高质量的,也不是粗茶淡饭的家庭给予的爱就是浅薄没有重量的。决定父母爱的质量,不是金钱、物质、地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细节和感知。
人生由童年开始,以后的人生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受童年的影响。童年的爱和教育是人一生的基础,所以童年的爱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为了“成功”或“成才”而活的,他们只是简单为了童年而活。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没有飞翔的翅膀,也全都由童年所得到的爱的质量决定着。
每一个人的生存,都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所以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他与万物都是有关联的,要懂得别人的处境和感受。身为父母,不要总是置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不管不顾,不要觉得只有自己的情绪和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处处显得自私狭隘,这样只会让孩子人生中真正的美好悄无声息的流逝。
在满足孩子丰富的物质之时,要让孩子懂得善良,懂得豁达,懂得理解,懂得体谅。只有高质量的爱才能使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使孩子的成长与世界有最少的摩擦。也才能使孩子成为幸福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坦然自若,一步步走向美好!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高质量的爱,是让孩子懂得善良,懂得豁达,懂得理解,懂得体谅,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