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2章辛酸岁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年过去了,这两年时间对于余新生来讲,可以说得上是刻骨铭心,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学习,因此被乡村邻里公认为屈指可数的好孩子。在学校成绩也是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谁不夸他以后肯定有出息!

再有一个月将要中考了,今年的高中的入学率是百分之二十七,师范、中专合计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这两天每个人都在慎重地填报志愿。

班主任时老师更是忙的晕头转向,他要为他的学生做参考,这件事他必须慎重。临走时他叫上新生:“余新生,跟我一起到校长室去,校长找你有事。”

余新生跟着时老师一起到了校长室。新生心里有点胆怯,站在校长室门口:“校长,您,找我,有事吗?”

校长看到余新生他们进来,忙说:“是的,你们先坐下。是这样的,今年我们学校有一个保送县中的名额,根据保送要求,学校经反复研究认为你比较合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机会给予你,希望你以后到了县中要继续好好学习、再接再厉,为母校争光。同时不辜负老师们对你的殷切期望。”

新生听了校长的话,几乎不加思索地就作出了表态:“校长,谢谢,谢谢您,谢谢老师们对我的信任和照顾,不过我不能接受!还是把他让给其他同学吧。”

“为什么?进入县中哪个同学不是梦寐以求!难道你不知道进入县中就好比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起码也能读个大专。”校长有点吃惊,时老师也有点不理解。

新生理解校长和时老师的意思,于是强调了自己的理由:“校长,我知道,我又何尝不想呢?可是我的家境不允许,我这么努力,我现在只想考师范或者中专,好早日毕业下来工作。”

校长对此感到有点可惜,但是还是做了进一步的提醒:“读师范、中专是不错,但是没什么前途。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你放弃会后悔的,你知道吗?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好吃的!”

新生对老师的惋惜表示理解,所以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不会后悔的,这几年家里为了给我读书,已经节约了所有开支。人们都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家能保证四件柴、米、油、盐就不错了,而且还常常为此担心;人家换茬种地都是机耕、牛耕翻地。我们家几乎都是我妈妈带领姐姐用铁锨一锨一锨挖出来的;人家庄稼收割到场都是机脱、磙碾;我们家几乎都是我妈妈带领姐姐一把一把用手掼出来的。我大姐姐今年二十四岁,明年是我父亲去世三周年,事后肯定要出嫁;二姐今年二十岁,我今年十六岁,弟弟只有十二岁,而我妈妈今年已经五十四岁了,如果我考上师范,三四年后我就可以工作,那时二姐出嫁妈妈既不用担心我,更不会为弟弟的学费犯愁,并且我们还可以过上好日子。如果我读高中,我妈哪一天才有出头之日啊?所以我的志愿只有师范和中专。”

时老师听了,他表示理解,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原来是这样,假如你考不上怎么办呢?”

新生回想起母亲的话,所以坚定地说:“我妈妈说了,可以复习,明年再来!”

校长看到新生的主意已定,也就不再说什么,作出了进一步的核实:“你已经决定了?”

新生毫不犹豫地说:“是的,我决定了!”

人的命运,有时真的是天注定的,中考结束新生知道自己的处境。于是沮丧地对母亲说:“妈妈,师范、中专看来是都没希望了……”

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母亲能说什么,她知道不是孩子不努力,孩子已经尽力了,这都是命。人的命,怎么能跟天斗呢?或许孩子就不该吃这个饭,于是安慰孩子说:“孩子,这就是命,谁会想到你会这么倒霉,偏偏从六月二十五日中考前三天就得疟疾,而且连续六天,刚好到考试结束?!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墙上这么多奖状别人怎么没有?今年考不上,如果你不死心,咱们复习,还有明年。”

新生显然感到惭愧,但是对命运这样对待自己感到不满:“妈妈,您这么辛苦,我又这么让您失望,您非但没有生气,还这么安慰我,我真是没用。这几天我想了好多,也许我命中注定就不该我吃国家的饭,为什么平时好好的?偏偏在那个时候生病?考试一结束就好了?参加考试的人有那么多,偏偏就是我有病?”

看到儿子痛苦的样子,母亲虽然心疼,但是一点办法没有。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儿子信心。尽量给他一点希望,毕竟他太小了。于是说:“孩子,凡事要想开点,不能钻牛角尖,你看你这几天整天垂头丧气的,一个主心骨都没有,什么男子汉?咱们祖祖辈辈,还有天下这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种地,不是也过得好好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新生感到非常委屈,悲痛地说:“妈啊,我是不甘心啊……”

母亲理解儿子,这么小经受这么大的挫折,况且他的老师也讲了,要不是孩子生病应该能考上的。母亲于是坚定地说:“不甘心,咱们就明年再来!你看你,就这几天的工夫瘦了这么多,你要是有个好歹,妈妈可就什么指望都没了!”

新生看出了母亲的担心,自己没能考好,可不能再让母亲担心了,必须要学会站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母亲希望:“妈妈您放心,我不会有事的!”

针对家中的现状,想起了前几天的事来,母亲于是试探着说:“前几天你还在考试的时候你姐夫来过,他们现在正在建一所学校。如果你愿意可以跟他去做小工。大人一天一元,像你只能一天八角。要不是工头是你姐夫师傅,本来像你这么小,人家是不要的。”看新生不说话,过了会继续说:“你姐夫看你长得壮实,应该没问题,刚好能苦点钱。其实也没什么重事,就是提小桶打泥浆,那些抬砖和浆的事不要你做。”

新生想都未想就说:“我愿意,这样一来,苦一个暑假,也能挣上四五十块,开学我和弟弟的学费也就没问题了。”新生显然感到很高兴。

没想到儿子这么理解自己,无奈地说:“好孩子,你这么小,妈妈怎么舍得让你去挣钱,看你整天呆在家里闷闷不乐的,就这几天的时间瘦了好多,这样你去了还可以散散心。”

新生为了让母亲放心,脑筋一转想出了更好的理由:“妈妈您放心好了,提小桶打浆这件事我能做,我们好多同学在玩石锁、哑铃,我全当锻炼身体,那样我会更加结实。我什么时候去?”

母亲一听显然很满意,高兴地说:“孩子,妈妈知道你长大了,凡事经你一说坏事都会变成好事,你明天就可以去。记住,如果太累、干不下来,或者受不了就回来,不要硬撑着。”母亲言语中透露出内心的不安。

新生显得信心十足:“妈妈您放心,这件事我肯定能做,而且保证能做好!”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有着丰富的经验,不得不让她担心:“不是妈妈不放心,确实是你第一回出去做事,而且年纪又这么小,万一伤了身体怎么办?就算不会伤了身体,你小孩子做累了肯定会偷懒,现在人家大工都是安定额,多劳多得。哪个眼里能容得下灰珠子?肯定会叫!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宁可少苦点钱,你要马上回来,我们不能让你姐夫难做人,何况你姐还未嫁过去,他也是个小伙子,是要面子的。”

新生理解妈妈的意思,他向母亲保证:“妈妈,我知道了,我决不会让姐夫丢面子,您就放心吧!”

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有新生这么话自己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母亲会心地点点头。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的中考。新生所有的希望再一次地化为泡影。

作为母亲,在辛酸的同时还要体会儿子的痛苦。同时也坚信了自己的推测,这就是命!俗话说‘天命不可违’,于是开始劝慰儿子:“孩子,你就认命吧,去年中考是六月二十八日到三十日,你是二十五号开始得疟疾的,提前了三天;今年中考是七月一号到三号,而你又是六月二十八号开始得疟疾,也是提前三天,并且也是连续六天!考试结束就好了,怎么会这么巧?!这一定是天意!天命不可违!”母亲虽然嘴上这么说,不要说儿子不服气,自己都有点不甘心,为什么老天就这么把这个不好的运气统统地落在我们孤儿寡母身上呢?难道……,她不敢想!现在这个样子又能有什么法子呢:“如果是正常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还打算让你再复习。不过,只要你不甘心,妈妈还是支持你。”她想支持儿子与命运抗争。

新生本来一向不信命运的,经过自己的两次亲身遭遇,心中不得不屈服:“我是真的不甘心,不过我怕……”

看到儿子都有点屈服,母亲也不再坚持,俗话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还是认命吧!可是:“妈妈也担心这个,不过你这么小下来,你能干什么?我真担心!”

新生看母亲已经同意了自己的看法,因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妈妈您不要说了,我没事!您放心我早想好,与其那样还不如早点下来。我打算休息几天就去跟姐夫去学徒。去年他就让我学我未肯,这下不知他会不会笑话我?肯不肯带我?”

看到儿子这样想,做母亲当然高兴:“好好,你能这么想,妈妈就放心了,这事妈妈去说,不过这事不急,等过了暑天,到了秋凉再说。”

看到母亲同意,新生显得急不可待:“妈啊,我想早点去学,早学会早点挣钱。”

母亲看着儿子这么小就要承受生活的压力,这何年是个头啊,她怎么舍得?!况且身体的病刚好!不禁黯然落泪,心疼地说:“我说了到了秋凉再去,再急也不在乎这几天,以后不读书了日子长着呢。再说你的病刚好,身体还没有复原,起码要等养足了精神才好去干活!泥瓦匠的活,妈妈知道不是那么好干的。你姐夫的手艺也才刚满师不久。虽然跟他学不用熬三年萝卜干饭。但是他现在在跟他师傅做,他总要看人家的脸色,不能让他做人难相处,里外不好做人。”

新生不以为然、神秘地说:“妈啊,你知道吗,他师傅的儿子跟我是同学,我们早就认识,我会跟他们相处好的!”

母亲听了这话,显然比较放心:“这样当然好,现在拜师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但理还是那个理,过几天你去的时候把家里的两只老母鸡带去,再买两瓶酒、两条烟让你姐夫带你一起送去,作为见面礼。跟人家学徒不容易,你以后会知道的。”

为了让妈妈更加放心,新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妈妈,你放心,根据我去年暑假做小工的经验。学瓦工主要是把砖的摆放原理掌握好,特别是墙角,做瓦工要心细、眼尖、手脚快。这心细主要是砖的摆放要正确,有阶梯型和工字型,这样砖头互相之间有咬劲,使建筑物形成一个整体;这眼尖主要是砖的摆放要水平、垂直,这样主要是为了美观、好看,同时又具有承受力度;这手脚快主要是砖上的刀灰,要打得既快又匀,而且要前后一致,这就要真工夫,只要勤加锻炼,就肯定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既然我已决定做这个工作,在这些方面,我会勤奋努力的。”

看着孩子说的头头是道、得意的样子,母亲心里虽然欢喜,但是依据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还是必须要提醒儿子,于是语重心长地对新生说:“孩子,做人要脚踏实地、要谦虚,***他老人家说谦虚使人进步,你父亲去世早,以后说话做事要多动脑筋,免得人家说你夸夸其谈、没人管教;你有好的想法放在心里。不要让人觉得你夸夸其谈,等你做到了再说也不迟。就是做到不说,人家也知道。那样人家会说你很稳重;这样,人家才会佩服你。你刚才说的话要就此打住,放在心里,跟妈妈讲没关系,以后在别人面前就不要说了。”

新生听了谨记在心,就在新生的身体刚刚恢复差不多的时候,七月十六号,余新生接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让新生的一家又开始紧张起来,母亲忙问新生:“孩子,这个学校是干什么的?”

新生解释说:“培养学生,从事某项工作必须掌握的某项技术。”

母亲似乎听出了什么眉目,继续问:“要是你去学,那你是学什么的?”

看着母亲急切的样子,新生告诉母亲:“我是学社队工业会计。”

母亲听到里面有一个会计这个词,于是疑惑地问:“这么说,毕业以后下来做会计?”

新生想了一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真地说:“是的,应该是这样。”

母亲思考了一会儿,还是不解地问:“这么说那也是中专?也是铁饭碗?”

新生知道这个学校的性质,他不能骗母亲,连忙解释说:“那相当于中专,但不是铁饭碗。”

母亲有点不理解了:“什么意思?那你为什么还要考?”

回想当时填报志愿时老师说的话,新生解释说:“今年在填志愿时时老师讲,今年由县委、县政府牵头,落实县教育局、县社队工业局和县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合作办学的协议,每个乡镇限招一名,因为这是第一批学生,只要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能够毕业,县社队工业局肯定安排工作,但是户口性质不变,也就是相当于亦工亦农。”

听说安排工作,母亲忙问:“安排什么工作?”

“肯定是社队工业会计。”

母亲听了新生的解释,来了兴趣:“什么叫社队工业会计?”

“就是公社办的工厂,也就是现在乡政府办的工厂里面的会计。”

母亲听了显得很高兴,忙问:“那不是很好吗,你怎么不告诉妈妈?要读几年?”

新生看母亲的样子,俗橹自己的想法:“妈,说实在话,我根本就没打算去读;因为时老师比较了解我的情况,是他劝我填的,他怕出现万一。他说考上不读可以,如果到时想读而未填才可惜。”

根据自己一生的经验,母亲不理新生这一套,高兴地说:“好、好、好,你这么小的年纪,如果不上学下来的话,妈妈心里舍不得这不讲,是真的很担心。现在有书读,下来还有班上,真是再好不过的,亦工亦农也不错,况且还能做个会计。这等好事,到那里去找?如果真的做上会计,大小也算个人物,等你毕业分配了工作,妈妈也算了了一桩心事。”见新生不说话,继续说:“孩子,你不要胡涂,能有这书读,也算是祖上积德,不要再犹豫了,这个学要上!”

新生看母亲高兴的样子,惭愧地说:“妈,读这个书人家会看不起的。职业学校,是没用的人才读的,况且要读两年。”

母亲不这样认为,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诉自己,儿子的话没道理,不能由他,果断地说:“什么叫有用?只要能让你多读点书就有用。不要管人家怎么看,等你真的做上了会计,人家自然知道什么叫有用!关键是你要把书读好,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明天就去你姐家,趁早跟你姐夫去多做几天小工还能把学费苦上来,省得卖粮食或跟人家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